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38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近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从2013年开始,各电视台制作或引进纪录片需向国家广电总局上报。从去年开始,沉寂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开始逐渐复苏,《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创下高收视纪录。纪录片送审对纪录片复苏是好事还是羁绊,国产纪录片能否重现之前的辉煌,不少业内人表示,现在是十年来国产纪录片最好的发展期,但要真正实现良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观众需要更有营养的节目
国产纪录片开始复苏
去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央视首播时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随后多次重播,收视率都名列前茅,引发了各地拍摄饮食文化纪录片的热潮。事实上,中国纪录片的复苏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告诉记者,1983年开始播出的《话说长江》是国产纪录片的一个丰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诞生了《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中华之门》等经典纪录片,不仅数量多且质量非常高,带给观众的震撼与触动至今无人能比,那时也是国产纪录片最辉煌的时候。
从2000年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低谷,产量大幅减少,收视也达不到要求,逐渐被边缘化。最近两年,纪录片又开始逐渐复苏,刘文表示,当观众把遥控器摁到没电,都无法逃脱相亲、选秀以及肥皂剧的包围时,对颇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又重新产生了渴求。“现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精英群体的不断扩大,纪录片重新被呼唤回归也是必然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国产纪录片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多个纪录片频道开播。从2009年中国纪录片投资不到5个亿,到去年接近20亿,纪录片已经走出了十年的艰难时期,数量、质量都在迅速恢复元气,投资和收视率也在不断提高,让很多行业人士感到非常欣慰。
吸引力不敌相亲、跨年演出
急功近利恐扼杀复苏势头
虽然迟来的复苏让纪录片行业感受到了春风拂面,但很多业内人士在欣喜的同时,也表示不能过度乐观。浙江卫视纪录片《西湖》导演组编导告诉记者,现在整个电视行业急功近利的娱乐节目依然占据主流。“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周期与成本显然要高过一次相亲节目,一部纪录片对广告投放的吸引力却比不上一场明星跨年演唱会,电视台因为收视和广告投放的压力,对纪录片的投资、制作依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这位编导表示,《西湖》每集投资几十万,一点不比综艺节目少,拍摄制作周期很长,但是播出很快,一周左右时间就播完了,虽然播出后反响很好,但投入和产出比相对不高。一旦缺乏足够的投资,纪录片要想实现真正复苏,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还是不容乐观。
“最近两年的纪录片拍摄,几乎都依托于电视台这个强大的平台,而且纪录片拍摄也处于命题作文的初级阶段。”这位编导告诉记者,电视台“财大气粗”让纪录片不愁钱,很多纪录片拍摄初衷是为了赚吆喝,提升自身的实力,可能当时并未考虑到能否赚钱。一些纪录片播出后反响很好,身价不断飙升,那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并不能就此乐观地认为整个行业已经彻底复苏了,其实,纪录片距离真正的良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要吸引更多民间投资
业内呼唤完善盈利模式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电视台“财大气粗”投资纪录片拍摄值得肯定,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纪录片要想真正复苏,未来还需要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电视台试水的诸如《舌尖上的中国》、《西湖》等的成功,让公众看到了纪录片的前景,对于吸引民间资本很有好处,而随着电视剧购买价格的不断攀高,以往比起纪录片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些都有利于民间资本流入纪录片领域。
刘文说,在保证投资的同时,纪录片未来想良性发展,建立完善的制播和盈利模式至关重要。刘文表示,目前纪录片的国际主流盈利模式是靠节目版权的出售和利用完全自有的版权,与电视有线商或者是一些国际机构开设一些新的纪录片频道。“真正健康的纪录片行业,广告收入大约只占50%,剩下的要靠纪录片的版权、音像等衍生品以及与网络的联合互补等来盈利。”中国纪录片目前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观众需要更有营养的节目
国产纪录片开始复苏
去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央视首播时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随后多次重播,收视率都名列前茅,引发了各地拍摄饮食文化纪录片的热潮。事实上,中国纪录片的复苏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告诉记者,1983年开始播出的《话说长江》是国产纪录片的一个丰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诞生了《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中华之门》等经典纪录片,不仅数量多且质量非常高,带给观众的震撼与触动至今无人能比,那时也是国产纪录片最辉煌的时候。
从2000年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低谷,产量大幅减少,收视也达不到要求,逐渐被边缘化。最近两年,纪录片又开始逐渐复苏,刘文表示,当观众把遥控器摁到没电,都无法逃脱相亲、选秀以及肥皂剧的包围时,对颇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又重新产生了渴求。“现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精英群体的不断扩大,纪录片重新被呼唤回归也是必然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国产纪录片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多个纪录片频道开播。从2009年中国纪录片投资不到5个亿,到去年接近20亿,纪录片已经走出了十年的艰难时期,数量、质量都在迅速恢复元气,投资和收视率也在不断提高,让很多行业人士感到非常欣慰。
吸引力不敌相亲、跨年演出
急功近利恐扼杀复苏势头
虽然迟来的复苏让纪录片行业感受到了春风拂面,但很多业内人士在欣喜的同时,也表示不能过度乐观。浙江卫视纪录片《西湖》导演组编导告诉记者,现在整个电视行业急功近利的娱乐节目依然占据主流。“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周期与成本显然要高过一次相亲节目,一部纪录片对广告投放的吸引力却比不上一场明星跨年演唱会,电视台因为收视和广告投放的压力,对纪录片的投资、制作依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这位编导表示,《西湖》每集投资几十万,一点不比综艺节目少,拍摄制作周期很长,但是播出很快,一周左右时间就播完了,虽然播出后反响很好,但投入和产出比相对不高。一旦缺乏足够的投资,纪录片要想实现真正复苏,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还是不容乐观。
“最近两年的纪录片拍摄,几乎都依托于电视台这个强大的平台,而且纪录片拍摄也处于命题作文的初级阶段。”这位编导告诉记者,电视台“财大气粗”让纪录片不愁钱,很多纪录片拍摄初衷是为了赚吆喝,提升自身的实力,可能当时并未考虑到能否赚钱。一些纪录片播出后反响很好,身价不断飙升,那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并不能就此乐观地认为整个行业已经彻底复苏了,其实,纪录片距离真正的良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要吸引更多民间投资
业内呼唤完善盈利模式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电视台“财大气粗”投资纪录片拍摄值得肯定,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纪录片要想真正复苏,未来还需要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电视台试水的诸如《舌尖上的中国》、《西湖》等的成功,让公众看到了纪录片的前景,对于吸引民间资本很有好处,而随着电视剧购买价格的不断攀高,以往比起纪录片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些都有利于民间资本流入纪录片领域。
刘文说,在保证投资的同时,纪录片未来想良性发展,建立完善的制播和盈利模式至关重要。刘文表示,目前纪录片的国际主流盈利模式是靠节目版权的出售和利用完全自有的版权,与电视有线商或者是一些国际机构开设一些新的纪录片频道。“真正健康的纪录片行业,广告收入大约只占50%,剩下的要靠纪录片的版权、音像等衍生品以及与网络的联合互补等来盈利。”中国纪录片目前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