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fresh air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11-21
消息
197
荣誉分数
15
声望点数
28
久在他乡母望归,越洋电话喜含悲。

稚心随燕逐风雨,倩影依槐摘玉蕤。

身老休言竹杖立,眼花还请顶针陪。

寄钱寄物何足道,寸草寸心报春晖。
 

附件

  • 3739-12092313320R35.jpg
    3739-12092313320R35.jpg
    96.8 KB · 查看: 6
母亲背影最亲切
衣食住行多少学
人生几多第一次
滴滴甘霖润心结
 
母亲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老师



2005我回国去接母亲移民来美国。那年我51岁。在国内和母亲住一起的一天早上,我正在厕所用手纸。母亲就推门进来了,她观察我怎么用手纸,然后说,你用手纸的方法错了,她拿起一张手纸边说边示范教我应该这样这样用手纸。当时不觉得什么,就像过去长期被母亲教诲惯了那样,听着应着。以后回头一想,哈哈,我都五十一岁了,母亲教了我这一辈子许多事,到现在还在教我像怎样用手纸这样的事,我好像又回到了儿时。



在此母亲节之际,母亲从我刚记事起直到现在教会我的许多事点点滴滴浮现在心头。



握拳头



人类最原始的进攻和自卫的武器是拳头。五指攥起,打击出去,就是很好的护身武器。正确的握拳是这样的: 大拇指要朝下去尽量抱住其它四个指头,这样握起来的拳头才攥得紧,打出去不会散开而是坚硬的。



作为一个男孩,学会握拳去打架是人生的第一课。怎么学会正确的握拳来保护自己,这本来是父亲应该做的事。但我学会正确握拳去保护自己则是母亲教会的。记得我五六岁时,母亲有次对我说,你会不会打架啊?过来让我看看你是怎么握拳的。我握拳给她看。我当时的握的拳是我们家乡被叫做的“婆娘拳”,就是大拇指不是抱住其它四个指头而只是压住最上面的食指。这样握出来的拳头当然是无力的。母亲就对我说错了,要用大拇指朝下抱住其它四个指头,这样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啊。



从此我就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去握拳打架来保护自己。







国内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会在军训和民兵训练中摸过枪,学到一些有关枪械的知识。



而我第一次学到枪的基本知识和第一次听到枪声则不是从军训中,而是是从母亲那里来的。



1960年我六岁时我们全家跟着父亲到农村的一个地方去修水库。我们家就住在水库附近的一个村子里的茅草房里。我就是那时上小学一年级的。那时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农民暴动闹事(当时叫反革命事件)时有发生。父亲配发了一支左轮手枪,那是我见到的第一支枪,是银灰色的,装在一个皮套里。有天晚上,父亲外出开会了,当晚好像传达了什么地方发生暴动的事,母亲很紧张,晚上我们在家里玩时,我看见母亲把那只枪拿出来检查,我们就围过去看,母亲试了试枪,好像有点生锈,母亲教我们说,这叫左轮手枪,可以装六发子弹,在摆弄枪时,枪口一定要朝下。 母亲以后就叫我们都到一边玩去,说是怕走火。我们就到一边去了。突然听到一声枪响 (那是我人生听见的第一声枪声),母亲不小心(可能是因为枪生锈操作困难)把枪走火了。一颗子弹走火把我们家的床射穿了。床单到床板都射了个洞。母亲说,真危险,幸好我把你们支到一边了。要不就出事了。说起来母亲还真是有枪械知识的。她知道走火的危险,一是把我们支到一边,二是她始终枪口朝下,才没有出事。



