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六月十九日消息:据外电文扬文章指出,上周末,世卫宣布取消对中国华北几个地区的SARS旅游警告,在中国大陆轰轰烈烈了几个月的SARS风潮,终於要暂告一段落了。
回顾这场SARS疫情的前前後後,回味中国人面对疫潮来袭所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的感觉就是一次大的洗礼,一次不可多得的、恰逢其时的洗礼。用中国的老话说叫做"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用西人的哲言说叫做凡事都有正反转化的辩证关系。就中华民族整体而言,SARS风潮所带来的好处甚至才刚刚开始体现,可以预见,多年之後的中国人仍会享受这次意外洗礼带来的诸多积极後果。
一些表层的变化几乎是即刻就发生了。如民间流言所描述的:"大吃大喝治不了,非典治了;公款旅游治不了,非典治了;文山会海治不了,非典治了;欺上瞒下治不了,非典治了;卖淫嫖娼治不了,非典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内容,几乎就是"不治之症",几乎就是除了"非典"这种"非典型"治疗别无其他疗法。仅此一疗效,SARS即功不可没、即功大於过。
再深层一些的反应也随之很快发生了。政务公开、媒体监督、官员问责等现代公民社会通行的社会机制都因SARS的突然爆发而成为了中国政府的当前"要务",而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等长期忽视的问题也犹未为晚地提前提上了议事日程。显然,如果不是SARS这样一种"非典型"事件,任何其他迫使中国政府暂缓经济发展目标、转而关注多重社会危机的"典型"事件,都是难以想像的。
但SARS毕竟是一场悲剧,一场夺去了几百条人命、造成了几百亿经济损失、引起了无数混乱和恐慌的悲剧。即使肯定其积极意义,实际上也是在中国人更大的悲剧背景中相对而言的,即使肯定其功绩,也是在它可能预防了更大悲剧的发生的善良预期中相对而言的。然而,无论大小,悲剧毕竟还是悲剧。
在我看来,SARS风潮对中国人来说一个更深刻的意义正在於,它相当於一个J.利奥塔所说的"历史的符号",它以一种类似於"911"事件之於美国人的方式向中国人宣布:普世的光明未来只是幻象,我们仍一直处在本土性、历史性的悲剧当中!
中国人漫长的天朝历史是悲剧,中国人近代以来遭受列强欺的历史是悲剧,中国人复制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努力是悲剧,没有理由认为短短二十几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即一举使中国人摆脱了千百年的悲剧命运。建立在社会分层和制度性剥削基础之上的"杂交资本主义"即使不是导致更大悲剧的前因,也不可能成为终结中国人悲剧历史的终极模式。无论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演进,还是从中国儒教传统的历史传承,都无法逻辑地导出当今中国这种"重利轻义"的"杂交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性质,它必然是某种"前历史"的、充满变数的、趋向临界的、非稳态的过渡阶段,而巨大的悲剧阴影仍将不可避免地、挥之不去地投射在未来的道路上。
承认悲剧的宿命、正视悲剧降临的现实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悲观主义、消极遁世和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对於从历史悲剧中走来、现在仍未摆脱悲剧阴影的中国人来说,适度的悲剧感几乎是一种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悲剧感使中国人在近代的政治-军事殖民主义全球化浪潮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仍然是这种悲剧感,使中国人在当前的文化-经济殖民主义全球化浪潮中能够不屈地挺立潮头。
中国人需要悲剧和悲剧感。不仅因为中国人没有理由忘却自己的历史悲剧,还因为悲剧感可以很好地赋予这个民族的进步努力以巨大的意义和顽强的意志。这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着名的"意义-意志循环律",如英国心理学家C?威尔森所阐释的:"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感受越深,他的意志就越是强烈和持久。而这变得强大了的意志又促进了对意义的理解,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反过来也是一样,当'沮丧'使你停止奋斗,这种消极也就使得生活的意义越来越渺小;而意义逐渐的丧失又导致意志的进一步沈沦,结果就像是走了一条下坡路。相反,任何对意义的真切感受都会使你走上一条上坡路。"(《马斯洛和後弗洛伊德主义》)
的确,在SARS风潮爆发之前,中国社会已经到处可见"沮丧"、"消极"、"意义丧失"和"意志沈沦"了。中国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解放中所获得的"对意义的理解",在经历了不足-满足-餍足这样一个初级循环之後,已经不足以唤起更强的"走上坡路"意志了。经济领域连续多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正是这种状态的一个反映。
人们不无欣慰地看到,几个月的SARS风潮连同新一届政府的一系列新气象,正在部分地唤回中国人心底沈积的意义感。一些久违的社会风气几乎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公共生活当中,"众志成城"、"天佑华夏"、"多难兴邦"等原本无从提起的激励性口号也随之应运而生,几乎所有人都感到了SARS风潮"利大於弊"的方面和"坏事变好事"的契机。
但也许这远远不够,也许中国人严重的"历史健忘症"会很快抵消掉这刚刚萌生的悲剧感和意义感,也许中国社会发展中更深层的"意义丧失"仍会继续把中国人拖向"下坡路"。这正是民族命运最微妙的时刻,也许,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为此做些什麽。
