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法》 索达吉堪布 网络开示

皈依三宝

新手上路
注册
2013-08-29
消息
182
荣誉分数
170
声望点数
43
恭敬录自 智悲佛网 上师UC 开示
http://www.zhibeifw.com/ssks/kq_ptjt.php


菩提心的修法 ——索达吉堪布2013.08.31网络开示



今天我们利用网络,在国际频道上跟大家一起学习甚深的佛法。这应该是我们第二次国际法音传法,记得上次是7月7号。希望我们以后长期地举行下去。今天跟大家所传的内容,主要是“菩提心的修法”。

一、为什么要讲“菩提心的修法”

◎当今时代特别需要菩提心

为什么要讲“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已经到了21世纪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说,什么叫做现代人,所谓的现代人就是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做许多事情的人。在这样一个面临着各种困惑和社会经济的压力,各个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利益而冲突——就像现在的叙利亚和埃及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一样——还要面对一些恐怖分子的袭击,以及为人类自由而斗争等等,诸如此类的非常复杂的时代当中,我们都需要利他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要讲发菩提心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是所有佛教的核心,这样的利他的发心,不仅是佛教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修行,而且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需要这样的一种利他心。一般的利他心或者大悲心,跟菩提心有很大的差别。实际上以基督教为主的很多宗教,都有帮助他人的心,但是从菩提心的层面来讲,不仅是暂时要帮助他,而且是从根本上、从实际上解决众生的大问题和大烦恼、大痛苦。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了解菩提心的具体意义和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心远远超胜于一般的悲心

为什么一般的悲心跟菩提心有很大差别?一般的悲心,一个很好的老师、上师善知识,都应该会具足的。比如弟子在他面前亲近的时候,他很温和、很慈祥、很慈悲,经常帮助你、也不说你的过失,这也是具有一般的大悲心的上师。但如果这个上师具有菩提心的话,他发现弟子相续当中有傲慢心、有嫉妒心或者有其他烦恼的时候,不会顾忌你这个弟子心里高兴或不高兴,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批评你,根除你相续当中这种不良的习气。这时这个弟子很有可能会离开上师,但作为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来讲,他不会想着自己的利益,应该一心一意地想到这个弟子将来的根本问题。所以,一般的慈悲心跟彻底帮助他人的菩提心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分析,一般来讲,具有很好心态的一个老师,他会对他的相关人员有一种爱心、包容心。但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很难以发现在某个人的相续当中具不具足。因为有了菩提心,一定会摧毁我们自心当中的我和我所执。我和我所执,从佛教的意义来讲,就是一切轮回的根本;从世间当中来讲,自我心、自私心太强的人不会帮助别人。

正因为这样,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过: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亦即是说,菩提心需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完全地付出、奉献,无条件地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生命;还有一种条件,所谓的菩提心实际上真正能得到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思想当中,所有的精神当中,最可贵的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心和求证心。

◎菩提心的理论及修法日益受到重视

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的理论,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人也是非常欢喜,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人现在对菩提心也越来越重视。最近我们准备在网络上给大家作开示,选择题目的时候,有相当多的人要求讲菩提心的修法;前一段时间我去美国的时候,也有些大学要求讲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我本人来讲,在即生当中,很愿意跟大家共同学习菩提心有关的理论和修法。
 
二、从三个方面分析菩提心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菩提心:第一个讲利他心;第二个讲求证心;第三个讲一些具体的简单修法。
◎利他心

首先,我想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利他心。第一,利他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它不仅仅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第一转法轮——四谛法轮的时候,相关的经典当中讲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大悲心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所以,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佛法的话,首先应该有一种慈悲菩提心。平常人经常也说佛教以慈悲为怀,也就是说,大悲菩提心应该是所有佛教徒和所有善良人最根本的基础。

因为利他心是我们每一个众生都需要的。所有的众生跟我一样,愿意获得快乐,不愿意得到痛苦,而且别人的痛苦跟我的痛苦也是一样的。如果我尽心尽力来帮助他的话,他会无比地欢喜。并且,无论是自己的痛苦还是他人的痛苦,我们通过认识真理,通过继续修炼,这种自私的痛苦可以遣除,利他的快乐可以增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训练、通过修行、通过学习让利他心越来越增上。而自私自利心对自他来讲就像是毒药一样,是有害处的,这种害心,我们逐渐通过训练以后也可以遣除。人们经常讲,一般的习惯在21天可以改变,所以我原来的一种自私的心,原来的一种毒恶的心,通过修炼,它可以改变。

