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菩提学会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13-01-17
- 消息
- 296
- 荣誉分数
- 102
- 声望点数
- 103
http://www.zhibeifw.com/dxyj/yj_list.php?id=10135
问佛陀情为何物——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演讲
〖 2012年2月23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今天,索达吉堪布本来是要到厦门大学哲学系演讲,但堪布这次来厦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也邀请他顺便到嘉庚学院作一场演讲。通过这场演讲,大家能近距离地接触佛教的修行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用佛教的术语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福报。
所谓“堪布”,就是“法师”的意思,这个称呼体现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师。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一般要从立言、立功、立德三方面谈起: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总字数超过一千万;立功方面,他对显宗的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有很高造诣;立德方面,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问佛陀情为何物”。佛教对内心非常重视,所以,堪布对“情”一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
能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我感到很高兴!今天的话题比较特别,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你们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刚才我在教室门口,就听到有同学在议论:“‘问佛陀情为何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下面,我以一个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作个简单交流,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都和爱情密切相关,在这些渲染的影响下,许多人就对爱情特别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观察:人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你们都是大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清楚,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执著爱情。拿藏地来讲,许多在家人虽然对感情比较执著,但并不像西方人和汉族人那样,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汉地,也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华、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对感情并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间人执著的感情;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脑后。只不过许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当前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没有将佛法的本义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导致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大家应该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这种虚幻不实的感情,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如果你们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就会对这些道理有所领悟。
佛陀的传记中记载,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了出家生活。当然,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除了佛陀,历史上还有许多出家人,从表面上看,这些人远离了家庭和亲人,但这并不是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
其实,不只是佛教徒才远离感情。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择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
我在这里不是宣扬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误解就被舍弃。因此,对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世间人的定义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缠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然而,如果问佛陀“情”是什么,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随后,佛陀又会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果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但若是有过感情经历的过来人,对个中的酸甜苦辣,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没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是动听的歌曲。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了这番话,已结婚的人摇摇头:“年轻人,爱情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瑱,他妹妹是鄱阳王的王妃,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鄱阳王因故被齐明帝所杀。因为思念亡夫,鄱阳王妃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为了救妹妹,刘瑱请人画了一幅画,在画中,鄱阳王跟一个宠妾在一起恩爱地照镜子。看到这幅画,鄱阳王妃醋意大发,咒骂道:‘他真应该早点死。’她对亡夫的爱意当下消失,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在后一则故事中,女主人公原来热气腾腾的爱,一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爱恨无常”。大家要懂得这个规律,否则,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在遇到感情方面的问题时,还是很难面对。
佛教中有部论典叫《四百论》,其中就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所以,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两个人关系本来很好,后来一方慢慢变心了,这种无常就会给对方带来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经常饱尝这方面的痛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当然,佛教并不是强迫你绝情绝爱,而是通过理论分析,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觉得异性的身体很美丽,其实,这种好感是未经详细观察的错觉。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从头到脚慢慢剖析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执著、贪爱、想念的,居然是这些东西!这样的身体不要说死后没有价值,活着时也根本不值得贪恋!”
