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录自《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释讲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戊三(后行)分二:己一、善恶的辨别;己二、禅定的障碍。
己一分二:庚一、善恶的轻重;庚二、微小罪业不能害大善业。
庚一、善恶的轻重:
若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
此五行为善,不行为大恶。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试观我们平日所作所为,善业少且微,恶业多且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先应了知善恶业轻重之差别,为了便于辨别,龙树菩萨在此处分析了业的五种条件: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所谓恒,是恒常不断。以放生之善业来说,我们经常放生,也经常想着放生的事情,并不是偶然一次、二次,这叫做“恒”;二者修,是忆念之意。如我们在什么都不想的无记状态中放生,虽有些功德,但不会很大,因此我们放生时,应该忆念放生功德;三者对治,即为修善法而对治违缘,比如依对治遣除烦恼,则智慧自然生出,又如放生时,应将阻止自己放生的众多违缘遣除,顺利获得放生功德;第四德胜,指功德殊胜的福田处,如于上师三宝前献供或承事,功德极大,因是殊胜福田故;五者愍众生,对众生以悲愍、饶益心而造善,获利巨大。总之,我们做什么善事,应时间持久,经常忆念,修持对治心,具殊胜福田,对众生有利,具足此五种条件的福德无有限量。
反方面讲:以杀生作比喻,第一,恒时喜欢杀生;第二,经常忆念杀生的好处;第三,对他人劝诫充耳不闻,继续杀生;第四,牵涉到福田方面,比如上师告诫你不杀生,你非但不听,而且对上师诽谤,继续杀生,或于寺庙等处杀生;第五,对众生没有一点悲愍与同情,任意宰割。具足这种条件的罪业极重。
庚二、微小罪业不能害大善业:
雨盐咸少水,岂若泻江池,
纵令微罪业,善大殄应知。
盐放进少量水中,可使水变咸。如将一斤盐,倒在一锅水中,则全成盐水,但将这一斤盐倒入恒河等大江大河中,则根本无法感受到盐的味道,因为水太多而盐太少之缘故。
同样道理,我们因无明而造的一些比较轻微的罪业,就如同那一斤盐,而我们所造巨大的善业,就如同大河水一样,怎么会被染污呢?小的罪业,根本无法摧毁大的善业,反而自己大的善业会摧毁或压制轻微的罪业。《入菩萨行》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这种大善的功德无量,连很重的罪业在刹那间都能摧毁,何况小罪业?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难免产生些恶分别和邪见,但如果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积累闻思、修行、发菩提心、修持空性等大善业,这点轻微罪业便无法伤害我们了。
己二、禅定的障碍:
悔掉举恶作,昏睡欲贪疑,
如斯五盖贼,常偷诸善利。
我们修禅定时,有五种障碍,使禅定不能生起增上,即是后悔掉举(这里悔和掉举合为一种)、恶作、昏睡、欲念和怀疑。一“后悔掉举”,其中后悔指对以前已做的善法生后悔心,掉举即心向外散乱和躁动不安;二“恶作”,心中充满不满和不愉快,使他在修行中生起各种烦恼,生起对众生作损害之恶念;三“昏睡”,昏是心内收,睡是贪睡眠,二者全是内心里的一种疲倦或昏沉;四“欲贪”,因贪世间的各种欲妙,而对禅定产生障碍;五“怀疑”,对因果法、上师、三宝的功德,以及修行解脱等方面产生怀疑。
这五种障碍能盖覆我们的心性,使善法不生,能如贼一样偷走我们的善法功德,比世间小偷可要厉害得多。所以应恒时对治此五种障碍,使善业增上。以上禅定波罗蜜多已宣讲毕。
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二:戊一、略说信等五道;戊二、广说正念等智慧。
戊一分二:己一、信等五道;己二、依靠对治断除骄慢。
己一、信等五道:
有五最胜法,信勇念定慧,
于此应勤习,能招根力顶。
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地以上菩萨所得之智慧。若欲得到般若智慧,必须先圆满前面的加行道。加行道又分为暖、顶、忍、世第一法,依修持五根、五力而获圆满。
