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前主持人:没有审查记者问题这回事(图)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95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rimg.php


总理记者会的问题是否会事先审查?周觉说:“根本没有这种事。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是很愚蠢的。”周觉是全国人大第三任新闻发言人,也是健在的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前两任已去世)。他连续5次主持了李鹏总理的中外记者见面会。

原题:我如何主持总理记者招待会

文/金同山 本刊记者/黄卫

“根本没有(事先审查记者的问题)这种事。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是很愚蠢的。”

全世界的焦点早已锁定了这一天:2013年3月17日,在中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将邀请新任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傅莹是‘婉约派’的。”在位于北京外交部街的家中,傅莹的前辈、第八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周觉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点评道,“外表对新闻发言人来说确实比较重要。傅莹形象好,李肇星(上一任发言人)很有个性。”

而周觉自己,则是另一种风度:极富亲和力,笑容温煦,听人说话时,习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专注有神地看着对方。86岁的他,依然耳聪目明,每周坚持去位于养蜂夹道的俱乐部游泳一到两次。

自从1983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设立大会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全国人大先后已有七任新闻发言人,周觉是第三任,也是健在的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前两任已去世)。1993年至1997年期间,他担任了第八届全国人大历次大会的新闻发言人,连续5次主持了李鹏总理的中外记者见面会。

上任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两条规矩:第一是尽量不说“无可奉告”,第二是不讲假话。如果回答不了,或不便回答,他就会说:“我把你的问题记下来了,会向有关方面做些了解,再告诉你。”

对于《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他没有要求看稿,只是委婉地提出,如果有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先让他看看。

“透明”催生的总理记者会

其实,周觉担任人大会议的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偶然。

由于和第一任新闻发言人曾涛、第二任姚广一样,之前都曾出任中国驻法大使,很多人问周觉,是不是人大会议的新闻发言人按规矩是由驻法大使担任?他笑着答道,这纯属巧合。

因为,这一职务原本定的是由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接任。但当时朱启祯正在美国进行必不可少的离任拜会,赶不及回国,周觉由此进入了中央的视野。

1990年10月,63岁、搞了36年外交工作的周觉,结束了驻法大使的任期回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找他谈话,表示现在干部青黄不接,对身体好、懂外文又德才兼备的,年龄方面可以有些弹性。当时,新组建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需要一个懂外事的领导,周觉由此调入了国新办,担任副主任。

1993年初,组织上找周觉谈话,推荐他作为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人选。事后听说此消息,一些熟悉情况的朋友告诉他:老周,这是个苦且难的差事,搞不好容易得罪人。周觉对自己的评估是:笔头上还可以,口才和表达能力有限,但性格比较随和,知识面比较广,外国记者也见得多了,不管记者怎么问,能够沉得住气。既然组织上让干,那就只能从命。

在3月1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大会主席团决定,由周觉担任大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后经大会选举,周觉还成为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实际上,1993年春节刚过,周觉就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以总理记者招待会为重头戏的各项新闻准备工作,早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1983年设立人大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整个六届人大期间,新闻发言人都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介绍会议议程、回答记者提问、宣布选举结果等,但并不邀请总理出席。

邀请总理、副总理出席记者见面会的惯例,肇始于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的成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是主旋律。大家感到,包括人大的各项工作在内,都应该是比较透明的,所以在1987年成立了新闻局。”曾任人大新闻局局长、现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的周成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988年是人大新闻局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换届之年。4月13日下午,大会闭幕之后,应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曾涛的邀请,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吴学谦,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有4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

在此次招待会上,李鹏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包括铁道部部长丁关根辞职、对知识分子的所谓“压制、镇压”和所谓的总书记与总理“在改革问题上有分歧”等各方面问题。针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提出的关于他和周恩来的所谓“特殊关系”问题,李鹏坦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做了澄清。

到1990年10月周成奎出任人大新闻局局长时,“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已经连续举行了3次,而新闻发言人也已换成了姚广。在姚广的领导下,周成奎参与了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总理记者会的组织工作。

1992年3月20日至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这期间,邓小平南巡实际上已成为两会代表和中外媒体关心的焦点,但当时南巡之事和邓小平谈话精神尚未正式公布。这一年,总理记者会没有举行,成为这一惯例开始以来唯一阙如的一次。

1993年,又是一个换届年。即便对于已有较丰富经验的周成奎而言,换届的新闻安排,也是头一次。

问题和“口径”

每年“两会”的新闻准备工作,往往很早就开始了。

“两会”新闻报道组是名副其实的两会新闻报道组,同时负责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的新闻报道工作。它和大会的总务组,都是最早开始大会筹备工作的。

新闻报道组组长由拟议中的人大新闻发言人担任,其他负责人则由方方面面的人组成,包括人大和政协常委会的一位副秘书长、人大和政协新闻局局长,以及中宣部、国新办、广电总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的负责人。周成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闻单位的负责人纳入新闻组,新闻单位关心什么问题,新闻组都大致清楚,因此,“突然冒出来的问题基本没有”。

新闻组下设国内记者组、港台记者组、外国记者组、记者招待会组4个小组和一个办公室。其中,记者招待会组主要负责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准备工作,其成员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人大新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新闻司等部门。

新闻组一般于12月底或1月初开始运作,首先要制定新闻报道计划。与此同时,记者招待会小组开始有关材料的准备工作。

记者招待会小组由于其重要性,一般由新闻组组长亲自领导。发布会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综合,周觉搞了多年外交工作,熟悉国际问题,但对国内问题亟需“补课”。“笨鸟先飞,我以前做事,要求最好。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点,自己就更有把握一些。”他笑着说。

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邀请相关部委的负责人开座谈会,请他们就各自工作领域中所面临的、国内外媒体所关注的问题介绍情况。

一般说来,这类座谈会要开七八次,涉及的领域往往包括政治、经济、财政、政法、港台、外事、人大、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要提出相关的问题单子,以及对回答口径的建议。

接下来,新闻组要根据这些部门提供的材料和座谈的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形成“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及答问口径参考稿。

周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参考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明了、概括性强,把中外媒体最关注的问题提炼出来。重要的是,一方面提供的信息量要大,尽量满足媒体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利用这个时机,介绍自己,把中国的声音向世界传出去。

周成奎还记得1993年的主要热点问题。

一是市场经济问题。这次会议的一项议题,是审议宪法修正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次入宪。

二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以前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定为6%左右,而1993年则定为8%~9%左右。经济增速的目标一下子提高了2~3个百分点。记者肯定要问,为什么要调高增速?可行性在哪里?

三是香港问题。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英国方面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了与中方对抗的方针,否定“直通车”,邓小平提出,要“另起炉灶”。

四是台湾问题。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断然措施”制止台湾“独立”、分裂祖国的行动,记者很可能会问,“断然措施”究竟是什么。

邓小平的健康问题历来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除了请示中央外,大会新闻组还报送了邓办。

1993年春节之后,为记者招待会准备的材料,已基本就绪。这些材料,主要提供给领导人做参考。

记者会前,大会新闻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般会在总理的主持下,开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十几个人参加,最后检查各方面的准备情况。

周觉还曾建议总理,是否可以考虑以招待酒会的形式与记者见面,听说这样效果比较好。答复是:他也考虑了这个问题,认为还是以不搞酒会为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