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录自《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释讲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庚三(断除财物的散乱)分三:辛一、总说财物的类别;辛二、别说断除财物散乱;辛三、宣说能断之对治。
辛一、总说财物的类别:
信戒施净闻,惭愧及正慧,
七财牟尼说,余物皆无益。
对上师三宝的功德和因果真实起信,叫做“信”;从居士到比丘之间所有戒条,及所有断恶行善的戒叫“戒”;布“施”,如同麦彭仁波切诸多论中所讲,分为上供下施两种;“闻”,并不是指听闻世间学问,因为世间知识等听闻得再多,再精通,对解脱也无益。所以,这里的“闻”指广闻显密经续等解脱之法;对己所作恶行,深感汗颜,常自刻责,名“惭”;自己做的错事,感觉愧对别人,名“愧”;能正确辨知一切事物的实相,叫做“正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叫做“圣者七财”,即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长阿含经》、《大宝积经》、《大般涅槃经》都有宣说。修行解脱道者,需求的应该是这七种财富。除“圣者七财”外,其他的世间有漏财富是不可以信赖的,不是我们所需求的。
辛二、别说断除财物散乱:
博奕乐观喧杂境,懒惰恶友敦亲志,
饮酒非时行六过,此劫芳名尔应弃。
《二规教言论》中为我们指出了六种损害名誉的行为,即:“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此处,龙树菩萨亦为我们宣讲了此损害名誉的六种法,修行人必须加以断除。一、博弈者,即是赌博、下棋、打麻将之类,这些确实没有任何意义,是耽误时间的行为,损坏国王的声誉,影响行者的修行;二、乐观喧杂境者,即喜欢看文艺节目、运动会,或者去歌舞、录像厅等易生贪染之处,人们迷乱于其中不能自觉,反而自以为是,越迷越深;三、懒惰者,对修法懈怠,不精进,是修行的极大障碍,有众多过患,《入行论》中说:“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由于对善法懒惰而贪求饮食、睡眠等世间法,不能生起出离心,导致长劫沉迷于轮回大海,受苦无尽,过莫大矣!四、亲友者,“恶友敦亲志”,即因为亲近、依止恶友、恶知识,使我们修行不能增上,反增过患,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故应远离恶友;五、饮酒者,饮酒有无量过失,可使人神志迷失,精神恍惚,造诸恶业,《宝鬘论》云:“由酒世间讥,误事亦耗财,痴迷行非事,故应常断酒。”六、夜行者,此处“非时行”,在藏文当中是夜间行,修行人晚上应在屋中安住,或坐禅或看书,不应该到处去,这样既不会影响他人修行,也不会耽误自己的时间,无垢光尊者教诫说:“晚行乃魔鬼。”所以,晚上不应到处去。国王啊!这六种行为在今生中会损坏你的名声。藏文本说得更明显,不仅今生损坏你的名声,来世也必然堕入地狱中,所以一定要舍弃。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对国王教诫,但间接也教诫他人舍弃此六种恶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佛在经中,通过对文殊菩萨、善现等教诫,而使后世众生得受利益而宣说。
辛三(宣说能断之对治)分二:壬一、对治贪欲的利益;壬二、不对治的过失。
壬一、对治贪欲的利益:
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
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
世人为了生活,希求财物,但求财之中少欲是最殊胜的,什么叫做少欲呢?即对未得之物不起过分贪心,简言之,善妙的物品自己虽然没有得到,但不会伤心,不去强求,始终泰然自若。的确,少欲之人内心无牵无挂,没有很多的痛苦。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少欲者最殊胜,有无量功德,《佛遗教经》中亦云:“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修行之人,应常修少欲。少欲者知足,有一些财物就满足了,内心常安乐。经中又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者,虽然贫穷,但与世间上富裕者是无有差别的,少欲者与拥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无有差别,是真正的富人!
