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国际新闻
Guest
我不希望公众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我不希望看到关于我的故事。我希望这是关于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报道。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告知公众,以他们的名义做了什么,哪些事对他们有所损害。
――爱德华・斯诺登
新京报讯 (记者储信艳)“中方多次重申,中国面临着网络攻击的严重威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击受害国之一……我们认为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13日的一段表态。
在当日召开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根据媒体透露,美国多年来对中国实施了网络监控。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华春莹回应说,中方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网络攻击行为。
华春莹指出,中美双方已同意在战略安全对话框架下建立网络工作组。我们希望双方能本着心平气和的态度,冷静、客观地看待有关问题,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了解信任,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反应1
美局长为监视项目“自豪”
国安局局长亚历山大称“棱镜”项目在反恐行动中发挥了作用
爱德华・斯诺登向全球昭告了美国官方的监视丑闻。卷入丑闻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则为“棱镜”情报监视项目辩护。在其看来,“棱镜”项目在反恐行动中发挥了作用,并承诺下周提供更多反恐细节。
当地时间6月12日,基思・亚历山大在国会听证会上透露称,“棱镜”项目只在联邦政府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为调查恐怖分子而对电话进行监控。“棱镜”项目已协助相关部门防范或遏制数十起恐怖事件。
在回应议员质询时,亚历山大表示,正考虑在下周向议员和公众提供更多(反恐)细节,证明这些监视项目在反恐工作中发挥了作用。亚历山大强调,“棱镜”项目不会监听所有美国人的电话或电子邮件,并宣称斯诺登此前披露的内容是错误的。
报道称,斯诺登公布的机密文档显示,“棱镜”项目将会监控所有美国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据亚历山大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局保存有过去5年的涉及恐怖主义活动的通话记录。“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协助反恐调查”。“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否则我们不会调取这些通话记录。”亚历山大说,“这些理由包括电话与牵涉恐怖主义活动的组织有关。”
在当天的听证会上,两党议员表现的“空前团结”,对亚历山大进行质询。亚历山大则为“棱镜”项目能够“保卫美国免遭恐怖主义打击而感到自豪”。
“我认为我们为了保卫美国公民的安全做了正确的事。”亚历山大表示,“我们的机构为保卫美国公民和国家的自由、隐私而自豪,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国会和法院的合作。”
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反应2
俄考虑政治庇护斯诺登
总统发言人将其称作“人权活动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日前表示,如果斯诺登提出申请政治庇护,俄罗斯将会考虑。这名发言人还将斯诺登称作“人权活动家”。
俄罗斯国家杜马外事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在社交网络“推特”上表示:“许诺向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俄罗斯要承担起维护因政治原因遭迫害的人的责任。”在另一条推文上,他认为:“美方一定很抓狂。”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俄罗斯国营英语新闻频道《今日俄罗斯》采访时表示,斯诺登披露的监控手段应用广泛。鉴于国际反恐的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些手段必须合法利用,不能背着民众进行。普京解释称,例如,在俄罗斯,不经法院允许,不得监听电话对话内容。不过,这个英语频道没有询问普京有关斯诺登与政治避难的问题。
在巴西访问的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12日表示,他没有接到斯诺登的政治避难请求,但“如果他提交请求,我们会予以考虑”。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泄密事件曝光后,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情报部门官员对斯诺登的行为表示不满,要求引渡并起诉斯诺登。
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高美
反应3
欧盟致信美方七问“棱镜”
问题包括欧洲公民是否是美国“棱镜”对象
据新华社电 “棱镜”项目在欧洲引发不小震动。欧盟官员表示,美国此举可能侵害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影响到未来美欧合作。
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称,“‘棱镜’这类项目以及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雷丁在信中就“棱镜”项目提出7个具体问题,并表示“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希望霍尔德在双方14日于都柏林会谈时做出答复。雷丁的问题包括欧洲公民是否是美国“棱镜”项目的对象;欧洲人是否能够发现他们的数据被获取;欧洲人是否和美国人获得类似的对待等。
雷丁提醒霍尔德,欧洲议会可能将根据他的回复来评估跨大西洋关系。由于目前美国和欧洲正在讨论启动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谈判,因此媒体猜测,“棱镜”项目可能会给谈判带来新的困难。
雷丁还批评据信参与“棱镜”项目的包括谷歌、“脸谱”和苹果在内的互联网巨头,称由于这些美国公司优先考虑美国法律而非欧盟基本权利,欧洲公民权利可能受到损害。
“棱镜”揭秘者:因无法视而不见
爱德华・斯诺登已不知所踪。
从美国逃到香港后三个星期里,斯诺登将自己闷在旅馆房间里。
对他进行采访的英国《卫报》记者描述,他的房间有点凌乱,地上放着吃剩了的早餐餐盘,还有一本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传记。
在这个房间里,29岁的美国青年,平静地描述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引发了世界情报界的大地震;数天时间内,他成为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人物,美国政府所说的“泄密者”和美国网民心中的“爱国者”。
放弃夏威夷的好日子,选择离开女友和亲人。他到底是谁,他所做的又是为了什么?
