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中国新闻
Guest
南方农村报讯 2009年启动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下简称公卫)项目,是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开展的最基本的全民公卫服务,也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公卫由国家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15元提高至25元,随着公卫扩容和覆盖人群的扩大,2013年,人均经费标准再次提高到30元。
原则上,公卫专项资金由承担公卫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然而,南方农村报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发现,事实上,真正领取了公卫经费的村站并不多,很多村医在“职责范围”内做公卫,不计报酬,甚至还要倒贴;另一边厢,公卫经费的“专享者”卫生院,却大呼经费不足。
自从2000年村里通了公路,村民出入方便,卫生站业务量骤减。直至公卫任务下沉,梅县村医阿强才再度忙碌了起来,“现在对我们来说,医疗已经不是主要任务,公卫才是。”
村医有些不愿意阿强的村站近门处放着一个卫生院标配的立式柜,里边整齐存放着的都是有关公卫的档案资料。“你看,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阿强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展示不同类别的档案,“每天都要写很多内容,搞到我都颈椎增生了。”
他说,除了帮全村1400多人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三类慢性病得额外建档,一年4次的随访都要做详细的记录,新生儿、孕产妇也要单独记录,以上各类,还须建表汇总。除此以外,阿强还负有向村民进行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他每月都要在医药报刊上择摘科普文章,誊抄在村站门口的宣传栏上,还得找机会给大家集中“授课”。
如果可以选择,阿强其实不太愿意做公卫,“病人太少了,平常一天开诊连自己的油钱跟伙食费都赚不回来,还要那么辛苦做这些,却是没钱赚的。”阿强叹道,做健康档案自己赔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建档的初期,卫生院并没有发给足够的档案数,自己贴钱买了100份,后来,档案本用完,又是自己去加印,前后花了400元。
无独有偶,同县的村医老张一开始做公卫时,自己揣着一份健康档案的模板印了1000来份,一次就贴了600元。由于村居分散,单纯是上门建档,他一个月就贴了不少油钱。“工作量增加了,反而每月要多出三四百元的成本。”老张表示很无奈。
得不偿失的活儿相对于阿强他们的“无偿劳动+倒贴”,平远县村医阿耀的境况稍微好一点。自做公卫起,他每年多少能得到一些补贴:2010年开始建档,一份补0.8元,领了900元;2011年增加老年人体检,每人补贴1元,领了200元;2012年,三类慢性病档案一份补4元,老年人体检还是1元/人,加上信息录入每份2元,最终领了1639元。阿耀的公卫补贴数,在镇上9个卫生站中排第二,最多的也只有2500多元。
同在平远的村医老刘,2011年的公卫补贴款领了3400元,足足比其他同行多出2000元。然而,他所在村户籍人口超过1800人,也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建档,无法,老刘只能请人帮忙,加上买档案、打印等开销,成本就去了1000多元。
阿耀说,做公卫挤占了自己大量的时间,除了浩繁的纸质档案,他还要逐步将资料录入电脑,做对应的电子档案,由于同村的保健员还没到位,防疫一块也是他的工作,每个月有两天他要将儿童的接种通知单送到各户。
令他苦恼的是,公卫任务重,有指标要求,但是具体开展工作却屡屡受阻,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外流。他的村子户籍有1200多人,常住人口却不到400,为了建档,他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而很多时候,连人都联系不上,他只能趁着节假日村民回乡的时机去询问,“过年过节也得惦记这事情。”
“现在的补贴太低,虽说勉强不致于倒贴,就是付出的劳动更大了。”阿耀说,“做公卫对村医来说真的是吃力不讨好,村民很多不理解的,以为我们得了很多。其实真正谈钱的话,我干脆不干。”
六成村医未获补贴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医改办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了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公卫任务分工和资金分配比例,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但这与事实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南方农村报做的调查,梅县、信宜、高州、南雄等多地村医平均一个月要花3-10天的完整时间做公卫,却从未领过公卫补贴,而兴宁、高要、龙川等地有领过补贴的村站,基本是按照建立健康档案的份数以及服务的慢病人数进行补贴,额度在数百元至两千元之间。参与调查的村医中,超过6成表示没有领过公卫补贴。
