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社会新闻
Guest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 黄进) 中国社科院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率存在虚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虽算作城市人口,却不是真正的市民。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阻碍,融入城市困难重重。这其中,子女生活、教育方面的困境是典型表现。
全国妇联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农村流动儿童2877万。这些儿童绝大多数处于受教育年龄段。他们普遍存在生活水平低,入学难、入学晚、辍学多(尤其是女孩),受教育质量低等问题。
可以说,数千万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户籍制度为集中体现的权利不平等严重阻碍了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努力。今天的主人公――6岁的小嘉,随着身为农民工的父母四处漂泊,被裹挟落入城镇化洪流,其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诉说着当前伪城市化的种种弊病。
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基于户籍方面的歧视和偏见,践行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尊重儿童基本权利。
孩子的教育缓不得,孩子的成长等不起。走新型城镇化之路,首先就从赋予流动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开始吧。
新学期开学前的一天,在同学们都忙着为新学年做准备时,6岁的小嘉和往常一样,在广东韶关乐昌市梅花镇的舅舅家中,一边照看不到两岁的妹妹,一边把玩着自己做的玩具。
自年初搬到舅舅家,这已是小嘉第5个落脚的地方。由于父母卷入城镇化浪潮之中,出生不到半年,小嘉跟父母分离,随后又跟随父母辗转多地,漂泊求存。不到6岁的小嘉的经历远称不上丰富,但却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生活经历的缩影。
出生 半岁父母离家
2006年底,小嘉的父母经人介绍走到一起。
小嘉父亲是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岩泉镇洞江寮村委会坳被寮村人,母亲范乐梅(化名)是广东省韶关乐昌市梅花镇流山村人。宜章县和乐昌市交界。2007年4月,两人结婚,并于同年农历12月生下小嘉。
在婆家带了半年孩子后,为了多挣钱,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范乐梅于2008年7月跟随丈夫到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某制衣厂打工。小嘉只好交给奶奶照料。
然而,2008年底,小嘉的奶奶患了严重的高血压病。为了照顾患病的老人和不到一岁的小嘉,2009年初,范乐梅将婆婆和儿子接到广州。
当时,小嘉一家在石井街道的城中村租了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约25平方米,月租380元。邻居是一个来自湖南衡阳的打工家家庭,有个比小嘉大一岁的女儿。因此,在广州城中村的那段时光里,小嘉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出租屋里与邻居家的女孩玩耍。
为了弥补与半岁孩子分离的时光,多点时间照顾小嘉,范乐梅很少加班,每天下班后就匆忙赶回出租房里。
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两年。
漂泊 地下室过一年
2011年初,小嘉奶奶回湖南治病。范乐梅不得不辞去工作,专心照看年幼的小嘉。不久,她意外怀孕了。小嘉还不到上学年龄,自己有孕在身,没有工作,范乐梅觉得呆在广州消费太高,就带着小嘉在韶关市区租了个单间,一边养胎一边照顾小嘉。
2011年10月,小嘉妹妹出生了。在韶关市区,范乐梅没有亲朋好友,也不熟悉这个城市,生活比较枯燥,找个人帮忙都难。
