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98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核心提示:中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问答神州》专访。陈锡文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最大的区别是不雇工,大规模的专业大户、雇工的农场、公司企业经营的农场对土地经营不用心不出力,因此应更多发展由夫妻组成的家庭农场。
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集中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界名流志士,是中国社会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高度关注的时事焦点。我们今天访问的嘉宾陈锡文,这几天也占了很多新闻版面的重要位置。从两会开幕后的第一天,身为全国政协委员、隶属于农业界别的他,就掷地有声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土地流转不能够片面追求规模化,土地流转原则上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的租赁农民土地等等。既是对之前一些农业政策导向的纠偏,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提示。
两会前的一天,我有幸与陈锡文在北京相约,听他细细畅谈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构想。
小莉:主任好。
陈锡文:小莉。
小莉:又见面了。我们基本上5年可以见你一次,好好来谈谈。
陈锡文:但我见你的时间多。
小莉:在电视上。
陈锡文:对对对。
小莉:那这次有没有提特别的问题。
陈锡文:我倒不会再提特别的问题,因为我还在职嘛,我还管这个,我自己提了,提案一绕圈又回我那来了。
小莉:你得自己再做这事。
陈锡文:我就自己再做,所以我就认认真真读人家的提案。
陈锡文:政府政策有力 农民收入增加3000亿
五年前,《问答神州》首次采访陈锡文的时候,正值中国农业生产实现“四连增”。陈锡文告诉我,一般讲,农业生产的规律是四年一个周期,即两个丰收年,一个欠收年,加一个平产年。
2008年实现“四连增”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了不起。到了2013年,中国农业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卓着的成绩甚至也超出了陈锡文这个农业专家的预期。
陈锡文:那时觉得已经是连续4年丰收了,很不得了,为什么此后又能连续的5年增收,我想这个里面政策就起了很大作用,原来有税,现在没有税,每年减了1350多亿元的税,这个等于是变成他的收入了,那么后来又不断的加大对农民的生产性的补贴,那么到去年的就已经增加到1600多亿了,这一里一外,等于农民就收入增加了3000多亿,这个当然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这几年农业科技进步比较明显,特别是我们去年大概农业科技进步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54。5%,就一半以上是靠科技,去年和前年的粮食增产,就是单产的提高部分都要占到总产增加的80%以上。
2013年新年的第一天,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内容照旧是三农问题。尽管这个惯例已经延续了十年,有的时候甚至连陈锡文自己都觉得不一定要特别追求这样的形式,但是他同时也认可,从心理的层面上讲,这样的发布形式会让农民感到特别的鼓舞。
陈锡文:重要性不在于几号(文件),几号只是和你会议的时间有关系。你一号文件用在别的地方呢,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你用在这个上,农民就觉得特别的舒坦,他觉得中央特别的重视我,所以到现在十年了,我想这个人代会开完之后,新一届政府也形成了,我估计这个传统还得坚持下去。
2013年,一号文件一发出,就引来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文件明确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尊重和保护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将此前土地流转大形势之下,几乎被大家淡忘的家庭经营模式重新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陈锡文:一定要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但是家庭,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村人越来越少,所以家庭的经营规模会越来越大,第二个呢家庭也不是说农业中所有问题它自己能都解决,比如说你要一个家庭去修条路、修个水库它弄不了,大忙季节,这么多的,一家一户种了上百亩地的时候,收割来不及怎么办,所以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啊,就要大家动手一起来,农业的种耕收这些要有服务体系帮它去服务,所以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现在这个背景下,那么提出来要创新,要创新但并不是说否定家庭经营,家庭经营仍然是经营的主体,但是呢由于各方面情况发生变化了,所以更多考虑怎么去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那么社会去帮助它,政府去帮助它。
小莉:就是社会化的一个服务体系。
陈锡文:就是。
陈锡文:土地到底怎么流转 那要看城里面
2005年,中央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社会各界对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显示出了极大的关注。那之后的三到五年间,土地流转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土地私有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了。
