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进驻人民大学:常有校外人前来投信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中国新闻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中国新闻

Guest
  从6月3日至7月8日,在热闹喧腾的毕业季,这里的巡视始终静悄悄。

  厚厚一摞材料塞得有点费劲儿

  6月30日,正在施工的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周被一人多高的蓝色隔板围住,北墙处搭了十多米高的脚手架,只在大楼右前方留着三米左右的出入口,楼前堆放着钢管和碎石料,在小型挖掘机的轰鸣运转中,鲜有师生进出。

  记者要寻找的信箱安放在楼内电梯旁,长方形的红色金属箱半米来高,正前方贴的粉纸上打印着“中央巡视组联系箱”几个字,箱子落了锁,底部还有轮子可以移动。一位头发花白稀疏的老先生正攥着一摞材料往信箱里塞,由于信箱上方的开口不大,材料又厚,老人塞得有些吃力,一边塞还一边神色凝重地朝四周打量。这时,边上的电梯门突然打开,老人赶紧用力把手中的材料按进信箱,匆忙转身离开。

  这是近一个月来,记者唯一一次现场目睹有人亲手向联系信箱内投递材料。

  6月3日,中央第十巡视组进驻中国人民大学。组长陈际瓦是政协第十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副组长张化为是原中纪委第五室主任,曾担任中组部第一企业金融巡视组的副组长,据报道曾参与过成克杰案的侦办。

  当天上午,巡视工作动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召开。校党委书记靳诺在会上表示,将“把接受巡视作为对中国人民大学整体工作的一次政治体检”。

  从这一天开始,作为唯一一所被中央巡视组进驻的高校,关于人大的各种新闻都会让围观者联想到“巡视组”,就连人大为“新生研讨课”导师发放2万元经费,也引来了“在巡视组眼皮底下花钱?”之类的评论。

  然而,身在其中的大部分师生却并未感到困扰,一个月来,人大校园里唯一的变化,也许就是分别设置在明德主楼、人文楼和逸夫会堂的三个巡视组联系信箱。

  巡视组进驻,“请大家低调点,不要太闹”

  距人文楼不远,设在明德楼和逸夫会堂的两个联系信箱,境遇可谓是一冷一热。

  位于学校西北角的明德楼作为人民大学主要的教学和办公大楼,通常需要出示本校学生或教职工的“一卡通”方可进入;不过,当记者询问里面是否有巡视组的联系信箱时,保安回答:“就在大厅里,如果有需要,可以进去。”

  同样规格的信箱放置在大厅西侧,十分钟内约有二十余名师生从联系箱旁经过,期间没有一人驻足,保安告诉记者:“这信箱跟学生没啥关系,主要是给老师反映意见用的,不过也没见几个人往里投。”

  设在逸夫会堂的第三个信箱却热闹的多,会堂的保洁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经常会有校外的人来投信,“应该有人来收过材料,不然箱子估计都得满了”。

  6月中旬,数十个人带着各自的材料找到逸夫会堂,想要交给巡视组,结果“没看到人,只能把材料放在箱子里”,一名来访者说,专门赶到人大来只是因为信任中央巡视组,而她要反映的问题和这所大学无关。后来,她还去了驻在附近宾馆的另一个巡视组,“比(人大)这边好,有工作人员出来接待。”虽然她的问题和该巡视组的进驻单位也没有关系。

  说起这种情况,学生们倒也不觉得奇怪,还有人讲起了在学校里流传的段子:有外地人到北京来找“人大”(人民代表大会),一不留神就被出租车司机带到了“人大”(人民大学)。

  6月底,美女毕业生康逸琨身着学士服的照片一登上人民大学的官网主页,立即被网友们封为“人大女神”,学校官网也一度被“点爆”――毕业季的大学校园热闹喧哗,而备受各方关注的巡视组工作却格外低调。

  被问及有关中央巡视组进驻的情况,一位80后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消息在媒体上刚一公布,就有朋友来跟他打听,学校是不是“出事”了,“可能大家觉得这么高级别的巡视,不会巡视了一圈什么事都没有。但是我们都在忙学生毕业的事儿,就算在学校里迎面碰上(巡视组)也不认识。”

  “这都是高层的事儿吧,像我这样当老师的,只管讲课就行,有课的时候我就去,到学校也是直奔教室,上完就走了,感觉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老教师周孝正说。

  一些院系领导和校部机关老师则直接表示,“巡视工作有一定纪律要求,不方便议论太多。”

  普通学生对巡视组的关注度更低,除了见到过学校大屏幕上打出巡视组进驻的消息外,大部分人连校园里的联系信箱都没有留意。只有在听说巡视组要听“街谈巷议”之后,有人调侃:“会不会哪天吃饭的时候,旁边坐的就是巡视组的‘卧底’?”