圆满加行道应修的五种最殊胜法要,即信、勇、念、定、慧。信,对三宝因果以及深法(如空性)生起信心;勇,对善法生起欢喜心而勇猛精进地修持;念,对善法恒时忆念不遗忘;定,一心不乱地专注所缘境;慧,能辨别佛法、圣教的意义。对此五胜法精进修学,可以圆满得到五根、五力。在加行道的暖位和顶位时,得到信、勇、念、定、慧等五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时得到信勇等五力。资粮道和加行道同属于世间大道,而以加行道为胜,加行道中的世第一法是加行道的极顶,也是世间道的极顶。为了达到此种境界,我们应该精进修习此五胜法。如果不具此五胜法,修习佛法根本不可能成佛。所以此五胜法既然如此的重要,那么自己若不具足,应尽量使生起;若仅具足少分,应祈祷上师三宝,使其增上。
己二、依靠对治断除骄慢:
病苦死爱别,斯皆自业为,
未度可勤修,对品忘娇恣。
修行人修法过程中,最忌生起傲慢心,因为傲慢会障碍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变得无知,所谓“我慢高山,德水不留”,所以我们应勤修对治。
在没有观察之时,我们经常以身体健壮、年轻有为等作为骄傲的资本。但只要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终有一天会变坏的无常法,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世间上的各种疾病、令人畏惧的死苦、衰老之苦及爱别离苦等极难忍受的痛苦,是由自己前世所造恶业招感而来,自己既有这些恶业,又有这些恶业生出的痛苦,并且还没有从中度脱,那就应该精进修持,对治骄恣。如此长时修持,则不会再有什么骄傲。比如,本以为自己身体很好,但转念又想到这都是不定法,也难免不生病,或认为自己年轻有为,但总有一天亦会变老……。总之,依靠世间上的种种痛苦来修对治,可息灭骄恣和傲慢。
戊二(广说正念等智慧)分二:己一、一切有寂的根本为智慧;己二、宣说需求智慧。
己一分二:庚一、善趣根本为世间正见;庚二、解脱根本为出世间正见。
庚一、善趣根本为世间正见: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即没有世间因果正见的人难免堕入恶趣,而有因果正见的人则能往生善道。世间正见极其重要,若不具足,做什么善法都不能解脱恶趣。今已至末法时代,五浊深重之时,众生寿命短暂,智慧浅薄,烦恼极其深重,所作所行多不如法,因此具有世间正见就更显重要,欲得生善趣者应励力从心底生起。
若欲天解脱,尔当修正见,
设使人行善,邪见招恶果。
你如果想得到暂时善趣的人天福报,以及希求究竟的解脱,都应该努力修持世间正见。所谓的世间正见并不是指大中观的见,亦不是指大圆满的见,而是指承认有生死轮回、三世因果等,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与之相反,我们如果认为前世后世不成立,善恶果报只是一种说法,大概不是真的等等,有了这种想法即叫做世间邪见。若自己生起诸如此类世间邪见的当时,你所有的善根就都已经被摧毁了。还有些不明道理的出家人认为,我只要守持好别解脱戒就可以了,至于邪见难免不生,可能不太要紧。但实际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出家人犯了别解脱的支分戒还可以忏悔清净,不用重新受戒,而如果生了邪见,别解脱戒就从根本上失坏了,因为毁坏戒律的根本因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邪见。一旦你生起了这种邪见,不论你持居士戒,还是出家戒,虽然没有发现犯根本戒等,但戒体已经失毁了。依藏地明朗大师等律师的观点,你必须依靠仪轨来重新受戒,但也必须是你的邪见已彻底灭尽之后才行。又如果我们抱着邪见,去做一些如顶礼供养上师等善行,但这些善行不但不会成熟善果,反而会为自己招来地狱等恶果。荣敦大师说,如果生了邪见,以前布施等善法的功德非但不能现前,反而全都隐没,邪见将把自己投入地狱之中。这也是龙树菩萨等高僧大德反复教诫后学不能生邪见,要积极护持自己正见的原因所在。
相续中有大圆满、大中观见解的人,在世俗中仍一定要承认因果轮回。如果因为业力显现,生起邪见时,自己不能坐视不理,应励力忏悔,使之清净。
庚二、解脱根本为出世间正见:
无乐常无我,不净审知人,
妄念四倒见,难苦在兹身。
什么是出世间正见?世俗当中又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世俗中的胜义谛即为出世间正见,如无我见、空性见,还有不净见和无常见等。因为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衡量诸法的本体,所以名为出世间正见。
