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除了藏书和香烟 其他和父亲分得清清楚楚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焦点新闻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焦点新闻

Guest
rimg.php


胡德平

原标题:80年代的胡德平

1986年5月,胡德平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他当时好像还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但有了一个新职务——中央整党指导工作委员会华北联络组副组长。我们请他来开会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第一,他是胡耀邦的长子。我们希望能通过他,把我们这些青年干部的想法上达天听,取得最高层支持。第二,听说他在湖北担任中央整党指导工作委员会巡视员的时候,热情支持武汉大学一批青年学者创办《青年论坛》杂志,并亲为撰文《为自由鸣炮》,呼吁解放思想。

那天是我去机场迎接他的。他个子不高,戴近视眼镜,一身中山装,沉默寡言,但为人谦和宽厚。我们在去酒店的路上聊了起来。知道他曾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来又去部队农场劳动,到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当工人。1972年分配进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文革”结束后,考取了北大侯外庐教授的研究生,这在当时的高干子弟中是异数。“文革”前的高干子弟,虽不像如今“官二代”几乎个个经商,但大多进哈军工或清华学理工,很少有人读文科。毛泽东认为科学家还有点用,于是社会风气就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想来胡德平读历史系,应该和他那个开明、好读书的父亲有关吧。

他听说我也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就忙着要我帮忙打听上海一位研究红学的老先生下落,说是想去登门拜访。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红学研究者,听说还当过国民党军官,但胡德平不在乎这些。作为一位“红学迷”,从1980年起,胡德平的业余时间差不多都花在红学研究上。1983年底,胡德平参与发起成立红学研究会,并出任会长。

在这次研讨会的小组讨论会上,胡德平有过一次精彩的发言。他说:中央凡有好的文件和历史意义的东西,都是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性的。恩格斯在访问美国时,讲过希望德国人到美国来看看。美国重视人才、保护人才,而当时在德国,最优秀的人才也会受到压抑。我们的改革要解决这个问题。改革给人提供了一种发挥积极性的均等机会。他还说:精神文明需要民主的气氛。工业要理顺,农业要理顺,人心的理顺最重要。“文革”就是抓住一个戏、一个学术问题、一篇文章开刀,如果没有民主的、自由的气氛和环境,“文革”的苦就白吃了。胡德平27年前的这番话,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仍是振聋发聩的。

记得晚上休会后,我们几个人聚在中宣部长朱厚泽的房间里聊天,大家七嘴八舌无所不谈。大多数谈话内容我早已忘却了,但德平的一段话却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在河北等地参加中央整党指导工作委员会的巡视工作,接触许多基层和地方干部,发现他们“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改革开放抵触情绪很大。他说:“这样下去,在中国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也是可能的。”满屋子的人几乎都觉得德平的话是危言耸听,只有朱厚泽表示认同。27年过去了,我不得不佩服胡德平的先见之明,佩服他的政治洞察力。

散会之后,我还见过一次胡德平。同年8月,我们随市委书记芮杏文去北京汇报工作。他到我们下榻的酒店来聊天。此时已经听说德平要去中央统战部担任秘书长,应该是工作很忙的时候,但他是很重情谊的人。那次是聊家常,我们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沾父亲的光。他回答道:父亲的藏书,他可以拿来读;父亲的香烟,他有时候可以拿来抽,其他都是分得一清二楚。“文革”中,父亲的藏书全部被查封。他还曾经跳窗爬进封禁的书房偷书来读。他们父子两代人爱读书的家风在如今的高干中是很难见到了。

后来,我离开了故国。听说胡德平还留在官场,也算是得耀邦总书记的余荫吧。尽管我经常回国,但也不想再去找他,免得妨碍他的前程。后来我在太湖边南怀瑾身边静修,胡德平也是常客。但他来太湖看望怀师的时候,我都恰好不在那里。读到他的近著《改革放言录》,那种对人民的热情仍旧跃然纸上。我想,他还是80年代我认识的那个胡德平。

来源: 凤凰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