离开夏威夷,放弃工作和女友
“我不指望再回家。”斯诺登对《卫报》说,自从披露秘密后,他再不敢联系女友和家人了。
三个星期前,夏威夷的办公室,斯诺登拷贝完最后一批资料后对上司说,要休假“几周”治疗癫痫病。2009年开始,斯诺登供职于美国政府国防和情报系统大承包商、战略技术咨询公司博思艾伦,此前他在美国中情局工作了多年。
收拾好行李,斯诺登对女友说“会离开几个星期”。5月20日,斯诺登登上了前往香港的飞机。
在夏威夷,斯诺登过着十分“舒适的”生活,包括稳定的工作,20万美元的年薪;一个交往了四、五年的女友,同住在夏威夷的房子里;还有关系和睦的家人。
他对《卫报》记者说,“我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我无法对美国政府毁坏隐私、网络自由和基本自由的行为视而不见。他们偷偷建造了大型监控机器。”
《卫报》记者描述,在采访中斯诺登唯一显得激动的时刻,是当他提起亲人的时候。“我唯一害怕的是,此事对我家人的伤害。我已无力帮助他们。这令我晚上睡不着觉。”
斯诺登的女友、一名大学艺术系学生林赛・米尔斯在博客中用“E”来代替斯诺登。“在这个时刻,我唯一的感觉是孤独。”她写道。
斯诺登的父亲说两月前见过儿子,一起吃了晚饭,而斯诺登的母亲和他的父亲已离异,她拒绝谈论自己的儿子。
“电脑狂人”曾入伍,从保安“爬”到中情局
除了对电脑的狂热,斯诺登曾希望投身战场,但是却折翼而回。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长大的斯诺登并非一个好学生,甚至高中都没毕业,他曾参加一个社区大学,专业是计算机,但最后没完成学业。
据美国媒体报道,斯诺登曾经的邻居金赛说,斯诺登16岁时曾单独住在一个公寓,她的妈妈为他买下这套公寓。金赛说,她觉得斯诺登是一个“电脑狂人”,她曾经看见斯诺登“整日整夜”趴在电脑前。
2003年,斯诺登为加入特种部队入伍。“我当时想去伊拉克打仗,因为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受压迫的人民获得自由。”但他对伊战的信念很快动摇了。“大部分训练我们的人,对杀敌人有种热切期盼,并不是想帮助他们。”在一次训练事故中摔折了双腿后,斯诺登被迫退伍。
此后,斯诺登谋得了第一份工作――在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秘密谍报机构中当保安。这为他进入中情局(CIA)提供了机会,此后斯诺登在电脑编程和网络上的天赋令他迅速升迁。
对所供职的地方越来越充满怀疑
“世界上,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为了钱,我可以将文件卖给别的国家,我会变得很富有。”斯诺登对《卫报》表示,“政府赋予了自己本没有资格享有的权利,没有公共监督,结果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越界。”
斯诺登很早就想披露美国情报机关的“惊天秘密”。
2007年,美国中情局派他到日内瓦,负责维护网络安全,这令他能够接触到很多未解密的材料。这一经历让斯诺登对自己所供职的地方越来越充满怀疑。
斯诺登举例说,当时CIA想要招募一个瑞士银行家,以便获取瑞士银行信息。CIA的人将其灌醉,并力劝他醉驾。当银行家被警察抓住后,CIA的人又假意提供帮助。“在日内瓦看到的一切,真的令我对政府所做的一切丧失幻想。”但当时他选择了沉默。
因为“中情局的大部分秘密都是关于人民,而不是机器或者系统。如披露这些秘密,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我对此感到不舒服。”斯诺登表示,另外,2008年奥巴马刚当选,他感到也许有彻底改革的希望。虽然斯诺登选票投给了独立候选人,但是他确实期望奥巴马带来改革。
在旅馆房间,蒙住头上网
在香港,他将美国情报部门秘密监控电话和邮件的“棱镜”计划公布于众,这使美国政府被丑闻笼罩。
“我大概只出去房间三次。”他说非常担心被间谍盯上。他将枕头沿着门缝摆好,以防窃听;当他打开电脑敲密码时,他用大大的红色罩子蒙住头和电脑,以防被监视器追踪。
自披露秘密后,斯诺登每天看电视和上网,关注泄密产生的效果。美国国家安全局和执法部门已经去过他位于夏威夷的家中两次,而且也已经联系了他的女友。
“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不想隐姓埋名,因为我没做错什么事。”他冷静地说,“政府将认定我违反了《反间谍法》,帮助了美国的敌人。”
在泄露第一批文件的时候,斯诺登写了一句话:“我明白,我将为我所做的事情忍受痛苦。但是,如果秘密法律、不公正的赦免和不可抵抗的统治世界的执行力得到公开,我将感到很欣慰,哪怕只是一瞬。”
斯诺登到目前为止只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我不希望公众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我不希望看到关于我的故事。我希望这是关于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报道。”他说,“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告知公众,以他们的名义做了什么,哪些事对他们有所损害。”
为何选择香港,用斯诺登自己的话说,这里是“世界上不多的可以抵抗美国命令的地方之一”。此后何去何从,同样是有着“泄密经验”的“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阿桑奇近日还为斯诺登支招选择避难国家。本周一,斯诺登已经退房离开,不知所踪。
