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焦点新闻
Guest
原题:淘金加纳
记者_周鹏 实习记者_石悦 广西 上林县 报道
还能怎么样呢?只能当成命运的安排了。”黄日晖悲戚地说。两个月前,在遥远的西非国家加纳,他痛苦地看着父亲黄龙祥的尸体被抬进火葬场。
黄龙祥是一名老练的淘金客,过去三年中,他一直在位于加纳中部盛产黄金的敦夸地区的山丘丛林里干活。今年4月16日,他在宾馆里被一名刚到加纳的中国淘金者打死了。
那天夜里,行凶者用烟灰缸把他的脸打得血肉模糊。直到第二天上午,他的尸体才被宾馆服务员发现。
在异乡经历三年的艰辛磨难后,5月10日深夜,黄龙祥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骨灰盒里,随儿子回到了家乡——广西上林县。
过去五、六年间,成千上万的上林县人集结成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外淘金大军,他们如朝圣般涌进加纳,在陌生的山丘丛林、草原河畔里,忍受着高温、疲劳、孤独、疾病乃至死亡的折磨和威胁,从事着一项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职业——淘金。
作为这个群体的悲剧性代表,黄龙祥的遗像被摆放在客厅一把陈旧椅子上,斜靠着墙壁,他的上方是一张陈旧的世界地图。黄日晖盯着地图,找到了上林县,然后手指缓慢地往非洲方向滑动,最终停留在加纳这个万里之远的国度。他说:“父亲横跨了半个地球,没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局。”
小费失效了
在黄龙祥意外死亡之前,这些上林淘金客正面临一场清洗。
“3月份开始,感觉就像末日临近一样。”蹙着眉头的黄日晖缓缓说道。父亲的亡故令这名26岁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时神思恍惚。在他印象里,加纳军警从那时开始频繁开进矿区搜捕淘金者。这之前,他所在矿区的地主,一位名叫嘎亚的当地人向他们通风报信说,加纳政府动开始抓人了。
黄日晖和他的同伴们过去曾经历过多次警察、移民局官员的检查,对方有时手持着AK47冲锋枪直接走进工棚。但在以往,这不过是例行的“小费时间”——只要掏一笔塞地(加纳货币,1塞地约相当于3元人民币)递过去,对方就会热情地与他们握手言别。
根据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网站介绍,加纳法律禁止外国人参与25英亩(1英亩约相当于4000平方米)以下的小金矿开采,也禁止外国人租用或购买当地人所持有的金矿许可证进行开采。但过去多年中,法律却是一纸空文——只需向矿区土地所有者支付一定数额的“进场费”,并承诺拿出每日产量的10%或者更高比例的黄金,中国淘金者就能在金矿里开工了。
在2012年前,依靠源源不断的小费,类似黄龙祥、黄日晖父子这些散布在加纳的库马西、敦夸、奥布阿西、塔夸等地区的中国淘金客多数时候买到了平安。
但今年3月份开始,形势不可逆转地越来越糟糕起来。地主嘎亚神色紧张地告诫这对父子:小费失效了,见到军警就赶紧藏起来。
“老黑”的洗劫
淘金客将军警这次执法行动视为一场令人恐惧的清剿和洗劫。
为了防止被突然袭击,淘金客开始安排人昼夜在进矿区的路口放哨,一旦发现军警车辆,就立即用对讲机示警。这之后的一个月里,黄龙祥父子和他们的同行往丛林里逃了三次。他们当时对军警并不损坏设备和工棚多少还有些欣慰。
他们的矿区位于敦夸地区一个名叫埃塞海姆(音)的村子里,丛林密集,杂草丛生。穿过村子的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沿岸,分布着八个中国淘金者团队的矿井。往日,这里白天总是机器轰鸣,而在凉爽的夜里,丛林里不时会传出不知名动物的叫声。
