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darkness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1-27
- 消息
- 297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经济时评)大上海正在失去吸引力?
【2003.07.07 13:25】 中国经营报
--------------------------------------------------------------------------------
上海今年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被苏州横刀夺爱。去年,在对联电和台积电的争夺中,时任上海市代市长的陈良宇亲自出马,才把台积电留在上海松江工业区。过去,上海始终认为苏州只能吸引台商,自己则要吸引500强的高科技大项目,如今,很多500强企业都选择了苏州,上海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上海苏州报道五月底某天,一条突然传来的消息让上海有关领导痛心疾首:全球排名第六大的半导体制造厂商“英飞凌科技”(InfineonTechnologies以下简称英飞凌)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这个计划投资高达10亿欧元的重大项目,张江争取了一年多时间,如今,就像煮熟的鸭子,快到嘴边又被抢走了。
为了争夺英飞凌,上海、苏州和无锡三地都派出了精兵强将。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局陆志刚处长告诉记者: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戴海波亲自挂帅出马;在苏州,也是市长亲自在抓。
正当上海为初期成绩而兴奋时―――近期,英飞凌投资几百万美元的研发中心和投资中心宣布搬进张江―――谁知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家觊觎已久的制造项目反而落空。据知情人透露:这个今年上海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的挫败让上海非常震惊。过去,大上海总是看不起小苏州,始终认为苏州只能吸引台商,吸收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自己则要吸引欧美投资,吸引500强的高科技大项目。现如今,很多500强企业都选择了苏州,上海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痛失英飞凌,上海震惊
英飞凌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在世界各地拥有9个芯片制造厂(其中在德国和中国台湾各有一座12英寸的晶圆厂),13个封装及测试厂、29个主要的研发机构。今年1月22日,英飞凌总部内存储事业集团的首席营运官率团考察张江,已经与英飞凌谈了一年多时间的张江胸有成竹。
为了能进一步促进该项目,张江还专门请出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接见英飞凌项目考察团一行。在他们向浦东新区外办关于拟请市领导接见的请示中明确写道:“最近,英飞凌又和中芯国际达成了一个长期合作的协议,同时考虑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英飞凌计划在上海一期投资约8亿美元,设立芯片的后封装、测试工厂……敬请市领导拨冗接见……”
张江的言语俨然已经稳操胜券,以为英飞凌的考察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谁料到会突然生变。“一点先兆都没有”,有关人士透露,“追问英飞凌上海办事处(英飞凌科技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他们只说是董事会的决定。”
上海绝对没有想到,忙到头来自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居然还是被小小的苏州抢走了生意!
近年来,国内各园区招商引资争夺异常激烈,对集成电路项目的争抢更是招商引资白热化的体现。那些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成了各地竞相争食的香饽饽。过去,张江代表的上海,剑锋直指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深圳高新区。
在上海市提出“聚焦张江”战略的重点扶持下,张江的微电子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据统计,张江园区目前引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已超过百家,吸引投资逾60亿美元。特别是当具有产业发展里程碑意义的中芯国际、宏力、泰隆、贝岭等项目相继在园区扎根开花后,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快速积聚,一条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在内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形成群聚效应。今年3月,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航母”华虹集团和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及液晶显示器设备制造商―――东京毅力科创(简称TEL),宣布进驻张江,使张江打造“中国硅谷”的信心更足。
但让上海始料不及的是:苏州异军突起。
商务成本高,上海再次败给“后院”
在距上海仅80公里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里,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集聚。宽敞、整洁的道路、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已经平整好只等项目落户的空旷土地……这里的投资环境确实很吸引人。