  6月16日,在人大的一封研讨会的通知邮件中,老师提醒参会学生:因为人大内部装修,研讨会将在××大酒店进行,而中央巡视工作组就住在酒店里,“所以,这次要请大家低调一点,不要太闹。”

  “全校中层干部、二级教授都会被约谈”

  如此高规格的巡视组进驻,却几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巡视工作究竟怎样进行呢?

  学校的有关人员向记者透露了这次巡视的大致工作流程:“巡视组刚来的时候,学校层面做了专项汇报,包括学校的校史、办学情况以及‘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巡视期间,学校层面直接对口的几个部门,如校办、纪委、组织部等需要准备一些相关材料、联络安排谈话。全校中层干部、二级及以上教授都会被安排约谈,但地点并不在学校,会有工作人员通知被约谈对象分别到巡视组办公的地方谈话。”

  2004年,时任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组长的任克礼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提到:“巡视组每到一地都要和100位至200位干部谈话。”

  2011年7月,在中央第五地方巡视组回访天津市情况反馈会上透露,当年4月中旬到6月中旬,巡视组与18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个别谈话。

  “巡视组下去,只要让关心这方面的教职工能够获取这样的信息,找到反映问题的渠道就行,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事实上,这样低调的工作方式与中央在2009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是一致的。根据该条例第二十条第九款规定:巡视组不干预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正常工作,不查办案件。

  访问

  为什么是“人大”?

  十个巡视组的工作信息一经公开,作为其中唯一一所有巡视组进驻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立刻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身在其中的师生们也不免好奇:“全国一共就十个,怎么我们还‘分’到了一个?”

  在巡视历史上屡屡揪出“老虎”,拍掉“苍蝇”的中央巡视组被公众寄予厚望,那么,在巡视对象的选择上会有哪些考量?巡视工作和日常的纪检工作又有哪些不同?

  中央巡视组

  不是钦差大臣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在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面”,要具备广泛的覆盖性,足够全面;其次是“点”,往往首先选择群众呼声高或者反映问题比较多的以及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方。

  由于本级纪检就是由本级领导任命的,他怎么能反过来监督本级领导呢?这很困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巡视工作是对纪检弊端的补充。纪检可以作为平时的监督,但在一些关键点上,特别是面对一些高级领导,本级纪检无能为力时,就需要巡视组发挥力量,可以说是种互补。巡视工作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找出问题的关键。像陈良宇等案子,都跟巡视有关系。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巡视工作的初衷是防止问题发生,不能觉得选到谁就是谁有问题。

  中央巡视制度从1996年提出,2003年开始正式运作,到现在正好10年。与以往的巡视工作相比,此次最大的亮点在于巡视组组长“一次一授权”,把过去的组长“职务制”改为“任务制”,从制度上预防巡视组本身可能出现的“巡视腐败”,也让巡视工作任务更明确,责任性更强。

  中央巡视组在本质上与过去的“钦差大臣”是不同的。“钦差大臣”是由皇帝直接派出或任命的,属于封建社会的个人行为,为皇权服务,而我们的中央巡视组是现代社会的组织行为,代表人民开展工作。另外,古代“钦差大臣”的权力很大,容易滋生腐败,而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只负责提供线索和建议,不直接参与查办案件。

  让掌握内情的少数人,

  没有顾虑地向巡视组举报

  汪玉凯:

  巡视过程中,不要只关注上层,只听领导汇报,不要只看官方的,还要看民间的、社会的,要提供多种便利的方式,让老百姓能够直接举报。

  其实,判断民意的走向并不困难,难在找到事实,而事实往往只有少数人了解。如何能够让掌握内情的少数人,没有顾虑地向巡视组举报,这可能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竹立家:

  巡视的方式除了座谈、约谈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暗访。巡视组的成员不暴露身份,深入到公共场合,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这样最真实。一个地方工作好不好,干部好不好,群众是最清楚的,必须要了解群众的看法。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事件进行排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也对一些官员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下一步,希望我们的巡视队伍中能够吸收更多公共管理专家和法学专家参与,这样的话,可以让巡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程度更高。(记者 张 宗媛媛)

(原标题:揭秘中央巡视组"巡视"中国人民大学:中层干部被约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