展开来讲,我们行持佛法者应该了知一切轮回没有快乐。当我们修习四正念时,其中有一个觉受正念,通过修习觉受正念了知一切觉受是痛苦的本性,无有安乐可言。
人们享受世间欲妙,误以为是安乐,但华智仁波切早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指出,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痛苦,无一安乐之法。除此之外,也应知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是无常的本性,恒常不变的法在器情世间都是找不到的。人们执著种种法,都由我执而起,但观察时却得不到我,如观察人无我方面,此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显然不是我,但除了身体之外更找不到一个我,所以说无我。了知世间法不乐、无常、无我、不净四种称为出世间正见。因为众生未证悟人、法二无我,而虚妄分别,所以颠倒执著,无常执为常,不乐执为乐,无我执为有我,不净执为净,此常乐我净四种称为四倒见。如果不远离四倒见就会遭受世间上难以忍受的痛苦,所以修行人观察不乐、无常、无我、不净的出世间正见很重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证悟真实胜义谛。
己二(宣说需求智慧)分二:庚一、宣说正见;庚二、宣说正道。
庚一分二:辛一、抉择人无我;辛二、观察五蕴。
辛一、抉择人无我:
《入中论》里观察人无我的方法和本论中抉择人无我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入菩萨行》则有所不同。
说色不是我,我非有于色,
色我非更在,知余四蕴空。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宣说,五蕴当中的色蕴并不是我。《入菩萨行》中这样抉择的:“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如此详细观察后,得出结论,即色蕴肯定不是我。如果色蕴是我不成立,那身又如何具足呢?肯定不具足。如果我是实有存在的,则可以说这是我的手等,但现在我都找不到,那我的身体更不成立,如石女的儿子一样。色和我不是以能依所依的方式而存在,如果色和我是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则我应该依靠色而存在,或者色应依靠我而存在。但这种存在亦不成立,因为我不成立,那色又如何依靠我呢?这是一种观察方法。以四种方法来抉择我和色没有任何关系,以这种方法来推理其他受等四蕴,最后得到我是空性的见解。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等迷乱习气严重执著我是实有存在,但真正观察时,我仅是假名而已。如说手足等分支是我,那么以头作比喻,如果头是我,那头发掉了一根,则我就不圆满了,但实际上即使头发全掉,众生还是以为“我”圆满无缺,所以这种执著是错误的。然后再对认为“我遍于全身”这种观点来进行观察,手足等支分都住于各自的位置上,那么“我”,到底在哪个位置?全身由各支分组成,如果分开时不见“我”,那么组合在一起就更不可能有了……,以这种中观推理来观察,不论理论家还是哲学家,通过辩论都不能成立“我是存在的”观点。我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无法找到。抉择人无我到底有何必要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执著有我,不知我是不成立的,由于这种实执将会使众生永远沉于轮回,得不到解脱,所以诸佛菩萨以中观理论教我们抉择人无我,破除我执走向解脱。
辛二、观察五蕴:
不从时节生,非自然本性,
非无因自在,从愚业爱生。
很多外道对众生五蕴如何产生说法不同。有些说是从时节中产生五蕴,而且是常有的。这种说法不正确,如果五蕴是从时节中产生,而且常有,那么,可以推知既然果(五蕴)是常有,那么因(春等时节)也必须常有,但为什么春天不是常有的?若因(春等)是变化的,那果(五蕴)为什么会是常有的?肯定不会,所以五蕴亦非常有。有些说,自然本性当中产生的,如数论外道说是从自性、神我中产生,此说法在《入行论·智慧品》中已广破了,此处从略。有些外道说是无因而生,如顺世外道说我无缘无因而生,此亦不正确,如果不需各种因缘而生,为什么火焰不能生黑暗呢?有说是大自在天所生,但反复观察亦不正确……,那我究竟从何而生呢?佛教观点是以十二因缘当中的无明愚痴业等作因,然后,如轮一样流转而生。首先有愚痴,然后有爱,最后对爱产生执著,以此缘起产生无明。在显现上是烦恼无明所生,并不是外境地水火风,亦不是世间天等所造。但在究竟智慧面前,我和众生都不存在,是空性的。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戊三(后行)分二:己一、善恶的辨别;己二、禅定的障碍。