而正如苏州总是自称为上海“后花园”,他们对与上海的竞争始终保持低调。采访中,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局陆志刚处长显然不想刺激上海。面对记者,他语焉不详,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自己的成功,只是表示这是个市长亲自在抓的重点项目,一直是上海、苏州和无锡三地在竞争,而制造项目是大家争夺的重点。陆处长曾经全程参与了投资数百万美元的英飞凌研发中心的招商,他回忆说,当时就想挖出关于生产项目落户的意向。
陆处长不愿正面表示,最后推说让记者到园区其他两个招商部门―――中新合资公司招商部和招商中心求证。原来,苏州工业园区为了刺激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分设三个招商部门,相互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同一幢办公大楼中,中新合资公司招商部张萍处长得知记者来意后,立即与陆处长沟通,随后就统一口径地表示不清楚此事。次日,记者打电话询问园区招商中心,有关负责人却明确表示该项目是由陆处长领导的招商局负责。记者也已从上海张江和无锡新区有关人士处获得准确消息:英飞凌确实已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显然,苏州方面和上海方面都不太想宣扬此事。
“刚开始他们嫌上海电价太贵,但这基本都是托词。显而易见,外商投资主要考虑三方面成本:地价、税收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自然很难摆脱苏州的诱惑。”知情人透露。
据调查,上海张江的基础地价约为90美元/平方米,园区最少以半价出让(其余部分由政府财政对高科技项目补贴款补齐),而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大项目的地价约为20美元/平方米左右,相差悬殊。而土地投资占项目投资的50%,低廉的地价对外商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而苏浙一些开发区允诺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上海所无法比拟的。连陆志刚处长都表示,按照国家规定对鼓励项目的“两免三减半”(即新增企业两年内免税,后三年半税),而无锡等地的园区则普遍推广优惠的财政补贴措施:允诺“五免五减半”,最高甚至“十免十减半”。
至于劳动力成本,在上海的企业所要支付的职工工资、各项社会保障金及外来劳动力使用费都明显偏高。
“上海的商务硬成本过高,实在难以与苏州竞争。”有关人士无奈地表示,“这也难怪苏州早在前年合同引进外资就超过了上海。”据悉,事后,张江在给上海市府打总结报告时只能强调:“该项目是不具创新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帮助解决一些就业问题”,领导抚慰说既要“总结教训”,又“不必过分在意个别项目的得失”。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很痛心这一重大项目的流失。
有关人士总结说,通过这次事件,趾高气昂的上海应该学会以正确的姿态应对长三角招商引资之争。正是因为“轻敌”,去年在对联电和台积电的争夺战中,上海就差点输给“后院”:
众所周知,联电和台积电是冤家对头,水火不容。在台湾,两家晶圆厂分别安身于台南工业园和新竹工业园。出于这一考虑,上海已经准备好让张江和外高桥开发区来分开接纳两大巨头。岂料事与愿违,台湾的晶圆双雄双双看好苏州。在联电弃沪而去,在苏州投资10亿美元建设8英寸晶圆厂后,台积电居然也打算尾随而至。
都说冤家路窄,可他们宁愿在苏州共存而不选上海,眼看要闹出如此天大的笑话,当时身为代市长的陈良宇亲自出马挽留,承诺台积电苏州给予的所有条件上海一样“照单全付”,这才最终把张忠谋留在上海松江工业区。
另据知情人透露,目前,上海正在利用紫竹科学园吸引另一个重头项目―――全球排名第二大的半导体制造厂商“意法(简称ST)”,谈判过程还在紧密进行中。世事难料,业内人士担心,如果这个项目也被苏州挖走,上海的洋相就出得更大了。
“三地论”与“173计划”
这些事件的细节外界鲜有闻者,但对上海市政府的触动着实不小,与此同时,关于降低商务成本的讨论几乎达到高潮。
6月26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外来投资者关于商务成本的热门话题”的调研结果,指出外来投资者对上海投资环境总体比较认可。他们认为,上海市场的法制环境和政策透明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关联性不够;某些公共政策带有歧视性色彩(如高峰时段限制外地车牌的车辆上高架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不够;“政务公开”有待于向事业单位和垄断性企业深化等。
为了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日前,上海连续打出一整套“组合拳”:4月23日,“173计划”正式出台;随后,上海又取得国家外管局上海分局的正式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不受金额限制,进行非贸易购付汇;上海市市长韩正日前明确表示,上海要避免重复其他国际大都市“产业空心化”的老路,要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其中尤以“173计划”对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震撼最大。“173”是指“嘉青松”三区计划建设的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园区的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分布在上海市郊的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的试点园区,是上海市目前正全力运作的新“经济特区”。
早在去年10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试点园区改善投资环境的实施意见》(市府办[2002]72号),已经提出扶持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设立试点园区,以降低与昆山、萧山的经济落差。但由于各区实施力度不够,72号文未能如愿产生较大影响。
