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油价调整机制:有苦说不出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402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rimg.php


台加油站图

原标题:有苦说不出的台湾油价——揭秘台湾油价调整机制

台海网3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刘强)台塑石化宣布从4日凌晨1时起,汽油每升调降0.6元(新台币,下同)、柴油每升调降0.7元。92号汽油调降后每升33.8元(约合人民币7.2元),95号汽油调降后每升35.4元,98号汽油调降后每升37.6元,环保柴油调降后每升32.8元。此前不久,台湾“中油”也刚刚下调了油价。

由于恰好与大陆上调油价“撞车”,此事还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很多人好奇,台湾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油价调整机制?为什么可以维持较低的油价?

与国际“联动”却能维持低价

相比于大陆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台湾的调整周期要短得多。根据台湾“中油”官网公布的数据,从2012年11月16日(大陆上一次调整油价)至今,“中油”已经调整了14次油价,基本上每周一调。其中,调涨了9次价格,下调了5次,目前的汽油价格比当时上涨了1.5元/升。较短的调价周期,让台湾的油价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原油现货价格的联动。

由于台湾98%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又长期震荡,台湾岛内油价也实行浮动油价,以使用者付费的精神,争取能源价格合理化及能源使用节约化。现有的浮动油价公式是在2006年9月正式实施的,并在一年后经过一次调整后沿用至今,“中油”并没有自行变更公式的权力。

这个浮动油价公式公开透明,公布在“中油”的网站上,是根据调价指标原油的周均价及汇率变动幅度的80%计算涨跌幅。所谓的调价指标原油通常以D7B3代指,D7是指迪拜原油占七成,B3是指布兰特原油占三成,这也是“中油”进口原油的大概比例,基本代表了“中油”的进货成本。

另外,“中油”作为公营事业单位,还是台当局重要的政策工具,为了照顾民生,“中油”订定汽柴油价格时还必须参考“竞争亚邻”,即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区的油价,并以“竞争亚邻”的最低油价,作为岛内油价调整的上限,以维持台湾“亚洲最低油价”的形象。

政治干预多有苦说不出

台湾从2002年开始实行油品市场自由化,也就是说从岛外进口油品到台湾来贩卖不需要扣额外的关税。开放后也曾吸引国际柴油和汽油业者进入经营,但后因无利可图很快退出。目前岛内汽柴油销售商仅有两家——— 公营事业单位“中油”公司,以及占市场小份额的民营企业台塑集团。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岛内油价实际上受到很严重的人为干预和政治干扰。尽管台当局在2006年就制定了浮动油价机制,但因为2007年岛内油价追随国际油价连番大涨,陈水扁“政府”为讨好民意,决定冻结浮动油价机制(“油价冻涨”),即不管国际油价如何走高、成品油成本如何上升,岛内汽柴油价格一律不准调涨,这期间的损失都由“中油”公司和当局“吸收”。

据台当局前“财政部长”李述德透露,陈水扁任内冻涨油价的代价巨大,其间总共造成台湾损失2200亿元,并导致“中油”巨额亏损(约1100亿元)。为此,标准普尔等公司一度将“中油”公司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警告称“财务风险状况急剧恶化,原因是作为一个完全归‘政府’所有的炼油商,‘中油’无法将高昂的原油成本完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2008年5月马英九“政府”上台,为解救破产边缘的“中油”,才宣布解除“冻涨”,让油价回归市场机制,先后补涨了两次油价,却都引起了总体物价的飙升。面对“活不下去”的民意反弹,马“政府”只好让“中油”实行“减半涨价”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油价需要涨10元,“中油”代表当局“吸收”5元,消费者也承担5元。而在2012“大选”之前,马英九为求连任,避免物价猛涨重挫支持度,也曾选择暂时将油价冻涨。

在这种强烈的政治干预之下,岛内油价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并让油品销售商苦不堪言。为了保证生存,台塑一直通过岛外市场寻求盈利,外销、内销比例大概维持在6誜4,在2008年国际大涨、岛内冻涨的特殊时期,台塑甚至把外销比例提高到七成,以此弥补岛内低油价带来的亏损。而必须优先供应岛内市场、确保经济民生所需的“中油”,则只能放任持续的巨额亏损,由当局财政(或者说全体纳税人)买单,并背着效率低、能力差的“黑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