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焦点新闻
Guest
原标题:活力壮乡十年鼓帆疾航
正是十年的快速发展,才让广西有资格担当起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一重要角色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韦大甘
春华秋实,瞬尔10年,一个全新壮乡正在祖国西南边陲奋而崛起。
昔日全国交通路网的“神经末梢”,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枢纽”,“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10年里,从城镇到村寨,从海港到山乡,以“富民强桂新跨越”为主题,以“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为主线,一场宏大的创业、磅礴的发展、深刻的变革,在2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恢弘展开。
产业强基谱新篇
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500亿元。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可不可能?2006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冲过1000亿元;再用3年时间让柳州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可不可能?2009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又翻了一番突破2000亿元;两年后,2011年,跨越3000亿元;又仅仅一年后,2012年,柳州工业总产值逼近4000亿元。
“我们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靠的是赶超跨越的勇气和魄力,靠的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自治区副主席、时任柳州市委书记陈刚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访问时如是说。
柳州工业发展正是近10年来广西经济强劲增长的缩影。
——这10年,是广西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从2004年以来,广西经济总量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这10年,是广西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
10年来,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工程、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工程、西南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一个个标志性特大工程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
——这10年,是广西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交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2008年以来,广西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持续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铺开,交通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5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026.2亿元,是1978年至2007年总和的2.1倍,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所有地级市通了铁路,南广、贵广、云贵等25个铁路项目开工竣工,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建成高铁,南宁至钦州、钦州至防城港2个高铁项目开行实验动车;广西北部湾港一批10万吨级码头竣工投产;南宁机场新航楼等航空网项目开工竣工,民航旅客吞吐量由805万人次提高到1427万人次。
富民惠民改善民生
“你看,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建了漂亮的小楼,各户之间都是水泥路相连,村里有图书室、活动室、卫生室、小超市,生活很方便,和你们城里人差不多吧。”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金鸡乡新村,该村党总支书记赖仕明和记者聊天时语露自豪。
赖仕明说,村里的图书室、卫生室、篮球场、戏台,都是县乡政府实施惠民工程帮扶建起来的。
“富民”“惠民”,正是10年来广西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7年至2012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4元增加到60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200元增加到21243元,2012年的人均收入两个数字,都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倍多。
“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再加上政府不断增加民生投入,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越来越高。”阳国亮说。
仅2008年至2012年,全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就累计达7660.16亿元,年均增长29.5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62.6%提高到75.9%。
农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10年来,广西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电率100%。2008年以来,6.65万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892个,14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
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变美了——2008年至2012年,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5平方米增加到9.6平方米,全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优良天数比例由91.9%提高到97.2%。
同时,60多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得到改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月收入平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6%和8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参合率达97%以上;边境地区0到3公里范围内所有农村居民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等。
结构调整上台阶
10年来,广西在发展中力求“好字优先”,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广西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走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工业化发展由初期步入中期阶段。培育出了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建筑、有色金属、旅游等10个千亿元产业,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等4个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正在加快壮大。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1.3:41.7:37.0,调整到2012年的16.7:48.6:34.7,三次产业协同性显著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2%提高到52.1%。
如何进一步依托广西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尽快跨越发展?经多年谋划和多方促进,今日的广西已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北部湾经济区——自201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创造出超过广西1/3的生产总值、近2/5的财政收入和近1/2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桂西资源富集区——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正在发展壮大。
西江经济带——几乎覆盖广西所有地市,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面推进,已建成南宁至贵港千吨级、贵港至梧州两千吨级高等级航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已达近亿吨。
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由国家发改委组织拟定的国务院2013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列在7个计划审批的区域规划第一位。广西经济发展又面临全新的历史机遇。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广西力争工业总产值实现“3年突破3万亿元、5年跨越5万亿元、8年超过10万亿元”的总体目标。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广西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大的潜力和希望在工业;把广西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在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 凤凰网
正是十年的快速发展,才让广西有资格担当起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一重要角色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韦大甘
春华秋实,瞬尔10年,一个全新壮乡正在祖国西南边陲奋而崛起。
昔日全国交通路网的“神经末梢”,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枢纽”,“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10年里,从城镇到村寨,从海港到山乡,以“富民强桂新跨越”为主题,以“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为主线,一场宏大的创业、磅礴的发展、深刻的变革,在2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恢弘展开。
产业强基谱新篇
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500亿元。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可不可能?2006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冲过1000亿元;再用3年时间让柳州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可不可能?2009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又翻了一番突破2000亿元;两年后,2011年,跨越3000亿元;又仅仅一年后,2012年,柳州工业总产值逼近4000亿元。
“我们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靠的是赶超跨越的勇气和魄力,靠的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自治区副主席、时任柳州市委书记陈刚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访问时如是说。
柳州工业发展正是近10年来广西经济强劲增长的缩影。
——这10年,是广西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从2004年以来,广西经济总量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这10年,是广西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
10年来,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工程、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工程、西南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一个个标志性特大工程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
——这10年,是广西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交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2008年以来,广西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持续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铺开,交通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5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026.2亿元,是1978年至2007年总和的2.1倍,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所有地级市通了铁路,南广、贵广、云贵等25个铁路项目开工竣工,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建成高铁,南宁至钦州、钦州至防城港2个高铁项目开行实验动车;广西北部湾港一批10万吨级码头竣工投产;南宁机场新航楼等航空网项目开工竣工,民航旅客吞吐量由805万人次提高到1427万人次。
富民惠民改善民生
“你看,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建了漂亮的小楼,各户之间都是水泥路相连,村里有图书室、活动室、卫生室、小超市,生活很方便,和你们城里人差不多吧。”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金鸡乡新村,该村党总支书记赖仕明和记者聊天时语露自豪。
赖仕明说,村里的图书室、卫生室、篮球场、戏台,都是县乡政府实施惠民工程帮扶建起来的。
“富民”“惠民”,正是10年来广西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7年至2012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4元增加到60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200元增加到21243元,2012年的人均收入两个数字,都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倍多。
“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再加上政府不断增加民生投入,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越来越高。”阳国亮说。
仅2008年至2012年,全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就累计达7660.16亿元,年均增长29.5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62.6%提高到75.9%。
农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10年来,广西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电率100%。2008年以来,6.65万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892个,14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
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变美了——2008年至2012年,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5平方米增加到9.6平方米,全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优良天数比例由91.9%提高到97.2%。
同时,60多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得到改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月收入平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6%和8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参合率达97%以上;边境地区0到3公里范围内所有农村居民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等。
结构调整上台阶
10年来,广西在发展中力求“好字优先”,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广西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走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工业化发展由初期步入中期阶段。培育出了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建筑、有色金属、旅游等10个千亿元产业,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等4个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2个产业正在加快壮大。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1.3:41.7:37.0,调整到2012年的16.7:48.6:34.7,三次产业协同性显著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2%提高到52.1%。
如何进一步依托广西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尽快跨越发展?经多年谋划和多方促进,今日的广西已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北部湾经济区——自201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创造出超过广西1/3的生产总值、近2/5的财政收入和近1/2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桂西资源富集区——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正在发展壮大。
西江经济带——几乎覆盖广西所有地市,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面推进,已建成南宁至贵港千吨级、贵港至梧州两千吨级高等级航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已达近亿吨。
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由国家发改委组织拟定的国务院2013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列在7个计划审批的区域规划第一位。广西经济发展又面临全新的历史机遇。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广西力争工业总产值实现“3年突破3万亿元、5年跨越5万亿元、8年超过10万亿元”的总体目标。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广西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大的潜力和希望在工业;把广西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在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