陈锡文:这个趋势其实可以说在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看到,而且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后头到底能转出去多少劳动力,土地到底怎么个流转,那要看城里面,城镇化怎么推进,城市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它才会出现一个大的趋势,那么这几年你看到的就是各地城镇化推进都很快,我们这个,到现在进了城的劳动力,现在已经,按照去年底的数据就是52。6%了,52。6%是城里人,这对中国来说也确实很不得了,那么于是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人数少了、年龄大了,靠他们能不能建成现代化的农业,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2013年,一号文件发布之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攻农业方向的研究员程国强就表示,"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和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正是激活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之举"。而他的这个的观点也与陈锡文相似。
小莉: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创新农业产业经营体制机制。其实这个理念是从过去5年的时间当中,慢慢去累积出来的。
陈锡文:对,其实这个话呢应该说是老话题,你比如说上世纪我们有过5个一号文件,那是杜润生,杜老主持的那个5个一号文件的出台,我呢在那个时候有幸参加的其中的4个,那是在杜老领导下,其实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当时提到耕地怎么能够向种田能手集中,其实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种田能手这个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称呼,开始见诸报端。
十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外出打工,而他们手中的土地也流转给了种粮大户。随着种粮大户租地规模逐年增加,每亩地的租金也逐年提高。
小莉:您刚刚也提到了就是要把一些资源,向农业能手去集中,2008年我采访您的时候,您也曾经提到过,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农业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是不是这也是一种集中的一个尝试,过去5年来这样的尝试进行得如何。
陈锡文:按户籍来统计我们还有9亿多农民,农业人口9亿多,但是你按统计局常驻人口去统计,现在农村的人口六亿四,就是有3亿人是农业人口,但是他不在农村了,就业也不在农村,生产生活都不在农村,那么他们余出来的资源是不是荒废了呢,其实没荒废,其实留下来给剩下还在继续生产的人他们在使用,所以第一他的规模就扩大了,所以按照现在农业部门的统计呢,我们现在大概整个的耕地呀,差不多大概是20%到21%,就五分之一的土地它已经流转了,原来是我包的,我进城打工去了我就转给你了,所以这是最近这些年来很大的变化。
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集中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界名流志士,是中国社会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高度关注的时事焦点。我们今天访问的嘉宾陈锡文,这几天也占了很多新闻版面的重要位置。从两会开幕后的第一天,身为全国政协委员、隶属于农业界别的他,就掷地有声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土地流转不能够片面追求规模化,土地流转原则上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的租赁农民土地等等。既是对之前一些农业政策导向的纠偏,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提示。
两会前的一天,我有幸与陈锡文在北京相约,听他细细畅谈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构想。
小莉:主任好。
陈锡文:小莉。
小莉:又见面了。我们基本上5年可以见你一次,好好来谈谈。
陈锡文:但我见你的时间多。
小莉:在电视上。
陈锡文:对对对。
小莉:那这次有没有提特别的问题。
陈锡文:我倒不会再提特别的问题,因为我还在职嘛,我还管这个,我自己提了,提案一绕圈又回我那来了。
小莉:你得自己再做这事。
陈锡文:我就自己再做,所以我就认认真真读人家的提案。
陈锡文:政府政策有力 农民收入增加3000亿
五年前,《问答神州》首次采访陈锡文的时候,正值中国农业生产实现“四连增”。陈锡文告诉我,一般讲,农业生产的规律是四年一个周期,即两个丰收年,一个欠收年,加一个平产年。
2008年实现“四连增”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了不起。到了2013年,中国农业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卓着的成绩甚至也超出了陈锡文这个农业专家的预期。
陈锡文:那时觉得已经是连续4年丰收了,很不得了,为什么此后又能连续的5年增收,我想这个里面政策就起了很大作用,原来有税,现在没有税,每年减了1350多亿元的税,这个等于是变成他的收入了,那么后来又不断的加大对农民的生产性的补贴,那么到去年的就已经增加到1600多亿了,这一里一外,等于农民就收入增加了3000多亿,这个当然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这几年农业科技进步比较明显,特别是我们去年大概农业科技进步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54。5%,就一半以上是靠科技,去年和前年的粮食增产,就是单产的提高部分都要占到总产增加的80%以上。
