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危机的原因和应对

Saint88

Administrator
注册
2004-05-08
消息
18,274
荣誉分数
284
声望点数
263
命题1:亲密的双生关系常被误以为理想的爱情模式


所谓的“双生关系”,就是一种“我不能没有你,你不能没有我”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看似紧密,和谐,其实是很危险的。现实生活中的双生关系,并不象自然中的动物寄生关系,可以相安无事。因为在人的双生关系中,环境因素与这种双生关系之间存在着大量无法控制的干扰因素,使双生关系变得极为敏感而脆弱,经常出现摩擦冲突。而且,由于人本能地需要除了亲密之外的另外的精神需求,比如独处和自由,使这类关系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变味,出容易出现内部的危机。现在我们只谈内部的危机,尝试着对此展开讨论。

“我不能没有你,你不能没有我”,虽然意味着某种形影不离、如胶似漆、甜蜜缠绵,但它的代价是十分明显的:双方都不可能自由行动,做任何事,都得“首先为对方考虑”。特别可怕的是,按照这个双生关系的逻辑,如果对方对自己有所忽略,自己就会立即产生不满,失衡。因此,自己把照顾自己的责任,无形中转交给了对方。对方因背负照顾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吃力。长时间地照顾对方,看起来十分神圣,美好,实际上却难免于经常违背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意愿,按逻辑,是要由对方来照顾的!所以,关系发展到后来,都成了瞎子摸像,充满了猜疑、臆测与不确定性。在这样的一个极端例子中,当事人是一对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恩爱的夫妻,每晚都要相拥入梦,要是一方不在,另一方就会坐卧不宁,彻夜难眠了。如果一方因事不能及时回来吃晚饭,这一方会一直等,等到夜深人静也不罢休,可谓是痴心不改啊。这样的须夷不可分状态,是甜蜜了,是缠绵了,但效能下降了,不安全感增加了,彼此担心牵挂,彼此忧虑束缚,时间长了就彼此倦意滋生,彼此精神能量下降,热情消退,危机在被掩盖中不断扩大!

这样的双生关系,内含某种可怕的理念:如果你不高兴,我怎么能高兴呢?如果你不幸福,我怎么能幸福呢?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之外,还要加上“悲伤着你的悲伤”。其实很可怕。你可以逻辑地推演一下,一定能明白我之所谓的“可怕”是什么。现在设想,一方因某种原因受到了打击或挫折,陷于不良情绪中(比如悲伤),另一方,因“悲伤着你的悲伤”而难过悲伤,这一方又看到了对方的悲伤,结果自己更悲伤。如此下去,就雪崩反应了:悲伤到极限,不就是死了?不是这样的。生活会自动教育他们,让他们中止悲伤。然而,他们为了表现他们的理念,表现他们为对方的悲伤,他们开始学习尝试着假悲伤!这就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后果了。因为情感上的相互过度紧密的联系,往往使情感关系中的两个人表现出假的情感来。所以,长期的“悲伤着你的悲伤”,结果是假慈悲!

这个“悲伤的推演”导致了荒谬,已经明了。下面我们再看看双生关系中的生气吧。因为他的生气,她也生气;因为她的不快乐,他也不快乐。他们的理念是,你“应该”知道什么会让我生气,你不该让我生气;而我的生气,只不过是因为你生气了!我的情绪要由你来负责,是你激惹了我。你应该了解我,知道什么事情会让我难过的。双方都这样想,自己对自身的情绪就失去了自主,就会把自己的情绪交给了对方。不管是为了对方着想,对对方的情绪负责,还是把自己的情绪交给对方要由对方来照料,都是丧失了自主性的表现。双生关系的典型特征就是自主性的消亡:在这样的关系中,对方与自己是没有界线的,分不清彼此的,因此,所有的关系责任都是一笔糊涂帐,都是怎么算也算不清的。当然,发生负性情绪事件时,彼此推诿、指责也就在所难免了。彼此因此都只是一个可怜的没有被照顾好的人,一个受害者,如果是女人,则是一个怨妇。

双生关系中的人,最常犯的错误是放弃自身的行为责任,却妄图为对方的行为负责!这就是人际关系的混乱的原因。在这样的关系中,谁是谁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新娘子早晨起来的时候告诉新郎官,亲爱的,从此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都是我们的!新郎在洗手间里时回答新娘的问题“亲爱的,你在做什么?”时说,“亲爱的,我在刮我们的胡子!”可笑极了。

