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2月查出近6千人吃空饷 财政开支超1亿 (图)

Saint88

Administrator
注册
2004-05-08
消息
18,274
荣誉分数
284
声望点数
263
Img386342605.jpg


  周口“吃空饷”卷土重来

  “治理‘吃空饷’涉及范围广、触动利益多、处理难度大,确实存在久治不愈的现象。”周口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早在2005年,中编办就在全 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而“吃空饷”久治不绝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权力与人际关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 况的监管不力

  去年平坟,今年查人。

  9月6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练集镇政府一名王姓工作人员,用这8个字来描述这两年的感受。

  “去年的平坟堪称是一场运动,今年的查人可以说是一场风暴。”这名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说。

  他口中的“查人”,就是周口市从6月1日开始的“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吃空饷”者,即占位不上班、拿钱不干事的人。

  但他话锋一转说:“乡镇工作忙,一般工作人员连谁是正式人员谁是临时人员都搞不清楚。如果不是上面让查,我还真不知道‘吃空饷’这么严重。”

  他坦言,练集镇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各站所一把手为成员的“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开通了举报邮箱。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周口市上下都在开展这项工作。截至8月20日,全市已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5731人。按照每年每人平均工资两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公共财政开支已超过1亿元。

  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在原来设计的7月31日前结束,而是被无限期延期。

  当地党报《周口日报》在8月22日发表题为《为无限期治理“吃空饷”叫好》的时评称,“以我市为例,短短两个月内已揪出五千余‘吃空饷’ 者。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要彻底根治‘吃空饷’可谓任重而道远。试想,倘若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就此告终,不仅之前的所有努力完全白费,甚至触摸不到‘吃空饷’ 痼疾的根基,根治‘吃空饷’更是空谈。”

  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说:"吃空饷’治理工作比原先预想得难度大。核查工作什么时候结束目前还不好说。”

  而在7年前,周口市就曾经在全市范围内对“吃空饷”问题进行过清理。

  纪委书记牵头治理“吃空饷”

  治理“吃空饷”并非仅周口市在搞。

  记者在百度上输入“吃空饷”三个字,显示的有关信息达425万条,时间跨度近10年,几乎涉及各个省份。

  “治理‘吃空饷’涉及范围广、触动利益多、处理难度大,确实存在久治不愈的现象。”周口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早在2005年,中编办就在全 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2006年3月,当时的人事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

  “虽然清理工作一直在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消除‘吃空饷’现象。”这位官员说,与以往不同的是,周口市今年在治理“吃空饷”问题上,由纪委书记牵头,一旦与责任追究挂起钩来,力度就相当大。

  5月28日,为切实解决机关干部长期缺岗不上班“吃空饷”问题,《周口市公职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正式下发,并公开了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

  5月31日上午,周口市公职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杨正超表示,解决“吃空饷”问题,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再不解决“吃空饷”问题,要追究单位一把手责任。

  在这次会议上,杨正超公开表态称,公职人员“吃空饷”是典型的权力寻租,进而带来社会的不公、公共管理的混乱,是权力滥用的一种表现,更是权力腐败的一种表现,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必须治理。

  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位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他记得杨正超当时还特别强调,要强化治理“吃空饷”的责任、纪律和机制,专项治理工作绝不能一治了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铲除滋生公职人员“吃空饷”问题的土壤。

  在周口市出台“吃空饷”治理方案前的5月27日,《周口市县乡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发,决定对县乡干部特别是县市区领 导干部不请假、不报告或者假借考察项目、招商引资等名义擅自外出,以及以从事公务活动为名、故意延长滞留时间而脱离工作岗位等情况进行治理。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治理“吃空饷”和“走读”问题的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是相同的。

  “刚开始,大家还仅仅当成一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但很快发现这次要动真格的了。”周口市川汇区委有关负责人说,周口市前些年曾对“吃空饷”和干部“走读”问题进行治理过,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有纪委书记杨正超牵头治理,如果有官员应付了事,很可能被处理。

  一直以“认真”、“铁面”著称的杨正超,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唯一连续两届的先进工作者标兵。2008年10月,他调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后,至今年5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397件,处分6589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37人、乡科级干部901人。

  “治理‘吃空饷’与个案反腐不一样,肯定不好处理,也是‘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口市一位官员认为。

  最有效的办法是公开透明

  “周口是人口大市,财政收入少,人际关系复杂,在‘吃空饷’问题上,如果不统一思想则很难推进。”一位交流到周口市任职的官员说,“吃空饷”者多半与大大小小的领导有关系,难度可想而知。

  周口市现有人口1120.6万人,辖8县1市1区、205个乡镇(办事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财政穷市。在8月22日召开的周口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张子敬报告说,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0.1亿元。

  “能吃上财政这碗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吃空饷’者大都有来头。治理起来关键要把政策拿准,处理到位。”周口市川汇区一位受访者说。

  按照周口市的治理方案,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面向周口市各级各部门的公职人员,治理对象包括不符合政策规定,以借调、病休、停薪留职等名义不 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贴补贴的公职人员,经组织选派或非经组织选派外出学习期满未回原单位工作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人员,长期旷工或请假、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不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贴补贴的人员等多类虚报人员编制、冒领财政拨款的公职人员。