2011年快过年时,范乐梅带着小嘉和女儿从韶关市区搬到了乐昌市梅花镇,租了间地下室,1000元/年。那里不通风、采光差、很吵闹。一年后,小嘉的舅舅在镇上买了套房,小嘉娘仨就此借住他家。
当前借宿借读他乡在小嘉妈妈眼里,选择住在乐昌梅花镇而不是老公老家的宜章县岩泉镇,主要是为了小嘉上学,因为岩泉镇洞江寮村没有幼儿园,小学只有一至三年级。幼儿园和四年级以后上学要到离村子十几里外的其他村或到离村十余里的岩泉镇,非常不方便。
就生活习惯来说,岩泉镇让范乐梅感觉陌生,而家乡梅花镇,生活、语言都比较熟悉,并且哥哥在镇上做生意,对丈夫不在身边的她和孩子也能有个照应。
梅花小学招生没什么苛刻要求,只要是住在梅花镇的孩子都可以入读,且不用多交费用。这坚定了范乐梅选择梅花镇居住的决心。
如今,小嘉已在梅花镇的幼儿园念了三个学期,今年9月,范乐梅准备把他送到梅花小学读学前班,一年后就可直接在上梅花小学了。
据了解,梅花小学每届有4到5个班,一半学生是外来人口。有些来自外地打工家庭,有些来自梅花镇本地农村而在镇里租住的家庭。
住在范乐梅一家楼上的那家便来自梅花镇农村,两个小孩都在梅花小学上学,小孩的父母在珠三角打工。小孩大部分时间由奶奶照顾,爷爷时不时回村里干农活,忙完农活又来镇里住几天。如此反复。
像小嘉和邻居小孩一样,与父母分离、异地上学的流动儿童,是当前近3000万流动儿童的典型现象。
未来 读完初中再说
如今,带着两个小孩的范乐梅感到压力很大。一家四口人,全靠她老公一个人打工挣钱。而住在镇里,什么都要花钱。尽管是借住哥哥家,不用房租,但水电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开支都不小。
尽管范乐梅每年都叫丈夫家亲人帮她全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但在湖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在梅花镇不能报销。因此,一旦小孩子生病了,范乐梅首选去药店买药,吃两天没见效才送他们去诊所。女儿身体较好,也爱吃饭,较少生病;但小嘉身体底子不好,因此医药花费较多。这也让她对过早离开小嘉出外打工很是自责。
小嘉和妹妹渐渐长大,需要花钱的地方不断增加。范乐梅打算,等女儿也上学了,她就找份工作,补贴家用,减轻老公负担。
梅花镇的小学和初中都接受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小嘉和妹妹将在梅花镇上完初中。因为妈妈认为,去广州的话,上学费用太贵,负担不起,如果去湖南,上学不太方便。另外,范乐梅已经厌倦了搬家,她认为老搬家,小孩总是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对成长不利。
据范乐梅回忆,之前住在韶关市区时,因为附近认识的小朋友太少,小嘉就曾变得很内向很害羞,喜欢一个人在家摆弄玩具。而在梅花镇,住得久了,小嘉和很多小孩经常一起玩,交了不少朋友。
至于更长久的未来,范乐梅称还没想好,小嘉和妹妹的出路则要看他们学习成绩怎么样。小嘉说,他也希望爸爸能跟他们一起住,但不知这样到底是好还是坏。对近6年来辗转多地的小嘉来说,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到底哪里才是家,小嘉觉得,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对话“想爸爸回家,不知好不好”
南农:你觉得住在哪儿最好玩,坳被寮、梅花、韶关还是广州?
小嘉:广州。广州有很多好玩的,有好多公园,而且爸爸在那里。
(范乐梅说,在广州时,每次放假,小嘉的爸爸就会带他去广州市区的公园玩或者去市区逛街,买的玩具和零食都没人跟他抢,而现在有妹妹了,会跟他抢吃的和玩的,所以他觉得在广州时最好玩。)
南农:你喜欢上学还是放假?为什么?
小嘉:喜欢上学。上学时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我们班上有28个学生。我最喜欢和他们玩捉迷藏,还有老鹰抓小鸡。
南农:你想爸爸吗?要是爸爸来梅花镇跟你们住在一起好不好?
小嘉:想。我想爸爸,我想爸爸跟我们住在一起。但不知道好不好。妈妈说爸爸要挣钱养家,不知道他回来好不好。
(范乐梅说,小嘉非常懂事,前两年,他爸爸每次回来他都很开心,当爸爸要去广州时,他就哭得很伤心,大人看到都心痛。但每次跟他解释说爸爸是去广州挣钱养家,这时他好像懂了,很快便不哭不闹了,只是那几天情绪比较低落,不愿多讲话,玩得少。今年起,他爸爸回来后都是偷偷去广州,他知道后也表现得很平静,不哭不闹,有时会自言自语:“爸爸是去广州打工挣钱了,爸爸要挣钱养我们。”)
南农:你才五岁就会讲三种话,好厉害!哪种话讲得最好呢,普通话,梅花话,还是坳被寮的话?