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整理报道
■ 监控门始末
6月6日
网站“告密”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其网站刊登报道称,据职业情报员的“告密”,NSA和FBI正在开展一个名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
高官“灭火”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出面“灭火”称,有关媒体报道“存在众多不准确内容”,该项目所搜集数据均为“最有价值的外国情报”,旨在保护美国免于威胁。此项目也受到美国司法、行政和立法三个环节监管。
6月7日
媒体集体轰炸
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以《美国政府承认通过网络收集海外情报》为题,美国各大媒体对“监控门”进行报道。
奥巴马回应
美国总统在电视讲话后特意作出回应,称情报部门搜集数据未针对美国公民,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监视项目在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苹果、谷歌、雅虎等公司也否认为政府“开后门”。
6月8日
政府“怨”媒体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媒体)公开政府用于搜集信息的一些特殊方法,这种做法明显是给我们的敌人提供一本反侦察‘游戏手册’。”
英国受牵连
英国《卫报》再曝多份关于美国情报软件的最高机密文件,截至今年3月,美国国家情报总局从美国电脑网络中收集到大约30亿份情报。英国《独立报》:刊文质疑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可能成为监视对象。
6月9日
斯诺登成名
“曝光者”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经由《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自曝身份。英美各大媒体报道爱德华・斯诺登,对其称呼包括“泄密者”,“情报分析员”,“前CIA员工”等。其女友身份也被曝光。
6月10日
白宫很忙
白宫发言人卡尼说,白宫高级官员已将此事最新进展向奥巴马做了汇报,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中,他不会转述奥巴马的观点。
6月11日
美政府被诉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正式起诉联邦政府,指认后者的“棱镜”项目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终止这一监视项目。
6月13日
中国“躺枪”
香港媒体引用斯诺登的供词称,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中国外交部回应说,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网络攻击行为。
(原标题:中方反对任何形式网络攻击)
来源: 新京报
――爱德华・斯诺登
新京报讯 (记者储信艳)“中方多次重申,中国面临着网络攻击的严重威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击受害国之一……我们认为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13日的一段表态。
在当日召开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根据媒体透露,美国多年来对中国实施了网络监控。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华春莹回应说,中方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网络攻击行为。
华春莹指出,中美双方已同意在战略安全对话框架下建立网络工作组。我们希望双方能本着心平气和的态度,冷静、客观地看待有关问题,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了解信任,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反应1
美局长为监视项目“自豪”
国安局局长亚历山大称“棱镜”项目在反恐行动中发挥了作用
爱德华・斯诺登向全球昭告了美国官方的监视丑闻。卷入丑闻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则为“棱镜”情报监视项目辩护。在其看来,“棱镜”项目在反恐行动中发挥了作用,并承诺下周提供更多反恐细节。
当地时间6月12日,基思・亚历山大在国会听证会上透露称,“棱镜”项目只在联邦政府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为调查恐怖分子而对电话进行监控。“棱镜”项目已协助相关部门防范或遏制数十起恐怖事件。