第二个方面:自他的关系。

表面上看,可能自己比他人更重要,现在很多人认为要有一种自我的强大、自我的成功、自我的完善,要有这样的一种勇气和竞争感。但实际上,我们都应该清楚,无论是从世间法,还是从佛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利他的心应该比自我的心还重要。

从世间法分析,不管是在家庭当中也好,还是在社会的任何一个部门和集体当中,有利他心的人,人人都喜欢他,人人都需要这个人加入我们的集团,加入我们的组织。从佛法的出世间法方面讲,不管是修任何法、念任何经、做任何佛事,以利他心的驱使下做的功德,和以自利心驱使下做的功德,完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也即是说,以利他心所做的功德远远超过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我们以利他心做的任何事,不但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力量,而且他人也会直接或者间接获得无限的利益。

第三个方面:修利他心的过程中,众生的恩德很大。

因为在我们的修行和实际生活当中,如果没有出现所有的众生,包括怨恨的敌人,或者世间当中素不相识的人们,我们的任何事业很难以推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我们无论是坐车、乘飞机,或者上班、跟家人一起享用任何的生活,他人是非常关键的、离不开的一种元素、一种因缘。从佛法层面来讲,我们修道、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教的任何一个果位,众生都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这点,印度有个非常著名的论师,叫寂天菩萨,他在非常殊胜的论典《入菩萨行论》里面也讲过,任何一个人如果非常尊重佛陀而不尊重尊敬众生的话,这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教的任何一个成就,离不开众生的因缘,包括怨恨的敌人。如果我们修道当中没有出现怨敌,那修安忍或者到寂静的地方去享受静虑波罗蜜多,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的修证都没办法实现。

刚才我们德国的道友用德语讲考的时候说,我们要抛弃家庭或者单位到寂静的地方去。其实论典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明,但这是对初学者来讲的。初学者需要远离非常杂乱的环境、非常复杂的人群,因为所有的这些凡愚会给我们带来困惑、危害、烦恼。但是到一定的时候,佛教当中更高层次的修行,都是不离开众生的,尤其是如果没有一个怨恨的敌人出现的话,我们的修行绝对不会成功。

刚才我们讲利他心,第一个讲它是佛教的根本,第二个讲自他的关系,第三个讲到了众生的需要,也就是众生的恩德,我们今天在座的人应该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好好地思考一下。实际上,如果你真正用一种修行,一种真理来完善自己、净化自己、改变自己,那么首先我们不好的习气、不好的习惯、不好的心态,就一定要有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停留在理论上、文字上、形象上,而应该是从内心深处,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这就要先从理论上明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人生苦短,最多也就是几十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思想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诸佛菩萨和前辈的这些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是“利他心”。像我这样的一个末学、后学者,翻阅过很多世间和出世间的经论,也接触过许多老师,这些理论和体验结合起来,在所有的人类的思想精华当中,利他心是真正的智慧醍醐。

世界上的任何冲突、任何争论,应该都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这些冲突和矛盾,是因为好多的凡夫人,凡愚,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与对方进行争吵、斗争、战争。一个家庭的矛盾,也是丈夫或者妻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向对方提出一些要求,导致两者之间发生争吵。不管是日本也好、美国也好、俄罗斯也好,任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冲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都不外乎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以自己的目标作为因缘来进行征战。所以,我们前辈的大德们都讲到了,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心。

这样的利他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也要修炼。修行的方法非常多,但最主要的,寂天菩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偈颂:菩提心宝没有生起愿她生起,菩提心宝已经生起,愿她日益增长。我们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在生活当中经常运用这样的偈颂:无论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或者是白天做任何工作,都经常念诵、观修它,经常用这个偈颂来要求自己、反观自己,并且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经常以这样的偈颂来加持和赐予一种美好的祝福。
 
◎求证心

这是我刚才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发心为利他”当中的“利他”,下面讲“求正等菩提”。

对于“求正等菩提”,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证悟。我们现在每天执著为自己,执著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任何的事物,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五官跟分别念去缘取的一种因缘,但实际上,这种执著并没有完全能深入万法的真正究竟的实相。而且这种执著和缘取有一定的误区和错误,我们的所见所闻当中,还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因此需要从中醒悟、觉醒过来。

那么为什么要证悟呢?我们所有的这些众生,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追求都有一定的误区,都不是很真实的。这一点不仅是我们佛教徒讲的,实际上从现在的科学来进行观察,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为什么需要从这样的迷惑、迷乱当中醒觉呢?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的智慧实际上还带有一种染污,这个染污到一定的时候会消灭。这种染污,佛教当中叫业和烦恼。佛教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师,叫龙猛菩萨,相关的历史当中讲他活了300年,也有600年的说法,不管他到底在人间住了多少年,实际上他确实是非常长寿的一个智者。他说过,我们相续当中的业和烦恼断除之后,才能现前真正证悟的智慧。

