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最关注“习李体制”的未来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402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多维新闻】中国全国两会已经在北京拉开帷幕,吸引了海内外各路媒体关注。据悉,北京早已齐聚了过千名海外媒体记者,及愈600名港澳台记者报道2013年两会。据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媒体更加关注中国、聚焦中国两会。其中,人事布局、机构改革等是海内外媒体热议的焦点。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两会将预示"习李体制"的未来走向。

"习李体制"承受越来越大压力

日本《读卖新闻》称,两会正式拉开"习李体制"的序幕。除政府人事外,会议还将审议机构改革等议题,可谓一次预示中国未来走向的节点性大会。文章中还指出,仅习近平和李克强两人就已6次下基层视察,包括走访贫困村等。新领导班子还要求接待和会议戒奢从简。在两会前,习李组合的"大众路线"已一目了然。

另据彭博新闻社网站报道,中国将在今后两周内完成十年一次的领导权交接,习近平和李克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拿出具体措施来兑现他们关于遏制腐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承诺。

彭博社的报道认为,习李在十八大为反腐、社会公平等重要议题作出承诺,两会则为习李将拿出何种方案及具体措施提供了舞台。中国网民数量比10年前增长8倍,二人所面临的公众的审视将是前所未有。最紧要的是,随着对过快的经济增速进行调整,中共将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其执政的合法性。

报道援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称,与十年前相比,习李接手的是一个腐败规模更大、收入分配更加不均、环境愈发恶化的国家。此外,中国百姓要求得到政府更大的尊重。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克里·布朗说:"对政府的要求之高是空前的,治理中国的复杂性也是空前的。"

而前英国财政部顾问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则认为,两会的亮点将是最后的新闻发布会,李克强将借此概述自己政策方案,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李克强个性的机会。

未来经济走向仍是关注焦点

路透社的报道文章称,自去年11月来,习近平"成功地"管理着中国,表现出比前任更自如、更温和(more relaxed, softer)的形象。但在过去10年内累积起来的贫富悬殊和腐败泛滥却是他肩上更沉重的责任。

报道称,尽管两会更多地只是橡皮图章,但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机构改革、打击腐败及环境问题等仍将成为热点议题。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新的财政框架,致力于使富人及国企在政府社保资金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一新方案将在两会上通过。报道还称,一个私营企业家团体将推动国有企业的私营化,该团体将其视为"第二轮改革"。一个私营钢铁制造商的论坛还将对国企独享优惠贷款的政策表达不满。

香港《南华早报》称,两会不可能产生"意外",会议的核心仍将聚焦经济的稳定性。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也报道称,中国政府的强项还是在经济,尽管可能因人权、环境等议题遭遇尴尬,但中国仍然在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化险为夷。随着势头再次看好,经济注定会成为两会的核心话题。


此外,《读卖新闻》报道指出,新领导班子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面临着调整既有经济结构,改走内需扩大型发展模式的任务。
 
习李下月合体 将主导未来中国政经走向

【多维新闻】北京"两会"下月登场,中国将进行政府高层换届改组,习近平接掌国家主席,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这意味着胡温新政正式走入历史,习李体制将宣告合体,习李二人将主导未来10年中国重大政经走向。

习近平已开始大破大立

去年11月举行的中共18大,习近平已接任党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树立"习核心";下月北京两会上,习还将接下国家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习近平成为第五代领导人之初,率先勾勒出的"美丽中国"图像:到2021年,即中共建党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接下来,习近平开始大破大立,在"大破"方面,把反腐倡廉当作施政突破口,他痛陈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他严词警告: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中纪委上月还首次以电视直播方式,披露去年查办诸多大案,展现中央反腐决心。

在"大立"方面,习近平新推出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并在视察广东期间,率先执行"八项规定",以身作则,为中央领导视察地方时起到带头作用,并为官场形塑简朴务实新风气。各省市区相继公布"八项规定"具体实施细则,从中央至地方,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

李克强要打好"中"字这张牌

即将在下月接任总理的李克强表示,今年要顶住世界经济可能的下行压力,需要拉动内需发挥作用。他多次提及改革红利,强调中国实现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首先要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他说,经济发展应当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提高,经济增长应当与收入增长同步,如果GDP无法让人民收入增长,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李克强反复强调,要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