在回应议员质询时,亚历山大表示,正考虑在下周向议员和公众提供更多(反恐)细节,证明这些监视项目在反恐工作中发挥了作用。亚历山大强调,“棱镜”项目不会监听所有美国人的电话或电子邮件,并宣称斯诺登此前披露的内容是错误的。
报道称,斯诺登公布的机密文档显示,“棱镜”项目将会监控所有美国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据亚历山大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局保存有过去5年的涉及恐怖主义活动的通话记录。“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协助反恐调查”。“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否则我们不会调取这些通话记录。”亚历山大说,“这些理由包括电话与牵涉恐怖主义活动的组织有关。”
在当天的听证会上,两党议员表现的“空前团结”,对亚历山大进行质询。亚历山大则为“棱镜”项目能够“保卫美国免遭恐怖主义打击而感到自豪”。
“我认为我们为了保卫美国公民的安全做了正确的事。”亚历山大表示,“我们的机构为保卫美国公民和国家的自由、隐私而自豪,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国会和法院的合作。”
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反应2
俄考虑政治庇护斯诺登
总统发言人将其称作“人权活动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日前表示,如果斯诺登提出申请政治庇护,俄罗斯将会考虑。这名发言人还将斯诺登称作“人权活动家”。
俄罗斯国家杜马外事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在社交网络“推特”上表示:“许诺向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俄罗斯要承担起维护因政治原因遭迫害的人的责任。”在另一条推文上,他认为:“美方一定很抓狂。”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俄罗斯国营英语新闻频道《今日俄罗斯》采访时表示,斯诺登披露的监控手段应用广泛。鉴于国际反恐的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些手段必须合法利用,不能背着民众进行。普京解释称,例如,在俄罗斯,不经法院允许,不得监听电话对话内容。不过,这个英语频道没有询问普京有关斯诺登与政治避难的问题。
在巴西访问的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12日表示,他没有接到斯诺登的政治避难请求,但“如果他提交请求,我们会予以考虑”。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泄密事件曝光后,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情报部门官员对斯诺登的行为表示不满,要求引渡并起诉斯诺登。
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高美
反应3
欧盟致信美方七问“棱镜”
问题包括欧洲公民是否是美国“棱镜”对象
据新华社电 “棱镜”项目在欧洲引发不小震动。欧盟官员表示,美国此举可能侵害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影响到未来美欧合作。
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称,“‘棱镜’这类项目以及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雷丁在信中就“棱镜”项目提出7个具体问题,并表示“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希望霍尔德在双方14日于都柏林会谈时做出答复。雷丁的问题包括欧洲公民是否是美国“棱镜”项目的对象;欧洲人是否能够发现他们的数据被获取;欧洲人是否和美国人获得类似的对待等。
雷丁提醒霍尔德,欧洲议会可能将根据他的回复来评估跨大西洋关系。由于目前美国和欧洲正在讨论启动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谈判,因此媒体猜测,“棱镜”项目可能会给谈判带来新的困难。
雷丁还批评据信参与“棱镜”项目的包括谷歌、“脸谱”和苹果在内的互联网巨头,称由于这些美国公司优先考虑美国法律而非欧盟基本权利,欧洲公民权利可能受到损害。
“棱镜”揭秘者:因无法视而不见
爱德华・斯诺登已不知所踪。
从美国逃到香港后三个星期里,斯诺登将自己闷在旅馆房间里。
对他进行采访的英国《卫报》记者描述,他的房间有点凌乱,地上放着吃剩了的早餐餐盘,还有一本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传记。
在这个房间里,29岁的美国青年,平静地描述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引发了世界情报界的大地震;数天时间内,他成为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人物,美国政府所说的“泄密者”和美国网民心中的“爱国者”。
放弃夏威夷的好日子,选择离开女友和亲人。他到底是谁,他所做的又是为了什么?
