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t88
Administrator
- 注册
- 2004-05-08
- 消息
- 18,274
- 荣誉分数
- 284
- 声望点数
- 263
毛子的邪恶母鹿 浅谈苏联的米24武直
在动物世界中,鹿是非常讨人喜欢的。旧时欧洲的王公贵族,常常在自己的庄园里放养一些鹿,装点太平盛世和小资情调。小鹿班比也是迪斯尼同名动画片中 的主人公,在童话的丛林里千娇百媚,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但是在真实世界的丛林上空,却徘徊着一个长满獠牙的鹿,这就是前苏联的攻击直升机米 -24,北约代号母鹿。
米哈伊尔.莱昂蒂耶维奇.米尔,这是一个直升机世界里如雷贯耳的名字。据说今天世界上每四架直升机中,就有一架是米尔直升机或米尔直升机的变型或衍生。到 1999 年为止,世界上大约有 3 万架直升机挂着米尔的名字。
60 年代中,在首战即决战的闪电战思想指导下,苏军实行全面机械化,BMP-1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战斗车开始列装,将机械化步兵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运兵直升机也在苏军中大量列装。米尔在 66 年就高瞻远瞩地意识到,苏军将需要“飞行的步兵战车”,用来快速输送突击分队,并为离机的步兵提供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支援。
米尔的第一个方案和美国的 UH-1 十分相似,并列双座的座舱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界,宽大的机舱可以搭载 7-8 名士兵,两侧各有两个大舱门,但不是直升机上常用的滑门,而是上下分别开启。机头武器是一门固定的双管航炮,机舱顶部两侧的短翼下有武器挂架,可以挂载火 箭和反坦克导弹。
米尔的设想在军方引起激烈争论,以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实权在握的元老派坚决反对这种异端邪说,好在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格列奇科大力支持这一新生事物,最终,专家组的意见是上马,米尔的设想在 67 年 3 月 29 日得到了准生证。
米尔的团队迅速提出两种基本设计,一个是7 .5 吨级的单发重型直升机,另一种是 10.5 吨级的双发重型直升机,米尔设计局的试制工厂还制作了 3 种基本机身和 5 种座舱,供军方评估之用。
最后,军方选取了双发方案,主要看重双发的可靠性和抗战损性,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于 68 年批准米-24 的研制,但一代宗师米尔在 70 年去世,终年仅 60 岁,米-24 的设计由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蒂叙琴科接任,具体设计由 V.A. 库兹涅佐夫负责。
米-24 早期型的基本结构和机械取自米-8。发动机的功率得到加大。机身比较窄,以减小迎风阻力。机门仍保留概念设计时上下分别打开的设计,由机械助力开关,下半 门内置台阶,方便登机、离机之用。机窗的“窗台”上设有供机载步兵步枪射击用的支点。飞行员座有装甲保护,驾驶舱侧面和发动机罩也有装甲保护。
有这张图可以看出来 早期的米24其实就是米8的瘦身武装版
机身为普通全金属半硬壳式短舱尾梁结构。机身两侧有比西方设计大得多的全金属悬臂式短翼,平面为梯形,具有大约16°下反角和20°安装角,翼面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飞行时,短翼大约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系统。
米-24系列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能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 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但我怀疑飞行员在火网里一顿战术动作 步兵们下飞机还能站稳吗?)。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
米-24D采用两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40千瓦(2230轴马力)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座舱上面。该发动机与米-8、米-17的 发动机属于同一系列,便于减低陆航地勤的维护工作量。动力系统关键部位装有8毫米厚的淬火装甲钢板。内部燃油量大概1500千克。同时可带4个外挂油箱, 每个外挂油箱容量为500升。外挂油箱只可装在短翼两个靠内的挂点上。
米-24A 的使用经验表明,最初的座舱设计有严重缺陷。驾驶员的座位在后左,射击员的座位在前右,但在实际中,射击员阻挡驾驶员向右前方的视界,而偏左的座位使右后 方又成了死角。于是,米尔设计局对米-24 作了一次大改,座舱变成前后一直线,但后坐抬高,改善驾驶员的视野;火控系统的鼓包也向下突出,改善了火控系统的视野。前机身改变了,前起落架必须加长, 形成在地面上停机时“昂首挺立”的姿态。至此,米-24 那十分有特征的外形就定形了。
