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铁道部的“末日”,谁的新生?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97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多维新闻】从"职能转变"赫然写入标题,到大幅度的机构整合设计,再到简政放权的"五个减少",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第七次大规模机构改革拉开大幕。此轮改革由即将正式走马上任的总理李克强主持,汪洋负责具体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成了各路媒体源素材的同时,两种声音交织其中:赞成派认为此举是对改革强有力的推进,消极派则认为这样的改革只是"权力挪窝",不仅步伐小,而且根本不会触及到现有政治体制。两派激辩大部制的同时,最后一个独立王国——铁道部也应声轰然倒下。

各路媒体齐亢奋

不管最终成效如何,此方案一经发布,引起的舆论喧嚣足以覆盖掉很多"负面新闻"。审议会议次日,各路媒体的声音才从亢奋状态中恢复过来,建言献策、警防换汤不换药的冷静观察也接踵而至。《人民日报》11日不惜笔墨腾出了近六个整版重点阐述了大部制改革,其中包括头版的预告和图解"行政体制如何深化",第二版的"说明"、第三版的"答记者问"以及两会特刊的各种辅料等。对那些至今还搞不懂国务院机构的人来说,@人民日报也给了补充说明:为什么有的叫部,有的叫委?政府机构改革包括哪六次大规模调整?同时还有图文并茂的具体阐释,不可谓不周到、体贴。

新华社官微@新华视点迄今为止已经不间断发表了6条微博来统领民意、释疑解惑。所谓的释疑解惑与@人民日报如出一辙,而统领民意则突出地体现于铁道部撤销会否直接导致火车票涨价上。至于更大范围的大部制改革,该微评也给出了折中的中庸之见。"很多人以为是要把部委‘弄大’,其实改革应该‘求小’,合并重叠、精简重组直至形成‘大社会小政府’。改革也非一味放权,而是减少对围观事情的干预,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形成效率进一步提高,该放的放,该收的收。一大一小,一收一放之间,才显转变职能之意。"

"我们共同盼望和努力着",在官方通讯社最后这句提振人心的号召牵引下,各路媒体也开始陆续发出盼望,并身体力行地试图通过真知灼见来为大部制改革贡献一份力。带有官方背景的《环球时报》11日发出双响炮——以两篇社评来站队,一篇是《大部制非"权力挪窝",实效第一》,一篇是《放开社会组织登记是改革新突破》。前者的盼望很明确,即"带来更多公众期待的实效",同时也给那些希冀"大社会小政府"到来的群体泼了冷水,因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超大社会等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政府的职责肯定都会比西方国家的政府更大更重。"后者则如标题所体现的,全篇尽是溢美之词,唯一可以拿出来飨围观者的点睛之处,是文末关于改革活力的阐释:"随着社会的‘崛起’,稳定将从自上向下的控制型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性过渡,各种社会组织的责任将会更加全面。"


落地于天子脚下的《新京报》聚焦大部制改革中的铁路改革,称"政企分开是第一步";《京华时报》则将目光锁定在了民生问题上,提出"民生发展不停机构改革不止";《中国青年报》则兴高采烈地提前庆贺,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开始啃硬骨头";《南方都市报》则警示,"政府机构改革关键在放权与制权";《华商报》则看得更远,希望铁道部走了,相应的市场竞争也能及时跟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