2013年新年的第一天,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内容照旧是三农问题。尽管这个惯例已经延续了十年,有的时候甚至连陈锡文自己都觉得不一定要特别追求这样的形式,但是他同时也认可,从心理的层面上讲,这样的发布形式会让农民感到特别的鼓舞。
陈锡文:重要性不在于几号(文件),几号只是和你会议的时间有关系。你一号文件用在别的地方呢,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你用在这个上,农民就觉得特别的舒坦,他觉得中央特别的重视我,所以到现在十年了,我想这个人代会开完之后,新一届政府也形成了,我估计这个传统还得坚持下去。
2013年,一号文件一发出,就引来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文件明确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尊重和保护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将此前土地流转大形势之下,几乎被大家淡忘的家庭经营模式重新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陈锡文:一定要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但是家庭,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村人越来越少,所以家庭的经营规模会越来越大,第二个呢家庭也不是说农业中所有问题它自己能都解决,比如说你要一个家庭去修条路、修个水库它弄不了,大忙季节,这么多的,一家一户种了上百亩地的时候,收割来不及怎么办,所以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啊,就要大家动手一起来,农业的种耕收这些要有服务体系帮它去服务,所以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现在这个背景下,那么提出来要创新,要创新但并不是说否定家庭经营,家庭经营仍然是经营的主体,但是呢由于各方面情况发生变化了,所以更多考虑怎么去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那么社会去帮助它,政府去帮助它。
小莉:就是社会化的一个服务体系。
陈锡文:就是。
陈锡文:土地到底怎么流转 那要看城里面
2005年,中央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社会各界对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显示出了极大的关注。那之后的三到五年间,土地流转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土地私有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了。
陈锡文:这个趋势其实可以说在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看到,而且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后头到底能转出去多少劳动力,土地到底怎么个流转,那要看城里面,城镇化怎么推进,城市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它才会出现一个大的趋势,那么这几年你看到的就是各地城镇化推进都很快,我们这个,到现在进了城的劳动力,现在已经,按照去年底的数据就是52。6%了,52。6%是城里人,这对中国来说也确实很不得了,那么于是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人数少了、年龄大了,靠他们能不能建成现代化的农业,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2013年,一号文件发布之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攻农业方向的研究员程国强就表示,"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和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正是激活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之举"。而他的这个的观点也与陈锡文相似。
小莉: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创新农业产业经营体制机制。其实这个理念是从过去5年的时间当中,慢慢去累积出来的。
陈锡文:对,其实这个话呢应该说是老话题,你比如说上世纪我们有过5个一号文件,那是杜润生,杜老主持的那个5个一号文件的出台,我呢在那个时候有幸参加的其中的4个,那是在杜老领导下,其实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当时提到耕地怎么能够向种田能手集中,其实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种田能手这个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称呼,开始见诸报端。
十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外出打工,而他们手中的土地也流转给了种粮大户。随着种粮大户租地规模逐年增加,每亩地的租金也逐年提高。
小莉:您刚刚也提到了就是要把一些资源,向农业能手去集中,2008年我采访您的时候,您也曾经提到过,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农业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是不是这也是一种集中的一个尝试,过去5年来这样的尝试进行得如何。
陈锡文:按户籍来统计我们还有9亿多农民,农业人口9亿多,但是你按统计局常驻人口去统计,现在农村的人口六亿四,就是有3亿人是农业人口,但是他不在农村了,就业也不在农村,生产生活都不在农村,那么他们余出来的资源是不是荒废了呢,其实没荒废,其实留下来给剩下还在继续生产的人他们在使用,所以第一他的规模就扩大了,所以按照现在农业部门的统计呢,我们现在大概整个的耕地呀,差不多大概是20%到21%,就五分之一的土地它已经流转了,原来是我包的,我进城打工去了我就转给你了,所以这是最近这些年来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