己一分二:庚一、善恶的轻重;庚二、微小罪业不能害大善业。
庚一、善恶的轻重:
若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
此五行为善,不行为大恶。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试观我们平日所作所为,善业少且微,恶业多且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先应了知善恶业轻重之差别,为了便于辨别,龙树菩萨在此处分析了业的五种条件: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所谓恒,是恒常不断。以放生之善业来说,我们经常放生,也经常想着放生的事情,并不是偶然一次、二次,这叫做“恒”;二者修,是忆念之意。如我们在什么都不想的无记状态中放生,虽有些功德,但不会很大,因此我们放生时,应该忆念放生功德;三者对治,即为修善法而对治违缘,比如依对治遣除烦恼,则智慧自然生出,又如放生时,应将阻止自己放生的众多违缘遣除,顺利获得放生功德;第四德胜,指功德殊胜的福田处,如于上师三宝前献供或承事,功德极大,因是殊胜福田故;五者愍众生,对众生以悲愍、饶益心而造善,获利巨大。总之,我们做什么善事,应时间持久,经常忆念,修持对治心,具殊胜福田,对众生有利,具足此五种条件的福德无有限量。
反方面讲:以杀生作比喻,第一,恒时喜欢杀生;第二,经常忆念杀生的好处;第三,对他人劝诫充耳不闻,继续杀生;第四,牵涉到福田方面,比如上师告诫你不杀生,你非但不听,而且对上师诽谤,继续杀生,或于寺庙等处杀生;第五,对众生没有一点悲愍与同情,任意宰割。具足这种条件的罪业极重。
庚二、微小罪业不能害大善业:
雨盐咸少水,岂若泻江池,
纵令微罪业,善大殄应知。
盐放进少量水中,可使水变咸。如将一斤盐,倒在一锅水中,则全成盐水,但将这一斤盐倒入恒河等大江大河中,则根本无法感受到盐的味道,因为水太多而盐太少之缘故。
同样道理,我们因无明而造的一些比较轻微的罪业,就如同那一斤盐,而我们所造巨大的善业,就如同大河水一样,怎么会被染污呢?小的罪业,根本无法摧毁大的善业,反而自己大的善业会摧毁或压制轻微的罪业。《入菩萨行》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这种大善的功德无量,连很重的罪业在刹那间都能摧毁,何况小罪业?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难免产生些恶分别和邪见,但如果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积累闻思、修行、发菩提心、修持空性等大善业,这点轻微罪业便无法伤害我们了。
己二、禅定的障碍:
悔掉举恶作,昏睡欲贪疑,
如斯五盖贼,常偷诸善利。
我们修禅定时,有五种障碍,使禅定不能生起增上,即是后悔掉举(这里悔和掉举合为一种)、恶作、昏睡、欲念和怀疑。一“后悔掉举”,其中后悔指对以前已做的善法生后悔心,掉举即心向外散乱和躁动不安;二“恶作”,心中充满不满和不愉快,使他在修行中生起各种烦恼,生起对众生作损害之恶念;三“昏睡”,昏是心内收,睡是贪睡眠,二者全是内心里的一种疲倦或昏沉;四“欲贪”,因贪世间的各种欲妙,而对禅定产生障碍;五“怀疑”,对因果法、上师、三宝的功德,以及修行解脱等方面产生怀疑。
这五种障碍能盖覆我们的心性,使善法不生,能如贼一样偷走我们的善法功德,比世间小偷可要厉害得多。所以应恒时对治此五种障碍,使善业增上。以上禅定波罗蜜多已宣讲毕。
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二:戊一、略说信等五道;戊二、广说正念等智慧。
戊一分二:己一、信等五道;己二、依靠对治断除骄慢。
己一、信等五道:
有五最胜法,信勇念定慧,
于此应勤习,能招根力顶。
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地以上菩萨所得之智慧。若欲得到般若智慧,必须先圆满前面的加行道。加行道又分为暖、顶、忍、世第一法,依修持五根、五力而获圆满。