小嘉:广州话。
(范乐梅在一旁补充说,小嘉所说的“广州话”是指梅花镇当地方言,实际是客家话。由于三岁时就搬到梅花镇来住了,而之前又在老家和广州都住过一段时间,所以他现在跟他爸爸讲话是讲坳被寮当地的方言,在学校学的是普通话,导致他现在梅花镇本地话讲得还不如他妹妹,而普通话发音也很不标准,有时还会夹杂一些客家话。)
记者观察
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六年挪五地,小嘉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流动儿童”。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流动儿童”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其中,最多的省份是广东,达434万,占全国12.13%。在近三千万流动儿童中,学龄前流动儿童有981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6-14岁)为1472万,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规模为1128万。多数流动儿童都需要接受教育。
另据广东省妇联今年发布的“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状况”调查,父母为生计起早摸黑地干活,没时间管孩子是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的普遍状况。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长中,每周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的只占55%左右。对于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就像奢侈品。这将严重影响儿童尤其是幼儿的成长,亲子分离造成的心理创伤,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们的人生。
流动儿童的成长、入学问题,始终是打工家庭在城市生活的一大痛点。户籍门槛将大多数流动儿童挡在城市教育之外,而经常换地方导致的不连贯学习会影响儿童基础教育的效果。这一点也正是小嘉母亲范乐梅所担心的。因此,她打算“呆在梅花,直到两个小孩念完初中”。
目前流动儿童在大城市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基础教育,根在户籍制度。如果小嘉能像有广州户口的小孩一样在广州念书,范乐梅也不会受着夫妻分居、家庭分离的困扰折腾多地,选择暂时落脚梅花镇。小嘉也不会离开广州,因为他“还是喜欢广州”的。
小嘉六岁会讲三种方言,但会经常混杂,这无疑是多年“流动”所带来的结果。儿童的城镇化通常要从适应语言和风俗习惯开始。然而对流动儿童来说,缺乏和流入地城市儿童的交流,会让他们在语言融入上产生持续的障碍,并且不能调节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当地社会的规范。这种情况下,真正融入城市往往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很难做到。
因此,政府破除户籍藩篱,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也许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
全国妇联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农村流动儿童2877万。这些儿童绝大多数处于受教育年龄段。他们普遍存在生活水平低,入学难、入学晚、辍学多(尤其是女孩),受教育质量低等问题。
可以说,数千万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户籍制度为集中体现的权利不平等严重阻碍了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努力。今天的主人公――6岁的小嘉,随着身为农民工的父母四处漂泊,被裹挟落入城镇化洪流,其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诉说着当前伪城市化的种种弊病。
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基于户籍方面的歧视和偏见,践行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尊重儿童基本权利。
孩子的教育缓不得,孩子的成长等不起。走新型城镇化之路,首先就从赋予流动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开始吧。
新学期开学前的一天,在同学们都忙着为新学年做准备时,6岁的小嘉和往常一样,在广东韶关乐昌市梅花镇的舅舅家中,一边照看不到两岁的妹妹,一边把玩着自己做的玩具。
自年初搬到舅舅家,这已是小嘉第5个落脚的地方。由于父母卷入城镇化浪潮之中,出生不到半年,小嘉跟父母分离,随后又跟随父母辗转多地,漂泊求存。不到6岁的小嘉的经历远称不上丰富,但却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生活经历的缩影。
