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国际新闻
Guest
防止这个国家“变得更糟”
伊朗大选:温和派大翻盘
● 特约撰稿 印权斌 / 文
米尔扎迪说:“民众传递给(伊朗)政府的信息,
不是高投票率下的高支持率,而是响亮地告诉政府,
它这些年所做的不是民众想要的。”
6月15日凌晨五点半,伊朗马赞达兰省首府萨里市一间平房内,14寸小电视里正在播放英国广播公司(BBC)波斯语频道伊朗大选直播。突然间,节目打出各候选人得票饼状图:鲁哈尼47%,加里巴夫14%,贾利利13%,雷扎伊10%。
“噌”地一下,德黑兰大学历史系学生佩特隆从床上蹿起,为了等待这一结果,伊朗人用了6个小时――而往常,大选初步结果在投票结束后2小时便会揭晓。
当晚10点,伊朗内政部长纳贾尔在首都德黑兰宣布,鲁哈尼以1870多万张选票、50.71%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而排名第二的德黑兰市长加里巴夫只获得16.56%的选票。
16日,成千上万的伊朗民众走上街头,庆祝新时代的到来。开车的年轻人一边兴奋地摁着喇叭,一边从车窗中伸出手指比成V字,高呼“再见内贾德”。
“某些人以为靠软禁穆萨维(改革派领导人)就能剥夺民众的变革意愿。这就是对他们的回答。”佩特隆得意地说,“只要钻开一个小孔,愤怒的泉水便喷涌而出。”
选前资格战
这次选举,对温和派来说可谓一波三折,甚至直到选举结果出来前一刻,仍然很少有人相信温和派还能重新掌权。
保守派中坚、德黑兰市长、前革命卫队司令加里巴夫任内大兴土木政绩颇佳,既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心腹,又有军方嫡系力挺,几乎被看做内定的总统。但是,大选报名截止日最后一刻,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参选,开始了温和派的反击。
“伊朗有救了。”拉夫桑贾尼参选消息传出,一位伊朗老者笑着说。次日,一年来接连跳水的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汇率大涨10%。
拉夫桑贾尼是伊朗政坛元老级人物,曾经是已故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副手,1989到1997年担任总统期间大刀阔斧推动私有化,使两伊战争后满目疮痍的伊朗重获生机。
拉夫桑贾尼任总统时,曾因贪腐饱受诟病。不过,这倒成为当下百姓信任他的原因之一,“他能捞的在当总统时都捞够了。这次出山就是为了依靠自己的治国经验,拯救伊朗脱离内外交困,在历史留下美名。”书商巴盖里如是分析,“至于其他候选人,油水还没捞到,当选后肯定会继续压榨百姓。”
以当时的态势,若拉夫桑贾尼参选资格获得批准,定会以七成以上的支持率当选。不料,一周后,最终候选人8人名单上,不见拉夫桑贾尼名字。
根据伊朗法律,所有公民都有注册参选的权利,但是否获得最终参选资格要由一个12人组成的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而这12人中6人由哈梅内伊直接任命。因而,坊间一致认为,哈梅内伊是拉夫桑贾尼落选的黑手。毕竟,拉夫桑贾尼若当选,将成为唯一能够实质挑战哈梅内伊权威的伊朗政 客。
《纽约时报》对拉夫桑贾尼出局的评价则是:“革命不仅会吞噬自己的孩子,还会杀死自己的父亲。”
伊朗媒体内部传出的说法更具戏剧性:哈梅内伊和宪监委已经同意拉夫桑贾尼参选,并与之达成利益交换,真正“杯葛”拉夫桑贾尼参选资格的是革命卫 队。
据称,伊朗革命卫队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扶植下,羽翼渐满,特别是在前革命卫队成员内贾德当选总统后,势力达到顶峰,控制了石油矿产外贸等资源。革命卫队一些高官变得骄横跋扈,屡闯宗教意识形态禁区。比如,2011年,革命卫队部分人为内贾德制作宣传片,赞其为第十三位伊玛目――即使霍梅尼也不敢接受的头衔――引起教士阶层震怒警觉。这次哈梅内伊一度批准拉夫桑贾尼参选,就是为了提醒革命卫队其存在的理由是服务教士、保卫宗教,切勿甩开教士阶层单干。
无论真相如何,结果都是最终8名候选人里,强硬保守派占了5名。许多不满保守派的西方伊朗专家也因此对大选兴致怏怏,《今日美国》报甚至将伊朗大选讽刺为“一场毫无意义的政治闹剧,甚至比闹剧更荒谬”。
强硬派强势出昏招
6月举行的三场总统辩论里,温和派候选人鲁哈尼口齿伶俐、思维清晰的表现,让广大对现实不满的伊朗民众眼前一亮。