3月21日,黄日晖在QQ空间里上传了十张照片。那是两天前他跟父亲,以及另外十名同伴逃进丛林里的场景。大约同一时间,在库玛西一个名叫曼索安哥拉(音)的村子里,黄日晖的同村朋友吴思贤,跟他五名同伴也时不时东躲西藏,躲避着不期而至的军警。
军警的频繁清剿严重影响了中国淘金者的作业,也助长了加纳不法分子抢劫淘金者的气焰。吴思贤称,今年5月初,距离他所在矿井不远的另一批中国淘金者就遭遇过一次袭击。那天凌晨时分,五名手持枪支和砍刀的劫匪闯入矿区,但在淘金者顽强反击下,劫匪隔着木板朝工棚里连开八枪后,丢下一名同伙仓皇离去——这名劫匪踢开工棚大门后,蹲在暗处的淘金者立即扣扳机,霰弹枪将他打成了蜂窝。
工棚里,吴思贤的一位同乡也被流弹击伤,一粒子弹擦伤了他的脸。令人悲伤的是,劫匪在逃离矿区时射杀了淘金者雇佣的一名黑人女工,她当时躺在床上。吴思贤用手机拍下了那张血迹斑斑的木床。
黄龙祥的哥哥、同样有丰富采金经验的黄家祥曾在加纳从事过两年采金工作,今年春节期间才刚回到中国。
黄家祥说,2012年春节前的一天,他经历了中国淘金者遭遇到的最早一次大规模抢劫。当时他正在加纳西南部产金区塔夸的一处矿区里。那天晚上,至少二十个“老黑”洗劫了他们的工棚。“老黑”,是中国人对当地黑人的戏谑称呼。
收到求救电话后,淘金者雇佣的黑人翻译一路鸣着喇叭冲到了工棚旁。不幸的是,车刚驶到,一名劫匪便近距离开了两枪,名叫桑尼的翻译当成身亡。
黄家祥说,桑尼是第一个死于中国矿区抢劫案的人,“他是个很好的小伙子,还带我去买过光碟”。
上林淘金客涌入加纳,当地媒体时有指责说,中国淘金者的行为违反法律,而且遍地开矿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去年开始,加纳军警和移民等执法部门对国内多个地区的外国人矿区进行过打击行动。今年5月14日,加纳政府成立了打击非法采金的部级联合工作组,并于6月1日开始对涉嫌非法在该国从事采金业务的淘金者进行打击。
中国驻加纳大使馆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至少两百多名涉嫌非法采金的中国公民被抓捕,其中至少有数十人被迫回国。去年10月在曼索地区的一次打击行动中,一名淘金客还命丧加纳军警的枪下。
但即便如此,黄金仍然令上林人如痴如狂。
4月中旬,四名淘金客赶到北京,准备搭乘飞机赶赴加纳。一切顺利的话,他们将很快加入黄龙祥父子所在的淘金团队。但似乎是因为签证原因,他们中只有一位名叫陈仕才的中年人顺利登机。
黄金路线
从省会南宁市出发,要坐近两小时车才能驶入位于广西中南部群山之中的上林县城。
这个县曾经出产过黄金,当地乡镇里上了年纪的农民大多都有过淘金经历。在上林县做律师的李德明说,过去数百年来,当地金农一直在自家田地和附近山里淘金,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明亮镇的河道上还常年有国家采金船出没。
但黄金并没有让这个小县城崛起,它至今仍然挂着贫困县的帽子。即便在县城里,道路两旁也多是只有五六层高的楼房,临街商铺里出售着服装、电动车、瓷砖、化肥。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如果不出去挣钱,留在当地的人生结局是“穷上一辈子”。
长久以来,作为金属之王的黄金,就像施了魔咒一样,驱使着上林人四方奔走,甘愿冒上一切风险去寻找它。
黄龙祥、黄家祥两弟兄是明亮镇村民,早年都曾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田地里采过金。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在当地黄金资源枯竭后,带着通过黄金改变贫穷命运的渴望,他们收拾行李,也加入了同乡外出淘金的征途。依靠血缘、乡邻的凝聚力,他们成群结队组团赶往遥远的黑龙江、内蒙古,在山沟林场、草原戈壁上埋头苦干,不惜一切代价,在成千上万吨砂石泥浆中寻找着黄金微粒。
他们所到之处,多是更早之前已被国家和当地居民开采过的废弃矿区。上林人像候鸟一样每年在金矿和故乡之间往返——夏秋季在金矿里淘金,冬春季回家乡务农。矿区土壤解冻是他们每年出发的信号。他们睡在木桩支撑的简陋工棚里,去河里取水煮饭,忍受无数蚊虫叮咬的夜晚。