出生 半岁父母离家
2006年底,小嘉的父母经人介绍走到一起。
小嘉父亲是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岩泉镇洞江寮村委会坳被寮村人,母亲范乐梅(化名)是广东省韶关乐昌市梅花镇流山村人。宜章县和乐昌市交界。2007年4月,两人结婚,并于同年农历12月生下小嘉。
在婆家带了半年孩子后,为了多挣钱,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范乐梅于2008年7月跟随丈夫到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某制衣厂打工。小嘉只好交给奶奶照料。
然而,2008年底,小嘉的奶奶患了严重的高血压病。为了照顾患病的老人和不到一岁的小嘉,2009年初,范乐梅将婆婆和儿子接到广州。
当时,小嘉一家在石井街道的城中村租了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约25平方米,月租380元。邻居是一个来自湖南衡阳的打工家家庭,有个比小嘉大一岁的女儿。因此,在广州城中村的那段时光里,小嘉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出租屋里与邻居家的女孩玩耍。
为了弥补与半岁孩子分离的时光,多点时间照顾小嘉,范乐梅很少加班,每天下班后就匆忙赶回出租房里。
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两年。
漂泊 地下室过一年
2011年初,小嘉奶奶回湖南治病。范乐梅不得不辞去工作,专心照看年幼的小嘉。不久,她意外怀孕了。小嘉还不到上学年龄,自己有孕在身,没有工作,范乐梅觉得呆在广州消费太高,就带着小嘉在韶关市区租了个单间,一边养胎一边照顾小嘉。
2011年10月,小嘉妹妹出生了。在韶关市区,范乐梅没有亲朋好友,也不熟悉这个城市,生活比较枯燥,找个人帮忙都难。
2011年快过年时,范乐梅带着小嘉和女儿从韶关市区搬到了乐昌市梅花镇,租了间地下室,1000元/年。那里不通风、采光差、很吵闹。一年后,小嘉的舅舅在镇上买了套房,小嘉娘仨就此借住他家。
当前借宿借读他乡在小嘉妈妈眼里,选择住在乐昌梅花镇而不是老公老家的宜章县岩泉镇,主要是为了小嘉上学,因为岩泉镇洞江寮村没有幼儿园,小学只有一至三年级。幼儿园和四年级以后上学要到离村子十几里外的其他村或到离村十余里的岩泉镇,非常不方便。
就生活习惯来说,岩泉镇让范乐梅感觉陌生,而家乡梅花镇,生活、语言都比较熟悉,并且哥哥在镇上做生意,对丈夫不在身边的她和孩子也能有个照应。
梅花小学招生没什么苛刻要求,只要是住在梅花镇的孩子都可以入读,且不用多交费用。这坚定了范乐梅选择梅花镇居住的决心。
如今,小嘉已在梅花镇的幼儿园念了三个学期,今年9月,范乐梅准备把他送到梅花小学读学前班,一年后就可直接在上梅花小学了。
据了解,梅花小学每届有4到5个班,一半学生是外来人口。有些来自外地打工家庭,有些来自梅花镇本地农村而在镇里租住的家庭。
住在范乐梅一家楼上的那家便来自梅花镇农村,两个小孩都在梅花小学上学,小孩的父母在珠三角打工。小孩大部分时间由奶奶照顾,爷爷时不时回村里干农活,忙完农活又来镇里住几天。如此反复。
像小嘉和邻居小孩一样,与父母分离、异地上学的流动儿童,是当前近3000万流动儿童的典型现象。
未来 读完初中再说
如今,带着两个小孩的范乐梅感到压力很大。一家四口人,全靠她老公一个人打工挣钱。而住在镇里,什么都要花钱。尽管是借住哥哥家,不用房租,但水电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开支都不小。
尽管范乐梅每年都叫丈夫家亲人帮她全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但在湖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在梅花镇不能报销。因此,一旦小孩子生病了,范乐梅首选去药店买药,吃两天没见效才送他们去诊所。女儿身体较好,也爱吃饭,较少生病;但小嘉身体底子不好,因此医药花费较多。这也让她对过早离开小嘉出外打工很是自责。
小嘉和妹妹渐渐长大,需要花钱的地方不断增加。范乐梅打算,等女儿也上学了,她就找份工作,补贴家用,减轻老公负担。
梅花镇的小学和初中都接受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小嘉和妹妹将在梅花镇上完初中。因为妈妈认为,去广州的话,上学费用太贵,负担不起,如果去湖南,上学不太方便。另外,范乐梅已经厌倦了搬家,她认为老搬家,小孩总是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对成长不利。
据范乐梅回忆,之前住在韶关市区时,因为附近认识的小朋友太少,小嘉就曾变得很内向很害羞,喜欢一个人在家摆弄玩具。而在梅花镇,住得久了,小嘉和很多小孩经常一起玩,交了不少朋友。
至于更长久的未来,范乐梅称还没想好,小嘉和妹妹的出路则要看他们学习成绩怎么样。小嘉说,他也希望爸爸能跟他们一起住,但不知这样到底是好还是坏。对近6年来辗转多地的小嘉来说,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到底哪里才是家,小嘉觉得,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对话“想爸爸回家,不知好不好”
南农:你觉得住在哪儿最好玩,坳被寮、梅花、韶关还是广州?