离开夏威夷,放弃工作和女友
“我不指望再回家。”斯诺登对《卫报》说,自从披露秘密后,他再不敢联系女友和家人了。
三个星期前,夏威夷的办公室,斯诺登拷贝完最后一批资料后对上司说,要休假“几周”治疗癫痫病。2009年开始,斯诺登供职于美国政府国防和情报系统大承包商、战略技术咨询公司博思艾伦,此前他在美国中情局工作了多年。
收拾好行李,斯诺登对女友说“会离开几个星期”。5月20日,斯诺登登上了前往香港的飞机。
在夏威夷,斯诺登过着十分“舒适的”生活,包括稳定的工作,20万美元的年薪;一个交往了四、五年的女友,同住在夏威夷的房子里;还有关系和睦的家人。
他对《卫报》记者说,“我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我无法对美国政府毁坏隐私、网络自由和基本自由的行为视而不见。他们偷偷建造了大型监控机器。”
《卫报》记者描述,在采访中斯诺登唯一显得激动的时刻,是当他提起亲人的时候。“我唯一害怕的是,此事对我家人的伤害。我已无力帮助他们。这令我晚上睡不着觉。”
斯诺登的女友、一名大学艺术系学生林赛・米尔斯在博客中用“E”来代替斯诺登。“在这个时刻,我唯一的感觉是孤独。”她写道。
斯诺登的父亲说两月前见过儿子,一起吃了晚饭,而斯诺登的母亲和他的父亲已离异,她拒绝谈论自己的儿子。
“电脑狂人”曾入伍,从保安“爬”到中情局
除了对电脑的狂热,斯诺登曾希望投身战场,但是却折翼而回。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长大的斯诺登并非一个好学生,甚至高中都没毕业,他曾参加一个社区大学,专业是计算机,但最后没完成学业。
据美国媒体报道,斯诺登曾经的邻居金赛说,斯诺登16岁时曾单独住在一个公寓,她的妈妈为他买下这套公寓。金赛说,她觉得斯诺登是一个“电脑狂人”,她曾经看见斯诺登“整日整夜”趴在电脑前。
2003年,斯诺登为加入特种部队入伍。“我当时想去伊拉克打仗,因为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受压迫的人民获得自由。”但他对伊战的信念很快动摇了。“大部分训练我们的人,对杀敌人有种热切期盼,并不是想帮助他们。”在一次训练事故中摔折了双腿后,斯诺登被迫退伍。
此后,斯诺登谋得了第一份工作――在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秘密谍报机构中当保安。这为他进入中情局(CIA)提供了机会,此后斯诺登在电脑编程和网络上的天赋令他迅速升迁。
对所供职的地方越来越充满怀疑
“世界上,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为了钱,我可以将文件卖给别的国家,我会变得很富有。”斯诺登对《卫报》表示,“政府赋予了自己本没有资格享有的权利,没有公共监督,结果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越界。”
斯诺登很早就想披露美国情报机关的“惊天秘密”。
2007年,美国中情局派他到日内瓦,负责维护网络安全,这令他能够接触到很多未解密的材料。这一经历让斯诺登对自己所供职的地方越来越充满怀疑。
斯诺登举例说,当时CIA想要招募一个瑞士银行家,以便获取瑞士银行信息。CIA的人将其灌醉,并力劝他醉驾。当银行家被警察抓住后,CIA的人又假意提供帮助。“在日内瓦看到的一切,真的令我对政府所做的一切丧失幻想。”但当时他选择了沉默。
因为“中情局的大部分秘密都是关于人民,而不是机器或者系统。如披露这些秘密,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我对此感到不舒服。”斯诺登表示,另外,2008年奥巴马刚当选,他感到也许有彻底改革的希望。虽然斯诺登选票投给了独立候选人,但是他确实期望奥巴马带来改革。
在旅馆房间,蒙住头上网
在香港,他将美国情报部门秘密监控电话和邮件的“棱镜”计划公布于众,这使美国政府被丑闻笼罩。
“我大概只出去房间三次。”他说非常担心被间谍盯上。他将枕头沿着门缝摆好,以防窃听;当他打开电脑敲密码时,他用大大的红色罩子蒙住头和电脑,以防被监视器追踪。
自披露秘密后,斯诺登每天看电视和上网,关注泄密产生的效果。美国国家安全局和执法部门已经去过他位于夏威夷的家中两次,而且也已经联系了他的女友。
“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不想隐姓埋名,因为我没做错什么事。”他冷静地说,“政府将认定我违反了《反间谍法》,帮助了美国的敌人。”
在泄露第一批文件的时候,斯诺登写了一句话:“我明白,我将为我所做的事情忍受痛苦。但是,如果秘密法律、不公正的赦免和不可抵抗的统治世界的执行力得到公开,我将感到很欣慰,哪怕只是一瞬。”