佛经中也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摩邓女爱上了佛的弟子阿难,她想尽办法让阿难还俗。佛问摩邓女:“你到底喜欢阿难哪里?”摩邓女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巴,爱他的耳朵,爱他的声音,爱他走路的姿势。”佛便一一给她剖析:“阿难的眼睛中有泪,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体中有屎尿……”摩邓女算是利根,听了佛的分析,爱念当下就息灭了。[1]
其实,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著,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现在的社会对爱情过于推崇,许多影视节目里,爱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于从小受这种影响,许多年轻人长大以后,根本没有辨别能力,这是相当遗憾的!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易碎品,就像一个美丽的水泡,稍微一碰就会破灭。当这种水泡破灭时,有些人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绝望自杀,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我本人来自藏地,藏地的传统跟汉地差别很大,藏族人对爱情虽然也有执著,但不会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也不会用各种语言过分地赞美它。而在汉地,人们对爱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本来爱情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因为被许多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装了,导致许多人疯狂地歌颂它,直至这层包装被撕开后,他们才痛苦地发现,原来爱情不过如此。
《正法念处经》也说过:“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所以,过于执著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地降临。只有获得了无求的境界,才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贪求,一旦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有那么锥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里,无求才是最大的快乐。以前有一个富人,他非常有钱,可始终得不到快乐。他到处打听怎样才能快乐,一个人告诉他:“得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衬衣,你就会获得快乐。”于是他四处寻找,后来听说某个深山里有个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个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问:“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应该是吧,我从来没有什么痛苦。”于是富人恳求:“你可不可以把衬衣送给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没有衬衣啊。”这个时候,富人才明白过来: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个道理,或许有人不太理解:“拥有才会快乐,一无所有的话,怎会有快乐可言呢?”但事实往往正好相反:没有的时候,你觉得拥有它会快乐;一旦拥有以后,就不一定快乐了。比如,没钱的时候,你认为有了钱会快乐,但当你有了钱,才知道就这么回事;没有家的时候,你觉得有一个家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争吵的来源;没地位的时候,你觉得有地位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地位,才发现自己照样不开心。
不过尽管如此,人们的贪欲仍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是副局长,他可能会想:“我是局长多好啊。”当上局长后,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长就好了。”等当上了副市长,又开始盘算:“如果我是市长,那该多棒。”……就这样一直追追追,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今后我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钱财,就能带来一切快乐,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作为年轻人,你们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拥有正确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这样的人生才比较精彩。
总之,对于爱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种种因缘形成的,在爱情当中,有些人是来讨债的,有些人是来还债的。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一见面就生起爱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释,这并非是一种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当然,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爱情的这种复杂性。因为它只看到今生的现象,对前生后世的领域,则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观点,那在面对感情的困惑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有许多实用主义的成分——对方能让自己快乐,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给自己带来痛苦,则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这种爱,实际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一对恋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对男生说:“如果我们都考上了,我们的关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没考上,爱情也可以继续。但若我考上了,你没考上,那就分手。”也许是命运的作弄吧,最终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没有考上。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别伤心,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冲到女生寝室,先将那个女生掐死,然后自己跳楼自杀了……
与这种自私自利的爱相比,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并且没有任何条件。乍听这种说法,有些人也许会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实一点都不玄,这种理念有甚深的含义,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爱”,就有了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经常在想:人类有各种科学发明,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养慈悲心,通达心的奥秘。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细致的宣说,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钱财,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样,眼里除了钱,什么道德都没有。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综上所述,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会说:对感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我经常跟许多大学生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劝勉大家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这种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即使你读破万卷书,也不一定能带来什么利益。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有些大学生挺可怜,他们学问确实不错,但从来没有学过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终搞不明白一些关键问题,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给自他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实,且不谈佛教的成佛果、度众生等高深境界,仅就现实生活来讲,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万法是无常的,每个人都会逐渐衰老”,内心的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这对自己的未来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人生短短几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难得。一旦遇到了,就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将来定会后悔莫及。许多人年轻时,一直为了感情、财富而忙碌,从来没有寻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开始考虑:“人死后,生命会不会延续?如果会,下辈子我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时考虑这些,已经来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后,并不像灰飞烟灭一样,什么都消失了,这辈子的身体虽然没了,但灵魂还会延续下去。这一辈子你做人,下一辈子的话,也许做人,也许做其他众生。但不管成为什么,你的生命都会继续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么善恶业,来世必定会成熟相应的苦乐果报。
关于来世是否存在,现在许多人在这方面都是“文盲”,他们既举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来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在世间学说中,这些道理基本上没有提及,而在佛教里面,对此就宣说得非常清楚。
总之,在胜义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层面,承认感情的存在,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不过,佛教会提醒人们: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对此不要过于沉迷,不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实,除了佛陀以外,孔子、庄子等古圣哲也有一些对感情的认识。如果你传统文化学得比较好,对感情也不会那么执著。