早期型的米24装备一挺双管12.7固定机枪 火力偏弱。为了加强米-24 的火力,米尔设计局在米-24P 上安装了一门双管 30 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 12.7 毫米机枪。30 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问题,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采用机右侧固定安装。
作为攻击直升机,米-24 具有速度快、爬升好、载重大、火力强、装甲厚的特点,不光可以提供直接的强大火力支援,还可以运载突击分队,或后送伤员。理论上,米-24 既有强大火力、又能载运人员的特点,使它成为战斗搜索救援(CSAR)的理想直升机,可以在敌后独立地搜索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但没有见到苏联把米-24 作为专用 CSAR 直升机的记载
米-24 具有水平机动性上的不足,而水平机动性对于空中格斗至关重要。由于主旋翼翼载较高,要比重量和动力系统相仿的米-8 低 50%,米-24 作持续高速机动时,容易掉高度。以 250 公里/小时速度作 20 度俯冲拉起时,可以掉 200 米以上的高度,这要求低空机动飞行不能出一点差错。更有甚者,过于激烈的机动动作可能导致主旋翼可能打到尾撑,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米-24生产装备数量巨大,据统计苏联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的两家直升机工厂已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别的米-24直升机。现约有120架仍在俄 罗斯和周边国家服役,各军区都编有直升机中队。单价约为550万美元。其出口型还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参与 了两伊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
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作战飞机了,在 20 多年里就经历了 30 多场战争,从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从欧洲的波黑,到中亚的车臣;历史上很少作战飞机有比米-24 更丰富的战斗经历。米-24 的首战是在 78 年的埃塞俄比亚,当时索马里军阀巴尔将军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省,埃塞俄比亚的米-24 在苏联顾问指挥下,由古巴飞行员操纵,发动反击,取得很不错的战果。
阿富汗多山,经常需要控制制高点;地面交通不便,对手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直升机成了作战行动的不二选择。米-24 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 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苏军飞行员的动作很泼辣,有时长机攻击还未脱离,僚机已 经在长机左右开始攻击,弹道之近,危及长机安全。
在阿富汗,米-24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 经常以 2-4 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 12.7 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 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
米-24 的损失率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 8-12% 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 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的维修就不说了,大修也在阿富汗就地进行,不再送回苏联,所以换人不换机。巴格拉姆基地有两架米-24,86 年交付,一年就飞了 1,000 小时。第二年就报废了!
苏军地勤的本事很大,很多平时在外场不可思议的维修,在战时都实现了。空气滤清器堵塞了,用压缩空气吹一下疏通;用得太狠的蓄电池过热了,浸到流动 的自来水里冷却;地面起动车不够,米-24 的辅助动力装置就用坦克或装甲车起动。在阿富汗,弹药手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要高 24 倍!所有抓得住的人员全部抓来帮助装弹,没有正规的工具就人拉肩扛,反正把弹药装上去就是了。
阿富汗的炎热高原条件对米-24 的飞行员是很大的挑战。由于发动机出力不足。茹可夫斯基试飞中心开发了一种短距起飞的方式,先把旋翼转起来,用升力把机尾抬起 10-12 度,这样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飞角度,发动机可以把本来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进的动力,直升机加速前飞时是就是这样头朝下、尾朝上的,但这时直升机还在地面起 飞阶段,所以整个飞机都平衡在首轮上,然后加大马力滑跑,通常几十米就可以飞起来。
虽然雌鹿的战绩很辉煌。但美国佬曾经弄到了一架让美国武直机飞行员试飞。这种飞机却被人称为飞行坦克 长翅膀的拖拉机!