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乡村医生并不知有公卫经费的存在。梅州的多名村医表示,完成公卫任务是遵照上级的安排,尽到村医的职责,并认为该项任务也是领取每年财政1万元补贴必备的考核项目之一,因此,他们多是开展了工作而不计酬劳。
究竟村站如何参与经费分配?平远县卫生局副局长姚玉红认为,指导意见是按照40%的比例,但是具体补贴可能无法按此操作,还是要由村医所完成的工作量来决定,以具体的档案数进行计算。
“目前来说,在公卫工作中,村卫生站只是一个哨点,要真正开展工作比较困难。”梅县卫生局党委书记朱安荣则认为,全县整体村医年龄偏大,很多不会用电脑,不可能实现40%的公卫下沉量,主要还是以卫生院为主力。但实际参与了工作的村医,原则上卫生院应该予以适当补助。
多少资金账上“冬眠”
在县域范围内,承担公卫任务的医疗机构包括慢性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原则上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没有经费,公卫经费全部下沉到基层。以梅县为例,按照55万的户籍人口计算,一年的经费总额便达到了1375万元。
“目前经费相对紧张,基本上一到就直接下拨。”朱安荣表示,按照省里的标准,作为督导协调单位的卫生局会在每年7月份对卫生院进行半年检查,次年1月份进行年终总结,对其公卫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一般在全县联网的档案平台上进行,以抽检的形式,给出评价,然后按照公卫经费的具体构成和卫生院的实际工作进度,预拨经费。
姚玉红也表示,2009年开始的公卫,实际到了2010年才开始拨款,基本上是今年拨上一年的款,常规每半年拨一次,由财政直接拨给卫生院。
尽管如此,领取了“实额”公卫经费的卫生院却表示资金并不宽裕。梅县某卫生院陈院长给南方农村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印制档案0.2元一份;宣传品制作一年2万;血糖试纸一次要4.5元,主要用在糖尿病患者和大于45岁的人员体检;人员下乡伙食补贴,一般是从卫生院抽调3个工作人员和村医组成工作小组,半个月下去一次,每人一天补助20元;将纸质档案录入电脑须发动集体一起做,按照0.3元一份补给临床医生……
该镇人口2万,以此计算,公卫经费一年50万。然而,按照以上开支,陈院长连叹经费紧张,“公卫的工作太细了,还涉及电脑、电视等设备的购置,经费又是分次预拨,实在没办法作预算,都是来多少用多少。”他同时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卫经费到账3次,加起来不过10万元,有时候还要借用医疗方面的收入先顶上。
梅县另一卫生院李副院长也表示,卫生院开展公卫服务的开支集中在人员、交通、伙食、耗材等方面。 但是,由于目前到位的公卫专项补助并非实额,实际上仅建立健康档案,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加之专职人员远不足,需动用到临床科室,每年还要贴上近万元才能勉强支撑。“我们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实在没钱补给村站。”
南方农村报记者就此询问梅县财政局,该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原先公卫经费没有全额下拨,是因为对资金使用项目的规定比较模糊,出于审慎考虑,只有硬性预算才能支出,资金确有结余,但一直留在账上。随着资金使用项目明朗化,接下来将加快资金的拨付。
“原来不知经费能否作为工作人员的津补贴,一直不敢动,现在明确了,将会马上补助到位。”该负责人表示,该县上半年拨付的公卫经费总额为798万,7月份一次性拨了300多万,拟将在未来的5个月,每个月再拨200万。至于具体结余的账目,该负责人表示不方便透露。
公卫经费用作“救急”
面对公卫任务,平远县某卫生院黄院长一方面为赶进度头痛不已,一方面却又真心感激有这样的国家项目。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医改之后,卫生院收入大幅缩水。虽然财政已经将编制内人员的工资兜底,但临聘人员的工资和全员的社保,还是要卫生院自己承担,“大卫生院勉强周转,小卫生院举步维艰。”
作为小医院的代表,该卫生院日常病人很少,业务平平。“好在有公卫,不然卫生院就得关门了。”黄院长坦承,医院现有编制人员13人,人数不多,根本没办法分出专职人员,只能全体参与,轮流下乡。考虑医院周转困难,的确将一部分公卫经费补发到人员的基本工资里。
该镇人口约1.2万,实际到位公卫经费为25万元左右,除了补发工资,公卫本身还有大头的开支,包括一年1.5万的软件维护费、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5万,宣传品1.5万和检查项目人均3元以上的耗材等。
“公卫经费肯定是绰绰有余,就是医院本身的压力很大,不得不做出变通。”黄院长说,医院已经在补发工资后剩下的公卫经费拨了接近40%给村站,由于前期公卫的投入较大,医院目前也还是负债的情况,期望接下来能够将更多补助回馈给村医。
对此,陈院长亦深有感触,他表示,目前卫生院所谓的“收支两条线”,其实只是在财政走一遭,原额返还,这样卫生院的日常开支还是依赖于自己的业务收入,很多时候,公卫经费与业务收入确实很难孑然分开,都要视情况互相借用。