摆弄枪时一定要枪口朝下,这个知识以后一直记在我心里。在以后的学校军训中,不要人教,拿到枪就知道枪口朝下,因为我六岁时就听母亲讲过还亲耳听到过走火的枪声。



小提琴和音乐



第一次听到小提琴这个字是从母亲那里来的。有一次大概是听样板戏白毛女的一段时,母亲说这是小提琴的声音,真好听啊。我从此对这种乐器留下了印象。



1968年我到姐姐插队的农村知青户去玩了一个月,在那里第一次亲耳听见了美妙的小提琴声。姐姐的知青户的一个同学小提琴拉得很好。我对他崇拜的不得了。我就想,能用这样美妙的乐器演奏出如此美妙的乐曲的人一定是很伟大的。为了让那个姐姐的同学可以多拉几首好听的曲子,我就站在他后面很卖力的在他演奏时为他扇扇子驱赶蚊子。在那些四川农村的夏夜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梁祝” "渔舟唱晚" “梦幻曲”(舒曼的)等小提琴曲。回家后开始注意小提琴这种乐器。1969年我最好的同学和朋友在他二姐的赞助下花了30元买了一把辽宁营口出的小提琴而且开始学起来了。 我羡慕得不得了,也想学。可是我家里奶奶和父亲都是不太喜欢听音乐的。奶奶父亲不知道为什么都有个观念就是“弹唱歌舞”都不是正经的事。我抱着试试的态度有一天和母亲说,我想买把小提琴来学,母亲就问了我一句话“多少钱?”我说30元。然后母亲二话不说打开箱子拿出30元钱给了我。那时的3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母亲那时月工资80元。30元占了她月工资三分之一还强。我拿上30元和我那个同学一起就到了成都春熙路的一家乐器行买了把辽宁营口出的小提琴。那把琴从此陪伴我一直到大学毕业结婚。



打背包,叠衣服,洗脸



我第一次学会打背包的知识也是母亲教给我的。记得文革中读中学时是要下乡学农。要把自己的行李打成背包背在身上带到乡下去。我不会打。就来问母亲。母亲解放前参加过童子军,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很会打背包。母亲就教我怎么样把把背包带先放好,怎么样把被子叠起放在背包带上,怎样把背包带一步一步的正确的捆在叠好的背包上,最后打好了一个很规整的背包



母亲也是第一个教我叠衣服的人。大概在我十三,四岁时的一天,母亲对我说你过来我教你怎么叠自己的衣服,你要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要会自己叠衣服。母亲从怎样叠裤子教到怎样叠衣服,一遍一遍的的教会了我怎么去叠好自己的衣服。



我小时候总是洗不干净脸,母亲常常对我唠叨,你是猫洗脸,随便抓两下就完事。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教我洗脸,怎么用肥皂,怎么用洗脸毛巾,怎么洗干净耳朵脖子鼻子。我记得直到我16岁时,母亲还亲自帮我洗过一次脸,一面洗一面教,当时因为已经16岁是很大的人了,那种不好意思的感觉至今还记得。



英语



1978秋天,我通过文革后的第二次高考入学考试(也是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来到北京读书。那时的北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夜,高校中知识界到处弥漫着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对外语学习的狂热。

我高考时英语只考了两分(当时英语不进入高考总成绩,只是参考), 看到班上很多同学英语都比我好,心里十分着急。班上的英语班分为快班和慢班。我自然是被分到了慢班。为了加快英语学习的进度,我要求加入快班的学习,也得到了老师的同意,但是英语快班的学习代表(这小子现在混到国务院某部的副部长了)老来骚扰我,说我英语水平低,劝我回到慢班去,把我气得要死。



正在这时,母亲来北京开会编教材。同母亲谈起此事,母亲也跟着很着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说第一要个录音机。第二要找个英语老师吃小灶。母亲马上行动,到处托人买录音机找英语老师。录音机不用托人以后不久就在市场上买到了,是日本松下出的那种砖头录音机。英语老师赵老师则是母亲托人帮找到的,赵老师是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研究员,当年曾经做过陈纳德飞虎队的英文翻译。母亲带我去拜了师,以后每个星期天晚上我都去赵老师家上课,从此我的英语有很大提高,在入学第一年的全校英语竞赛中,我居然以高考英语才两分的底子拿了第一名,给赵老师长了脸,在那个英语快班班代表面前也狠狠出了口气。





会计师 执照



我十多年前就通过了CPA考试,也早取得了申请CPA执照所要求的工作时数。可我一直没有去申请执照。一来是因为现在的工作的提升和有无这个执照已经关系不大了。二来是因为申请执照要通过一个职业道德考试,怕麻烦,懒,就一直拖着没有去申请。母亲在美时,知道此事后,就不断对我说,你香都烧了,头也叩了,就差作个揖就拿上执照了,为什么不去申请呢?技多不怕压身,多一个安身立命的本钱总是好的。我说好好,但没有真做,一直敷衍着她。母亲回国后一直记住此事,每次给她打电话她必定问此事,你的会计师执照怎样了?申请进展如何。在母亲的唠叨下,我只好动手开始申请了。母亲如此的认真关心和教诲,不去申请真是太对不起她了。就这样,在母亲的诲人不倦的唠叨下,我在去年四月终于拿到了早该拿到的CPA执照。



我这一生中得到过很多人的教诲和影响,但母亲的教诲最认真最负责最仔细,就像那山中的清泉,绵绵不断永不停息的流淌过我的心头,滋润着我。母亲永远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老师
 
有一则犹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

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为什么?

“因为月亮是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

你或许会笑这位老先生糊涂,但你不觉得很多人也是这样吗?每天照顾你的人,你从不觉得有什么,若是陌生人这样对你,你就认为他人真好;你的父母、妻子或先生一直付出,你总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有得嫌;一旦外人为你做出类似行为,你就受宠若惊,你就会很感激。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阳”一样糊涂吗?

