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掏空中科健还要多久?

人在天涯

┳??初级会员??┳
注册
2002-01-23
消息
17,253
荣誉分数
7
声望点数
0
最近,中科健的经营状况突然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不断的新闻报道如抽丝剥茧一般,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推到公众面前。关联交易下的利润黑洞,盲目担保后的陷坑,像一个个贪婪的吸血鬼紧紧地叮在中科健的身上。人们不禁要问,掏空中科健还要多久?



是谁张开血盆大口吞吃中科健?



连日来,中科健2003年第一季财报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主营业务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情况下,利润却由去年同期的1706万元,暴跌至953万元,跌幅达79%之巨。



中科健总裁郝建学对此的解释是:一方面,现在的手机价格一降再降,影响了利润;另一方面,中科健靠OEM三星产品起家,辛苦打工赚来的钱并不多,而自有品牌的市场推广和银行借贷成本包袱相对沉重。



然而,这些理由却很难令人信服。业内人士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如果说手机降价是理由,那么,同样是做手机,同样处在“降价”市场中(其实,业内一个普遍的认识是,2002年是国产手机的丰收年),为何波导股份的毛利率能够达到23.51%、厦新电子的毛利率能够达到44.98%,但中科健的毛利率却只有9.31%?从发展之路看,大家的手机之路大同小异,都是靠给别人打工起家;从市场推广费用看,相对于熊猫1亿多元的“标王”,相对于TCL的巨额明星出场费,相对于波导“战斗机”在媒体上的狂轰滥炸,中科健只能算是“默默无闻”,其市场投入显然无法与同行相比。



再者,郝建学是一个很高明的企业经营者,他有一套一套的“手机理论”,比如市场细分原理(市场不能在价格上乱)、5万台原理(每款手机每个月出货不能超过5万台,量太大,品牌支持不好会有降价压力)、蚂蚁搬家生产原理(新品牌要型号多,每款量不大,各有消费对象,总量才能上去,单一品牌风险太大)等等。对此,郝建学曾经很得意:2000年科健是国产手机中惟一赚钱的企业!



一个在2000年还“惟一赚钱”的管理优秀的企业,突然在1年后,仅银行的利率就使成本比同行最高增加了35%?这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其实,早在2002年1月,青海证券的程子建先生就产生疑问:“中科健去年中期实现销售收入5.66亿元,同比增长44.3%,但同时公司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19.9%。利润的下降首先是源于公司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17.5%大幅下降到11.8%。”这种降幅难道仅用银行利率就能够解释吗?



不解的程子建把目光更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也注意到,科健手机销售的73.7%是通过关联企业中科健实业和智雄电子进行的,两者之间的结算价格应对毛利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费用结构来看,上半年公司全部的营销费用只有2860万元,增长了437万元。在此,公司并没有出现一般手机企业常有的巨额营销费用,这似乎与科健的广告密度以及对于深圳足球队的冠名权并不相称。因此,由于公司的关联交易太大,对其未来的销售和业绩较难判断,对其目前业绩也应持保留态度。”



这段话排除了各种可能,将降低利润的罪魁祸首直指关联交易。



这种怀疑不是没有理由的,在2002年的年度报告上,中科健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如下的解释性说明:“贵公司2002年度通过关联交易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67.90%;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贵公司应收关联方货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89.80%。贵公司2002年度向关联方采购货物占采购总额的56.16%;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贵公司应付关联方货款计人民币78,325,790.45元,占应付账款总额的19.79%。”如果一家公司的大部分业务都是关联交易,那么,产生利润问题则交易本身难辞其咎。



这使人们不能不怀疑,正是关联交易本身出了问题,才直接导致了利润的急剧下滑。



左手倒右手:慢慢吸走中科健的血



如果仔细看一下关联交易的主体,我们就更容易发现一些问题。



关联交易的上家是简称为“EZ”的一家香港公司,它受中科健委托,负责中科健的海外采购;下家是中科健实业公司和智雄电子公司,它们负责成品的销售。



当然,关联交易是许多企业(比如海尔这样的大型企业)都有的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交易双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就不由人不生疑了。



交易的核心中科健股份有限公司,其总裁为郝建学。郝建学不仅参与中科健的经营,他还是中科健的第二大股东。EZ公司则是香港上市公司美时家具(现改名为易通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有趣的是,郝建学竟然也拥有美时家具33.3%的股权。而智雄电子则是郝建学与另一人合伙创办的公司。



耐人寻味的是,中科健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外购材料有14.90亿元是通过EZ公司采购到的,这占到公司整体外购材料的54.27%――而2001年只有22.38%,增长速度明显。另据披露,2001年,EZ税后利润增长惊人,超过了150%,为7978.9万港元。



当中科健的利润一滑再滑之时,郝建学控制的关联交易的另一方却利润大增特增,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中科健的利润被EZ吃了。



