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泉想到了聊斋

SSSimon

阿弥陀佛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2-11-16
消息
1,689
荣誉分数
190
声望点数
193
  读到《联合早报》上一则新闻,谈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国会公开对“中国人民不知道感激日本经济援助”表示不满。而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也在国会发表了类似的言论。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一段话。

  《聊斋志异》的《考城隍》一节中曾有一段16字箴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书中还说,诸神读到这段话之后“传赞不已”。这段16字箴言联系到小泉首相的谈话,是否很有针对意义呢?


有心为恶与有心为善


  中日关系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东亚安全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不冷不热,或者说冷热不均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样也引起了中日两国学界和政界的普遍关注、忧心甚至争论。

  现在,中日两国的政界与学界普遍感受到中日关系亟需突破瓶颈。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瓶颈就是中日关系的重新定位与认知。不能正确定位、正确认知并采取正确的态度,中日关系就难以突破目前不冷不热的瓶颈。

  笔者年初曾在早报著文谈及中日关系要与时俱进,引起一些读者的异议。但笔者依然认为,中日关系要有突破,首先必须突破一些心理障碍。既然是双边关系,这种心理障碍恐怕双方都有,都需要克服。但看到小泉首相最近的谈话,我就想着重谈一下日本方面的心理障碍。

  中国现当代外交其实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儒家风范。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日本近代以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采取了向前看,甚至是既往不咎的态度。虽然日本当年是有心为恶,但中国依然采取了“虽恶不罚”的态度,没有要日本的战争赔款。此后,日本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日本一些人越来越拿这种援助说事儿。先是一些右翼分子鼓噪,进而影响到日本政府的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援助问题的态度有所转变。但直到今年初,笔者在早报的文章中还认为,在对华援助问题上有意见的,主要是一些右翼分子。然而,小泉首相和川口外相最近的一席话,生动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在这个认知问题上的转变,表明了日本一直在“有心为善”,希望有所回报。


本来就是互惠互利


  其实,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否认过日本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也一直认为日本对华援助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民众对此也绝非“不知道”。更何况,由于中国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偿,日本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一开始有进行感情和经济弥补的成分。

  而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这种援助也是互惠互利的,对日本进入中国市场大有裨益,不只是中国受益,而是事实上的双赢。日本根本没有理由把两相情愿、互惠互利的事情当作自己的“恩赐”,甚至当作一张牌来要挟中国。

  我们看到,从中国政府对日本有心为恶的不罚,到日本政府对有心为善的要赏,不仅凸显出两国政策的长短与优劣,也凸显出当前日本政界对中日关系认知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又不得不重提历史这个老话题。

  多少年来,东亚国家普遍担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日本也的确远远比不上德国,而在历史问题上一再回避,甚至否认。最近两年,中国一些学者发表文章,要求政府改变对日政策,恰恰迎合了一些日本人的口味,从而被日本大肆炒作起来,继而发展到日本政府公然要求回报的地步。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态度,对两国关系不是好事。
 
还是让原子弹去和日本说话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