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总理首秀各有千秋 朱在势温温情李明理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95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多维新闻】作为两会后的压轴大戏,2013年的中国总理答记者问因为主角易人而更具看点。3月17日新科总理、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李克强果然未负众望,从改革、反腐、环境治理,到对台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侃侃而谈颇受热赞,虽对外交议题回答略显生涩无甚亮点,但瑕不掩瑜,对经济议题的专业令其胸有成竹、应对裕如。舆论不经意间将其与铁血宰相朱镕基以及温情总理温家宝相对比,具有学者素养的李克强便愈发显得风格独具。有分析称,三任总理可谓各有千秋,朱镕基胜在势,温胜在情,李则胜在理。

1998年因整顿金融的铁腕手法早已名声在外的朱镕基出席接任总理后的首场中外记者会,直率的他当时明确告诉记者:对于外界称我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沙皇"等,我都不高兴。

朱镕基之后在反腐中雷厉风行、嫉恶如仇的暴戾脾性非但未给自己留下恶名,反而传为佳话至今仍受到民众怀念。

有观点即称,朱镕基的上任实是正名归位,有气势,不怒自威,口无遮拦,号称抬着棺材上来,一幅强势总理派。

而5年后十次全国人大会议后的答记者问上,继任者温家宝则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弯。温家宝彬彬有礼地感谢记者提问,并称"使我有机会第一次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表示我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我希望能到香港去,愈快愈好",极恰当地体现了他的的特点。外表儒雅的温家宝出身书香门第,善于字斟句酌,引经据典,感性色彩十分浓厚。在当年的首秀中,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总理信条。在肢体语言上,温家宝更无激烈的手势动作,反倒是配合他慢条斯理的温和语调,总是以一种类似"兰花指"的手势条分缕析,顶多手捏一支笔偶尔比划,或侧头略作沉思状。

微博@荣剑2013称,温势不足,打感情牌,言真意切,引经据典,儒雅而不失果断,亦有担当和勇气。

如果说朱与温为"刚"和"柔"的两个极端的话,那么3月17日露面的李克强则明显体现了一种回归,但这种"回归"又绝非简单的态度的圆融,而是基于他专业的学术素养所伴生的自信与沉稳的涵养。

当天,李克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不缺乏直率地"回敬"对方,"手势多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不太注意听我回答问题的内容了",但也有对外国记者先用中文提问再自行翻译英文的幽默调侃——"你自己翻译应拿双份工资"。而具体到自己擅长的经济议题,李克强更是游刃有余,应对裕如,令在场者无不叹服其知识深厚。以此看,"李以理性见长,现代知识充沛,对经济胸有成竹,娓娓道来,外交稍显生涩",大抵不错。

李克强"首秀"成功,民望一时大涨。各界对曾经低调务实的他势必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少网友认为,李克强不如前任"温情"、浪漫、有文采,但也有许多人认为他更为平实、睿智,且手势的强调,也显示了新人推行新政的决心。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朱德付称赞李克强是"说话实在,思路清晰,态度坚定,内心自强",他认为"当今中国,温情脉脉,不如男儿自强"。专栏作家刘胜军毫不讳言地说,李克强说话实在朴素,是个厚道人,"我决定再相信一次政府的改革承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