针对公卫经费使用情况的跟踪,朱安荣说,要求卫生院设置专户,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审计同时也在抽查。姚玉红也强调,如发现问题,将严厉追究责任。
公卫由国家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15元提高至25元,随着公卫扩容和覆盖人群的扩大,2013年,人均经费标准再次提高到30元。
原则上,公卫专项资金由承担公卫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然而,南方农村报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发现,事实上,真正领取了公卫经费的村站并不多,很多村医在“职责范围”内做公卫,不计报酬,甚至还要倒贴;另一边厢,公卫经费的“专享者”卫生院,却大呼经费不足。
自从2000年村里通了公路,村民出入方便,卫生站业务量骤减。直至公卫任务下沉,梅县村医阿强才再度忙碌了起来,“现在对我们来说,医疗已经不是主要任务,公卫才是。”
村医有些不愿意阿强的村站近门处放着一个卫生院标配的立式柜,里边整齐存放着的都是有关公卫的档案资料。“你看,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阿强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展示不同类别的档案,“每天都要写很多内容,搞到我都颈椎增生了。”
他说,除了帮全村1400多人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三类慢性病得额外建档,一年4次的随访都要做详细的记录,新生儿、孕产妇也要单独记录,以上各类,还须建表汇总。除此以外,阿强还负有向村民进行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他每月都要在医药报刊上择摘科普文章,誊抄在村站门口的宣传栏上,还得找机会给大家集中“授课”。
如果可以选择,阿强其实不太愿意做公卫,“病人太少了,平常一天开诊连自己的油钱跟伙食费都赚不回来,还要那么辛苦做这些,却是没钱赚的。”阿强叹道,做健康档案自己赔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建档的初期,卫生院并没有发给足够的档案数,自己贴钱买了100份,后来,档案本用完,又是自己去加印,前后花了400元。
无独有偶,同县的村医老张一开始做公卫时,自己揣着一份健康档案的模板印了1000来份,一次就贴了600元。由于村居分散,单纯是上门建档,他一个月就贴了不少油钱。“工作量增加了,反而每月要多出三四百元的成本。”老张表示很无奈。
得不偿失的活儿相对于阿强他们的“无偿劳动+倒贴”,平远县村医阿耀的境况稍微好一点。自做公卫起,他每年多少能得到一些补贴:2010年开始建档,一份补0.8元,领了900元;2011年增加老年人体检,每人补贴1元,领了200元;2012年,三类慢性病档案一份补4元,老年人体检还是1元/人,加上信息录入每份2元,最终领了1639元。阿耀的公卫补贴数,在镇上9个卫生站中排第二,最多的也只有2500多元。
同在平远的村医老刘,2011年的公卫补贴款领了3400元,足足比其他同行多出2000元。然而,他所在村户籍人口超过1800人,也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建档,无法,老刘只能请人帮忙,加上买档案、打印等开销,成本就去了1000多元。
阿耀说,做公卫挤占了自己大量的时间,除了浩繁的纸质档案,他还要逐步将资料录入电脑,做对应的电子档案,由于同村的保健员还没到位,防疫一块也是他的工作,每个月有两天他要将儿童的接种通知单送到各户。
令他苦恼的是,公卫任务重,有指标要求,但是具体开展工作却屡屡受阻,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外流。他的村子户籍有1200多人,常住人口却不到400,为了建档,他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而很多时候,连人都联系不上,他只能趁着节假日村民回乡的时机去询问,“过年过节也得惦记这事情。”
“现在的补贴太低,虽说勉强不致于倒贴,就是付出的劳动更大了。”阿耀说,“做公卫对村医来说真的是吃力不讨好,村民很多不理解的,以为我们得了很多。其实真正谈钱的话,我干脆不干。”
六成村医未获补贴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医改办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了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公卫任务分工和资金分配比例,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但这与事实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南方农村报做的调查,梅县、信宜、高州、南雄等多地村医平均一个月要花3-10天的完整时间做公卫,却从未领过公卫补贴,而兴宁、高要、龙川等地有领过补贴的村站,基本是按照建立健康档案的份数以及服务的慢病人数进行补贴,额度在数百元至两千元之间。参与调查的村医中,超过6成表示没有领过公卫补贴。
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乡村医生并不知有公卫经费的存在。梅州的多名村医表示,完成公卫任务是遵照上级的安排,尽到村医的职责,并认为该项任务也是领取每年财政1万元补贴必备的考核项目之一,因此,他们多是开展了工作而不计酬劳。