小嘉:广州。广州有很多好玩的,有好多公园,而且爸爸在那里。
(范乐梅说,在广州时,每次放假,小嘉的爸爸就会带他去广州市区的公园玩或者去市区逛街,买的玩具和零食都没人跟他抢,而现在有妹妹了,会跟他抢吃的和玩的,所以他觉得在广州时最好玩。)
南农:你喜欢上学还是放假?为什么?
小嘉:喜欢上学。上学时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我们班上有28个学生。我最喜欢和他们玩捉迷藏,还有老鹰抓小鸡。
南农:你想爸爸吗?要是爸爸来梅花镇跟你们住在一起好不好?
小嘉:想。我想爸爸,我想爸爸跟我们住在一起。但不知道好不好。妈妈说爸爸要挣钱养家,不知道他回来好不好。
(范乐梅说,小嘉非常懂事,前两年,他爸爸每次回来他都很开心,当爸爸要去广州时,他就哭得很伤心,大人看到都心痛。但每次跟他解释说爸爸是去广州挣钱养家,这时他好像懂了,很快便不哭不闹了,只是那几天情绪比较低落,不愿多讲话,玩得少。今年起,他爸爸回来后都是偷偷去广州,他知道后也表现得很平静,不哭不闹,有时会自言自语:“爸爸是去广州打工挣钱了,爸爸要挣钱养我们。”)
南农:你才五岁就会讲三种话,好厉害!哪种话讲得最好呢,普通话,梅花话,还是坳被寮的话?
小嘉:广州话。
(范乐梅在一旁补充说,小嘉所说的“广州话”是指梅花镇当地方言,实际是客家话。由于三岁时就搬到梅花镇来住了,而之前又在老家和广州都住过一段时间,所以他现在跟他爸爸讲话是讲坳被寮当地的方言,在学校学的是普通话,导致他现在梅花镇本地话讲得还不如他妹妹,而普通话发音也很不标准,有时还会夹杂一些客家话。)
记者观察
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六年挪五地,小嘉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流动儿童”。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流动儿童”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其中,最多的省份是广东,达434万,占全国12.13%。在近三千万流动儿童中,学龄前流动儿童有981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6-14岁)为1472万,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规模为1128万。多数流动儿童都需要接受教育。
另据广东省妇联今年发布的“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状况”调查,父母为生计起早摸黑地干活,没时间管孩子是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的普遍状况。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长中,每周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的只占55%左右。对于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就像奢侈品。这将严重影响儿童尤其是幼儿的成长,亲子分离造成的心理创伤,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们的人生。
流动儿童的成长、入学问题,始终是打工家庭在城市生活的一大痛点。户籍门槛将大多数流动儿童挡在城市教育之外,而经常换地方导致的不连贯学习会影响儿童基础教育的效果。这一点也正是小嘉母亲范乐梅所担心的。因此,她打算“呆在梅花,直到两个小孩念完初中”。
目前流动儿童在大城市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基础教育,根在户籍制度。如果小嘉能像有广州户口的小孩一样在广州念书,范乐梅也不会受着夫妻分居、家庭分离的困扰折腾多地,选择暂时落脚梅花镇。小嘉也不会离开广州,因为他“还是喜欢广州”的。
小嘉六岁会讲三种方言,但会经常混杂,这无疑是多年“流动”所带来的结果。儿童的城镇化通常要从适应语言和风俗习惯开始。然而对流动儿童来说,缺乏和流入地城市儿童的交流,会让他们在语言融入上产生持续的障碍,并且不能调节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当地社会的规范。这种情况下,真正融入城市往往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很难做到。
因此,政府破除户籍藩篱,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也许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