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首位女战机飞行员赴前线 驾歼7PG战机(图)

青春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13-09-03
消息
11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6
91762121.jpg

巴基斯坦唯一的女战斗机飞行员艾莎·法鲁克登上中国歼7战斗机

引读: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边境打冷枪演变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那艾莎·法鲁克将是第一批升空的飞行员之一。

【CFC】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她已经作为首位进入巴基斯坦前线空战中队的女性而名垂史册。现在,这名26岁的空军上尉法鲁克说,她也为这一终极考验做好了准备。

她在伊斯兰堡的巴基斯坦空军总部说:“如果战争爆发,我将跟随我的长官,担任他的僚机飞行员。”

印巴仍然因克什米尔领土争端陷于僵持状态。自两国分裂以来,这一争端已经两次成为全面战争的导火索,近来争端再次燃起。双方都声称受到对方火炮和小型武器的攻击。上月,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军队打死5名印度士兵,在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中引发愤怒,但伊斯兰堡予以否认。

对空军上尉法鲁克来说,这将提供最佳的机会来证明女性在驾驶舱中同男性完全平等。

她说:“如果接到命令,我将去战斗。我要证明自己,要表明我要为祖国作贡献。”

今年早些时候,法鲁克完成训练,成为巴基斯坦首位做好战斗准备的女性战斗机飞行员,驾驶F-7PG战机。这是中国版本的米格-21型战机。

这不仅使她肩负起守卫与印度边境的责任,而且还使她成为成千上万女孩的榜样,她们梦想遵循她的足迹。在巴基斯坦,有许多女孩无法接受教育,不得不待在家中。

巴基斯坦仍然是一个父权社会。在该国东西部的广大地区,女性很少在外露面,除非她们穿着覆盖全身的长袍。

这不容易。在每一次力量和耐力测试中,她都必须不输于男性——有时还要应对没有女卫生间的情况。在被分配到距印巴边境约100英里的旁遮普省拉菲克基地的第20空军优势中队时,那里缺乏供女军官使用的设施。

她笑着说:“他们不得不为我专门建一些设施。”

巴基斯坦女性的状况在逐步改变。在该国的军队中大约有4000名女性。

在过去10年,有大约19名女性成为飞行员,但大多数驾驶运输机。在6名战斗机飞行员中,法鲁克是唯一有资格参战和沿着两个有核国家对峙的边境定期执行飞行任务的女性。

相关历史背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 ”,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5243fbf2b21193132a5e0ce565380cd7902397dda144ad7a.jpg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交战

当地时间2013年1月6日凌晨3时15分,驻扎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突然无端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靠近边境地带的印军哨所及一处村庄发射迫击炮,并用自动步枪进行袭击。印军仅以轻型武器向对方进行回击,双方交火持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

巴方炮击至少摧毁了印方一栋民宅,但并未有人员伤亡报告。他否认印军曾越境对巴方进行袭击,也不清楚巴方的人员伤亡情况。针对此次巴方的袭击原因,印军认为,这是巴基斯坦试图加快激进武装力量渗透进入两国争议地区的体现,但最终印方反应及时,将其计划挫败。

而巴基斯坦则将交火原因归结于印度的越界袭击上。巴基斯坦军方公共事务办公室6日发表声明称,印度边防军当天凌晨突然越界袭击了巴控克什米尔哈吉普尔区的萨万帕特拉哨所,造成一名巴军士兵死亡,一人受伤。

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都对印巴突然交火进行报道,美欧各国政府也纷纷通过外交渠道希望双方保持克制,勿使局势升温。美联社称,自2003年两国签署边境停火协议后,印巴指责对方越过实控线发射迫击炮或射击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指责一方越境袭击实属罕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