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录自《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释讲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乙二(修道的本体)分三:丙一、略说六波罗蜜多;丙二、广说六波罗蜜多;丙三、结尾赞叹。
丙一、略说六波罗蜜多: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称量,
此能到应修,渡有海成佛。
此颂为略说六度。“施”指的是布施波罗蜜多;“戒”指持戒波罗蜜多;“忍”即为忍辱波罗蜜多;“勇”指精进波罗蜜多;“定”指禅定波罗蜜多;“慧”为般若波罗蜜多。每一度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说为“不可称量”。六度是大乘佛法的总集,沉溺在六道轮回大海中的众生,想要超越轮回大海,必须依靠六波罗蜜多这艘殊胜的大船。只要我们登上这艘船,就可以很顺利地圆满渡过三有轮回大海,到达究竟彼岸,登上佛果的宝洲。
丙二(广说六波罗蜜多)分六:丁一、布施波罗蜜多;丁二、持戒波罗蜜多;丁三、忍辱波罗蜜多;丁四、精进波罗蜜多;丁五、禅定波罗蜜多;丁六、般若波罗蜜多。
丁一、布施波罗蜜多:
若孝养父母,其家有梵王,
现招善名称,来世生天堂。
因为父母对自己恩德很大,所以应该孝养。谁人恭敬孝养自己的父母,则他已具足了梵天、帝释等天人的福报,很多天人也会经常加以保护。此人今生自然会招感善妙名声和圆满财富,来世不堕恶趣,生到三十三天等胜妙天宫,成就帝释梵天的果位,享受无量的安乐和福报。除了对父母孝养外,藏文中还提到了对上师应恭敬供养。
提到“天堂”,很多人都以为是外道的说法,实际在佛教中也是承认的。众生持戒修善,修习四禅八定的福德成熟时,即可往生六趣中的天界。如今世间上很多人学佛只是为了升天堂,你对他讲好好学佛可以升天堂,他特别高兴,让他成佛他却听不懂,确实,升天堂也可以,但如果把升天堂当成究竟的归宿,那也就显得目光太短浅了。
丁二(持戒波罗蜜多)分四:戊一、所护的戒;戊二、断除违品;戊三、修持不放逸;戊四、以喻说明不放逸。
戊一、所护的戒:
杀盗淫妄说,耽食爱高床,
断诸酒歌舞,华彩及涂香,
若女男能成,此八支圣戒,
欲界六天上,长净善当生。
因为当时乐行国王是在家的居士,所以龙树菩萨为他讲解八关斋戒。菩萨告知国王应护戒: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不能说妄语。这四条为根本戒,不仅出家人,居士也不能犯。八关斋戒中,除了四根本戒外还有四条支分戒:不“耽食”——不非时食;不坐高广大床;断饮一切酒;歌舞、华彩及涂香,这里合为一条,意为在言语方面不能唱歌,身体不能跳舞,也不能故意去观、听;“华彩”即花鬘项链及耳环、戒指等各种饰品,“涂香”指在脸上所用白色、兰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香料化妆品等。这些容易使人增上贪欲,所以都应舍弃。在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不必说了,就是来这里学法的女居士们,什么耳环、项链、戒指等很多装饰、化妆品都舍弃了,接近于出家人,非常好。
如果善男善女能持守这八关斋戒,六欲天的福报都会得到。女众以此持戒福德,能转不净女身为男,而且以等流善果能在欲界天中修习善法,以长期亲近善法的缘故,善根能得以增长。
戊二、断除违品:
悭谄诳贪怠,慢淫嗔氏族,
多闻年少娇,并视如怨贼。
守戒时有十三种烦恼违缘。第一种是“悭”,指既不愿意供养,也不愿意布施,非常吝啬;“谄”即假作亲热、奉承他人或自己本来有一些过失,但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忏悔,只想尽量隐瞒;所谓“诳”是以种种手段诳惑、欺骗他人,如自己本无功德,却假说吹嘘自己得到了功德;“贪”,这里指对人以外的物质财富生贪;“怠”即懈怠,对善法缺乏精进;“慢”是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反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身体和语言上表示出傲气来;(骄和慢有一点儿差别,慢是还要在自己身体和语言方面表现出来。)“淫”指贪执内有情,对某某人生起贪爱心;“嗔”指凡对自己不满意的对境生起嗔恨心。
以上是从烦恼而言,下面讲五种骄傲。“氏”的骄傲,氏在古汉文中,指官职、地位,如中国古代有“豢龙氏”、“御龙氏”等官职。有些人大权在握,便心生傲意烦恼。“族”的骄傲,比如认为自己是国王种姓,是领导的子女,种姓家族很高贵,很了不起!“多闻”的骄傲,比如认为自己学了很多年的法,现在不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我都懂,我可以说是多闻第一,很了不起啊!“年少”的骄傲,即自恃青春年少,年轻有为。“娇”的骄傲,娇是美貌的意义,“啊!我长得这么漂亮,恐怕没有再像我这样好看的了”等等之类的心理。对待前面的八种烦恼和这五种骄傲,我们需像对待敌人一样谨慎,只要稍一生起就应如临大敌,马上远离或加以消灭。如果让它们占上风,则自己的戒律很难得以护持不失。
