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最大贡献——中国法治实现五赢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焦点新闻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焦点新闻

Guest
【多维新闻】薄熙来庭审历经五日落下帷幕。如此时长的审判,对庭审参与各方身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亿万旁观者来说却似乎没有拖沓的感觉。因为本案的审理就如同一部大片,薄王对质、夫妻反目、众叛亲离,不仅让剧情跌宕起伏,而且娱乐了大众耳目,人们直呼过瘾。在不少人看来,薄熙来在庭上雄辩滔滔,词锋犀利,是一场精彩的绝地反击。但司法界人士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薄熙来是在进行最后一次表演。法庭上不是诡辩的地方,以为口才好就有优势显然是错误概念。在薄熙来案的审理上,更应该看到的是,该案的公开审理,很可能是中国迈向法治社会,具备历史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这是一次中国司法的绝对胜利。

俱往矣,薄熙来最后判生判死其实已然并不重要了。而一切历史都未必是当代史,对一个事件的真假厘清、意义解读也需要足够的时间跨度,在此意义上说,薄熙来审判落幕,亦还是余音未了。值得记入司法卷宗的是,薄熙来过去是一个法治的否弃论者,甚至是一个粗暴的法治践踏者,但此次薄案审判反倒成了厉行法治的试金石,也是通过这次世纪大案的审理让中国法治实现了“五赢”。这“五赢”背后的推手,绝不会是类似中国最高法院院长周强这个层级的人物能够推动,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和他背后的小圈子策划并付诸实施了这样一个世纪审判。从此意义上说,习近平藉此这样一个影响深广的大审判向世界彰显中国的法治进程,的确具备了相当的自信和勇气,但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开端,是否能彻底影响中国法治的轨迹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当然,薄熙来在法庭上出乎意料(或在意料中)的表现,正是以他个人命运的诡异悲喜,其用一种另类的方式促进了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法治的进步。正如薄熙来在最后的陈述中说的那样,“自己只剩余生,百感交集,但对中国司法未来增添了信心”。

一赢:首开庭审笔录直播先河

中国上次审判一名前政治局委员是北京时间2008年3月25日在天津开庭审理陈良宇。当时官方只是简单地发布了消息,庭审被安排在只能容纳30多人的一间法庭,旁听席还没有坐满。旁听人员主要由中纪委、最高检察院、最高法院等官方人士组成,除了摄像、摄影外,庭审现场没有记者,也没有家属到场。庭审至中午12时暂时休庭,13时30分继续开庭,到下午17时,庭审全部结束。陈良宇第二天被押回秦城监狱。在沉寂多日后,4月11日,天津市二中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一审判处陈良宇有期徒刑18年。直到陈良宇案尘埃落定,一些媒体才陆续爆出陈良宇的受审过程。

再看今次薄熙来案的审理,不论外界对直播庭审的微博如何争议,但的确实现了公开审理。公开,不仅体现在旁听公开。济南中院在现有审判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开放到庭旁听的空间;公开,还表现为允许海内外媒体,尤其是内地媒体对庭审实时、多元化报道;公开,更突出表现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及时开通法院微博直播,开创中国大陆法院庭审笔录主动全部直播之先河。这些笔录包括证据录音和证人证言,也包括庭审参与各方的言词。

在开庭前,西方舆论还曾一边倒地认为中国是没有法治的国家,是政治决定一切,认为这一次审判会被严密控制,审理过程不会透明,完全是走过场,一切都已经安排好。然而,8月22日济南中院的开庭令所有这些泼向中国的污水顿时消于无形。庭审高度透明,控辩双方激烈交锋公之于众。这一次展现在全球面前的是与西方媒体塑造的完全不同的形象。西方媒介似乎并没有做好中共如此透明的准备,在惯有的“幕后交易”之类的新闻报道后,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次世纪大审判,迅速在“透明和开放”的主题中做起了连篇累幅的报道。 来源: 多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