我们每个凡夫众生还没有获得这样的证悟,不获得证悟的根本原因就是所谓的无明。因为无明染上了我们的智慧,就像一个纯净的水晶球,但是外面有一些垢染的话,就不能见到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这种无明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消除。

第三个讲怎样断除无明。所有的这些万事万物的真相不能照见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无明实际上是一种非理作意,它并不是在我们心的本性上存在的,它具有一种偶然性和忽然性,我们通过修行和学习可以断除它。断除的方法,佛陀在佛经当中讲过,一切因缘法,此法皆空性。也就是说,凡是所有的这些因缘法的东西,都是空性的。无明也是因缘产生的,我们什么时候证悟到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真理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无明,就像阳光照射时,乌云、迷雾自然清除一样的,全部会烟消云散。

第四个问题,讲现证佛果。如果我们什么时候证悟了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我们相续当中的障碍、无明、误解以及各种不合理的分别念,全部会遣除,在佛教当中,这叫做断除障碍。同时我们会认识到一切万事万物真正的本来面目。万事万物真正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实际上除了显现以外,它的本质丝毫也得不到,丝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也并不是一个单空,它是在佛教的中观当中所抉择的那样,远离四边八戏的一种真相。这种真相,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东西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都可以通达,只不过我们现在正在这种道上努力而已。

这种证悟,在汉传佛教的禅宗当中有明心见性的说法;在藏传佛教的密法当中叫认识心性,或者说认识觉性;在显宗的般若宗、显宗的个别宗派当中,叫证悟空性。无论是哪一个宗派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心完全达到了最究竟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了一切万法本来具有的空性和显现无二无别的这种真理。

谁是这种真理的认识者呢?最究竟的就是佛,然后是还没有得到佛地的中间过程的菩萨。我们不要认为佛好像是世间当中的天人或者神,菩萨好像是在世间当中层次比较高一点的一种灵魂,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所谓的佛菩萨,在我们人类的这个层次上,应该是对万事万物的真相完全通达的觉悟者,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所以我们佛教并不是自称自己是觉悟者,佛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可以用来说明我们后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知道得到佛果并不是得到一种神的果位,不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要想帮助别人,最大利益的帮助,一个是究竟的利他的菩提心,还有一个是究竟的求证的菩提心。这种求证的菩提心,就是要解决众生的生死痛苦,或者说要解决众生的实执的问题,必须要证悟空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虽然有些老师也会给学生讲一些技术、智能和技巧,但实际上解决不了根本上的问题。

我以前在一个学校里面演讲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说她非常关心学生,包括学生的感情、谈朋友之类,天天都是忙着这些事情。这个老师很关心他们,但实际上这个解决不了大的问题。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完全明白我们心的本性。完全明白一切万法的真相,这就是最大的觉悟!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所以菩提心最终的要求,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早一点得到觉悟。
 
◎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修法

以上我通过四个方面来分析要求证的道理,下面我再简单地讲一下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非常多,有自他平等的菩提心的修法,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修法,还有自轻他重的菩提心的修法,以及一些显宗、密宗的窍诀性的修法。自他交换,用世间的浅显易懂的名词来说,叫换位思考。不但要换位思考,还要换位利他、换位做有意义的事。

自他交换,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有非常殊胜的一些窍诀性的修法。尤其是藏传佛教里面噶当派的自他相换是非常出名的,有一个名言:失败亏损自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就是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遭到亏损、失败的时候,没有抱怨心、没有怨恨心,而是自己坚强地承受;然后将自己的一些利益、成功、各方面的富裕,尽量直接或者间接地奉献给他人,帮助他人。这样的精神,不仅在现在这个时代当中,乃至在过去、未来整个人类世界当中,应该是最高尚的一种修行。

这种修行方法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跟我们平常的习惯有一点矛盾,或者说人们很不容易接受。但实际上,如果你长期修学,久而久之自己的思想一定会成熟。当你菩提心修得越来越纯熟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自利的心,他会不断地危害其他的众生;有了利他的心,他会不断地饶益,或者造福我们的人类和整个世界。所以这种心态,需要我们长期的训练、长期的修行。甚至我们行住坐卧的威仪当中,也经常要不断地修炼利他心。尤其是我们所修的这种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实际上非常简而易行,在实际操作中它并没有非常复杂的仪轨,在任何一个场合当中,自己都可以行持。