戊三、修持不放逸:
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长善法,尔可修谨慎。
“无生”,在藏文中有“甘露”之义,亦指“涅槃”或“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涅槃、解脱等究竟无生的甘露,其来源是精勤。精勤亦即为不放逸,所以佛告诉我们无生清净涅槃的来源是不放逸。过去诸佛亦是通过不放逸而得到涅槃、成就佛果的。
涅槃由不放逸而来,那三界轮回的生死因缘又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放逸不精勤修法的原因。如果我们今生当中放逸度日,没有好好持戒,没有精进修行,那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中就会一直流转,永远得不到解脱。因此龙树菩萨告诫国王,你不要像没有受过佛教教育的世间人一样,对因果善恶什么都马马虎虎,应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小心翼翼才能避免过失的发生。三门谨慎的人能与佛法相应,也能与世间善法相应,所以这种谨慎的精神特别重要。如果经常这样谨慎,以前所作的很多坏事,比如杀生、偷盗等恶业,现在有没有改正的机会呢?完全有的!
戊四、以喻说明不放逸:
先时离谨慎,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含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今生当中,由于放逸身心而为各种烦恼催动以及业力现前,造了很多如杀生、偷盗等极多粗重恶业,如果乌云将月亮层层包住,月亮便不能发出皎洁的光芒,但一旦将乌云遣除,月亮解除束缚,完全显现出来,将带给世界清凉与光明,尤其是在十五日,月光会显得更加明亮。同样的道理,我们以前做过的很多坏事,现在改正过来,重新做人,勤修佛法,则可以遣除往昔的一切恶业障垢,佛经中如是宣说,而且这种人仍具解脱的机会。
偈中用了三个公案来说明这一点。“孙陀罗难陀”是佛陀的弟弟,他刚出家时,白天晚上仍然想着自己漂亮的妻子,不能安心修行,后来世尊将他引到天界与地狱去观察,了知欲界之安乐没有真实,轮回的痛苦真实可怕,因而生起了无比的厌离心,从此渐渐除去贪心,后来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这说明贪心虽重亦可以对治。“央具理摩罗”即是“指鬘王”,因他依止了外道的教法,愚痴心很大,外道告诉他杀一千人即可得成就,他信以为真,先后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此时佛观察调化他的因缘成熟,便以方便调伏,使他从一个“恶王”,最终成为了证悟罗汉果的圣者。还有未生怨王,以前嗔心特别严重,起初杀父囚母造了五无间罪,后来得到阿罗汉教化,勤修忏悔,广布圣教,后来带业往生了。“达含绮莫迦”指的是“能乐”尊者,他以前不仅嗔心严重,而且贪心也很严重,他交结恶友,欲对他人妻子做邪淫,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造下了五无间罪。后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皈依、忏罪,命终之后,未堕落恶趣,而转生于三十三天。(《百业经》中也讲了一个人曾杀五千人,但后来通过改悔证了阿罗汉果位。)像孙陀罗难陀等,以前虽然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止佛教,改正恶习,修持善业,以此而得到了暂时的人天果位或究竟的阿罗汉果位。
龙树菩萨这部论从表面上看是对乐行王的教言,但实际也是对我们的教言。在佛的教法下,从来不违规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犯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也可以算是智者,可以算是修行人。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生来不是圣者,难免不犯错误,但只要正确面对,能知惭识愧,还是有机会将所犯过失忏悔清净的。所以,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在开始改正还是来得及,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上戒波罗蜜多宣讲完毕。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乙二(修道的本体)分三:丙一、略说六波罗蜜多;丙二、广说六波罗蜜多;丙三、结尾赞叹。