今年4月2日,陈良宇书记和韩正市长亲自主持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对推进工作提出要求和指示。强调国际新一轮产业加速转移,高峰期只有3年到5年,机遇稍纵即逝;而周边地区引资竞争激烈。为了更好贯彻陈良宇同志提出的“商务成本的盆地、政府服务的高地、投资收益的福地”这“三地论”,决定以“173计划”破冰而出。
对于“173计划”,各方面反应颇为激烈。《苏州日报》于6月23日刊发了署名“舒盈”的评论文章,显然,谐音“输赢”的作者表达了苏州市政府的一些观点。
这篇题为《上海“173”告诉我们什么》的文章指出:上海新建嘉青松三个工业园区,面积相当于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两个苏州高新区的总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在浦东之外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新建三个工业园区的“由头”是降低商务成本。商务成本增长过快,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商务成本也是一把双刃剑,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如何使苏州的商务成本保持在既有吸引力又能继续推动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上,是放在苏州面前的一大课题。
上海新建三个工业园区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工,清楚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排斥竞争,并不意味要取消竞争,每个城市在长三角中的位置只能由实力和影响来决定。长三角的发展也建筑在每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上。
作为上海的近邻,昆山这几年通过招商引资获得了飞速发展,面对上海出台的“173计划”,昆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局长张振跃显然也感受到了压力。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的这一举措,肯定会对昆山的招商引资带来很大影响。这两年昆山招商引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在于它的区位优势。接近上海,接受上海的辐射,同时又有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把很多想融入“大上海”又觉得上海的商务成本太高的企业吸引了过来。不过,张局长认为:昆山和上海不完全也不应该是以竞争对手的形象出现,毕竟两者的发展和引资的方向都不在一个档次上,而应该形成一种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
以营商环境优势弥补成本劣势
显然,在最主要的两项硬性商务成本土地出让金和劳动力成本上,上海无法与周边地区相抗衡,即使是新开辟的试点园区―――松江、嘉定,在商务成本上也是仅排在浦东之后,与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和杭州同属第二梯次。
城市的等级越高,商务成本也越高,而决定商务成本高低的是各地相对的比较优势。商务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影响着外资在长三角的空间扩散。但就总体而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长三角各地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各地的合作与分工。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沈钰文先生提出:虽然商务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招商引资的魅力,但投资环境的其他要素对外商的投资区位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包括投资的软环境、政府的服务、产业链配套以及高素质的人才。正如东莞把深圳的生意抢走一样,上海的制造业迁往苏州、昆山也是很正常的,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往上海跑,更何况现在来华投资的工业企业正逐步转化为服务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荣林指出,随着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服务、法律法规等无形要素的地位在逐渐上升。针对这些变化,上海的竞争手段也要有相应变化:从以政策为主转变到以服务为主,从单纯的生产要素成本竞争转变为生产要素配置成本的竞争。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傅钧文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更重视政策与法规的连续性和市场的规模,而不是商务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选址时重视的要素不会完全相同。中小型企业投资规模小,他们重视的是商务经营成本,而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大,土地成本的高低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他们更加重视政策和法制的连续性、透明度和规范性及市场的因素。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张兆安指出,现在主要应在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上下功夫。首先要创造“亲商环境”,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从投资商的角度出发切实为投资商解决困难,提供周到的亲商服务。其次政府要制度透明,办事效率高,减少审批环节。(刘影 陈海生 朱金福)