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要多学习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利益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当中讲过。我们懂得了菩提心的功德之后,再学习《入行论》的所有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像《菩萨学集论》、《摄大乘论》,还有宁玛巴非常殊胜的窍诀《大圆满心性休息》的第八品,当中有非常广泛的菩提心的教理的理论和修法。

我们大乘讲的三殊胜的窍诀就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修任何一个法就是要为了利益众生而修;然后中间修这座法的时候,自己心不散乱地行持;到最后我所修的这些功德要回向给众生。这是在大乘佛教当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法门。如果不具足这样的大乘菩提心,按照大乘来讲,只是一种形象的法,也就是说每天都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然后中间也是以自私自利心的执著不放弃,到最后也是以自私自利的心回向自己的话,它是一个小乘,或者说是比较低层的一种修法。

因此,我也特别希望在座的佛教徒,你的修行一定要具有菩提心来摄持。而非佛教徒、非宗教徒,你也要正面地了解,所谓的菩提心并不是宗教的具有教条性的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果你广泛深入地了解菩提心的内涵,你会很惊讶,会感到无比震惊。因为这种思想的微妙性,它的无限力量,在我们当今这个科学极其发达的时代当中,也是难以寻觅的。

我今天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当中,也难以讲出许多包罗万象的哲理。但是更重要的是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菩提心实际上是利他和求证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一种说法,而是我们所有人类需要追求的一个长远的目标。
 
三、对大家的两点希望和感谢 菩提心的修法基本上讲完了。我在这里还要简单说几个事情,不会耽误很长时间。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很关心睡觉,这是每个人会关心的。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科学。

◎希望一:利用网络时要有正知正见

第一件事情:今天我很高兴很多的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大家利用网络的平台共同集聚。现在用Internet网的人非常多,但是其中真正求真理的人、寻找智慧和悲心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今晚第一个希望,在座利用网络的人,希望你们不要浪费时间,一定要求真理,求正见,求正念,求智慧。现在这个社会很复杂,尤其是年轻人,自己没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和主见,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外境吸引和迷惑。这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当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很容易让人堕落,让人迷失方向。因此第一个希望,大家利用网络的时候,要有正知正见。◎希望二:有能力者利用各种语言文字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第二个希望,现在这个世界,我们经常称为地球村。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利用的语言文字都不相同。佛教这么好的真理,主要来自于印度,后来传到藏地、汉地以及其他国家,所以我们有些年轻人,懂世界各国语言的人,我特别希望你们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语言来弘扬和宣讲佛法,带领许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追求真理。我这边也尽量地培养各个国家的懂语言、懂教理的人。我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共同发心、共同努力。我想这对整个地球,乃至对所有的生命和众生都会带来无比的利益,这也是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希望你们以后应该将学过的各种不同的文字语言,利用在弘扬真理方面。

◎感谢

第三,我要感谢大家。第一个非常感谢我们各个地方的佛教小组、佛教组织里面的许多发心人员,你们不辞辛劳,为众生弘扬真理付出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你们也帮助许多可怜的众生。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佛教徒,发自内心地感谢你们。

第二个感谢我们智悲翻译中心,这两年以来,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这两年以来,大概佛教与科学方面有180多篇文章。其中内容最殊胜的,我们编辑了两本书,包括了大概50多篇文章。这些发心人员日日夜夜对佛教和科学进行对比,把非常著名的一些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学者的文章翻译成汉语。我希望你们还要不断地努力,我不断地赞叹你们。

最后一个感谢,我们今天网络上这么多的人,已经利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听了我的胡言乱语,耽误了你们的时间。我看到前面有一个佛教徒,还有一个出家人,打了3次哈欠,这说明时间不能太长。时间就是生命,你们今天利用你们的生命来接受,或者说是共同学习,我对你们表示感恩。谢谢!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FONT=楷体]寂天菩薩傳
── 寂天菩薩七種稀有傳記略說[/FONT]
索達吉堪布 開示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蹟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蹟,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蹟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蹟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扎惹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麼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飢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國君啊,這樣做會傷害你的!」可是國王成見已深,強令取出寶劍,他只好要求國王閉上右眼,然後從劍鞘中抽出木劍,閃耀的劍光傷害了國王注視著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道寂鎧是位大成就者,與大臣們一起在寂鎧大師前懺悔、皈依,大師便加持五獅王,使其左眼復原。有了這次事件,五獅王心意轉變,完全遵大師之教言,在所轄地高豎佛教法幢,弘揚正法。寂鎧大師在五獅王的國家所住年數,有多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大師調化了五獅王後,便轉到了中印度那爛陀寺(第二種稀有傳記畢)。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產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布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了解他的身分,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拋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跡。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剎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跡,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飢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飢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飢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拋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蹟的萬分之一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