丙一、略说六波罗蜜多:
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称量,
此能到应修,渡有海成佛。
此颂为略说六度。“施”指的是布施波罗蜜多;“戒”指持戒波罗蜜多;“忍”即为忍辱波罗蜜多;“勇”指精进波罗蜜多;“定”指禅定波罗蜜多;“慧”为般若波罗蜜多。每一度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说为“不可称量”。六度是大乘佛法的总集,沉溺在六道轮回大海中的众生,想要超越轮回大海,必须依靠六波罗蜜多这艘殊胜的大船。只要我们登上这艘船,就可以很顺利地圆满渡过三有轮回大海,到达究竟彼岸,登上佛果的宝洲。
丙二(广说六波罗蜜多)分六:丁一、布施波罗蜜多;丁二、持戒波罗蜜多;丁三、忍辱波罗蜜多;丁四、精进波罗蜜多;丁五、禅定波罗蜜多;丁六、般若波罗蜜多。
丁一、布施波罗蜜多:
若孝养父母,其家有梵王,
现招善名称,来世生天堂。
因为父母对自己恩德很大,所以应该孝养。谁人恭敬孝养自己的父母,则他已具足了梵天、帝释等天人的福报,很多天人也会经常加以保护。此人今生自然会招感善妙名声和圆满财富,来世不堕恶趣,生到三十三天等胜妙天宫,成就帝释梵天的果位,享受无量的安乐和福报。除了对父母孝养外,藏文中还提到了对上师应恭敬供养。
提到“天堂”,很多人都以为是外道的说法,实际在佛教中也是承认的。众生持戒修善,修习四禅八定的福德成熟时,即可往生六趣中的天界。如今世间上很多人学佛只是为了升天堂,你对他讲好好学佛可以升天堂,他特别高兴,让他成佛他却听不懂,确实,升天堂也可以,但如果把升天堂当成究竟的归宿,那也就显得目光太短浅了。
丁二(持戒波罗蜜多)分四:戊一、所护的戒;戊二、断除违品;戊三、修持不放逸;戊四、以喻说明不放逸。
戊一、所护的戒:
杀盗淫妄说,耽食爱高床,
断诸酒歌舞,华彩及涂香,
若女男能成,此八支圣戒,
欲界六天上,长净善当生。
因为当时乐行国王是在家的居士,所以龙树菩萨为他讲解八关斋戒。菩萨告知国王应护戒: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不能说妄语。这四条为根本戒,不仅出家人,居士也不能犯。八关斋戒中,除了四根本戒外还有四条支分戒:不“耽食”——不非时食;不坐高广大床;断饮一切酒;歌舞、华彩及涂香,这里合为一条,意为在言语方面不能唱歌,身体不能跳舞,也不能故意去观、听;“华彩”即花鬘项链及耳环、戒指等各种饰品,“涂香”指在脸上所用白色、兰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香料化妆品等。这些容易使人增上贪欲,所以都应舍弃。在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不必说了,就是来这里学法的女居士们,什么耳环、项链、戒指等很多装饰、化妆品都舍弃了,接近于出家人,非常好。
如果善男善女能持守这八关斋戒,六欲天的福报都会得到。女众以此持戒福德,能转不净女身为男,而且以等流善果能在欲界天中修习善法,以长期亲近善法的缘故,善根能得以增长。
戊二、断除违品:
悭谄诳贪怠,慢淫嗔氏族,
多闻年少娇,并视如怨贼。
守戒时有十三种烦恼违缘。第一种是“悭”,指既不愿意供养,也不愿意布施,非常吝啬;“谄”即假作亲热、奉承他人或自己本来有一些过失,但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忏悔,只想尽量隐瞒;所谓“诳”是以种种手段诳惑、欺骗他人,如自己本无功德,却假说吹嘘自己得到了功德;“贪”,这里指对人以外的物质财富生贪;“怠”即懈怠,对善法缺乏精进;“慢”是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反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身体和语言上表示出傲气来;(骄和慢有一点儿差别,慢是还要在自己身体和语言方面表现出来。)“淫”指贪执内有情,对某某人生起贪爱心;“嗔”指凡对自己不满意的对境生起嗔恨心。
以上是从烦恼而言,下面讲五种骄傲。“氏”的骄傲,氏在古汉文中,指官职、地位,如中国古代有“豢龙氏”、“御龙氏”等官职。有些人大权在握,便心生傲意烦恼。“族”的骄傲,比如认为自己是国王种姓,是领导的子女,种姓家族很高贵,很了不起!“多闻”的骄傲,比如认为自己学了很多年的法,现在不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我都懂,我可以说是多闻第一,很了不起啊!“年少”的骄傲,即自恃青春年少,年轻有为。“娇”的骄傲,娇是美貌的意义,“啊!我长得这么漂亮,恐怕没有再像我这样好看的了”等等之类的心理。对待前面的八种烦恼和这五种骄傲,我们需像对待敌人一样谨慎,只要稍一生起就应如临大敌,马上远离或加以消灭。如果让它们占上风,则自己的戒律很难得以护持不失。