比如,庄子身上发生过一个故事:一天庄子出门,看到一座新坟,一女子手执扇子,对着那座坟连扇不已。庄子问她为何这样做。女人说:“坟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时有遗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须等坟土干了才行。我现在急着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坟,让坟土尽快干。”
听到这番话,庄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庄妻听后,先是数落那妇人没良心,然后发誓说,如果庄子死了,自己绝不会这么无情。
天有不测风云,过了几天,庄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尸体入棺后,庄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为庄子守丧。几天以后,有个英俊少年来到庄子家,自称是楚国的王孙,想来拜庄子为师。得知庄子刚辞世,那个少年很伤心,表示要为庄子守丧百日。
因为王孙相貌英俊,在守丧期间,庄妻对他生起了爱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孙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庄子是我老师,我千里迢迢到这里,如果连一面都没见,就太遗憾了。希望你能打开棺材,让我见庄子一面。”按当时习俗,这对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为了尽快成亲,庄妻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想到,一劈开棺材,庄子竟然坐了起来,这时候,王孙也忽然不见了。庄妻这才明白:原来,王孙就是庄子的幻化。她羞愧难当,不久就上吊死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世间的恩爱十分无常。不过,有些人明明懂这一点,就是不愿意接受。但有时候也比较讽刺,人越是不愿面对的事情,越有可能会遇到。
现在的教育中,基本没有讲过如何正确对待感情。在学校里面,老师经常赞叹爱情的伟大,从来不提醒大家感情不顺该怎么办;在学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爱爱的情歌,影视上也尽是你侬我侬的镜头。但这样的教育和宣传,给年轻人带来的是利、是弊?大家也应该思考一下。
五、结 语
《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为:“没有某个人,我就活不下去了。”尽管你追求爱情也无可厚非,但行为上应当发乎情、止乎礼,如此对自他才有利无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对爱情要有理性的认识。其实,在佛教中,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论典《入菩萨行论》中,关于如何调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说,是现代人不得不学的一本好书。
一直以来,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学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而这部《入菩萨行论》中,正好完整涵盖了这两者的内容。如果你有时间学习,必定会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则,心里全是自私和执著的念头,不一定就活得快乐!
问佛陀情为何物——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演讲
〖 2012年2月23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今天,索达吉堪布本来是要到厦门大学哲学系演讲,但堪布这次来厦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也邀请他顺便到嘉庚学院作一场演讲。通过这场演讲,大家能近距离地接触佛教的修行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用佛教的术语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福报。
所谓“堪布”,就是“法师”的意思,这个称呼体现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师。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一般要从立言、立功、立德三方面谈起: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总字数超过一千万;立功方面,他对显宗的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有很高造诣;立德方面,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问佛陀情为何物”。佛教对内心非常重视,所以,堪布对“情”一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
能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我感到很高兴!今天的话题比较特别,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你们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刚才我在教室门口,就听到有同学在议论:“‘问佛陀情为何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下面,我以一个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作个简单交流,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都和爱情密切相关,在这些渲染的影响下,许多人就对爱情特别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观察:人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你们都是大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清楚,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执著爱情。拿藏地来讲,许多在家人虽然对感情比较执著,但并不像西方人和汉族人那样,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汉地,也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华、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对感情并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间人执著的感情;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脑后。只不过许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当前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没有将佛法的本义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导致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大家应该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这种虚幻不实的感情,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如果你们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就会对这些道理有所领悟。
佛陀的传记中记载,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了出家生活。当然,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除了佛陀,历史上还有许多出家人,从表面上看,这些人远离了家庭和亲人,但这并不是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
其实,不只是佛教徒才远离感情。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择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
我在这里不是宣扬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误解就被舍弃。因此,对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世间人的定义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缠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然而,如果问佛陀“情”是什么,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随后,佛陀又会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果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但若是有过感情经历的过来人,对个中的酸甜苦辣,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没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是动听的歌曲。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了这番话,已结婚的人摇摇头:“年轻人,爱情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瑱,他妹妹是鄱阳王的王妃,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鄱阳王因故被齐明帝所杀。因为思念亡夫,鄱阳王妃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为了救妹妹,刘瑱请人画了一幅画,在画中,鄱阳王跟一个宠妾在一起恩爱地照镜子。看到这幅画,鄱阳王妃醋意大发,咒骂道:‘他真应该早点死。’她对亡夫的爱意当下消失,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在后一则故事中,女主人公原来热气腾腾的爱,一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爱恨无常”。大家要懂得这个规律,否则,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在遇到感情方面的问题时,还是很难面对。
佛教中有部论典叫《四百论》,其中就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所以,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两个人关系本来很好,后来一方慢慢变心了,这种无常就会给对方带来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经常饱尝这方面的痛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当然,佛教并不是强迫你绝情绝爱,而是通过理论分析,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觉得异性的身体很美丽,其实,这种好感是未经详细观察的错觉。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从头到脚慢慢剖析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执著、贪爱、想念的,居然是这些东西!这样的身体不要说死后没有价值,活着时也根本不值得贪恋!”