鲁哈尼辩论中大打自由牌,在第二轮辩论中关于文化议题发表看法时,鲁哈尼痛斥伊朗现政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想想看,仅仅因为观点不同,这些年来有多少报纸遭封杀,有多少杰出的教授被迫辞职、出走他国?”极端保守派候选人贾利利听此言后,竟然不停地笑――此举在伊朗选民中造成极大负面观 感。
而加里巴夫被曝在面对巴斯基民兵演讲时炫耀自己2003年大学生示威期间“曾坐在民兵的摩托车上,亲自手持木棒殴打示威者”,并以此为荣。鲁哈尼自然不会放过这份大礼。当加里巴夫自夸事必躬亲,在2009年选后示威期间亲自到大学生面前做工作时,鲁哈尼反唇相讥道:“对,你是到学生中间去了,然后把他们全铐起来。”
不过,在辩论中表现出众的鲁哈尼在竞选活动中却十分低调。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鲁哈尼成为正式候选人次日,其竞选总部的数位高层便以妨碍社会治安罪被拘捕。德黑兰街头四处是加里巴夫、贾利利甚至保守派独立候选人雷扎伊的画像和竞选宣传点,而鲁哈尼阵营的人在街头很少有露脸的机会。
相反,贾利利阵营却可以组织大学生民兵在革命大街游行示威,高喊反美口号,呼吁继续抵制西方。而在革命广场两幅加里巴夫大画像中间,加里巴夫阵营更是颇具暗示性地挂了幅哈梅内伊投票的照片――尽管法律规定选举结束前不得揣测最高领袖的投票选 择。
可惜,强硬保守派此举又是一步昏招。在伊朗,几乎每户百姓家里都架设卫星电视接受器,收看西方的政治和娱乐节目,其中BBC波斯语频道尤受欢迎。强硬保守派打压鲁哈尼的做法,经由BBC报道,反而帮鲁哈尼打出悲情牌,为其博取更多选民支持。
拉夫桑贾尼也给了强硬保守派重重一击。由于竞选资格风波,拉夫桑贾尼的面目从体制内的大佬摇身一变成为挑战体制的受害者,在广大对现实不满的伊朗民众眼中,他才是民族的领袖,而哈梅内伊只是既得利益者的领袖罢了。
所以,当大选前3天,拉夫桑贾尼说“我认为鲁哈尼比其他候选人更胜任总统一职”时,强硬保守派精心烹制的总统大餐,其实已经放进了鲁哈尼嘴里。
“最不可能的事竟然发生了”
不管对当前体制如何不满,多数伊朗人还是愿意顶着毒辣的太阳出门投票。毕竟,选举,无论当下有多大的弊病,乃是伊斯兰革命为数不多的积极成果之一。为了它,伊朗人已经失去了国王时代的啤酒和超短裙,并遭受了8年两伊血战。
“上次革命让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归零,我们国家经受不起第二次革命了,改良才是正路,改良始于民主投票”,律师米尔扎迪说,“我只能用我力所能及的方式推动国家自由,比如,投票选出一个推动改革的人。面对如此强大的保守势力,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值得开心。伊朗会有变好的那一天。”
更多人投票不是为了让伊朗变好,而是为了防止伊朗变得更糟。2004年大选在两位非改革派人物间进行,多数伊朗人拒绝投票。结果内贾德胜出后,国内经济一塌糊涂,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被国际孤立,制裁连连。女商人沙泽承认,如果因此对大选置之不理,“搞不好贾利利上台,就要跟美国开战。至少鲁哈尼反对对抗,主张和谈,伊朗不至于死路一条”。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对国家变好的期盼,对国家变糟的担忧,刺激伊朗人在大选日涌向投票站。
哈梅内伊也在选前发布讲话,罕见地邀请异议人士参加投票:“那一小部分不认同伊斯兰体制的人,如果你依然爱这个国家,请你参加投票。”伊朗国家电视台大选直播节目俨然成了嘉年华,主持人兴高采烈连线各地投票站,一面展示不见尽头的投票队伍,一面介绍各地风土人情。
这一天,库尔德人,俾路支人,鲁尔人,法尔斯人,阿塞拜疆人……大家都作为伊朗人,在国家政治进程的大道上,熙熙攘攘地前进。由于人数爆棚,内贾德政府先宣布投票站推迟两小时关闭,后来又延长到了四小时。
最终,“最不可能的事竟然发生了”(《外交政策》语),75%的投票率,温和派领导人当选,选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给米尔扎迪打电话祝贺时,他说:“民众传递给政府的信息,不是高投票率下的高支持率,而是响亮地告诉政府,它这些年所做的不是民众想要的。”
当选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鲁哈尼大谈外交政策,却极少提及支持者关心的民主和自由议题。之后其改革政策进展到什么程度,甚至能否执行,目前依然是未知数。