在从一个矿井到另一个矿井的漫长历程中,上林淘金客对探寻大自然的宝藏积累起了丰富的淘金经验,以至于通过观察山沟的地形、河流的急缓、砂石泥土的比例,他们就能辨识出某个区域是否含有黄金。
“山沟平缓一点,河水冲刷不太急的地方,含金量就比较多。”黄家祥用手比画着说道。只要提到采金技术,这个头发几乎掉光的农民的双眼就会闪出神采。他和黄龙祥都有近二十年的淘金经历,上林淘金客的每一波采金浪潮中,都闪动着这两兄弟的身影。
而黄日晖、吴思贤以及他们的许多同龄人,也从小就跟随着父辈的足迹,常年出没于人迹罕至的金矿之中。
大约从2003年开始,黑龙江、内蒙古的金矿产量也日益萎缩,大批上林人不得不回到故乡。这群失去黄金光芒指引的人,有的成为隐姓埋名的农夫,有的在乡镇里做起了小买卖,还有不少人则选择去外地打工。
过去的数年中,黄家祥、黄龙祥兄弟多次外出打工,他们在广州黄埔造船厂打磨过钢板,在广东云浮的石材厂里切割过马赛克,在南宁的饭店里当过保安。而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大多流落外省,靠打工为生。
蛰伏数年后,这些上林人再次重拾旧业。而这次,他们的目的地变成了地球对面的非洲加纳。
雨后的下午,黄家祥坐在自家新楼房下的碎石堆旁吸烟。这栋三层小楼是他过去三年的淘金回报。他用满含深情的口吻说,“这栋楼在加纳用命挣来的。”
大约从2005年期间,上林县便开始零星有人去加纳淘金。黄家祥记得,最早的开拓者名叫黄军和钟绍学,二人回上林后不久,就组织了一个淘金团队重返加纳,酬劳是月薪3000元,外加采金提成。
上林人认为这群早期开拓者都挣到了钱。明显的例子是,当年被招去做工人的人,过一两年回乡后就开始募集资金,购买设备,召集亲戚、朋友去加纳采金了。这些新的老板开出的薪酬也比之前更高。
闪着光芒的保时捷、宝马开始在山林县杂乱的街头闪现,有人发了大财的传言不胫而走。在黄金的诱惑面前,上林人像以往一样毫不犹豫。
来源: 凤凰网
记者_周鹏 实习记者_石悦 广西 上林县 报道
还能怎么样呢?只能当成命运的安排了。”黄日晖悲戚地说。两个月前,在遥远的西非国家加纳,他痛苦地看着父亲黄龙祥的尸体被抬进火葬场。
黄龙祥是一名老练的淘金客,过去三年中,他一直在位于加纳中部盛产黄金的敦夸地区的山丘丛林里干活。今年4月16日,他在宾馆里被一名刚到加纳的中国淘金者打死了。
那天夜里,行凶者用烟灰缸把他的脸打得血肉模糊。直到第二天上午,他的尸体才被宾馆服务员发现。
在异乡经历三年的艰辛磨难后,5月10日深夜,黄龙祥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骨灰盒里,随儿子回到了家乡——广西上林县。
过去五、六年间,成千上万的上林县人集结成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外淘金大军,他们如朝圣般涌进加纳,在陌生的山丘丛林、草原河畔里,忍受着高温、疲劳、孤独、疾病乃至死亡的折磨和威胁,从事着一项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职业——淘金。
作为这个群体的悲剧性代表,黄龙祥的遗像被摆放在客厅一把陈旧椅子上,斜靠着墙壁,他的上方是一张陈旧的世界地图。黄日晖盯着地图,找到了上林县,然后手指缓慢地往非洲方向滑动,最终停留在加纳这个万里之远的国度。他说:“父亲横跨了半个地球,没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局。”
小费失效了
在黄龙祥意外死亡之前,这些上林淘金客正面临一场清洗。
“3月份开始,感觉就像末日临近一样。”蹙着眉头的黄日晖缓缓说道。父亲的亡故令这名26岁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时神思恍惚。在他印象里,加纳军警从那时开始频繁开进矿区搜捕淘金者。这之前,他所在矿区的地主,一位名叫嘎亚的当地人向他们通风报信说,加纳政府动开始抓人了。