佛经中也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摩邓女爱上了佛的弟子阿难,她想尽办法让阿难还俗。佛问摩邓女:“你到底喜欢阿难哪里?”摩邓女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巴,爱他的耳朵,爱他的声音,爱他走路的姿势。”佛便一一给她剖析:“阿难的眼睛中有泪,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体中有屎尿……”摩邓女算是利根,听了佛的分析,爱念当下就息灭了。[1]
其实,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著,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现在的社会对爱情过于推崇,许多影视节目里,爱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于从小受这种影响,许多年轻人长大以后,根本没有辨别能力,这是相当遗憾的!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易碎品,就像一个美丽的水泡,稍微一碰就会破灭。当这种水泡破灭时,有些人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绝望自杀,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我本人来自藏地,藏地的传统跟汉地差别很大,藏族人对爱情虽然也有执著,但不会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也不会用各种语言过分地赞美它。而在汉地,人们对爱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本来爱情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因为被许多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装了,导致许多人疯狂地歌颂它,直至这层包装被撕开后,他们才痛苦地发现,原来爱情不过如此。
《正法念处经》也说过:“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所以,过于执著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地降临。只有获得了无求的境界,才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贪求,一旦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有那么锥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里,无求才是最大的快乐。以前有一个富人,他非常有钱,可始终得不到快乐。他到处打听怎样才能快乐,一个人告诉他:“得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衬衣,你就会获得快乐。”于是他四处寻找,后来听说某个深山里有个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个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问:“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应该是吧,我从来没有什么痛苦。”于是富人恳求:“你可不可以把衬衣送给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没有衬衣啊。”这个时候,富人才明白过来: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个道理,或许有人不太理解:“拥有才会快乐,一无所有的话,怎会有快乐可言呢?”但事实往往正好相反:没有的时候,你觉得拥有它会快乐;一旦拥有以后,就不一定快乐了。比如,没钱的时候,你认为有了钱会快乐,但当你有了钱,才知道就这么回事;没有家的时候,你觉得有一个家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争吵的来源;没地位的时候,你觉得有地位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地位,才发现自己照样不开心。
不过尽管如此,人们的贪欲仍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是副局长,他可能会想:“我是局长多好啊。”当上局长后,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长就好了。”等当上了副市长,又开始盘算:“如果我是市长,那该多棒。”……就这样一直追追追,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今后我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钱财,就能带来一切快乐,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作为年轻人,你们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拥有正确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这样的人生才比较精彩。
总之,对于爱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种种因缘形成的,在爱情当中,有些人是来讨债的,有些人是来还债的。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一见面就生起爱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释,这并非是一种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当然,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爱情的这种复杂性。因为它只看到今生的现象,对前生后世的领域,则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观点,那在面对感情的困惑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有许多实用主义的成分——对方能让自己快乐,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给自己带来痛苦,则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这种爱,实际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一对恋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对男生说:“如果我们都考上了,我们的关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没考上,爱情也可以继续。但若我考上了,你没考上,那就分手。”也许是命运的作弄吧,最终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没有考上。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别伤心,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冲到女生寝室,先将那个女生掐死,然后自己跳楼自杀了……