  为了鼓励“自我纠错”,周口市专门规定,对自查出的“吃空饷”人员,主动承认错误并退还违规领取的工资和福利补助及能积极主动如实上报纠正 “吃空饷”人员的单位,可不追究该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由所在单位负责清退已领取的工资和补贴,上缴同级财政,并到相关部门办理核减工资和编制 手续。

  在追责上,周口市强调,对瞒报、漏报各类“吃空饷”人员,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打击报复、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这些规定都在当地媒体上被广泛宣传。”受访的周口市官员均向记者表示。

  周口市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自查自纠阶段,全市共自查上报“吃空饷”人员3902人,其中县、市、区有3768人,市直单位有134人;在集中检查阶段,全市已初步核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1829人,其中县、市、区1434人,市直单位395人。

  “按照市里的规定,自查上报的人员可不被追责,但核查出的1829人应该被追责。可是,如何追责、追什么责任,市里目前还没说。毫无疑问,一旦启动追责程序,将在全市官场上引起震动。”一位关注“吃空饷”的官员指着当地媒体公开的这组数字说。

  "吃空饷’治理的重点应放在有背景、有关系的官员身上。”在周口市下辖的淮阳县,一些教师认为,学校虽然存在“吃空饷”现象,与党政机关“吃空饷”者所造成的影响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

  淮阳县女教师王传欣1998年从学校离职后,以每月几百元的薪酬,找人顶岗,自己重新在当地一家电业部门上班。

  作为“吃空饷”的典型,她在淮阳县的集中核查行动中被查处。她不仅退还了8万多元的“空饷”,还被给予留党察看处分,并且“连累”到淮阳县教育、人事部门的13名相关负责人。

  周口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教育和卫生系统“吃空饷”问题一直比较严重,9月1日开学后,本次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将转向教育系统。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周口市2006年的“吃空饷”治理工作中,教育系统也被认为是治理重点。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主要脱岗现象为:有人外出 打工或在家经商,教学工作找人顶替;有人外出进修学习,本人和学校不按照程序审批,学校雇人顶替;有人以病假、产假为名脱岗;有人没有教学能力和任教资 格,由别人替代上课;还有个别教师将自己的教师身份、工资指标卖给其他人。

  但7年前的治理过后,周口市“吃空饷”现象依然存在。

  “与群众举报‘吃空饷’者的热情相比,市里并没有公布党政机关里面‘吃空饷’的反面典型。实际上,清理党政机关‘吃空饷’者阻力更大,而学校相对单纯。”据周口市一位官员透露,由此引发的猜测不断。

  “公开透明是减少猜疑、回应质疑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把‘吃空饷’者的名单及查处情况公之于众,有无瞒报、漏报自然就能经得起检验了。”这位官员建议。

  监管制度被指流于形式

  "吃空饷’现象出现反弹,与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有关。”河南省人社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年,河南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监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7个单位也对“吃空饷”问题进行过专项清理。

  当年的公开报道显示,从2005年8月到2006年2月,全省共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20773人,涉及资金1.53亿元,已收缴2227.76万元;对清理中发现的1548起违规违纪案件分别立案处理,已结案1195件,729人受到相应处理。

  当时的相关领导也表示,“吃空饷”原因无非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权力与人际关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

  “这与当时的遗留问题有关。”这名工作人员认为,在深化机构人事改革中,我国曾允许官员停薪留职,并保留一定年限的工资待遇,之后再与原单 位脱钩。从这开始,就出现了“吃空饷”现象。近年来,受人员编制影响,一些上级党政机关往往从下级长年借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仍然由原单位发放,这也为 “吃空饷”留有余地。

  “相关制度虽然需要完善,但更需要严格落实现有的制度。”这名工作人员表示,2007年3月27日,中编办、监察部就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 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强调要严肃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另外,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都对治理“吃空饷”有明确规定,但没有落实到位。

  7年之后,问题卷土重来,仅周口市在两个多月里就查处“吃空饷”人员5731人。

  8月21日下午,在周口市“吃空饷”阶段总结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仍有多个县、市、区或单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没有真问责,单位虚 报、漏报、瞒报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单位人员在自查中弄虚作假,用虚假病例、请假条等应付,还有个别单位管理混乱、存在盲区和死角等问题。

  “制度再完善、再合理,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到最后只能沦为一纸空谈。强有力的监管是保证制度一致性的关键,相关部门可通过定期清查的方式 加强监管,让治理‘吃空饷’活动常态化,也可通过提高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各单位人员编制的公开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到监督中来。”河南法律界 人士宋宇认为。

  “坚持依法公开治理信息,依法依规依纪处理责任人,才能从权力源头上杜绝‘吃空饷’现象的产生。”律师张宗慧认为,除党纪政纪约束外,在刑事责任上,“吃空饷”者达到一定数额涉嫌诈骗犯罪,“发空饷”者则涉嫌渎职犯罪。

  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周富强近日率员到周口调研“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时说,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信息分门别类,在主流媒体上公开公示,让单位一把手表态,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抓典型,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治理‘吃空饷’到底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哪些官员会被问责?‘吃空饷’现象会不会再次卷土重来?”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

来源:中安在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