黄日晖和他的同伴们过去曾经历过多次警察、移民局官员的检查,对方有时手持着AK47冲锋枪直接走进工棚。但在以往,这不过是例行的“小费时间”——只要掏一笔塞地(加纳货币,1塞地约相当于3元人民币)递过去,对方就会热情地与他们握手言别。
根据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网站介绍,加纳法律禁止外国人参与25英亩(1英亩约相当于4000平方米)以下的小金矿开采,也禁止外国人租用或购买当地人所持有的金矿许可证进行开采。但过去多年中,法律却是一纸空文——只需向矿区土地所有者支付一定数额的“进场费”,并承诺拿出每日产量的10%或者更高比例的黄金,中国淘金者就能在金矿里开工了。
在2012年前,依靠源源不断的小费,类似黄龙祥、黄日晖父子这些散布在加纳的库马西、敦夸、奥布阿西、塔夸等地区的中国淘金客多数时候买到了平安。
但今年3月份开始,形势不可逆转地越来越糟糕起来。地主嘎亚神色紧张地告诫这对父子:小费失效了,见到军警就赶紧藏起来。
“老黑”的洗劫
淘金客将军警这次执法行动视为一场令人恐惧的清剿和洗劫。
为了防止被突然袭击,淘金客开始安排人昼夜在进矿区的路口放哨,一旦发现军警车辆,就立即用对讲机示警。这之后的一个月里,黄龙祥父子和他们的同行往丛林里逃了三次。他们当时对军警并不损坏设备和工棚多少还有些欣慰。
他们的矿区位于敦夸地区一个名叫埃塞海姆(音)的村子里,丛林密集,杂草丛生。穿过村子的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沿岸,分布着八个中国淘金者团队的矿井。往日,这里白天总是机器轰鸣,而在凉爽的夜里,丛林里不时会传出不知名动物的叫声。
3月21日,黄日晖在QQ空间里上传了十张照片。那是两天前他跟父亲,以及另外十名同伴逃进丛林里的场景。大约同一时间,在库玛西一个名叫曼索安哥拉(音)的村子里,黄日晖的同村朋友吴思贤,跟他五名同伴也时不时东躲西藏,躲避着不期而至的军警。
军警的频繁清剿严重影响了中国淘金者的作业,也助长了加纳不法分子抢劫淘金者的气焰。吴思贤称,今年5月初,距离他所在矿井不远的另一批中国淘金者就遭遇过一次袭击。那天凌晨时分,五名手持枪支和砍刀的劫匪闯入矿区,但在淘金者顽强反击下,劫匪隔着木板朝工棚里连开八枪后,丢下一名同伙仓皇离去——这名劫匪踢开工棚大门后,蹲在暗处的淘金者立即扣扳机,霰弹枪将他打成了蜂窝。
工棚里,吴思贤的一位同乡也被流弹击伤,一粒子弹擦伤了他的脸。令人悲伤的是,劫匪在逃离矿区时射杀了淘金者雇佣的一名黑人女工,她当时躺在床上。吴思贤用手机拍下了那张血迹斑斑的木床。
黄龙祥的哥哥、同样有丰富采金经验的黄家祥曾在加纳从事过两年采金工作,今年春节期间才刚回到中国。
黄家祥说,2012年春节前的一天,他经历了中国淘金者遭遇到的最早一次大规模抢劫。当时他正在加纳西南部产金区塔夸的一处矿区里。那天晚上,至少二十个“老黑”洗劫了他们的工棚。“老黑”,是中国人对当地黑人的戏谑称呼。
收到求救电话后,淘金者雇佣的黑人翻译一路鸣着喇叭冲到了工棚旁。不幸的是,车刚驶到,一名劫匪便近距离开了两枪,名叫桑尼的翻译当成身亡。
黄家祥说,桑尼是第一个死于中国矿区抢劫案的人,“他是个很好的小伙子,还带我去买过光碟”。
上林淘金客涌入加纳,当地媒体时有指责说,中国淘金者的行为违反法律,而且遍地开矿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去年开始,加纳军警和移民等执法部门对国内多个地区的外国人矿区进行过打击行动。今年5月14日,加纳政府成立了打击非法采金的部级联合工作组,并于6月1日开始对涉嫌非法在该国从事采金业务的淘金者进行打击。
中国驻加纳大使馆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至少两百多名涉嫌非法采金的中国公民被抓捕,其中至少有数十人被迫回国。去年10月在曼索地区的一次打击行动中,一名淘金客还命丧加纳军警的枪下。
但即便如此,黄金仍然令上林人如痴如狂。