与这种自私自利的爱相比,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并且没有任何条件。乍听这种说法,有些人也许会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实一点都不玄,这种理念有甚深的含义,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爱”,就有了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经常在想:人类有各种科学发明,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养慈悲心,通达心的奥秘。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细致的宣说,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钱财,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样,眼里除了钱,什么道德都没有。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综上所述,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会说:对感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我经常跟许多大学生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劝勉大家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这种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即使你读破万卷书,也不一定能带来什么利益。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有些大学生挺可怜,他们学问确实不错,但从来没有学过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终搞不明白一些关键问题,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给自他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实,且不谈佛教的成佛果、度众生等高深境界,仅就现实生活来讲,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万法是无常的,每个人都会逐渐衰老”,内心的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这对自己的未来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人生短短几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难得。一旦遇到了,就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将来定会后悔莫及。许多人年轻时,一直为了感情、财富而忙碌,从来没有寻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开始考虑:“人死后,生命会不会延续?如果会,下辈子我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时考虑这些,已经来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后,并不像灰飞烟灭一样,什么都消失了,这辈子的身体虽然没了,但灵魂还会延续下去。这一辈子你做人,下一辈子的话,也许做人,也许做其他众生。但不管成为什么,你的生命都会继续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么善恶业,来世必定会成熟相应的苦乐果报。
关于来世是否存在,现在许多人在这方面都是“文盲”,他们既举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来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在世间学说中,这些道理基本上没有提及,而在佛教里面,对此就宣说得非常清楚。
总之,在胜义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层面,承认感情的存在,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不过,佛教会提醒人们: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对此不要过于沉迷,不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实,除了佛陀以外,孔子、庄子等古圣哲也有一些对感情的认识。如果你传统文化学得比较好,对感情也不会那么执著。
比如,庄子身上发生过一个故事:一天庄子出门,看到一座新坟,一女子手执扇子,对着那座坟连扇不已。庄子问她为何这样做。女人说:“坟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时有遗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须等坟土干了才行。我现在急着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坟,让坟土尽快干。”
听到这番话,庄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庄妻听后,先是数落那妇人没良心,然后发誓说,如果庄子死了,自己绝不会这么无情。
天有不测风云,过了几天,庄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尸体入棺后,庄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为庄子守丧。几天以后,有个英俊少年来到庄子家,自称是楚国的王孙,想来拜庄子为师。得知庄子刚辞世,那个少年很伤心,表示要为庄子守丧百日。
因为王孙相貌英俊,在守丧期间,庄妻对他生起了爱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孙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庄子是我老师,我千里迢迢到这里,如果连一面都没见,就太遗憾了。希望你能打开棺材,让我见庄子一面。”按当时习俗,这对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为了尽快成亲,庄妻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想到,一劈开棺材,庄子竟然坐了起来,这时候,王孙也忽然不见了。庄妻这才明白:原来,王孙就是庄子的幻化。她羞愧难当,不久就上吊死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世间的恩爱十分无常。不过,有些人明明懂这一点,就是不愿意接受。但有时候也比较讽刺,人越是不愿面对的事情,越有可能会遇到。
现在的教育中,基本没有讲过如何正确对待感情。在学校里面,老师经常赞叹爱情的伟大,从来不提醒大家感情不顺该怎么办;在学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爱爱的情歌,影视上也尽是你侬我侬的镜头。但这样的教育和宣传,给年轻人带来的是利、是弊?大家也应该思考一下。
五、结 语
《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为:“没有某个人,我就活不下去了。”尽管你追求爱情也无可厚非,但行为上应当发乎情、止乎礼,如此对自他才有利无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对爱情要有理性的认识。其实,在佛教中,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论典《入菩萨行论》中,关于如何调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说,是现代人不得不学的一本好书。
一直以来,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学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而这部《入菩萨行论》中,正好完整涵盖了这两者的内容。如果你有时间学习,必定会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则,心里全是自私和执著的念头,不一定就活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