其实,双生关系中的人要想一想,为何不能在对方不开心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心情平静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情绪交给对方去管理呢?本质上,做不到人际界线分明的原因,实际上只有一条,那就是自恋也。自恋者,往往把自己延长,把对方认同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如婴儿,把母亲的乳房,甚至母亲整个人都认同为自己的延长一样。这个双生关系中的人,根本上就没有分化(或,以心理学术语讲“孵化”)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因此,人我为一,物我不分!不独立,死死地抓住亲密,不过是未分化的婴儿思维,不过是拒绝成长的小大人,长大了的宝宝。在双生关系中,昵称很流行,彼此称呼很肉麻,概由于此也。什么乖乖、宝宝、心肝!都是这类儿戏也。双生关系中的人,缺乏的正是独立的完整的人格啊。处于双生关系中,个体就不可能善处孤独了。

剪不断理还乱的双生关系,再亲密也只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沉迷于双生关系的爱情宝宝们啊,这样的游戏是儿戏,不能设想两个儿童长时间不发生争斗而和平地玩耍。成长,是双生关系中当事人未完成的人生使命,有时候,甚至是他们从未意识到的一个人生发展任务。两个双生关系中的人彼此幼稚化,彼此在努力营造神奇的童话,努力在沙堆上建造“巴比伦之塔”!他们的命运注定了,有朝一日他们的爱情故事会和沙器一样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相互寄托,相互依赖,结果就是相互伤害,相互埋怨,相互记恨!呜呼哀哉。

命题2、我们不只是危机的受害者,更是责任人!

我们的存在,常常只是一种反映器;对这种状态我们缺乏自知力。

所谓的“反映器”,就是我们会全自动地对他人或外界给予我们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不是基于自我调节的自信来让外界对我们的刺激进行自主的处理,使我们的情绪与行为具有某种独立性。说得严重一点是,我们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是一台开关控制在他人或外界手里的“情绪机器”,当成是一台由别人输入控制的自动化的打印机!别人输入什么,我们就打印什么,毫无自我选择的余地。

你惹我,我当然有理由生气了!你出轨,我当然有理由抱怨,有理由报复,有理由谴责了!这就是很简单的被动的反映器的“机器逻辑”!当一个人被这种“机器逻辑”所支配时,就不再是一个自主的人。

我们所没有想过的可能是,我们不只是作为一个反映器而存在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是刺激源!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语言与心理会成为对外界有影响力的某种决定性因素。比如我们生气了,很可能会影响到对方的感受,从而决定了他的后续行为。对此我们如果没有意识,我们的自我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力必定是低下的,因此行为也就会异常盲目,异常有害而不自觉了。

这种条件下,发生关系危机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责任。我们只有成为一个“受害者”,一个“怨妇”,一个“无辜的人”。我们很可能会在“我吃亏了”,“我感到羞辱”,“为什么命运对我这么不公”之类的思绪下失去自我平衡,产生嫉妒、怨恨、愤怒等心理毒素,并理直气壮地做出过激反应,陷入破坏性的危险之中。很多情感危机就在这种不自觉的机制中发展到了恶化的地步,无可挽回。

实际上,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是生活在交往“场”中的。这种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场的特点在于,它总是在互动中演进着。我们的行为,不只是一个反映器的作为,被动的作为,而是很有可能被场中的另一个体当成了对他或她的刺激被解读的。这样,我们就要明白我们自身行为的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是一种输出,也可以是一种输入!我们这个个体系统的输出,正好是另一个体系统的输入。

由此我们可以说,很多的因果链是环形的,而不是线形的。如果我们把环形的因果关系简化为线形的,我们很可能犯逻辑归因的错误:切断了整个大系统中各小系统本应有的联系,使事物“孤立化”了。

所以,真正的心理健康意味着,我们内部要有一个“过滤器”,外部任何刺激,尤其是不良刺激,都应在这个过滤器中得到缓冲,沉淀与过滤,然后从容地输入理性的结果。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的正是这种过滤器或缓冲器。立足于排除外部刺激可以让我们得到一时的安宁,立足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反应系统,不只是反映器,还有过滤器与缓冲器,再加上“中央处理器”(健全的理性,合理的程序),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行为尺度合理的心理健康的人。

这个过滤器或缓冲器的组成部分中,有一点就是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环性的自觉认知。有了它,我们就不仅要看到对方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更应从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对方着手看一看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就把线性关系还原为环形关系了。这样,才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互动,什么是我们作为一个参与互动的个体所应负的个人责任,并勇于承担这部分责任。