斯诺登到目前为止只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我不希望公众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我不希望看到关于我的故事。我希望这是关于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报道。”他说,“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告知公众,以他们的名义做了什么,哪些事对他们有所损害。”
为何选择香港,用斯诺登自己的话说,这里是“世界上不多的可以抵抗美国命令的地方之一”。此后何去何从,同样是有着“泄密经验”的“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阿桑奇近日还为斯诺登支招选择避难国家。本周一,斯诺登已经退房离开,不知所踪。
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整理报道
■ 监控门始末
6月6日
网站“告密”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其网站刊登报道称,据职业情报员的“告密”,NSA和FBI正在开展一个名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
高官“灭火”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出面“灭火”称,有关媒体报道“存在众多不准确内容”,该项目所搜集数据均为“最有价值的外国情报”,旨在保护美国免于威胁。此项目也受到美国司法、行政和立法三个环节监管。
6月7日
媒体集体轰炸
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以《美国政府承认通过网络收集海外情报》为题,美国各大媒体对“监控门”进行报道。
奥巴马回应
美国总统在电视讲话后特意作出回应,称情报部门搜集数据未针对美国公民,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监视项目在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苹果、谷歌、雅虎等公司也否认为政府“开后门”。
6月8日
政府“怨”媒体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媒体)公开政府用于搜集信息的一些特殊方法,这种做法明显是给我们的敌人提供一本反侦察‘游戏手册’。”
英国受牵连
英国《卫报》再曝多份关于美国情报软件的最高机密文件,截至今年3月,美国国家情报总局从美国电脑网络中收集到大约30亿份情报。英国《独立报》:刊文质疑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可能成为监视对象。
6月9日
斯诺登成名
“曝光者”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经由《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自曝身份。英美各大媒体报道爱德华・斯诺登,对其称呼包括“泄密者”,“情报分析员”,“前CIA员工”等。其女友身份也被曝光。
6月10日
白宫很忙
白宫发言人卡尼说,白宫高级官员已将此事最新进展向奥巴马做了汇报,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中,他不会转述奥巴马的观点。
6月11日
美政府被诉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正式起诉联邦政府,指认后者的“棱镜”项目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终止这一监视项目。
6月13日
中国“躺枪”
香港媒体引用斯诺登的供词称,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中国外交部回应说,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网络攻击行为。
(原标题:中方反对任何形式网络攻击)
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