更让人疑惑的是,每次关联交易,似乎都晃动着郝建学的影子。有郝建学明显介入的公司至少有7家,而每家都在与中科健密切发生着联系。



据中科健2000年年报显示,中科健向四联新技术采购货物为2552.5万元,占其年度采购计划的3.34%,而四联新技术实质是郝建学的私人销售公司;向智雄电子采购额为4711.2万元,占年度的6.16%,而智雄电子又是郝建学与另一位自然人的合伙公司;向易通新技术公司采购额则占13.88%,而易通新技术公司又是郝建学于1995年8月与香港公民李东伟合作成立的,双方分别持股70%和30%。其中,与EZ的关联交易,无论是交易额还是影响度,都成为所有关联交易的“典范”。有人说,中科健的总裁郝建学利用上市公司,自己同自己做生意,且不披露成本的价格,而这些交易又处处都晃动着他的身影,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的确发人深思。更有人甚至这样说,中科健出现如此庞大的外购材料,而且毛利率偏低,难免让人往利润转移方面想,中科健是不是将这部分利润转到了EZ公司?在材料采购中低进高出或者干脆就将采购成本提高,从而把公司的成本提高,这种做法实在太简单了。



也许“自己同自己做生意”的表述并不十分确切,因为,交易的双方都不是郝建学纯粹的个人公司。但奥妙也恰恰在于此。手是自己的,而手中的东西却不全是自己的,左手倒右手,倒来倒去,一只手中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而另一只手中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如果增多的手藏在背后,谁也发现不了,那么,多出来的东西就很容易被自己的手支配了。



就在这种倒来倒去的把戏中,中科健的血源源不断地流走了。



担保的陷阱:快速榨干中科健最后一滴血



如果说关联交易是慢慢抽中科健的血,那么,关联担保,却极有可能迅速榨干中科健的最后一滴血,置中科健于死地。



中科健对关联交易青眼有加的同时,也对银行担保情有独钟。截至2001年6月30日,中科健12个月内累计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24笔,折合人民币63913万元,占中科健200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300.35%。



一个只有100元家底的人,却拍着胸脯为别人做了300元的担保,这无疑令人感到好笑。自然,2001年9月10日,中科健因违规担保受到了深交所的公开谴责。可谴责归谴责,中科健违规担保的事还是照做不误。2002年4月10日,中科健再一次受责。深交所公告披露,2001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中科健为他人提供担保共12笔累计金额22919.6万元,占2000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108%,而且,中科健也未及时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此外,在2001年12月底,中科健还为四川方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000757)提供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担保,担保额占其2000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19%,中科健也未及时将相关决议报送深交所备案,也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就在中国证监会深圳稽查局尚未结束对中科健的调查之时,2002年7月13日,中科健再次为深圳市合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000万元的贷款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



仅截止至2002年3月31日,中科健累计产生的担保金额就高达6.6亿元之巨。用中科健自己的说法,当时其总资产不过2亿元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中科健还玩左手给右手担保的把戏。比如说,中科健为关联的科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科健营销有限公司、江苏中科健通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分别担保3000万元、2100万元和2000万元。由于科健信息科技既是中科健产品的代理商,又由中科健提供担保,其公司还是公司高层所控制的企业,因此有市场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公司的高管在自己跟自己做生意,自己为自己进行担保”。



事实上,无论给谁担保都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假使不能如期偿贷,那么,中科健就负有代偿责任。对于一个净资产只有“2亿元”、“能动用的资金实在是少”的企业,任何一笔上千万元的偿贷,都有可能使它的现金断流,从而使企业崩溃于一夕。精明的郝建学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有读者向《IT时代周刊》反映,相信任何一个股东都不会甘愿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为别人做好事,那么,中科健从这些担保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好处?如果没有好处只有风险,这种超出自己总资数倍的担保,即使一个傻子也不会去做!如果排除中科健学雷锋的因素,我们只能推测,偿贷,只是其它股东的损失,却未必是管理层的损失。也许,没有被担保却未偿还的贷款,正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流向某些隐秘的角落。



内忧外患:中科健滑向深渊?



上面的问题也许是危言耸听,但中科健的利润低得超常却是一个事实,媒体对中科健的责问也是事实。2001年中科健的利润同比下降了19.9%,2002年同比下降了79%,那么人们要问的是,2003年会下降多少?



如果中科健无法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人们就有理由相信,如果关联交易仍在继续,那么,明年利润就会进一步下降,甚至,亏损也是极有可能的事。



这种担心危及的是股市对中科健的信心。信心的丧失可以在一夜之间让那个“2亿元”缩水到不值一提。



一个前车之鉴是科利华。1999年收购阿城钢铁受到追捧,其股价一路窜到近39元,用这些资金,科利华在2000年创造了1.2亿的利润。而后来由于经营不善戴上ST的帽子后,其股价一路下跌,如今已不满5元,股市对股民的建议是“庄家已经出逃,不碰”。没有了股市的支持,科利华已经奄奄一息了。



另一个例子是蓝田股份公司。2002年1月,蓝田股份公司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刚一传出,其股票开盘后即告跌停。



也许,股市的下跌并不足以完全杀死一个企业,但由此而带来的资金萎缩,则必然极度削弱一个没有充足资金的国产手机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一点却完全可以杀死中科健。



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5%冲到近半壁江山,已经创造了一个行销的奇迹。对此,洋品牌自是不服气。6月份,各大媒体的头条都出现了一个惊人题目:洋手机再度风行,研发有中国特色的手机――有人说,洋手机要反攻了,国产手机的好日子到头了!