值得一提的是雌鹿差点被解放军采购成为解放军的第一种武直。 现在国家航空博物馆还存着一架当年从第三国途径弄来的样机
来源:铁血社区
在动物世界中,鹿是非常讨人喜欢的。旧时欧洲的王公贵族,常常在自己的庄园里放养一些鹿,装点太平盛世和小资情调。小鹿班比也是迪斯尼同名动画片中 的主人公,在童话的丛林里千娇百媚,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但是在真实世界的丛林上空,却徘徊着一个长满獠牙的鹿,这就是前苏联的攻击直升机米 -24,北约代号母鹿。
米哈伊尔.莱昂蒂耶维奇.米尔,这是一个直升机世界里如雷贯耳的名字。据说今天世界上每四架直升机中,就有一架是米尔直升机或米尔直升机的变型或衍生。到 1999 年为止,世界上大约有 3 万架直升机挂着米尔的名字。
60 年代中,在首战即决战的闪电战思想指导下,苏军实行全面机械化,BMP-1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战斗车开始列装,将机械化步兵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运兵直升机也在苏军中大量列装。米尔在 66 年就高瞻远瞩地意识到,苏军将需要“飞行的步兵战车”,用来快速输送突击分队,并为离机的步兵提供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支援。
米尔的第一个方案和美国的 UH-1 十分相似,并列双座的座舱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界,宽大的机舱可以搭载 7-8 名士兵,两侧各有两个大舱门,但不是直升机上常用的滑门,而是上下分别开启。机头武器是一门固定的双管航炮,机舱顶部两侧的短翼下有武器挂架,可以挂载火 箭和反坦克导弹。
米尔的设想在军方引起激烈争论,以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实权在握的元老派坚决反对这种异端邪说,好在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格列奇科大力支持这一新生事物,最终,专家组的意见是上马,米尔的设想在 67 年 3 月 29 日得到了准生证。
米尔的团队迅速提出两种基本设计,一个是7 .5 吨级的单发重型直升机,另一种是 10.5 吨级的双发重型直升机,米尔设计局的试制工厂还制作了 3 种基本机身和 5 种座舱,供军方评估之用。
最后,军方选取了双发方案,主要看重双发的可靠性和抗战损性,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于 68 年批准米-24 的研制,但一代宗师米尔在 70 年去世,终年仅 60 岁,米-24 的设计由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蒂叙琴科接任,具体设计由 V.A. 库兹涅佐夫负责。
米-24 早期型的基本结构和机械取自米-8。发动机的功率得到加大。机身比较窄,以减小迎风阻力。机门仍保留概念设计时上下分别打开的设计,由机械助力开关,下半 门内置台阶,方便登机、离机之用。机窗的“窗台”上设有供机载步兵步枪射击用的支点。飞行员座有装甲保护,驾驶舱侧面和发动机罩也有装甲保护。
有这张图可以看出来 早期的米24其实就是米8的瘦身武装版
机身为普通全金属半硬壳式短舱尾梁结构。机身两侧有比西方设计大得多的全金属悬臂式短翼,平面为梯形,具有大约16°下反角和20°安装角,翼面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飞行时,短翼大约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系统。
米-24系列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能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 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但我怀疑飞行员在火网里一顿战术动作 步兵们下飞机还能站稳吗?)。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
米-24D采用两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40千瓦(2230轴马力)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座舱上面。该发动机与米-8、米-17的 发动机属于同一系列,便于减低陆航地勤的维护工作量。动力系统关键部位装有8毫米厚的淬火装甲钢板。内部燃油量大概1500千克。同时可带4个外挂油箱, 每个外挂油箱容量为500升。外挂油箱只可装在短翼两个靠内的挂点上。
米-24A 的使用经验表明,最初的座舱设计有严重缺陷。驾驶员的座位在后左,射击员的座位在前右,但在实际中,射击员阻挡驾驶员向右前方的视界,而偏左的座位使右后 方又成了死角。于是,米尔设计局对米-24 作了一次大改,座舱变成前后一直线,但后坐抬高,改善驾驶员的视野;火控系统的鼓包也向下突出,改善了火控系统的视野。前机身改变了,前起落架必须加长, 形成在地面上停机时“昂首挺立”的姿态。至此,米-24 那十分有特征的外形就定形了。
早期型的米24装备一挺双管12.7固定机枪 火力偏弱。为了加强米-24 的火力,米尔设计局在米-24P 上安装了一门双管 30 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 12.7 毫米机枪。30 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问题,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采用机右侧固定安装。