究竟村站如何参与经费分配?平远县卫生局副局长姚玉红认为,指导意见是按照40%的比例,但是具体补贴可能无法按此操作,还是要由村医所完成的工作量来决定,以具体的档案数进行计算。
“目前来说,在公卫工作中,村卫生站只是一个哨点,要真正开展工作比较困难。”梅县卫生局党委书记朱安荣则认为,全县整体村医年龄偏大,很多不会用电脑,不可能实现40%的公卫下沉量,主要还是以卫生院为主力。但实际参与了工作的村医,原则上卫生院应该予以适当补助。
多少资金账上“冬眠”
在县域范围内,承担公卫任务的医疗机构包括慢性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原则上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没有经费,公卫经费全部下沉到基层。以梅县为例,按照55万的户籍人口计算,一年的经费总额便达到了1375万元。
“目前经费相对紧张,基本上一到就直接下拨。”朱安荣表示,按照省里的标准,作为督导协调单位的卫生局会在每年7月份对卫生院进行半年检查,次年1月份进行年终总结,对其公卫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一般在全县联网的档案平台上进行,以抽检的形式,给出评价,然后按照公卫经费的具体构成和卫生院的实际工作进度,预拨经费。
姚玉红也表示,2009年开始的公卫,实际到了2010年才开始拨款,基本上是今年拨上一年的款,常规每半年拨一次,由财政直接拨给卫生院。
尽管如此,领取了“实额”公卫经费的卫生院却表示资金并不宽裕。梅县某卫生院陈院长给南方农村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印制档案0.2元一份;宣传品制作一年2万;血糖试纸一次要4.5元,主要用在糖尿病患者和大于45岁的人员体检;人员下乡伙食补贴,一般是从卫生院抽调3个工作人员和村医组成工作小组,半个月下去一次,每人一天补助20元;将纸质档案录入电脑须发动集体一起做,按照0.3元一份补给临床医生……
该镇人口2万,以此计算,公卫经费一年50万。然而,按照以上开支,陈院长连叹经费紧张,“公卫的工作太细了,还涉及电脑、电视等设备的购置,经费又是分次预拨,实在没办法作预算,都是来多少用多少。”他同时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卫经费到账3次,加起来不过10万元,有时候还要借用医疗方面的收入先顶上。
梅县另一卫生院李副院长也表示,卫生院开展公卫服务的开支集中在人员、交通、伙食、耗材等方面。 但是,由于目前到位的公卫专项补助并非实额,实际上仅建立健康档案,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加之专职人员远不足,需动用到临床科室,每年还要贴上近万元才能勉强支撑。“我们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实在没钱补给村站。”
南方农村报记者就此询问梅县财政局,该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原先公卫经费没有全额下拨,是因为对资金使用项目的规定比较模糊,出于审慎考虑,只有硬性预算才能支出,资金确有结余,但一直留在账上。随着资金使用项目明朗化,接下来将加快资金的拨付。
“原来不知经费能否作为工作人员的津补贴,一直不敢动,现在明确了,将会马上补助到位。”该负责人表示,该县上半年拨付的公卫经费总额为798万,7月份一次性拨了300多万,拟将在未来的5个月,每个月再拨200万。至于具体结余的账目,该负责人表示不方便透露。
公卫经费用作“救急”
面对公卫任务,平远县某卫生院黄院长一方面为赶进度头痛不已,一方面却又真心感激有这样的国家项目。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医改之后,卫生院收入大幅缩水。虽然财政已经将编制内人员的工资兜底,但临聘人员的工资和全员的社保,还是要卫生院自己承担,“大卫生院勉强周转,小卫生院举步维艰。”
作为小医院的代表,该卫生院日常病人很少,业务平平。“好在有公卫,不然卫生院就得关门了。”黄院长坦承,医院现有编制人员13人,人数不多,根本没办法分出专职人员,只能全体参与,轮流下乡。考虑医院周转困难,的确将一部分公卫经费补发到人员的基本工资里。
该镇人口约1.2万,实际到位公卫经费为25万元左右,除了补发工资,公卫本身还有大头的开支,包括一年1.5万的软件维护费、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5万,宣传品1.5万和检查项目人均3元以上的耗材等。
“公卫经费肯定是绰绰有余,就是医院本身的压力很大,不得不做出变通。”黄院长说,医院已经在补发工资后剩下的公卫经费拨了接近40%给村站,由于前期公卫的投入较大,医院目前也还是负债的情况,期望接下来能够将更多补助回馈给村医。
对此,陈院长亦深有感触,他表示,目前卫生院所谓的“收支两条线”,其实只是在财政走一遭,原额返还,这样卫生院的日常开支还是依赖于自己的业务收入,很多时候,公卫经费与业务收入确实很难孑然分开,都要视情况互相借用。
针对公卫经费使用情况的跟踪,朱安荣说,要求卫生院设置专户,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审计同时也在抽查。姚玉红也强调,如发现问题,将严厉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