有个女孩跟妈妈大吵了一架,气得夺门而出,决定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讨厌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闲逛,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但偏偏又没带零用钱出来,可又拉不下脸回家吃饭。一直到了晚上,她来到一家面摊旁,闻到了阵阵的香味,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没带钱只能不住的吞口水。

忽然,老板亲切的问:“小姐,你要不要吃面啊?”她不好意思的回答:“嗯!可是……我没有带钱……”老板听了大笑:“哈哈,没关系,今天就算老板请客吧!”

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来。不一会儿,面来了,她吃得津津有味,并说:“老板,你人真好!”

老板说:“哦?怎么说?”女孩接着回答:“对啊!我们素不相识,你却对我那么好,不像我妈,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气人!”

老板又笑了:“哈,小姐,我才不过给你一碗面而已,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么你妈妈帮你煮了二十几年的饭,你不是更应该感激她吗?”

被老板这么一讲,女孩顿时有如大梦初醒,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顾不得还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飞奔回家。才到家门前的巷口,就远远的看到妈妈,焦急的在门口四处张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有一千句、一万句的对不起想对妈妈说。

还没来得及开口,只见妈妈已迎了上前:“唉呦!你一整天跑去那里了啊?吓死我了!来,进来把手洗一洗,吃晚饭了。”

这天晚上,这个女孩才深刻体会到妈妈对她的爱。

太阳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给的光亮,当亲人一直都在,人就会忘了他们给的温暖;一个被照顾到无微不至的人,反而不会去感恩!因为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不是多余的吗?
 

附件

  • 4-1109130K206133.jpg
    4-1109130K206133.jpg
    15.9 KB · 查看: 5
母爱之大无以回报 只需一点点



在加拿大有一本家喻户晓的儿童畅销书,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你很难找到它,因为它总是被人借走,那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Robert Munsch所著的《永远爱你(Love you forever)》。

书中用简短质朴的语言、温馨的插画诠释了那传统而又感人的母爱。一位读者曾经写道:“妻买回这本书,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为小女儿读它,结果让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觉得这本书根本就是我的写照,而我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近十年。我只给女儿念过两遍,因为我不能每次都是哭着给她念书;但是我却趁老婆女儿都不在的时候偷看了四五遍,每次都让自己泪奔。”

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你就是书中那让母亲操心了30年的儿子,也许你就是那个时常说:“他简直快让我要疯掉了”,但依然无怨无悔付出一生母爱的妈妈。

又到了母亲节,很多人会为妈妈准备礼物,你知道母亲需要什么吗?调查发现,对那些不太用心的孩子们来说,最常见的做法是最后一分钟冲向花店买一大束鲜花,其实母亲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母亲也不喜欢厨房工具、健身器材;而洗浴用品以及任何带有玫瑰花香味的产品,母亲早就腻了。她们到底需要什么,其实很简单,但要用心才能找到。

一句贴心话 一个小小的拥抱就足矣

居住在素里的泰瑞因先生经常出差在外,大部分时间是独自一人在家照顾2岁的儿子和上一年级的女儿。每天忙得团团转。母亲节,她心中也有个小小的奢望,但只能心里想想,嘴上说说:“特想谁能帮我带一天孩子,我自己和朋友去逛逛街,去咖啡店聊聊天,嗨!我也就这么一说。”

在国内过着小资生活的泰瑞移民后,不得不当起了24小时全天候“保姆”,2岁的儿子正像书中所描述的:“他满屋跑,把书架上书全推得满地,把冰箱里的东西都拿出来…。”

“前几天,我一转身去厨房的功夫,儿子就拉在地毯上了,等我看见,他正用手和呢。我大吼一声,等都收拾完了,又开始后悔,干嘛要冲他嚷嚷呢。有一次我真的太累了,觉得很委屈,被他气哭了,他惊奇地看着我脸上的眼泪,然后搂住我的脖子,轻轻地拍拍我的后背,我一下就软了,沉浸在幸福中,他怎么把我气哭的,我现在都想不起来了。”

女儿6岁了,也渐渐变得有主意了,不喜欢做作业,晚上要不停地催,才能去刷牙洗脸,有时还欺负弟弟,为了这点事,她想尽办法,软的、硬的都试了,就是不奏效,也搞不懂女儿小小年纪,为什么跟她这么对着干,情况持续已有大半年,这令泰瑞感到郁闷极了。