圆满加行道应修的五种最殊胜法要,即信、勇、念、定、慧。信,对三宝因果以及深法(如空性)生起信心;勇,对善法生起欢喜心而勇猛精进地修持;念,对善法恒时忆念不遗忘;定,一心不乱地专注所缘境;慧,能辨别佛法、圣教的意义。对此五胜法精进修学,可以圆满得到五根、五力。在加行道的暖位和顶位时,得到信、勇、念、定、慧等五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时得到信勇等五力。资粮道和加行道同属于世间大道,而以加行道为胜,加行道中的世第一法是加行道的极顶,也是世间道的极顶。为了达到此种境界,我们应该精进修习此五胜法。如果不具此五胜法,修习佛法根本不可能成佛。所以此五胜法既然如此的重要,那么自己若不具足,应尽量使生起;若仅具足少分,应祈祷上师三宝,使其增上。
己二、依靠对治断除骄慢:
病苦死爱别,斯皆自业为,
未度可勤修,对品忘娇恣。
修行人修法过程中,最忌生起傲慢心,因为傲慢会障碍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变得无知,所谓“我慢高山,德水不留”,所以我们应勤修对治。
在没有观察之时,我们经常以身体健壮、年轻有为等作为骄傲的资本。但只要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终有一天会变坏的无常法,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世间上的各种疾病、令人畏惧的死苦、衰老之苦及爱别离苦等极难忍受的痛苦,是由自己前世所造恶业招感而来,自己既有这些恶业,又有这些恶业生出的痛苦,并且还没有从中度脱,那就应该精进修持,对治骄恣。如此长时修持,则不会再有什么骄傲。比如,本以为自己身体很好,但转念又想到这都是不定法,也难免不生病,或认为自己年轻有为,但总有一天亦会变老……。总之,依靠世间上的种种痛苦来修对治,可息灭骄恣和傲慢。
戊二(广说正念等智慧)分二:己一、一切有寂的根本为智慧;己二、宣说需求智慧。
己一分二:庚一、善趣根本为世间正见;庚二、解脱根本为出世间正见。
庚一、善趣根本为世间正见: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即没有世间因果正见的人难免堕入恶趣,而有因果正见的人则能往生善道。世间正见极其重要,若不具足,做什么善法都不能解脱恶趣。今已至末法时代,五浊深重之时,众生寿命短暂,智慧浅薄,烦恼极其深重,所作所行多不如法,因此具有世间正见就更显重要,欲得生善趣者应励力从心底生起。
若欲天解脱,尔当修正见,
设使人行善,邪见招恶果。
你如果想得到暂时善趣的人天福报,以及希求究竟的解脱,都应该努力修持世间正见。所谓的世间正见并不是指大中观的见,亦不是指大圆满的见,而是指承认有生死轮回、三世因果等,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与之相反,我们如果认为前世后世不成立,善恶果报只是一种说法,大概不是真的等等,有了这种想法即叫做世间邪见。若自己生起诸如此类世间邪见的当时,你所有的善根就都已经被摧毁了。还有些不明道理的出家人认为,我只要守持好别解脱戒就可以了,至于邪见难免不生,可能不太要紧。但实际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出家人犯了别解脱的支分戒还可以忏悔清净,不用重新受戒,而如果生了邪见,别解脱戒就从根本上失坏了,因为毁坏戒律的根本因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邪见。一旦你生起了这种邪见,不论你持居士戒,还是出家戒,虽然没有发现犯根本戒等,但戒体已经失毁了。依藏地明朗大师等律师的观点,你必须依靠仪轨来重新受戒,但也必须是你的邪见已彻底灭尽之后才行。又如果我们抱着邪见,去做一些如顶礼供养上师等善行,但这些善行不但不会成熟善果,反而会为自己招来地狱等恶果。荣敦大师说,如果生了邪见,以前布施等善法的功德非但不能现前,反而全都隐没,邪见将把自己投入地狱之中。这也是龙树菩萨等高僧大德反复教诫后学不能生邪见,要积极护持自己正见的原因所在。
相续中有大圆满、大中观见解的人,在世俗中仍一定要承认因果轮回。如果因为业力显现,生起邪见时,自己不能坐视不理,应励力忏悔,使之清净。
庚二、解脱根本为出世间正见:
无乐常无我,不净审知人,
妄念四倒见,难苦在兹身。
什么是出世间正见?世俗当中又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世俗中的胜义谛即为出世间正见,如无我见、空性见,还有不净见和无常见等。因为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衡量诸法的本体,所以名为出世间正见。
展开来讲,我们行持佛法者应该了知一切轮回没有快乐。当我们修习四正念时,其中有一个觉受正念,通过修习觉受正念了知一切觉受是痛苦的本性,无有安乐可言。