我们会不自觉地切断因果链,导致认知的失真。让我举例来说明这种常见的情形吧。丈夫出轨-妻子应激反应。这是一个因果链,是看得很明白的。但作为妻子,很难看到“丈夫为何出轨”,也就是说“……-丈夫出轨”中的省略号,在妻子的思维中被忽略了。因此,实际上的因果链被切断了。丈夫妻子角色调换后,也是相似的结果。

在切断因果链的条件下,丈夫的行为就是所有行为的起点,因此,他的行为的偏差就不可理解了。妻子也就无从去真正地与丈夫进行沟通,丈夫也就只能被简单地定位到“品质败坏”、“抗诱惑力低下抗诱惑力低下”之类的位置上,成为必须低头认罪的罪犯了。出轨一事,似乎就成了无源头的无由头的事件了。

大至出轨,小到其它的日常冲突,这类切断因果链的认知过程,是经常发生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内隐的思维过程,主要原因是,人们会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当成是对方行为的跟随器,倾向于把互动过程简单化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惹的祸”等,好象自己只是被动的存在,并因此受到伤害。自己的所有反应都不过是“正当防卫”,不过是为了讨回公道而已。我们注意不到自身行为对对方的影响,只是一味地把目光盯在对方行为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自身行为这一点上。这样做,我们有了更好的“无辜者”或“受害者”定位,却因此而无法去反思,更无法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觉得我们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是无辜的,对方是问题的始作俑者,我们是受害者,对方是入侵者。我们的行为由对方决定,我们的情绪也要由对方来决定,甚至要由对方来负责!

了解了自己的行为,也可能作为对方行为的原因而存在,而不只是对方行为的某种后续反应,对于自我情绪与行为的自主控制,与合理调节,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看待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就可以把问题放到关系系统中进行考查,而只是简单地单向地归因为对方的不是,我们也就可以变得更为心平气和了。

命题3:每一个人都须对自己的情绪起所有的责任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忌是,我们情不自禁地卷入某种情境,被激惹,然后失衡。我们第一个念头并不是去反思自己,不去平息情绪,而是找谁激惹我们,在生气乃至怨恨的心理条件下,以谁对谁错的思辨来强化我们的委屈,怨气,与受害者角色的无辜感!结果,就是情绪的失衡很长时间不能归于平静。在婚姻中,我们会为了一些事后想起来确实很小很小的事情而情绪失衡,而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又会长时间维持这种失衡。我们有一肚子的气,有一胸膛的委屈,有一古脑儿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过!我们为此憋得慌,感到气闷,感到窒息!

我们很少想到的是,哪怕他人激惹了我们,我们的情绪最终还得由我们自己来平息。我们平息情绪的能力大小,主要要看我们在多长时间内让自己从被激惹的状态归于平静。似乎,我们习惯于生气,这种生气,就是因为我们“在乎”,我们在乎我们的爱人,在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了,不合乎我们的期待与要求了,我们就觉得他们“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总之他们不应该惹了我们,不应该不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认为,他们亏待了我们,忽视了我们!我们生气的时候,常常是“理直气壮”!如果他们来安慰我们,我们还会觉得“不稀罕”!谁叫你又来激惹我,又来哄我!我们潜意识地认为,我们与对方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以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对方,控制对方,报复对方!我们觉得,我生气了,你应该也心疼才对。我们假设我们难过,对方也应该难过,这就是爱!

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下,我们自然就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了。我们满足于某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的双边关系,觉得这就是同命运共患难了。我们把亲密关系简单化成是“你如何我便如何”,这样一种一一对应的一触即发的高度共生的关系!我们把对方不受我们负性情绪的影响说成是“冷漠”,说成是“不在乎”,“没有一点爱”,以及“铁石心肠”!我们拒绝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拒绝以自我暗示的方式来自我调节,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寄望于对方来主动向我们道歉。如果他们也生气,而且没有能力自我平息,我们与他们之间就成了越来越难以收拾的争战,仿佛双方都只是为了争个赢,争个心理优势而不计时间代价与精力成本!我们好象根本不担心因为持久战而造成无谓的内耗,却无论如何不肯首先认输、“投降”!