但她依然每天要在女儿睡觉前,在女儿的床上给她读书讲故事,直到她睡着才离开,一天女儿突然告诉她说,“妈妈,你知道吗?其实我也想做个听话的孩子,做一个你喜欢的孩子,不想让你生气,但有时我做不到。”女儿的一句话让泰瑞心情大靓,几个月来的担忧、怨气顿时烟消云散。

泰瑞问:“为什么做不到呢,很简单呀,只要放学回家写作业,妈妈说一遍,你就去洗脸刷牙,不要老让我追着你屁股后面催就好了。”女儿摊开双手很认真地说,“我不知道呀,我真的不知道呀,有时候就是做不到。”泰瑞心理暗喜,原来女儿是想做好孩子的。“我知足了,心里也放下了,女儿还是妈贴心的小棉袄。”

从未奢求 十六年母爱创造奇迹

“只要我活着,只要他走正路,已经很感恩了。”

居住在本拿比的Michael到加拿大留学已有近5年了,这个曾经令大人头痛无比的大男孩现已长大成人,今年的5月13日母亲节,碰巧有朋友回国,他和女友早早准备好了礼物,托朋友带给住在北京的母亲。

十多年前母亲曾患乳腺癌,后转为肝癌,Michael当时读小学,Michael的母亲(受访者要求匿名)是大学老师,“那时我每天白天忙着上课,下课要忙家里,直到有一天说给自己放放假吧,准备和朋友去烫烫头,逛逛街,因身体不太舒服,当天上午还去看了医生,没想到医生马上给我转到肿瘤医院,那真是晴天霹雳。头还没烫,就躺在医院里了,半年不到,癌细胞从乳腺转到肝,我身边的病友都走了,我也不知能活多久,那时我就一个想法,一定要活下去,否则儿子就没人照顾了。我以前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以后的生命我要专心照顾儿子。”

“为了有抵抗力,在化疗期间我拚命吃,吃了吐,吐了吃。就这样我居然好了。我的病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每次都有一种判死刑前的恐惧,但检查结果总是没有问题,这样我就知道自己至少又多了半年,来照顾儿子。”

可是事与愿违,Michael初中时开始逃学,在学校里惹事,学校换了一所又一所,都没坚持几个月,就弃学了。到了高中,开始夜不归宿,回家就是要钱,“我经常非常绝望,不知该怎么走下去,丈夫怪我把孩子宠坏了,家里日日不得安宁,我经常晚上10点多了,骑着车在亚运村附近一圈一圈的转,我知道他大概在附近,希望能在街上找到他,即使很难,我没有想过放弃,这么多年过去了,和我当年同一层病房的病友都没了,医生认为我身上发生了奇迹,可有谁知道这其中有多艰难,经常快走投无路了。”

如今儿子已到国外5年,从ESL开始学,为了留下来,中途上过两个私立大专,因高中期间没有好好读书,几年来读得很勉强,曾几次想放弃,但母亲每一次都很坚持:“如果你不读书,我就不再供你了,你自己出去挣钱工作。”当有人出主意,让他走捷径,假结婚留下来,他的母亲再一次很坚决地反对:“婚姻是很严肃的事,我希望你走正路留下来,将来找一个自己心爱的女孩,结婚生子,这样你永远不会遗憾。”

这4年多的生活并不容易,母亲决定彻底改变儿子乱要钱的习惯,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费,头两年Michael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寒暑假回国探亲,这其中母子间发生过多少争执、经历了多少期待、焦虑、难过与无奈,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下,Michael终于啃下了两个专业证书,自己喜欢的课程还拿到A的成绩,花钱也不再大手大脚,第一次回国探亲,妈妈带他买日用品,他在商场里总是说:妈,太贵了,别买了。“真没想到儿子居然懂事了,在家呆了一个月,除了见同学,其他时间都陪我在家里,也没跟我们红过脸,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十多年的包容忍耐,母爱真的创造了奇迹,当被问及母亲节有什么愿望,她淡淡地说:“他终于走上正路,自己能活到今天,还有什么奢望呢,我很知足了。”

就像《永远爱你》中所道,在妈妈的心目中,Michael即使长大了,依然很想能在夜晚把熟睡的他拥在怀里,“静静的夜里,妈妈抱着她刚出生的宝宝,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轻轻地唱着摇篮曲:‘我将永远爱你,我将永远疼你,只要我活着,你将永远是我的宝贝。(I'll love you forever, I'll like you for always, As long as I'm living, my baby you'll be)。’”

也许有一天你的生活中也会发生故事书中的情节,“母亲打电话说,你最好回来看看我吧,我已经能够很老了,有病了。”其实这就是母亲最需要的,去看看她,去陪陪她。◇
 

附件

  • 1305121312072327--ss1.jpg
    1305121312072327--ss1.jpg
    302.2 KB · 查看: 6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