戊三、修持不放逸:
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长善法,尔可修谨慎。
“无生”,在藏文中有“甘露”之义,亦指“涅槃”或“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涅槃、解脱等究竟无生的甘露,其来源是精勤。精勤亦即为不放逸,所以佛告诉我们无生清净涅槃的来源是不放逸。过去诸佛亦是通过不放逸而得到涅槃、成就佛果的。
涅槃由不放逸而来,那三界轮回的生死因缘又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放逸不精勤修法的原因。如果我们今生当中放逸度日,没有好好持戒,没有精进修行,那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中就会一直流转,永远得不到解脱。因此龙树菩萨告诫国王,你不要像没有受过佛教教育的世间人一样,对因果善恶什么都马马虎虎,应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小心翼翼才能避免过失的发生。三门谨慎的人能与佛法相应,也能与世间善法相应,所以这种谨慎的精神特别重要。如果经常这样谨慎,以前所作的很多坏事,比如杀生、偷盗等恶业,现在有没有改正的机会呢?完全有的!
戊四、以喻说明不放逸:
先时离谨慎,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含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今生当中,由于放逸身心而为各种烦恼催动以及业力现前,造了很多如杀生、偷盗等极多粗重恶业,如果乌云将月亮层层包住,月亮便不能发出皎洁的光芒,但一旦将乌云遣除,月亮解除束缚,完全显现出来,将带给世界清凉与光明,尤其是在十五日,月光会显得更加明亮。同样的道理,我们以前做过的很多坏事,现在改正过来,重新做人,勤修佛法,则可以遣除往昔的一切恶业障垢,佛经中如是宣说,而且这种人仍具解脱的机会。
偈中用了三个公案来说明这一点。“孙陀罗难陀”是佛陀的弟弟,他刚出家时,白天晚上仍然想着自己漂亮的妻子,不能安心修行,后来世尊将他引到天界与地狱去观察,了知欲界之安乐没有真实,轮回的痛苦真实可怕,因而生起了无比的厌离心,从此渐渐除去贪心,后来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这说明贪心虽重亦可以对治。“央具理摩罗”即是“指鬘王”,因他依止了外道的教法,愚痴心很大,外道告诉他杀一千人即可得成就,他信以为真,先后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此时佛观察调化他的因缘成熟,便以方便调伏,使他从一个“恶王”,最终成为了证悟罗汉果的圣者。还有未生怨王,以前嗔心特别严重,起初杀父囚母造了五无间罪,后来得到阿罗汉教化,勤修忏悔,广布圣教,后来带业往生了。“达含绮莫迦”指的是“能乐”尊者,他以前不仅嗔心严重,而且贪心也很严重,他交结恶友,欲对他人妻子做邪淫,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造下了五无间罪。后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皈依、忏罪,命终之后,未堕落恶趣,而转生于三十三天。(《百业经》中也讲了一个人曾杀五千人,但后来通过改悔证了阿罗汉果位。)像孙陀罗难陀等,以前虽然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止佛教,改正恶习,修持善业,以此而得到了暂时的人天果位或究竟的阿罗汉果位。
龙树菩萨这部论从表面上看是对乐行王的教言,但实际也是对我们的教言。在佛的教法下,从来不违规是最好的,然而如果犯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也可以算是智者,可以算是修行人。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生来不是圣者,难免不犯错误,但只要正确面对,能知惭识愧,还是有机会将所犯过失忏悔清净的。所以,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在开始改正还是来得及,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上戒波罗蜜多宣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