人们享受世间欲妙,误以为是安乐,但华智仁波切早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指出,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痛苦,无一安乐之法。除此之外,也应知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是无常的本性,恒常不变的法在器情世间都是找不到的。人们执著种种法,都由我执而起,但观察时却得不到我,如观察人无我方面,此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显然不是我,但除了身体之外更找不到一个我,所以说无我。了知世间法不乐、无常、无我、不净四种称为出世间正见。因为众生未证悟人、法二无我,而虚妄分别,所以颠倒执著,无常执为常,不乐执为乐,无我执为有我,不净执为净,此常乐我净四种称为四倒见。如果不远离四倒见就会遭受世间上难以忍受的痛苦,所以修行人观察不乐、无常、无我、不净的出世间正见很重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证悟真实胜义谛。
己二(宣说需求智慧)分二:庚一、宣说正见;庚二、宣说正道。
庚一分二:辛一、抉择人无我;辛二、观察五蕴。
辛一、抉择人无我:
《入中论》里观察人无我的方法和本论中抉择人无我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入菩萨行》则有所不同。
说色不是我,我非有于色,
色我非更在,知余四蕴空。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宣说,五蕴当中的色蕴并不是我。《入菩萨行》中这样抉择的:“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如此详细观察后,得出结论,即色蕴肯定不是我。如果色蕴是我不成立,那身又如何具足呢?肯定不具足。如果我是实有存在的,则可以说这是我的手等,但现在我都找不到,那我的身体更不成立,如石女的儿子一样。色和我不是以能依所依的方式而存在,如果色和我是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则我应该依靠色而存在,或者色应依靠我而存在。但这种存在亦不成立,因为我不成立,那色又如何依靠我呢?这是一种观察方法。以四种方法来抉择我和色没有任何关系,以这种方法来推理其他受等四蕴,最后得到我是空性的见解。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等迷乱习气严重执著我是实有存在,但真正观察时,我仅是假名而已。如说手足等分支是我,那么以头作比喻,如果头是我,那头发掉了一根,则我就不圆满了,但实际上即使头发全掉,众生还是以为“我”圆满无缺,所以这种执著是错误的。然后再对认为“我遍于全身”这种观点来进行观察,手足等支分都住于各自的位置上,那么“我”,到底在哪个位置?全身由各支分组成,如果分开时不见“我”,那么组合在一起就更不可能有了……,以这种中观推理来观察,不论理论家还是哲学家,通过辩论都不能成立“我是存在的”观点。我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无法找到。抉择人无我到底有何必要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执著有我,不知我是不成立的,由于这种实执将会使众生永远沉于轮回,得不到解脱,所以诸佛菩萨以中观理论教我们抉择人无我,破除我执走向解脱。
辛二、观察五蕴:
不从时节生,非自然本性,
非无因自在,从愚业爱生。
很多外道对众生五蕴如何产生说法不同。有些说是从时节中产生五蕴,而且是常有的。这种说法不正确,如果五蕴是从时节中产生,而且常有,那么,可以推知既然果(五蕴)是常有,那么因(春等时节)也必须常有,但为什么春天不是常有的?若因(春等)是变化的,那果(五蕴)为什么会是常有的?肯定不会,所以五蕴亦非常有。有些说,自然本性当中产生的,如数论外道说是从自性、神我中产生,此说法在《入行论·智慧品》中已广破了,此处从略。有些外道说是无因而生,如顺世外道说我无缘无因而生,此亦不正确,如果不需各种因缘而生,为什么火焰不能生黑暗呢?有说是大自在天所生,但反复观察亦不正确……,那我究竟从何而生呢?佛教观点是以十二因缘当中的无明愚痴业等作因,然后,如轮一样流转而生。首先有愚痴,然后有爱,最后对爱产生执著,以此缘起产生无明。在显现上是烦恼无明所生,并不是外境地水火风,亦不是世间天等所造。但在究竟智慧面前,我和众生都不存在,是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