与洋品牌相比,国产手机的优势是渠道和价格,相反,受资金与技术积累的限制,在质量与研发能力上,却明显不足。因而,只要洋品牌一降价,每一家国产手机企业都会感到不可抵抗的压力。



当然,中科健的压力不全来自外部。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国内手机生产厂家有36家,而且仍有新的品牌手机涉足国内市场,参与混战。混战中,老牌的TCL、波导暂居龙头,而颇有实力的联想后来居上,已渐成气候。与它们相比,无论是资金、技术、渠道还是宣传,中科健都不占任何优势。郝建学总结中科健的困境时也指出:第一,没有品牌;第二,没有技术;第三,没有资金。在媒体“国产手机杰出品牌与推进人物评选暨大型宣传活动”评选出的10个杰出品牌中,中科健仅排到了第9位!即使按郝建学的说法,中科健利润降低是市场降价和成本增加的结果,那么也只能说明,在这场市场竞赛中,中科健已经快要跟不上竞争的步伐了。此时,如果股市再给中科健沉重一击,那么,恐怕中科健只能给业界提供反面的借鉴了。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源自于推理。虽然推理并不能作为判断的证据,但完善的推理链条却能够加深人们的疑问。科健的利润之血是如何被吸走的,准确的答案恐怕只有郝建学才能真正做出。作为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如果没有看到使人们产生怀疑的这些漏洞,似乎不可理解。而事实假如真的像人们猜疑的那样,那么,我们可以说,中科健虽然还在喘气,但却已经距离死亡没有几步路了,因为它的血不久就会被吸干。这些血,许多并不来自于郝建学们创造的价值,而来自于股东们的躯体。当年,面对“联想入主中科健”引起的中科健股票的振荡,郝建学感慨道: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中小投资者,我们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言犹在耳,如今人们却已经开始怀疑是他在吸投资者的血了。



在总结蓝田股份的教训时,有人说,司法监管力度欠缺、家族(独裁)式管理、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是蓝田垮掉的三大根本原因。从中科健的运作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蓝田的影子。蓝田是造假,中科健是关联交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种种操作并不是为股东着想,而是为少数人谋利。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本能地全心全意为投资者谋利益,但,我们至少应该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来阻止类似吸血事件的发生。也许,在政府监管还不十分到位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有舆论监督了。











记者观察






收紧监管之网






本报记者/钟少丰







从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科健关联交易事件中,人们再一次看到事件背后是密密麻麻说不清的关联。资本是如何在幕后运作的,无人能知,人们只看到一些令人怀疑的数字。其实,此次事件的矛头好像指向某些人,但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市场监管手段做得更有力更有效一些,不要老是亡羊补牢了。



在资本市场上,关联交易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和内部资源的配置,保证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通过相互拆借资金,相互担保,也能及时筹措资金,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但是,关联交易毕竟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受利益的驱动,在交易中难免存在不公平的内幕交易。因此,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黑箱操作”。



在投资者眼里,对于关联交易,既有明文规定的监管制度,又有公告披露,这应该有保障了吧,但当某些上市公司一串串令人疑惑的数字在我们面前跳过时,还是无法将其解码。中科健那些带有“密码”的财务数据,将由谁来解密?



一方面,关联交易是允许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不完善的。因监管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这一个矛盾,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漏洞。为何中科健在证监会一次又一次的谴责中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替人担保,证监会怎么就没法让中科健戒掉“担保瘾”呢?如果中科健真的陷入了关联交易泥潭,走上不归路的话,监管机构是否有失职之嫌?



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投资者们已吃过了无数次亏,他们从股市中暴露出一件接一件的“黑幕事件”看到,他们所依赖的监管之网织得还不如人家的“蜘蛛网”密,它是那么轻易地就被一些“猫腻”击穿。广大中小投资者肯定不想在同一问题上再栽一次,他们再也不甘为“沉默的羔羊”了,举起法律武器,是打击“提款机”现象最有力的方式,但投资者并不想走到这一步。因此,一套健全严密的监管制度显得最为重要,它应该是投资者的第一层保障。遗憾的是,作为第一道屏障的证券监管制度却是那么容易“受伤”,而且往往输在同一招数下。



既然关联交易的存在不可避免,那么对于关联交易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监管机构就不能掉以轻心。监管制度起码要做到两点,对内维护企业经营稳健,对外维护投资者利益。它不但要起到监控作用、预警作用、震慑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制裁作用。不到肉不知疼,光靠吆喝是没用的。收紧监管制度的消息,投资者已经听过不下一次,但到现在还没将违法钻空子者“勒死”。关联交易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已经不光是某些人的利益问题了,它会影响整个股市的健康发展。在股市低迷、信心缺乏的今天,收紧监管之网,无疑是投资者迫切需要的“利好”消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