【2003.07.07 13:25】 中国经营报
--------------------------------------------------------------------------------
上海今年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被苏州横刀夺爱。去年,在对联电和台积电的争夺中,时任上海市代市长的陈良宇亲自出马,才把台积电留在上海松江工业区。过去,上海始终认为苏州只能吸引台商,自己则要吸引500强的高科技大项目,如今,很多500强企业都选择了苏州,上海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上海苏州报道五月底某天,一条突然传来的消息让上海有关领导痛心疾首:全球排名第六大的半导体制造厂商“英飞凌科技”(InfineonTechnologies以下简称英飞凌)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这个计划投资高达10亿欧元的重大项目,张江争取了一年多时间,如今,就像煮熟的鸭子,快到嘴边又被抢走了。
为了争夺英飞凌,上海、苏州和无锡三地都派出了精兵强将。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局陆志刚处长告诉记者: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戴海波亲自挂帅出马;在苏州,也是市长亲自在抓。
正当上海为初期成绩而兴奋时―――近期,英飞凌投资几百万美元的研发中心和投资中心宣布搬进张江―――谁知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家觊觎已久的制造项目反而落空。据知情人透露:这个今年上海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的挫败让上海非常震惊。过去,大上海总是看不起小苏州,始终认为苏州只能吸引台商,吸收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自己则要吸引欧美投资,吸引500强的高科技大项目。现如今,很多500强企业都选择了苏州,上海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痛失英飞凌,上海震惊
英飞凌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在世界各地拥有9个芯片制造厂(其中在德国和中国台湾各有一座12英寸的晶圆厂),13个封装及测试厂、29个主要的研发机构。今年1月22日,英飞凌总部内存储事业集团的首席营运官率团考察张江,已经与英飞凌谈了一年多时间的张江胸有成竹。
为了能进一步促进该项目,张江还专门请出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接见英飞凌项目考察团一行。在他们向浦东新区外办关于拟请市领导接见的请示中明确写道:“最近,英飞凌又和中芯国际达成了一个长期合作的协议,同时考虑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英飞凌计划在上海一期投资约8亿美元,设立芯片的后封装、测试工厂……敬请市领导拨冗接见……”
张江的言语俨然已经稳操胜券,以为英飞凌的考察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谁料到会突然生变。“一点先兆都没有”,有关人士透露,“追问英飞凌上海办事处(英飞凌科技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他们只说是董事会的决定。”
上海绝对没有想到,忙到头来自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居然还是被小小的苏州抢走了生意!
近年来,国内各园区招商引资争夺异常激烈,对集成电路项目的争抢更是招商引资白热化的体现。那些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成了各地竞相争食的香饽饽。过去,张江代表的上海,剑锋直指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深圳高新区。
在上海市提出“聚焦张江”战略的重点扶持下,张江的微电子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据统计,张江园区目前引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已超过百家,吸引投资逾60亿美元。特别是当具有产业发展里程碑意义的中芯国际、宏力、泰隆、贝岭等项目相继在园区扎根开花后,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快速积聚,一条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在内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形成群聚效应。今年3月,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航母”华虹集团和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及液晶显示器设备制造商―――东京毅力科创(简称TEL),宣布进驻张江,使张江打造“中国硅谷”的信心更足。
但让上海始料不及的是:苏州异军突起。
商务成本高,上海再次败给“后院”
在距上海仅80公里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里,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集聚。宽敞、整洁的道路、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已经平整好只等项目落户的空旷土地……这里的投资环境确实很吸引人。
