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焦点新闻
Guest
原标题:广州两幢民国建筑被强拆
被拆之前的金陵台。
金陵台变成废墟。
近日,有关广州民国时期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被开发商“强拆”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震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拥有政府一纸“缓拆令”,但由于在法律上存在保护“死角”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迟作为”,两幢建筑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两幢民国建筑凌晨被毁
金陵台、妙高台位于广州越秀区观绿路与诗书路的会合处,从围墙外仅能看见原建筑沿街面残留的二楼两扇窗,下面有大面积的编织布遮挡,走进围墙内能看到,上千平方米的双层建筑被拆为一片废墟。
在这个地块值班室值班的李师傅告诉记者,12日凌晨他看到约5个人开着2台挖掘机来拆楼,拆了2个多小时才结束。
事实上,在金陵台、妙高台被彻底清拆之前,已历经了一次劫难。“这两个建筑在2012年5月的时候,就已经拆了一半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告诉记者,那次清拆遭到了越秀区文广新局的制止。以郑力鹏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受市文广新局之邀,在现场勘查后认定,这两座建筑物“为民国时期兴建的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建议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这个“必要的措施”最后落实为一份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给开发商的“缓拆令”。这份限期不明的“缓拆令”最终也没能保护住两幢建筑,一年之后,金陵台和妙高台灰飞烟灭。
非文保建筑缺乏法律保护
金陵台和妙高台遭清拆之后,一些网友发布了两幢建筑以前的照片。照片显示,金陵台为船形建筑,窗户模仿救生圈的外形设计成圆形;妙高台拥有一排巨型的三层楼石柱,构成整个建筑的标志。
“这两幢建筑的建成年代是上世纪40年代,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冯江告诉记者。
然而,由于这两幢建筑一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二来没有认定为历史建筑,缺少一个合法的受保护的“身份”。郑力鹏告诉记者:“如果它们能及时被纳入到保护名录,获得历史建筑的身份,也许就不至于发生被拆的悲剧。”
政府“历史欠账”难脱责
“强拆”事件发生之后,记者相继联系了广州市规划局和市国土房管局采访,两个部门均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广州市规划局发给记者一份“对诗书路民国建筑强拆事件的回应”,除了表达“强烈的谴责”,对建筑被拆毁“感到痛心”,并表示“为保护诗书路民国建筑,从规划编制、立法、行政协调等方面一直在做大量工作”。
专家认为,面对大量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古旧建筑,政府有保护的责任。政府的行政审批程序过长,导致保护措施无法及时出台;而对建有有价值建筑的土地,没有严格规划、又随意卖出,到被拆除之后才“谴责”已经通过合法程序获得产权的开发商——如此“迟作为”,将很难杜绝未来再有新的金陵台、妙高台遭遇相同的命运。
来源: 凤凰网

被拆之前的金陵台。

金陵台变成废墟。
近日,有关广州民国时期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被开发商“强拆”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震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拥有政府一纸“缓拆令”,但由于在法律上存在保护“死角”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迟作为”,两幢建筑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两幢民国建筑凌晨被毁
金陵台、妙高台位于广州越秀区观绿路与诗书路的会合处,从围墙外仅能看见原建筑沿街面残留的二楼两扇窗,下面有大面积的编织布遮挡,走进围墙内能看到,上千平方米的双层建筑被拆为一片废墟。
在这个地块值班室值班的李师傅告诉记者,12日凌晨他看到约5个人开着2台挖掘机来拆楼,拆了2个多小时才结束。
事实上,在金陵台、妙高台被彻底清拆之前,已历经了一次劫难。“这两个建筑在2012年5月的时候,就已经拆了一半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告诉记者,那次清拆遭到了越秀区文广新局的制止。以郑力鹏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受市文广新局之邀,在现场勘查后认定,这两座建筑物“为民国时期兴建的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建议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这个“必要的措施”最后落实为一份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给开发商的“缓拆令”。这份限期不明的“缓拆令”最终也没能保护住两幢建筑,一年之后,金陵台和妙高台灰飞烟灭。
非文保建筑缺乏法律保护
金陵台和妙高台遭清拆之后,一些网友发布了两幢建筑以前的照片。照片显示,金陵台为船形建筑,窗户模仿救生圈的外形设计成圆形;妙高台拥有一排巨型的三层楼石柱,构成整个建筑的标志。
“这两幢建筑的建成年代是上世纪40年代,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冯江告诉记者。
然而,由于这两幢建筑一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二来没有认定为历史建筑,缺少一个合法的受保护的“身份”。郑力鹏告诉记者:“如果它们能及时被纳入到保护名录,获得历史建筑的身份,也许就不至于发生被拆的悲剧。”
政府“历史欠账”难脱责
“强拆”事件发生之后,记者相继联系了广州市规划局和市国土房管局采访,两个部门均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广州市规划局发给记者一份“对诗书路民国建筑强拆事件的回应”,除了表达“强烈的谴责”,对建筑被拆毁“感到痛心”,并表示“为保护诗书路民国建筑,从规划编制、立法、行政协调等方面一直在做大量工作”。
专家认为,面对大量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古旧建筑,政府有保护的责任。政府的行政审批程序过长,导致保护措施无法及时出台;而对建有有价值建筑的土地,没有严格规划、又随意卖出,到被拆除之后才“谴责”已经通过合法程序获得产权的开发商——如此“迟作为”,将很难杜绝未来再有新的金陵台、妙高台遭遇相同的命运。
来源: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