作为攻击直升机,米-24 具有速度快、爬升好、载重大、火力强、装甲厚的特点,不光可以提供直接的强大火力支援,还可以运载突击分队,或后送伤员。理论上,米-24 既有强大火力、又能载运人员的特点,使它成为战斗搜索救援(CSAR)的理想直升机,可以在敌后独立地搜索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但没有见到苏联把米-24 作为专用 CSAR 直升机的记载
米-24 具有水平机动性上的不足,而水平机动性对于空中格斗至关重要。由于主旋翼翼载较高,要比重量和动力系统相仿的米-8 低 50%,米-24 作持续高速机动时,容易掉高度。以 250 公里/小时速度作 20 度俯冲拉起时,可以掉 200 米以上的高度,这要求低空机动飞行不能出一点差错。更有甚者,过于激烈的机动动作可能导致主旋翼可能打到尾撑,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米-24生产装备数量巨大,据统计苏联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的两家直升机工厂已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别的米-24直升机。现约有120架仍在俄 罗斯和周边国家服役,各军区都编有直升机中队。单价约为550万美元。其出口型还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参与 了两伊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
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作战飞机了,在 20 多年里就经历了 30 多场战争,从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从欧洲的波黑,到中亚的车臣;历史上很少作战飞机有比米-24 更丰富的战斗经历。米-24 的首战是在 78 年的埃塞俄比亚,当时索马里军阀巴尔将军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省,埃塞俄比亚的米-24 在苏联顾问指挥下,由古巴飞行员操纵,发动反击,取得很不错的战果。
阿富汗多山,经常需要控制制高点;地面交通不便,对手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直升机成了作战行动的不二选择。米-24 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 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苏军飞行员的动作很泼辣,有时长机攻击还未脱离,僚机已 经在长机左右开始攻击,弹道之近,危及长机安全。
在阿富汗,米-24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 经常以 2-4 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 12.7 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 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
米-24 的损失率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 8-12% 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 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的维修就不说了,大修也在阿富汗就地进行,不再送回苏联,所以换人不换机。巴格拉姆基地有两架米-24,86 年交付,一年就飞了 1,000 小时。第二年就报废了!
苏军地勤的本事很大,很多平时在外场不可思议的维修,在战时都实现了。空气滤清器堵塞了,用压缩空气吹一下疏通;用得太狠的蓄电池过热了,浸到流动 的自来水里冷却;地面起动车不够,米-24 的辅助动力装置就用坦克或装甲车起动。在阿富汗,弹药手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要高 24 倍!所有抓得住的人员全部抓来帮助装弹,没有正规的工具就人拉肩扛,反正把弹药装上去就是了。
阿富汗的炎热高原条件对米-24 的飞行员是很大的挑战。由于发动机出力不足。茹可夫斯基试飞中心开发了一种短距起飞的方式,先把旋翼转起来,用升力把机尾抬起 10-12 度,这样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飞角度,发动机可以把本来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进的动力,直升机加速前飞时是就是这样头朝下、尾朝上的,但这时直升机还在地面起 飞阶段,所以整个飞机都平衡在首轮上,然后加大马力滑跑,通常几十米就可以飞起来。
虽然雌鹿的战绩很辉煌。但美国佬曾经弄到了一架让美国武直机飞行员试飞。这种飞机却被人称为飞行坦克 长翅膀的拖拉机!
值得一提的是雌鹿差点被解放军采购成为解放军的第一种武直。 现在国家航空博物馆还存着一架当年从第三国途径弄来的样机
来源:铁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