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谈“拦部姐”:她娃娃脸眼睛大 谁好意思拒绝呢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95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新闻1+1》2013年3月15日完成台本

——两会1+1

主持人欧阳夏丹:

各位好,这里是正在为您直播的两会特别节目,两会1+1》,今天随着总理的任命,本次人大会议也是渐渐地迈入尾声了,到今天为止,像全国政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等新领导人,都已经全部地产生,首先让我们通过这一个个领导之间的握手,再去重温一下那个新老交替的瞬间。

(瞬间)

“俞正声同志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张德江同志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克强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主持人:

昨天在节目当中岩松已经说过了,要把这些握手的瞬间打个包,汇总到一块儿,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个总体的感受和解读,岩松。

白岩松:

是,其实其中有一个细节,虽然是胡锦涛跟习近平的握手,但是包含着两个交接,因为除了国家主席之外,还有军委主席这样的一个交接。我觉得想起了两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做好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的人事安排,尤其是高层的人士安排是这次两会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这种顺利完成。

我觉得到今天为止,虽然还会有副总理,各个部的部长等等,但是这样的一个交接几乎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可能很多人还会觉得这还不容易吗,不就是顺利地交棒吗?其实不容易,如果把中国的改革比作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赛的话,那么每一次成功的这种交接,都是最后完成一个很好成绩的重要的一个时刻。想想在奥运会上多少的竭力比赛,单棒跑的可能都很快,但是在接力区里头交接棒出现了问题,或者掉棒,最后没有成绩,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非常的庆幸,因为在中国整个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的行进当中,这样的一种交接始终是顺利的,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一步一步能越来越变得富强和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好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主持人:

这种坚实顺畅的交接,实际上也意味着国家高层领导交替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也是为未来十年中国的前行的方向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保障。当然在今年的两会上,大家不仅仅是关注新领导人的产生,也不会错过那些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和瞬间。比方说今年两会,有一个上会的记者就火了,甚至有人说,如果你还不知道他的话就OUT了,她是谁呢?她就是被称之为“拦部姐”的来自《成都商报》的记者赵倩,今天的面孔让我们共同走进她。

(播放短片)

解说:

最近,一个红衣女记者在人民大会堂中奔波忙碌的身影,被媒体同行记录在了镜头内,成为了一个焦点人物。

2013年3月15日人民大会堂北门

这个总在左顾右盼来回奔逃的人叫赵倩,是《成都商报》的记者,今年是她第六次参加两会报道,从去年开始,她就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拦下进入人民大会堂的部长们,来接受媒体的集体采访。

赵倩成都商报记者:

就一个问题行吗?

就一句话,就一句话感言可以吗,就一句话感言。

铁路总公司已经成立了对吧。

您先打个招呼给大家。

解说:

在所有参与拦部长的记者里,赵倩战绩最为辉煌,她曾在一天之内,将十位部长拉到话筒前,她也因此得名“拦部姐”的称号。

赵倩《成都商报》记者:

可以给你看一下每一个部部长的头像,全部都打印出来他们大概的简介。部长来之前,最好温习一下资料,再把名字、头像、脸再认一认,包括他们最近一些热门话题再温习一下。

解说:

如此的专业、如此的执著,不仅让赵倩屡屡得手,同时她也让一些部长所得知。

嘉宾:

“拦部姐,你好。

拦部女,走,把你拦走,把你拉走了。”

解说:

人民大会堂北门这个红地毯的通道被记者们称为部长通道,虽然这个放满话筒的采访台就在部长通道的毕竟路上,但主动走到台前的部长并不常见。

赵倩:

可能还是跟咱们最高层这些各个部委的领导,平时跟媒体这种沟通的机会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所以在两会的时候,它是一个爆发的时候。(如果)平时跟公众媒体的交流足够多的话,我想就是所谓的“拦部姐”的存在,因为就是大家关注度不会在我身上。

解说:

今年的两会,赵倩这个“拦部姐”被大家所熟知,而问到明年的两会工作,虽然还不确定,但她也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赵倩:

明年的事情明年讲了,也许到时候不用我拦,部长们自己就到发布台前了,我们就很轻松了,我们就在外边可以准备很多问题,尽情地提问就好了。

主持人:

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拦部姐”,你看她虽然个头不高,但绝对是胆大、心细、泼辣,关键是眼特尖,在那么多人当中,一下子能把部长认出来,而且还不能把名字给叫错,岩松,这绝对是真本事。

白岩松:

小品里头曾经说“公鸡中的战斗鸡”,这位同行我就称之为记者当中的志愿者。你想想,她帮了多少记者这个大忙,如果要是总结她这个志愿者的特点的话,我觉得首先她不仅动嘴,而且还要动手,你看直接就架着部长的胳膊,你哪儿跑啊。

主持人:

生拉硬拽。

白岩松:

对,但是我觉得动嘴和动手都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同行她动脑子,你看她得做多少个准备的工作,把每一个人头都要认清楚,即便这样的话,还要瞪着眼睛去看。另外她也非常拥有一个优势,个头不高,但是娃娃脸,眼睛倍儿大,你说谁好意思拒绝她的这种邀请呢?所以我觉得真要对她说一声“辛苦了!”,成了大会堂一个重要的风景,明年她要真不来了的话,好像这个会还真缺点什么。

主持人:

少点什么,还挺期待的,其实很多人都问到她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想可能没有秘诀,因为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但是岩松可能你也听到了,她刚才谈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说干得有点累了,如果明年部长不用拦,自行地走到发布台前接受媒体的采访那就好了。你觉得她这个心愿能够实现吗?

白岩松:

不太可能,先开个玩笑,明年很多部长来了之后会说,“哎,拦部姐呢?”他根本不知道台子在哪儿。

主持人:

还找她呢。

白岩松:

如果没见到“拦部姐”的话,他可能就不会了,当然这只是开一个玩笑了。其实在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或者很多国家,政府部门的要员你说他从骨子里主动,每次走到记者面前去很难,记者首先就要用一种使命,你就是要围追堵截,只要有新闻和有重要的新闻人物的地方,你就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他走到话筒前和镜头前,这是记者这个职业该有的一种职责。

但是另一方面,我当然认同我的同行的说话了,他觉得将来如果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和采访到这些政府的大员的话,那时记者就准备问题就好了。可是我觉得短期之内不会,全世界哪儿也不会,需要的是制度,让他们不得不出现众多的记者和百姓面前。比如说各个政府的部门,他每个月至少应该有一两次新闻发布会,而像部长们也经常有一种制度性的保障,让他们必须跟受众、公众之间来进行一种沟通,来把政策更好地和老百姓之间完成一种沟通。如果这样的制度得以保障,不管是愿意的、不愿意的部长们都会有机会,和记者经常进行沟通,那个时候“拦部姐”可能就不像现在这么红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