我们的情绪交给了外界,交给了他人。我们的爱人因此似乎义不容辞地成了我们情绪的调控器,成了我们心理健康的顾问,成了我们心情不好的责任人。我们无形中把自我弱化了,把压力转嫁给了对方。如果此时有人来劝告我们,我们就会瞪眼:“如果我们的爱人在这个时候也不理不睬我们,我们要爱情干什么?要婚姻干什么?”我们就这样把生气向无限远的地方延伸下去……

命题4:关系的亲密度,决取于心理距离远的那一个

很多危机关系中的当事人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婚姻系统中的两个人,就象是串联电路中的两只灯泡,一只不亮了,没有热情了,另一只,纵然是热情万丈,也不会真正发光的。

你渴望亲密没有错,而且往往觉得“我们是夫妻,我们应该是亲密的”,显得义正辞严,理所当然。此时,如果对方的反应比较冷漠或冷淡,自己就觉得受了委屈,不高兴,甚至生气,甚至怨恨。这时候,你的情绪失衡了。而情绪失衡的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串联电路的特点缺乏认识。

在僵局的关系中,一方已经对关系严重失望,心灰意冷了,另一方也许还是纠缠不清,时不时地想着把对方拉过来,不断地拽着对方,不让对方有丝毫的独处的机会,喘息的机会。对方对关系越是厌倦,越是逃避,这一方就越是不安,越是要纠缠。关系质量取决于心理距离远的一方,这个与串联电路相似的道理,早就被遗忘了。

出现这类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纠缠一方的依赖与控制心理的交替出现。依赖是因为“没有你不行”的思维决定的;控制是因为“我害怕失掉你”的思维决定的。而这两种思维却常常是潜意识水平的。它们不被当事人意识到,乃是由于这样想是不愉快的,有损自我尊严的。当事人所想到的就是“应该”,夫妻“应该”是亲亲热热的,婚姻中的关系“应该”每时每刻都是亲密无间的,我们“应该”可以回到恋爱时一样,“应该”有那时候同样的感觉,“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我们是一体的”!如果我们在咨询中指出求助者的潜意识思维误区,对方会以这些应该作出反应,表现出心理阻抗。

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个体,其心理机能是适应不良的;这是一个未脱离母亲的监护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或者,在“卫星化”的关系中,孩子是与母亲一体的,从属于母亲的;或者,倒过来,认为母亲只是自我的一种延长,延伸。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的人格结构是功能不全的,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联系过于紧密的“双生关系”。

自然,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未成熟的孩子的不安全感。关系中,过度要求亲密反映了不安全感的深刻性。越是无法给予对方以自由,越是需要对亲密的不断强化,越是不安全的行为表现,而且,它也越有可能导致另一方的热情进一步的冷却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这类个体,是从来不曾认真想过的事情,也不敢想,更不必说去主动尝试了。他们就象是紧紧拉着母亲的手不愿放开的学步的孩子,依赖惯了,无法真正地独立行走。

我们发现这样的个体有许多的基于认知错误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比如,他们会以自己害怕孤独为理由,不愿一个睡,不让另一半出差,甚至要是对方不把胳膊放到自己的头下枕着也很难过,无法入睡……在对方不在现场的时候,他们需要确切地了解对方在做什么,与谁在一起,有没有危险等。他们会把爱理解成“关心”、“牵挂”、“担忧”、“在乎”、“离不开”,甚至理解成“嫉妒”、“生气”与“怨恨”!此外,什么是“自由”、“尊重”与“成长”,在爱中似乎就没有任何地位了。

他们会不断地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来要求她所需要的欲望的满足,如果稍有不满,或延迟满足,他们立即显示出他们被忽视的愤怒与悲哀来。他们总是觉得对方亏待了自己,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受害者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受害者。他们的情绪交给了他人,与外界,无法自己掌控,成为一种情绪奴隶。她的脸上写着“我是最重要的”。另有一些,对爱人的爱发展到了极为畸形的地步,会强加自己的热情给对方,总是认为对方“应该”会领情,“应该”会感动。他们以爱的名义控制局面,试图让对方与自己永远不分开,永远守着自己的爱情梦。对于双生关系,他们的执着与爱好,已经超过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不如说,他们从根本上害怕自由,逃离自由!

不幸的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断乳,所有的孩子最终都会从母亲的怀抱中被剥夺,被放到更具风险的现实环境下。每一个成熟的个体,到最后也都只能基于独立来寻找亲密。亲密因此只能是一种退行,一种记忆,不能执着的对人生的某种原始本能的甜蜜回顾。除了尊重,在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中,没有第二个重要的法则可以保证关系的基本健康了。

如果你是心理距较离近的一个,那么,在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时,请你更多地尊重心理距离远的!强扭的瓜不甜,亲密关系的发展,还得以尊重自由为前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