4月中旬,四名淘金客赶到北京,准备搭乘飞机赶赴加纳。一切顺利的话,他们将很快加入黄龙祥父子所在的淘金团队。但似乎是因为签证原因,他们中只有一位名叫陈仕才的中年人顺利登机。
黄金路线
从省会南宁市出发,要坐近两小时车才能驶入位于广西中南部群山之中的上林县城。
这个县曾经出产过黄金,当地乡镇里上了年纪的农民大多都有过淘金经历。在上林县做律师的李德明说,过去数百年来,当地金农一直在自家田地和附近山里淘金,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明亮镇的河道上还常年有国家采金船出没。
但黄金并没有让这个小县城崛起,它至今仍然挂着贫困县的帽子。即便在县城里,道路两旁也多是只有五六层高的楼房,临街商铺里出售着服装、电动车、瓷砖、化肥。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如果不出去挣钱,留在当地的人生结局是“穷上一辈子”。
长久以来,作为金属之王的黄金,就像施了魔咒一样,驱使着上林人四方奔走,甘愿冒上一切风险去寻找它。
黄龙祥、黄家祥两弟兄是明亮镇村民,早年都曾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田地里采过金。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在当地黄金资源枯竭后,带着通过黄金改变贫穷命运的渴望,他们收拾行李,也加入了同乡外出淘金的征途。依靠血缘、乡邻的凝聚力,他们成群结队组团赶往遥远的黑龙江、内蒙古,在山沟林场、草原戈壁上埋头苦干,不惜一切代价,在成千上万吨砂石泥浆中寻找着黄金微粒。
他们所到之处,多是更早之前已被国家和当地居民开采过的废弃矿区。上林人像候鸟一样每年在金矿和故乡之间往返——夏秋季在金矿里淘金,冬春季回家乡务农。矿区土壤解冻是他们每年出发的信号。他们睡在木桩支撑的简陋工棚里,去河里取水煮饭,忍受无数蚊虫叮咬的夜晚。
在从一个矿井到另一个矿井的漫长历程中,上林淘金客对探寻大自然的宝藏积累起了丰富的淘金经验,以至于通过观察山沟的地形、河流的急缓、砂石泥土的比例,他们就能辨识出某个区域是否含有黄金。
“山沟平缓一点,河水冲刷不太急的地方,含金量就比较多。”黄家祥用手比画着说道。只要提到采金技术,这个头发几乎掉光的农民的双眼就会闪出神采。他和黄龙祥都有近二十年的淘金经历,上林淘金客的每一波采金浪潮中,都闪动着这两兄弟的身影。
而黄日晖、吴思贤以及他们的许多同龄人,也从小就跟随着父辈的足迹,常年出没于人迹罕至的金矿之中。
大约从2003年开始,黑龙江、内蒙古的金矿产量也日益萎缩,大批上林人不得不回到故乡。这群失去黄金光芒指引的人,有的成为隐姓埋名的农夫,有的在乡镇里做起了小买卖,还有不少人则选择去外地打工。
过去的数年中,黄家祥、黄龙祥兄弟多次外出打工,他们在广州黄埔造船厂打磨过钢板,在广东云浮的石材厂里切割过马赛克,在南宁的饭店里当过保安。而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大多流落外省,靠打工为生。
蛰伏数年后,这些上林人再次重拾旧业。而这次,他们的目的地变成了地球对面的非洲加纳。
雨后的下午,黄家祥坐在自家新楼房下的碎石堆旁吸烟。这栋三层小楼是他过去三年的淘金回报。他用满含深情的口吻说,“这栋楼在加纳用命挣来的。”
大约从2005年期间,上林县便开始零星有人去加纳淘金。黄家祥记得,最早的开拓者名叫黄军和钟绍学,二人回上林后不久,就组织了一个淘金团队重返加纳,酬劳是月薪3000元,外加采金提成。
上林人认为这群早期开拓者都挣到了钱。明显的例子是,当年被招去做工人的人,过一两年回乡后就开始募集资金,购买设备,召集亲戚、朋友去加纳采金了。这些新的老板开出的薪酬也比之前更高。
闪着光芒的保时捷、宝马开始在山林县杂乱的街头闪现,有人发了大财的传言不胫而走。在黄金的诱惑面前,上林人像以往一样毫不犹豫。
来源: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