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97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多维新闻】中共高层再掀新一届人事变动之际,中国外交政策领导人也将出现重大调整。据多维新闻此前得到的可靠消息,现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将接替戴秉国出任国务委员,负责更广泛的外交政策事务。而有分析指出,目前正值中国与日本的军事紧张形势升温,与美国关系的走向也存在不确定性。杨洁篪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包括:管理与华盛顿的关系,协调军方和国有企业等利益集团的行为。这些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但有时会推动相互冲突的议程。
杨洁篪(资料照片)
一些分析人士此前曾预测这一职务将由前国际关系专家王沪宁担任。王沪宁2012年11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即将离任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位重要顾问。
10年来,中国一直没有一位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官员主管外交政策,有分析称,这意味着外交政策在中共最高决策机构中没有一席之位。
此外,多维新闻此前也报道,外交部长一职可能由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接任。这一人事调整是10年一次的广泛权力交接的一部分,将于本周结束,届时习近平预计将出任国家主席。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
对于奥巴马政府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的举措,北京方面正在寻求做出回应。很多中国人将美国的重心调整解读为是为了限制中国的崛起。
杨洁篪3月9日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美方也应当尊重中方的利益和关切。
杨洁篪还说,中国新任国家主席3月份晚些时候将首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卷入海外战争多年后,开始将战略重心重新放到亚洲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中国在亚洲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强势。北京正在东海和南海推进其领土主张,并且与日本、菲律宾和其他美国的军事伙伴发生了一系列的激烈交锋。
外交人员和美国及中国的安全分析人士说,随着中国影响日益深远的利益与美国的利益发生重合,两国政府都迫切希望找到新的途径来避免对抗。
然而,中美两国在新关系的面貌方面却远没有达成一致。很多美国人担心,北京近来的举措表明,其长远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地区主导力量。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3月11日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David Lampton)说,目前的一大问题是,亚洲的深层安全结构是一系列联盟,而这是在冷战时期考虑到中国而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如何能与北京进行安全合作?
2012年2月访问华盛顿期间,习近平主张中美之间应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他的访美之旅备受关注。习近平说,这个想法有赖于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尊重,同时两国还要加强战略协调与经贸往来。
中国分析人士与西方外交人士说,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希望美国承认中国日益崛起的力量。
清华大学美中关系专家孙哲说,中国希望美国把它看成是一个平等的伙伴,平等很重要。
美国国务院拒绝评论其所预测的习近平的外交政策。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研究战略的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认为,北京日益膨胀的地区自信与美国19世纪军事实力的崛起类似。
霍姆斯说,二者有明显的相似点,美国当时身处基本不受大国干预的地区,很自然地成为一支主导力量。
他说,如果中国能像1900年前后美国逐出英国那样逐出美国,中国也会成为地区的主导力量。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2012年7月与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就习近平所谓的"大国"论展开详述,其中主要是在批评美国应为两国关系的问题负责任。崔天凯着重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会阻碍重新界定中美关系的努力。中国分析人士和外交人员预计,崔天凯将被推选为下一任中国驻美国大使。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11日的这篇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国际上的大国,经济利益遍及全球,有大量移居国外的华人需要被保护。但对于美国赋予中国更多国际责任的努力,中国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阴谋,意在消耗中国的资源,限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自由。
分析人士说,长远来看这一点可能会改变。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前高级外交官、中国外交部下属智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说: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更加灵活、更积极的外交政策。他说,大国意味着责任重大。

杨洁篪(资料照片)
一些分析人士此前曾预测这一职务将由前国际关系专家王沪宁担任。王沪宁2012年11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即将离任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位重要顾问。
10年来,中国一直没有一位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官员主管外交政策,有分析称,这意味着外交政策在中共最高决策机构中没有一席之位。
此外,多维新闻此前也报道,外交部长一职可能由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接任。这一人事调整是10年一次的广泛权力交接的一部分,将于本周结束,届时习近平预计将出任国家主席。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
对于奥巴马政府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的举措,北京方面正在寻求做出回应。很多中国人将美国的重心调整解读为是为了限制中国的崛起。
杨洁篪3月9日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美方也应当尊重中方的利益和关切。
杨洁篪还说,中国新任国家主席3月份晚些时候将首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卷入海外战争多年后,开始将战略重心重新放到亚洲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中国在亚洲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强势。北京正在东海和南海推进其领土主张,并且与日本、菲律宾和其他美国的军事伙伴发生了一系列的激烈交锋。
外交人员和美国及中国的安全分析人士说,随着中国影响日益深远的利益与美国的利益发生重合,两国政府都迫切希望找到新的途径来避免对抗。
然而,中美两国在新关系的面貌方面却远没有达成一致。很多美国人担心,北京近来的举措表明,其长远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地区主导力量。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3月11日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David Lampton)说,目前的一大问题是,亚洲的深层安全结构是一系列联盟,而这是在冷战时期考虑到中国而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如何能与北京进行安全合作?
2012年2月访问华盛顿期间,习近平主张中美之间应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他的访美之旅备受关注。习近平说,这个想法有赖于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尊重,同时两国还要加强战略协调与经贸往来。
中国分析人士与西方外交人士说,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希望美国承认中国日益崛起的力量。
清华大学美中关系专家孙哲说,中国希望美国把它看成是一个平等的伙伴,平等很重要。
美国国务院拒绝评论其所预测的习近平的外交政策。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研究战略的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认为,北京日益膨胀的地区自信与美国19世纪军事实力的崛起类似。
霍姆斯说,二者有明显的相似点,美国当时身处基本不受大国干预的地区,很自然地成为一支主导力量。
他说,如果中国能像1900年前后美国逐出英国那样逐出美国,中国也会成为地区的主导力量。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2012年7月与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就习近平所谓的"大国"论展开详述,其中主要是在批评美国应为两国关系的问题负责任。崔天凯着重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会阻碍重新界定中美关系的努力。中国分析人士和外交人员预计,崔天凯将被推选为下一任中国驻美国大使。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11日的这篇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国际上的大国,经济利益遍及全球,有大量移居国外的华人需要被保护。但对于美国赋予中国更多国际责任的努力,中国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阴谋,意在消耗中国的资源,限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自由。
分析人士说,长远来看这一点可能会改变。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前高级外交官、中国外交部下属智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说: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更加灵活、更积极的外交政策。他说,大国意味着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