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系统面临失控 "清算日将到"

reine02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12-02-27
消息
9,438
荣誉分数
2,120
声望点数
273
2013-07-20 德国之声
5492f83c6869cb79dcc5134fc3b42e1a.jpg

中国金融系统面临失控​

风险投资 - 中国的巨大金融“黑洞”

中国的金融体系正面临风险。许多银行吸引顾客购买投资产品,而这些资金流向不在监管范围内的影子银行。专家警告,此类高风险的投资可能伴随严重后果。

银行最喜欢传送广告短信送给资金充裕的客户,藉此兜售理财服务或有利可图的投资产品。一名上海企业的领导层人员王齐(音)表示:“有一天银行突然和我们联系称,他们推出了一个新产品,只限于24小时之内购买。起购金额为5万元人民币,每年保证能获得9.6%的利息。我和同事讨论后决定下单,购买50万的投资产品。”

类似的银行产品在中国相当常见,部份甚至提供更高额的利息。王齐定期购买此类的投资产品。国营银行对他表示,这些产品不具任何风险,但他并不全然相信。

“所有投资理财产品都是有同样的问题。信息极少,我们不知道钱究竟流向何方,只看利润。”

没有人知道这些资金会被作为何用,因为它们流入了“影子银行”系统中。虽然是由国营银行筹集资金,但最后款项却流向当局鞭长莫及的外部金融机构,并被以高额的利率借贷给无法在正规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这是一门高风险的生意,无人知晓在这些暗中的资金流动中藏着多少不良贷款。摩根大通银行估计,整体的“影子系统”中可能有超过四万亿欧元的资金流动。

影子银行体系崩溃将引发连锁效应

上海金融专家谢国忠表示:“我相信年底前还会有新的状况发生。其中一间外部投资机构可能破产,所有人都会试着抽回资金。当任何一种此类的产品出现差错后,整个系统都会崩溃。投资者本来以为他们得到银行或政府的保障,但事实将使他们痛苦觉醒。”

最终可能出现连锁效应。中国的私营企业多向黑市贷款,它们可能顿失资金来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因为影子银行贷款而过热,届时房地产可能泡沫化,对高负债的地方政府而言将会是大灾难,部份地方政府甚至是影子银行的客户。

谢国忠说:“地方政府负债至少20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一半的收入来源来自房地产生意。若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地方政府将面临严重的负债问题。他们原本不应该有如此庞大的开支,清算债务的日子将要到来。”

政府的紧急刹车机制

中国国内的负债总额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00%。政府希望减少借贷,不再向市场注入资金,并且要求银行从高风险的影子银行生意中抽身,进而出现信贷紧缩的情况。

谢国忠表示,这是中央政府的紧急刹车机制,而突如其来的停滞将会造成伤害。他预计,地方政府无力还债的情况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但谢国忠认为,这是中国防止国家陷入危机的最后机会。其他的观察家则不认为事情会严重至此,但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中国的金融系统正面临失控危机。
 
纽时:地方债务膨胀 中国或已陷金融危机

2013-07-17 中评社
91685e34782665dbe6baf6a770bbb5e7.jpg

漫画:中国地方债务蕴藏巨大风险​

美国《纽约时报》7月17日载文《地方债务膨胀,中国或已陷入金融危机》,摘要如下:

中国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达到了7.5%的官方目标,然而,正面数据点屈指可数,经济学家已再次下调他们对中国经济在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长预期。

根据周一发布的数据,转向消费、远离投资的再平衡策略没有按计划得到推进。针对官方报告,凯投宏观公司(Capital Economics)做出了如下书面回应:

“第二季度的增长中,有5.9个百分点的增长来自投资,这比第一季度投资贡献的2.3个百分点高了很多,也是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投资贡献的最高百分点。来自消费的贡献从4.3个百分点降到了2.5个百分点。一年以来,净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我们之前认为,似乎存在一种季节性的规律,第一季度消费会升高。同样,经济增长在第二季度的明显放缓可能并不像初看起来那么剧烈。不过,总体看来,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依然是投资而非消费。”

中国政府似乎并未惊慌失措,这也许是因为,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劳动力市场依然相对繁荣。拒绝发布另一轮激进刺激政策也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增长掉到一定标准之下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的传统观点并不正确。一段时间之内,人们认为这个标准是8%。

此刻,除了会影响政府的公关形象之外,国内生产总值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几个基准点也许无关紧要。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化解日渐加剧的坏账问题、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中国领导层有多大的决心推进改革。

我在上周的专栏里讨论了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家李佐军在2011年做出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将在2013年夏季面临一次经济危机。李佐军的同事夏斌在上周末的一次论坛中说,一味关注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的,此外,中国已经陷入了一场金融危机:

“争论中国经济是否会按7%或7.5%的速度增长,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一场金融危机,如果政府不解决后果严重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危机只会更加严重……

“决策者应该尽快地寻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的办法,逐步冲销实际已经造成的损失,以便摆脱大面积危机的爆发……

“深刻调整意味着经济增速要下降,调整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要过一段苦日子,还意味着一批企业和金融机构要破产,意味着要改革体制。”

来自北京方面的信号依然是,即将进行改革和痛苦的结构重组。GDP数据公布之后,中国最好的商业出版物之一《财经》杂志报道称,“实质性改革”正在酝酿中。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重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位接近中国顶级政策制定机构的人士告诉《财经》。此人指的是有望在定于今秋召开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宣布的指导方针。

“这位人士称,其中准备较为充分的财税、金融、能源等领域改革有望率先启动。”

透露这样的信息很有意思,这么做或许是为了让外界放心,改革即将到来,好日子也终于快来了。

周一,《南华早报》(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报道透露了另一条消息,强调了改革的艰难。根据该报的报道,李克强总理力排众议才在最近宣布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计划:

“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内的金融业监管机构公开反对李克强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上海金融服务业的计划。三位掌握政府高层会议第一手消息的人士告诉《南华早报》,李克强在一次国务院闭门会议上发了脾气。被告知他的计划连连遭到反对之后,李克强失望地用拳头捶起了桌子。”

总理让计划获得了通过,但他前面还有一些艰难得多、波及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多得多的改革。

现在,即便那些最看好中国的分析人士也很难不承认,中国经济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困境,这一困境预计会持续至少几个季度。乐观的说法或许是,人们几乎一致认为,目前的危机,或是即将出现的危机,将为习近平和李克强提供他们推行痛苦改革所需的筹码。

10月召开三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得更多。即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进入实体经济也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贯彻起来也多半困难重重。

对那些希望通过历史事实证明共产党有能力实施又一轮深层次改革的人,我强烈推荐《富强:21世纪中国长征路》(Wealth and Power: China’s Long Marc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本书。这本优秀的作品是夏伟(Orville Schell)和约翰.德勒里(John Delury)的新作。该书着力解释了当前领导层的动力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从中长期来看,认定领导层没有改革的决心可能很危险。

然而,没有什么能像债务那样摧毁财富,而且,除非中国妥善处理了自己的信贷危机,否则,致富的道路将会崎岖坎坷。
 
关键是外债。中国并不多。中国会有麻烦,但不会有大麻烦。比中国债务多的国家多了去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