而正如苏州总是自称为上海“后花园”,他们对与上海的竞争始终保持低调。采访中,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局陆志刚处长显然不想刺激上海。面对记者,他语焉不详,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自己的成功,只是表示这是个市长亲自在抓的重点项目,一直是上海、苏州和无锡三地在竞争,而制造项目是大家争夺的重点。陆处长曾经全程参与了投资数百万美元的英飞凌研发中心的招商,他回忆说,当时就想挖出关于生产项目落户的意向。
陆处长不愿正面表示,最后推说让记者到园区其他两个招商部门―――中新合资公司招商部和招商中心求证。原来,苏州工业园区为了刺激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分设三个招商部门,相互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同一幢办公大楼中,中新合资公司招商部张萍处长得知记者来意后,立即与陆处长沟通,随后就统一口径地表示不清楚此事。次日,记者打电话询问园区招商中心,有关负责人却明确表示该项目是由陆处长领导的招商局负责。记者也已从上海张江和无锡新区有关人士处获得准确消息:英飞凌确实已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约。显然,苏州方面和上海方面都不太想宣扬此事。
“刚开始他们嫌上海电价太贵,但这基本都是托词。显而易见,外商投资主要考虑三方面成本:地价、税收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自然很难摆脱苏州的诱惑。”知情人透露。
据调查,上海张江的基础地价约为90美元/平方米,园区最少以半价出让(其余部分由政府财政对高科技项目补贴款补齐),而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大项目的地价约为20美元/平方米左右,相差悬殊。而土地投资占项目投资的50%,低廉的地价对外商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而苏浙一些开发区允诺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上海所无法比拟的。连陆志刚处长都表示,按照国家规定对鼓励项目的“两免三减半”(即新增企业两年内免税,后三年半税),而无锡等地的园区则普遍推广优惠的财政补贴措施:允诺“五免五减半”,最高甚至“十免十减半”。
至于劳动力成本,在上海的企业所要支付的职工工资、各项社会保障金及外来劳动力使用费都明显偏高。
“上海的商务硬成本过高,实在难以与苏州竞争。”有关人士无奈地表示,“这也难怪苏州早在前年合同引进外资就超过了上海。”据悉,事后,张江在给上海市府打总结报告时只能强调:“该项目是不具创新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帮助解决一些就业问题”,领导抚慰说既要“总结教训”,又“不必过分在意个别项目的得失”。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很痛心这一重大项目的流失。
有关人士总结说,通过这次事件,趾高气昂的上海应该学会以正确的姿态应对长三角招商引资之争。正是因为“轻敌”,去年在对联电和台积电的争夺战中,上海就差点输给“后院”:
众所周知,联电和台积电是冤家对头,水火不容。在台湾,两家晶圆厂分别安身于台南工业园和新竹工业园。出于这一考虑,上海已经准备好让张江和外高桥开发区来分开接纳两大巨头。岂料事与愿违,台湾的晶圆双雄双双看好苏州。在联电弃沪而去,在苏州投资10亿美元建设8英寸晶圆厂后,台积电居然也打算尾随而至。
都说冤家路窄,可他们宁愿在苏州共存而不选上海,眼看要闹出如此天大的笑话,当时身为代市长的陈良宇亲自出马挽留,承诺台积电苏州给予的所有条件上海一样“照单全付”,这才最终把张忠谋留在上海松江工业区。
另据知情人透露,目前,上海正在利用紫竹科学园吸引另一个重头项目―――全球排名第二大的半导体制造厂商“意法(简称ST)”,谈判过程还在紧密进行中。世事难料,业内人士担心,如果这个项目也被苏州挖走,上海的洋相就出得更大了。
“三地论”与“173计划”
这些事件的细节外界鲜有闻者,但对上海市政府的触动着实不小,与此同时,关于降低商务成本的讨论几乎达到高潮。
6月26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外来投资者关于商务成本的热门话题”的调研结果,指出外来投资者对上海投资环境总体比较认可。他们认为,上海市场的法制环境和政策透明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关联性不够;某些公共政策带有歧视性色彩(如高峰时段限制外地车牌的车辆上高架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不够;“政务公开”有待于向事业单位和垄断性企业深化等。
为了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日前,上海连续打出一整套“组合拳”:4月23日,“173计划”正式出台;随后,上海又取得国家外管局上海分局的正式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不受金额限制,进行非贸易购付汇;上海市市长韩正日前明确表示,上海要避免重复其他国际大都市“产业空心化”的老路,要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其中尤以“173计划”对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震撼最大。“173”是指“嘉青松”三区计划建设的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园区的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分布在上海市郊的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的试点园区,是上海市目前正全力运作的新“经济特区”。
早在去年10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试点园区改善投资环境的实施意见》(市府办[2002]72号),已经提出扶持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设立试点园区,以降低与昆山、萧山的经济落差。但由于各区实施力度不够,72号文未能如愿产生较大影响。