来源: Vista看天下
伊朗大选:温和派大翻盘
● 特约撰稿 印权斌 / 文
米尔扎迪说:“民众传递给(伊朗)政府的信息,
不是高投票率下的高支持率,而是响亮地告诉政府,
它这些年所做的不是民众想要的。”
6月15日凌晨五点半,伊朗马赞达兰省首府萨里市一间平房内,14寸小电视里正在播放英国广播公司(BBC)波斯语频道伊朗大选直播。突然间,节目打出各候选人得票饼状图:鲁哈尼47%,加里巴夫14%,贾利利13%,雷扎伊10%。
“噌”地一下,德黑兰大学历史系学生佩特隆从床上蹿起,为了等待这一结果,伊朗人用了6个小时――而往常,大选初步结果在投票结束后2小时便会揭晓。
当晚10点,伊朗内政部长纳贾尔在首都德黑兰宣布,鲁哈尼以1870多万张选票、50.71%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而排名第二的德黑兰市长加里巴夫只获得16.56%的选票。
16日,成千上万的伊朗民众走上街头,庆祝新时代的到来。开车的年轻人一边兴奋地摁着喇叭,一边从车窗中伸出手指比成V字,高呼“再见内贾德”。
“某些人以为靠软禁穆萨维(改革派领导人)就能剥夺民众的变革意愿。这就是对他们的回答。”佩特隆得意地说,“只要钻开一个小孔,愤怒的泉水便喷涌而出。”
选前资格战
这次选举,对温和派来说可谓一波三折,甚至直到选举结果出来前一刻,仍然很少有人相信温和派还能重新掌权。
保守派中坚、德黑兰市长、前革命卫队司令加里巴夫任内大兴土木政绩颇佳,既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心腹,又有军方嫡系力挺,几乎被看做内定的总统。但是,大选报名截止日最后一刻,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参选,开始了温和派的反击。
“伊朗有救了。”拉夫桑贾尼参选消息传出,一位伊朗老者笑着说。次日,一年来接连跳水的伊朗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汇率大涨10%。
拉夫桑贾尼是伊朗政坛元老级人物,曾经是已故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副手,1989到1997年担任总统期间大刀阔斧推动私有化,使两伊战争后满目疮痍的伊朗重获生机。
拉夫桑贾尼任总统时,曾因贪腐饱受诟病。不过,这倒成为当下百姓信任他的原因之一,“他能捞的在当总统时都捞够了。这次出山就是为了依靠自己的治国经验,拯救伊朗脱离内外交困,在历史留下美名。”书商巴盖里如是分析,“至于其他候选人,油水还没捞到,当选后肯定会继续压榨百姓。”
以当时的态势,若拉夫桑贾尼参选资格获得批准,定会以七成以上的支持率当选。不料,一周后,最终候选人8人名单上,不见拉夫桑贾尼名字。
根据伊朗法律,所有公民都有注册参选的权利,但是否获得最终参选资格要由一个12人组成的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而这12人中6人由哈梅内伊直接任命。因而,坊间一致认为,哈梅内伊是拉夫桑贾尼落选的黑手。毕竟,拉夫桑贾尼若当选,将成为唯一能够实质挑战哈梅内伊权威的伊朗政 客。
《纽约时报》对拉夫桑贾尼出局的评价则是:“革命不仅会吞噬自己的孩子,还会杀死自己的父亲。”
伊朗媒体内部传出的说法更具戏剧性:哈梅内伊和宪监委已经同意拉夫桑贾尼参选,并与之达成利益交换,真正“杯葛”拉夫桑贾尼参选资格的是革命卫 队。
据称,伊朗革命卫队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扶植下,羽翼渐满,特别是在前革命卫队成员内贾德当选总统后,势力达到顶峰,控制了石油矿产外贸等资源。革命卫队一些高官变得骄横跋扈,屡闯宗教意识形态禁区。比如,2011年,革命卫队部分人为内贾德制作宣传片,赞其为第十三位伊玛目――即使霍梅尼也不敢接受的头衔――引起教士阶层震怒警觉。这次哈梅内伊一度批准拉夫桑贾尼参选,就是为了提醒革命卫队其存在的理由是服务教士、保卫宗教,切勿甩开教士阶层单干。
无论真相如何,结果都是最终8名候选人里,强硬保守派占了5名。许多不满保守派的西方伊朗专家也因此对大选兴致怏怏,《今日美国》报甚至将伊朗大选讽刺为“一场毫无意义的政治闹剧,甚至比闹剧更荒谬”。
强硬派强势出昏招
6月举行的三场总统辩论里,温和派候选人鲁哈尼口齿伶俐、思维清晰的表现,让广大对现实不满的伊朗民众眼前一亮。