壬二、不对治的过失:
若人广求诸事者,还被尔许苦来加,
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恼还如众首蛇。
如果有人贪求世间事物,不知满足,则会因此而感受众多痛苦。世间之物永远不会使你得到满足,只会更加增上你的贪心,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多求之愚人,因不知足而生很多烦恼,《佛遗教经》中亦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比如富人,虽然富可敌国,但不知足少欲,为如何搜集更多财物而痛苦,甚至夜间仍在苦思冥想,另一方面,因财物太多,又对如何保护财产而苦恼,这是对一般世间人而言,如果修行者贪著欲妙利养,损害之大简直无可言说,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在舍卫国附近一名“无贪庄严”(指舍弃贪欲,庄严净德)的树林中,为一万二千名比丘痛陈利养的危害,佛说:“利养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破?破持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总之,广求世欲只会带来痛苦,远离安乐,所以应修少欲。如果智者不修少欲,则会如“众首蛇”一样感受痛苦。此处蛇即指龙,龙经常感受天降热沙于身上的痛苦,头上有两个蛇首的龙,它的痛苦不是很大;如果有三个头,则痛苦要大一些,头越来越多,感受热沙的痛苦也越来越大。同样,我们财富越来越多,则痛苦亦越来越大。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庚三(断除财物的散乱)分三:辛一、总说财物的类别;辛二、别说断除财物散乱;辛三、宣说能断之对治。
辛一、总说财物的类别:
信戒施净闻,惭愧及正慧,
七财牟尼说,余物皆无益。
对上师三宝的功德和因果真实起信,叫做“信”;从居士到比丘之间所有戒条,及所有断恶行善的戒叫“戒”;布“施”,如同麦彭仁波切诸多论中所讲,分为上供下施两种;“闻”,并不是指听闻世间学问,因为世间知识等听闻得再多,再精通,对解脱也无益。所以,这里的“闻”指广闻显密经续等解脱之法;对己所作恶行,深感汗颜,常自刻责,名“惭”;自己做的错事,感觉愧对别人,名“愧”;能正确辨知一切事物的实相,叫做“正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叫做“圣者七财”,即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长阿含经》、《大宝积经》、《大般涅槃经》都有宣说。修行解脱道者,需求的应该是这七种财富。除“圣者七财”外,其他的世间有漏财富是不可以信赖的,不是我们所需求的。
辛二、别说断除财物散乱:
博奕乐观喧杂境,懒惰恶友敦亲志,
饮酒非时行六过,此劫芳名尔应弃。
《二规教言论》中为我们指出了六种损害名誉的行为,即:“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此处,龙树菩萨亦为我们宣讲了此损害名誉的六种法,修行人必须加以断除。一、博弈者,即是赌博、下棋、打麻将之类,这些确实没有任何意义,是耽误时间的行为,损坏国王的声誉,影响行者的修行;二、乐观喧杂境者,即喜欢看文艺节目、运动会,或者去歌舞、录像厅等易生贪染之处,人们迷乱于其中不能自觉,反而自以为是,越迷越深;三、懒惰者,对修法懈怠,不精进,是修行的极大障碍,有众多过患,《入行论》中说:“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由于对善法懒惰而贪求饮食、睡眠等世间法,不能生起出离心,导致长劫沉迷于轮回大海,受苦无尽,过莫大矣!四、亲友者,“恶友敦亲志”,即因为亲近、依止恶友、恶知识,使我们修行不能增上,反增过患,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故应远离恶友;五、饮酒者,饮酒有无量过失,可使人神志迷失,精神恍惚,造诸恶业,《宝鬘论》云:“由酒世间讥,误事亦耗财,痴迷行非事,故应常断酒。”六、夜行者,此处“非时行”,在藏文当中是夜间行,修行人晚上应在屋中安住,或坐禅或看书,不应该到处去,这样既不会影响他人修行,也不会耽误自己的时间,无垢光尊者教诫说:“晚行乃魔鬼。”所以,晚上不应到处去。国王啊!这六种行为在今生中会损坏你的名声。藏文本说得更明显,不仅今生损坏你的名声,来世也必然堕入地狱中,所以一定要舍弃。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对国王教诫,但间接也教诫他人舍弃此六种恶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佛在经中,通过对文殊菩萨、善现等教诫,而使后世众生得受利益而宣说。
辛三(宣说能断之对治)分二:壬一、对治贪欲的利益;壬二、不对治的过失。
壬一、对治贪欲的利益:
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
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
世人为了生活,希求财物,但求财之中少欲是最殊胜的,什么叫做少欲呢?即对未得之物不起过分贪心,简言之,善妙的物品自己虽然没有得到,但不会伤心,不去强求,始终泰然自若。的确,少欲之人内心无牵无挂,没有很多的痛苦。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少欲者最殊胜,有无量功德,《佛遗教经》中亦云:“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修行之人,应常修少欲。少欲者知足,有一些财物就满足了,内心常安乐。经中又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者,虽然贫穷,但与世间上富裕者是无有差别的,少欲者与拥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无有差别,是真正的富人!
壬二、不对治的过失:
若人广求诸事者,还被尔许苦来加,
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恼还如众首蛇。
如果有人贪求世间事物,不知满足,则会因此而感受众多痛苦。世间之物永远不会使你得到满足,只会更加增上你的贪心,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多求之愚人,因不知足而生很多烦恼,《佛遗教经》中亦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比如富人,虽然富可敌国,但不知足少欲,为如何搜集更多财物而痛苦,甚至夜间仍在苦思冥想,另一方面,因财物太多,又对如何保护财产而苦恼,这是对一般世间人而言,如果修行者贪著欲妙利养,损害之大简直无可言说,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在舍卫国附近一名“无贪庄严”(指舍弃贪欲,庄严净德)的树林中,为一万二千名比丘痛陈利养的危害,佛说:“利养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破?破持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总之,广求世欲只会带来痛苦,远离安乐,所以应修少欲。如果智者不修少欲,则会如“众首蛇”一样感受痛苦。此处蛇即指龙,龙经常感受天降热沙于身上的痛苦,头上有两个蛇首的龙,它的痛苦不是很大;如果有三个头,则痛苦要大一些,头越来越多,感受热沙的痛苦也越来越大。同样,我们财富越来越多,则痛苦亦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