今年4月2日,陈良宇书记和韩正市长亲自主持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对推进工作提出要求和指示。强调国际新一轮产业加速转移,高峰期只有3年到5年,机遇稍纵即逝;而周边地区引资竞争激烈。为了更好贯彻陈良宇同志提出的“商务成本的盆地、政府服务的高地、投资收益的福地”这“三地论”,决定以“173计划”破冰而出。
对于“173计划”,各方面反应颇为激烈。《苏州日报》于6月23日刊发了署名“舒盈”的评论文章,显然,谐音“输赢”的作者表达了苏州市政府的一些观点。
这篇题为《上海“173”告诉我们什么》的文章指出:上海新建嘉青松三个工业园区,面积相当于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两个苏州高新区的总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在浦东之外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新建三个工业园区的“由头”是降低商务成本。商务成本增长过快,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商务成本也是一把双刃剑,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如何使苏州的商务成本保持在既有吸引力又能继续推动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上,是放在苏州面前的一大课题。
上海新建三个工业园区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工,清楚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排斥竞争,并不意味要取消竞争,每个城市在长三角中的位置只能由实力和影响来决定。长三角的发展也建筑在每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上。
作为上海的近邻,昆山这几年通过招商引资获得了飞速发展,面对上海出台的“173计划”,昆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局长张振跃显然也感受到了压力。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的这一举措,肯定会对昆山的招商引资带来很大影响。这两年昆山招商引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在于它的区位优势。接近上海,接受上海的辐射,同时又有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把很多想融入“大上海”又觉得上海的商务成本太高的企业吸引了过来。不过,张局长认为:昆山和上海不完全也不应该是以竞争对手的形象出现,毕竟两者的发展和引资的方向都不在一个档次上,而应该形成一种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
以营商环境优势弥补成本劣势
显然,在最主要的两项硬性商务成本土地出让金和劳动力成本上,上海无法与周边地区相抗衡,即使是新开辟的试点园区―――松江、嘉定,在商务成本上也是仅排在浦东之后,与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和杭州同属第二梯次。
城市的等级越高,商务成本也越高,而决定商务成本高低的是各地相对的比较优势。商务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影响着外资在长三角的空间扩散。但就总体而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长三角各地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各地的合作与分工。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沈钰文先生提出:虽然商务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招商引资的魅力,但投资环境的其他要素对外商的投资区位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包括投资的软环境、政府的服务、产业链配套以及高素质的人才。正如东莞把深圳的生意抢走一样,上海的制造业迁往苏州、昆山也是很正常的,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往上海跑,更何况现在来华投资的工业企业正逐步转化为服务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荣林指出,随着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服务、法律法规等无形要素的地位在逐渐上升。针对这些变化,上海的竞争手段也要有相应变化:从以政策为主转变到以服务为主,从单纯的生产要素成本竞争转变为生产要素配置成本的竞争。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傅钧文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更重视政策与法规的连续性和市场的规模,而不是商务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选址时重视的要素不会完全相同。中小型企业投资规模小,他们重视的是商务经营成本,而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大,土地成本的高低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他们更加重视政策和法制的连续性、透明度和规范性及市场的因素。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张兆安指出,现在主要应在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上下功夫。首先要创造“亲商环境”,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从投资商的角度出发切实为投资商解决困难,提供周到的亲商服务。其次政府要制度透明,办事效率高,减少审批环节。(刘影 陈海生 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