鲁哈尼辩论中大打自由牌,在第二轮辩论中关于文化议题发表看法时,鲁哈尼痛斥伊朗现政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想想看,仅仅因为观点不同,这些年来有多少报纸遭封杀,有多少杰出的教授被迫辞职、出走他国?”极端保守派候选人贾利利听此言后,竟然不停地笑――此举在伊朗选民中造成极大负面观 感。
而加里巴夫被曝在面对巴斯基民兵演讲时炫耀自己2003年大学生示威期间“曾坐在民兵的摩托车上,亲自手持木棒殴打示威者”,并以此为荣。鲁哈尼自然不会放过这份大礼。当加里巴夫自夸事必躬亲,在2009年选后示威期间亲自到大学生面前做工作时,鲁哈尼反唇相讥道:“对,你是到学生中间去了,然后把他们全铐起来。”
不过,在辩论中表现出众的鲁哈尼在竞选活动中却十分低调。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鲁哈尼成为正式候选人次日,其竞选总部的数位高层便以妨碍社会治安罪被拘捕。德黑兰街头四处是加里巴夫、贾利利甚至保守派独立候选人雷扎伊的画像和竞选宣传点,而鲁哈尼阵营的人在街头很少有露脸的机会。
相反,贾利利阵营却可以组织大学生民兵在革命大街游行示威,高喊反美口号,呼吁继续抵制西方。而在革命广场两幅加里巴夫大画像中间,加里巴夫阵营更是颇具暗示性地挂了幅哈梅内伊投票的照片――尽管法律规定选举结束前不得揣测最高领袖的投票选 择。
可惜,强硬保守派此举又是一步昏招。在伊朗,几乎每户百姓家里都架设卫星电视接受器,收看西方的政治和娱乐节目,其中BBC波斯语频道尤受欢迎。强硬保守派打压鲁哈尼的做法,经由BBC报道,反而帮鲁哈尼打出悲情牌,为其博取更多选民支持。
拉夫桑贾尼也给了强硬保守派重重一击。由于竞选资格风波,拉夫桑贾尼的面目从体制内的大佬摇身一变成为挑战体制的受害者,在广大对现实不满的伊朗民众眼中,他才是民族的领袖,而哈梅内伊只是既得利益者的领袖罢了。
所以,当大选前3天,拉夫桑贾尼说“我认为鲁哈尼比其他候选人更胜任总统一职”时,强硬保守派精心烹制的总统大餐,其实已经放进了鲁哈尼嘴里。
“最不可能的事竟然发生了”
不管对当前体制如何不满,多数伊朗人还是愿意顶着毒辣的太阳出门投票。毕竟,选举,无论当下有多大的弊病,乃是伊斯兰革命为数不多的积极成果之一。为了它,伊朗人已经失去了国王时代的啤酒和超短裙,并遭受了8年两伊血战。
“上次革命让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归零,我们国家经受不起第二次革命了,改良才是正路,改良始于民主投票”,律师米尔扎迪说,“我只能用我力所能及的方式推动国家自由,比如,投票选出一个推动改革的人。面对如此强大的保守势力,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值得开心。伊朗会有变好的那一天。”
更多人投票不是为了让伊朗变好,而是为了防止伊朗变得更糟。2004年大选在两位非改革派人物间进行,多数伊朗人拒绝投票。结果内贾德胜出后,国内经济一塌糊涂,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被国际孤立,制裁连连。女商人沙泽承认,如果因此对大选置之不理,“搞不好贾利利上台,就要跟美国开战。至少鲁哈尼反对对抗,主张和谈,伊朗不至于死路一条”。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对国家变好的期盼,对国家变糟的担忧,刺激伊朗人在大选日涌向投票站。
哈梅内伊也在选前发布讲话,罕见地邀请异议人士参加投票:“那一小部分不认同伊斯兰体制的人,如果你依然爱这个国家,请你参加投票。”伊朗国家电视台大选直播节目俨然成了嘉年华,主持人兴高采烈连线各地投票站,一面展示不见尽头的投票队伍,一面介绍各地风土人情。
这一天,库尔德人,俾路支人,鲁尔人,法尔斯人,阿塞拜疆人……大家都作为伊朗人,在国家政治进程的大道上,熙熙攘攘地前进。由于人数爆棚,内贾德政府先宣布投票站推迟两小时关闭,后来又延长到了四小时。
最终,“最不可能的事竟然发生了”(《外交政策》语),75%的投票率,温和派领导人当选,选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给米尔扎迪打电话祝贺时,他说:“民众传递给政府的信息,不是高投票率下的高支持率,而是响亮地告诉政府,它这些年所做的不是民众想要的。”
当选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鲁哈尼大谈外交政策,却极少提及支持者关心的民主和自由议题。之后其改革政策进展到什么程度,甚至能否执行,目前依然是未知数。
来源: 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