回顾这场SARS疫情的前前後後,回味中国人面对疫潮来袭所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的感觉就是一次大的洗礼,一次不可多得的、恰逢其时的洗礼。用中国的老话说叫做"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用西人的哲言说叫做凡事都有正反转化的辩证关系。就中华民族整体而言,SARS风潮所带来的好处甚至才刚刚开始体现,可以预见,多年之後的中国人仍会享受这次意外洗礼带来的诸多积极後果。
一些表层的变化几乎是即刻就发生了。如民间流言所描述的:"大吃大喝治不了,非典治了;公款旅游治不了,非典治了;文山会海治不了,非典治了;欺上瞒下治不了,非典治了;卖淫嫖娼治不了,非典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内容,几乎就是"不治之症",几乎就是除了"非典"这种"非典型"治疗别无其他疗法。仅此一疗效,SARS即功不可没、即功大於过。
再深层一些的反应也随之很快发生了。政务公开、媒体监督、官员问责等现代公民社会通行的社会机制都因SARS的突然爆发而成为了中国政府的当前"要务",而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等长期忽视的问题也犹未为晚地提前提上了议事日程。显然,如果不是SARS这样一种"非典型"事件,任何其他迫使中国政府暂缓经济发展目标、转而关注多重社会危机的"典型"事件,都是难以想像的。
但SARS毕竟是一场悲剧,一场夺去了几百条人命、造成了几百亿经济损失、引起了无数混乱和恐慌的悲剧。即使肯定其积极意义,实际上也是在中国人更大的悲剧背景中相对而言的,即使肯定其功绩,也是在它可能预防了更大悲剧的发生的善良预期中相对而言的。然而,无论大小,悲剧毕竟还是悲剧。
在我看来,SARS风潮对中国人来说一个更深刻的意义正在於,它相当於一个J.利奥塔所说的"历史的符号",它以一种类似於"911"事件之於美国人的方式向中国人宣布:普世的光明未来只是幻象,我们仍一直处在本土性、历史性的悲剧当中!
中国人漫长的天朝历史是悲剧,中国人近代以来遭受列强欺的历史是悲剧,中国人复制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努力是悲剧,没有理由认为短短二十几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即一举使中国人摆脱了千百年的悲剧命运。建立在社会分层和制度性剥削基础之上的"杂交资本主义"即使不是导致更大悲剧的前因,也不可能成为终结中国人悲剧历史的终极模式。无论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演进,还是从中国儒教传统的历史传承,都无法逻辑地导出当今中国这种"重利轻义"的"杂交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性质,它必然是某种"前历史"的、充满变数的、趋向临界的、非稳态的过渡阶段,而巨大的悲剧阴影仍将不可避免地、挥之不去地投射在未来的道路上。
承认悲剧的宿命、正视悲剧降临的现实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悲观主义、消极遁世和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对於从历史悲剧中走来、现在仍未摆脱悲剧阴影的中国人来说,适度的悲剧感几乎是一种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悲剧感使中国人在近代的政治-军事殖民主义全球化浪潮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仍然是这种悲剧感,使中国人在当前的文化-经济殖民主义全球化浪潮中能够不屈地挺立潮头。
中国人需要悲剧和悲剧感。不仅因为中国人没有理由忘却自己的历史悲剧,还因为悲剧感可以很好地赋予这个民族的进步努力以巨大的意义和顽强的意志。这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着名的"意义-意志循环律",如英国心理学家C?威尔森所阐释的:"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感受越深,他的意志就越是强烈和持久。而这变得强大了的意志又促进了对意义的理解,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反过来也是一样,当'沮丧'使你停止奋斗,这种消极也就使得生活的意义越来越渺小;而意义逐渐的丧失又导致意志的进一步沈沦,结果就像是走了一条下坡路。相反,任何对意义的真切感受都会使你走上一条上坡路。"(《马斯洛和後弗洛伊德主义》)
的确,在SARS风潮爆发之前,中国社会已经到处可见"沮丧"、"消极"、"意义丧失"和"意志沈沦"了。中国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解放中所获得的"对意义的理解",在经历了不足-满足-餍足这样一个初级循环之後,已经不足以唤起更强的"走上坡路"意志了。经济领域连续多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正是这种状态的一个反映。
人们不无欣慰地看到,几个月的SARS风潮连同新一届政府的一系列新气象,正在部分地唤回中国人心底沈积的意义感。一些久违的社会风气几乎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公共生活当中,"众志成城"、"天佑华夏"、"多难兴邦"等原本无从提起的激励性口号也随之应运而生,几乎所有人都感到了SARS风潮"利大於弊"的方面和"坏事变好事"的契机。
但也许这远远不够,也许中国人严重的"历史健忘症"会很快抵消掉这刚刚萌生的悲剧感和意义感,也许中国社会发展中更深层的"意义丧失"仍会继续把中国人拖向"下坡路"。这正是民族命运最微妙的时刻,也许,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为此做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