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云南干旱可能导致沙漠化现象出现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67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原标题:水文化建设迫在眉睫――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郑晓云

记者: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郑老师已在云南日报上发表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而水文化研究是郑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请您谈谈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文化的关系。

郑晓云:水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在使用水、管理水,与水互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水文化。云南民族众多,不同民族都有对水的认识、崇敬、用水的规范与行为等,使得云南的水文化丰富多彩,例如傣族、哈尼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把湖泊、河流当作有神灵的物质来加以崇敬,这就是典型的水文化现象。今天水文化可以发挥维持全人类与水环境友好关系的功能,对于人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水和空气一样至关重要,所以水文化作为人与水之间的文化,是生态文明中很重要的一环。生态文明简单说来是人与自然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文明,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更高。

记者:近年来云南持续干旱,是否与水文化的失落有关?

郑晓云:倒不能说有很大关系,但有一定关联。干旱是自然现象,但肯定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水文化在过去一段时期并不被关注,今天很多人,尤其是在城市里,人们往往把水当作一种消费品或商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价值,一旦干旱缺水才引起重视。

记者: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谈论水文化是否属于奢谈?

郑晓云:不,干旱之中更应该讲水文化,因为干旱的治理本身就需要我们有对水更深入的认识、对水有更友好的行为与制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进行节水教育,让公众广泛参与,突出爱水、护水、亲水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建设是立足长远的工程,不是应急工程。干旱防范与治理工作也是一种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的理念。

记者:您认为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郑晓云: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多个层面的工作,但防灾减灾、治理修复生态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当前,云南的干旱治理工作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我们的研究,云南4年连续干旱已成为一种事实。目前首先应解决各级干部对干旱危害性及长期治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尽快制定应对旱灾的长期规划,实施相关的治理工程,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生态补偿机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