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而目前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他说,城镇化最大潜力的发挥,只有通过改革红利才能实现。

月前李克强还亲赴中部视察,并召开中部六省一把座谈未来区域发展。江西、湖北等属中西部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缩小沿海与中西部、城乡区域差距。

李克强指出,内需巨大的潜力不仅在东部,而且在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区要立足扩大内需,有所突破,也要有战略支点。其中重要战略支点是中部沿江地带;要打好"中"字这张牌,要建立长江中游中部城市集群,发挥整个沿江城市的优势,同时允许中部地区先行先试。他强调,中部地区现在到了要加大扶持力度的时候。
 
胡裸退温告别 习李体制初定型

【多维新闻】虽然中共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要到下月才分别接替胡锦涛、温家宝出任国家主席和总理,但两人近期频繁的"热身"活动显示,主导未来10年中国政坛的习李体制已现雏形,胡温体制则正走入历史。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后,交出中共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胡锦涛就主动进入退休状态,若非必须(如以国家主席身份会见外宾、观看演出等)不再抛头露面,"裸退"之意彰显无遗。相比之下,温家宝活动依然频繁,不仅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政令,还到街道与民众座谈,到国家发改委、央行、商务部等部委进行"告别视察"。尤其是温家宝坦承自己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希望得到民众的谅解与宽恕,充分展示了他感性的一面和看重名节的士大夫特色。

但无论是胡锦涛"全身而退、任人评说"的淡定,还是温家宝希望民众宽恕的谦卑,胡温留给习李的空间要明显大于10年前江(江泽民)朱(朱镕基)留给胡温的空间。这固然有江泽民恋权、朱镕基强势的个人因素,更有如今中共权力交接进一步规范、政治强人难以复制的时代因素。因此,习李体制的雏形比当年胡温体制的雏形出现得更早。

习李体制是否成形,主要是看习李二人在党内的地位和权责分工。习近平、李克强在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分别排第一、第二,这与胡锦涛、温家宝以前在常委中排名第一、第三有很大不同,意味着李克强与习近平权力差距比温家宝和胡锦涛的差距更小,李克强的实际权力也将比温家宝更大。

从分工上看,习近平在名义上要总揽全局,但实际上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从习李二人的近期表现看,习近平将主要负责党建、军队、外事以及重要人事安排,李克强则负责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人既相互依靠,也权责清晰,共同组成中国政治、经济的权力轴心。而中共政治局其他常委的工作,则主要是配合习李权力轴心的运转。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把重点放在展示改革决心,迅速掌控军队,深入访贫问苦,尤其是高举反腐大旗,提出苍蝇老虎一起打,誓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引来公众的好评和期待,为他的个人形象加分颇多。但习近平很少对经济问题发表看法,显示出他对李克强的充分尊重。

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大管家"的李克强在十八大后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尤其是他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不改革将承担历史责任;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政府不能追求"自拉自唱的增长";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将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转向公共服务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外界对李克强的印象也从以前的"低调务实",变成"懂经济"、"有魄力",对他接掌中国经济有了更乐观的期待。作为"上山下乡"的一代,习李有着相似的青春经历,两人后来在仕途上的升迁也大同小异。不过,作为党内不同派系推选的代表人物,习李在竞争大位时难免有过心结或矛盾。如今,大位早已尘埃落定,与两人肩负的历史责任相比,曾经的"瑜亮情结"已无关紧要,而两人能否团结合作却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政治稳定。换句话说,习李其实同在一条船上,除了同舟共济,一起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外,恐怕谁也无力单独将这条船划到彼岸。

在习李体制中,作为"一把手"的习近平当然拥有更大的权力,但他也可能因此要对维护习李团结承担更大的责任。在中共十八大闭幕式上,习近平有意等着和李克强一起离开会场,并在平时的讲话中不干涉李克强管辖的领域;李克强也积极配合,在不同场合表示对习近平的尊重。两人共同向外界传递团结合作的信号,有效减少或消除了党内不同派系因高层人事安排而产生对立的传言。

习近平、李克强上台后的"头三脚"踢出了一个良好开局,为习李体制的形成和获得舆论认可奠定了基础。但习李体制今后10年能否运转顺畅,仍需要时间的磨合和实践的检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