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宝藏论释

缘生人

缘灭
注册
2012-11-19
消息
244
荣誉分数
37
声望点数
38
窍诀宝藏论释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p01_1.jpg

2022960657636272729.jpg
      译 序



  众生的无上怙主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色身虽已融入法界,然而,为悲悯我们这些浊世愚昧的众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萨里派《四心滴》、广行班智达派《七宝藏》以及《三休息》《三解脱》为主数目惊人的丰厚遗产。其中的七宝藏可堪为宁玛派的璀璨明珠、无价之宝。

  《七宝藏》中的《如意宝藏论》有颂词与自释,共分二十二品,详细论述一切显密乘。《实相宝藏论》有颂词与自释,共分四品,分别阐述无 有、自成、平等、唯一四大誓言。《宗派宝藏论》共分八品,卷首略述释迦牟尼佛出世经历,纲领全文,继而破斥教外各宗,以诸圣法分别成立佛教共不共乘。《胜 乘宝藏论》共分二十五品,依《大密决定十七密乘经》详细阐明一百一十九教言要旨。《句义宝藏论》共分十一品,全文以道用之方式宣说基位实相、道位串修、现 前果位。《法界法藏论》有颂词与自释,共分十三品,以空界部要旨为主,论述密乘大圆满之基、道、果。《窍诀宝藏论》是以六偈教言的方式为修行人开示深法。

  七宝藏不愧为享用不尽的宝藏,它囊括了显密一切佛法,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对于这部宏篇巨著,作为宁玛派的修行人如果一无所知, 实在是一件憾事。大圆满传承上师华智仁波切曾经感慨万分地在《劝阅七宝藏》一文中写道:“奇哉殊胜功德七宝藏,并非未依圣典自臆造,大海之中所获如意宝, 从劣境中随意岂得到?证悟智慧日轮之光芒,需依未失加持师窍诀,否则一切盲修瞎炼者,行至妙道本地极鲜少。无有闻法世间过虽大,颠倒听闻较彼罪更大,故具 拜阅智者论此时,为何不睁听闻之双目?此世间中唯一摩尼珠,全知上师论典之至宝,除此之外无有余佛陀,于此谁人不生大喜悦?”

  在藏地,凡是宁玛派的修行人对七宝藏最起码也略知一二,而在汉族的修行者中了知七宝藏的却寥若晨星。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没有汉译法本, 虽然法尊法师的传记中记载他曾翻译过七宝藏,但经多方查寻至今仍未找到原译本。据说大陆的郭元辛居士也译过此著,但只见过《实相宝藏论》与《句义宝藏 论》,也许由于版本的不同,其中也有与藏文原文不符之处。前几年,台湾佛教界也曾荟萃群英,着手翻译,由于种种原因,现今也杳无音信了。

  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无一不想得到窍诀,无一不希望自己能如理修持,早日成就而利益无边众生,但多数人苦于无有真正的窍诀,更有许多至力于修行之士翘首以待七宝藏的问世。为此,我今将其中的《窍诀宝藏论》译成汉文,奉献给有缘者。

  此论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既广博,又极其富有针对性,既有共同乘的窍门,也有顶乘大圆满直指本性的密诀。其中也运用了大量恰如其分的比喻。 它好似一面无垢的明镜,将我们的污点一一显露无遗,又如一盏明灯,指点迷津,使我们脱离歧途,犹如一把利剑,一一击中要害。此论的确是名副其实,完全是窍 诀云聚。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赞叹此论说“摄集一切窍诀之精华,每六偈皆圆满妙法藏,如此妙道纵然遇真佛,一时圆满闻听岂不难?”

  因为本论只有颂词而无自释,藏文中也有些许之处极难理解,所以难免有不妥之处,译文若有不恰当的地方,在此特于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前诚心忏悔,以求宽恕,也希望诸位在阅读时联系前后句,反复思维,绝不可断章取义,否则无法了达其中的真正密义。

  虽然七宝藏暂时不能圆满翻译成汉文,但我想,如果是想真修实证的人从其中的一部论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与收益。这的确是活灵活现的无垢光尊者,即便是真正的普贤王如来与无垢光尊者亲自降临恐怕也不会有较此更甚深的窍诀可言了。



  注:本来,无垢光尊者著此窍诀论时均是六偈颂词,可是本文中却有不足六偈之处。如“证悟法性实义之六法:……。”也有一处是七偈,即“忘失解脱正道之六法:……。”



            二○○二年二月三日
 
最后编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译礼)



  梵语:俄巴得夏那够卡那玛

  藏语:门阿仁波切奏

  汉意:窍诀宝藏论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首先解释论名。窍诀就是言简意赅地演示诸种修行法门的要诀。在此无垢光尊者为利有缘弟子,以简明易懂的文句来宣说修行必备的深广法要,故称为窍诀。

  宝藏:“宝”显珍贵义,对修行人而言,修行的窍诀万分珍贵。因为佛经论典卷帙浩繁,在一期短暂的生命中难以穷其底蕴,唯有依靠历代传承 祖师荟萃了经续论典深要的窍诀方能即生取证菩提圣果。“藏”即涵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义。该论涵藏了无量如珍宝般的窍诀,如同宝藏一般。又因具备能 断除众生的无明烦恼、端正意念、轨正修行等作用,故名为论。

  虽然经续论典取名的方法有多种,但本论是依意义与比喻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

  论首冠以梵名有四种必要:一表明来源清净;二为忆念佛恩;三是为了获得殊胜加持;四为令异域见闻者在心相续中种下梵语的习气与善根。

  顶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无垢光尊者作论前的顶礼句,为示皈敬、祈求加持、增上顺缘,亦为遣除作论过程中的违缘而礼敬诸佛菩萨。

  依其大悲胜智之大舟,救渡众生趋向有海岸,

  已诣胜位如意之商主,一切佛陀佛子前顶礼。


  在此,作者将十方一切佛菩萨喻为商主,诸佛菩萨依其无为的大慈悲心与殊胜智慧之大舟,广事救渡饱尝轮回痛苦的无量众生,令彼等越过三有苦海,到达安乐彼岸。如是在已诣胜位如意宝洲的商主——一切佛与佛子前恭敬顶礼。

  为欲解脱殊胜善缘者,总集经续窍诀之精华,

  无余开显一切最深要,此以六法宣说请恭聆。


  此颂不仅演示了作者造论的目的与必要,亦涵摄了全文的一切内容。首先我们应了知该论的所化众生,此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欲求解脱、具有强 烈的出离心之人,不具出离心、耽著世间八法者则非为法器;二是具有殊胜善缘之人,有者虽具希求解脱之心,但因缘份不佳而不能值遇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或根机 低劣、智慧浅陋,故无缘直接受持甚深法义。尊者为欲求解脱、具有殊胜善缘的修行者总集佛陀与历代传承祖师之经续论典的精华,开显此本尊、空行、护法三根本 如心血般爱护的甚深要诀。此等皆以六门之方法而宣说,法法涵摄成佛之道。如是殊胜的妙法,并非无因无缘能以值遇,而是行者在百千万劫中累积无量的善根与资 粮所致万望具善缘者屏息诸缘、不生杂念、恭敬谛听、百般谨持,以期即生取证普贤如来的果位。
 
最后编辑:
最初趣入正道之六法:

道之基础护持三学处;
无偏广闻多思各种法;
三门寂静调伏自相续;
警惕罪业增上诸善法;
知惭有愧生起大信心;
依止一切善友善知识。

此于诸初学者极重要。


  首先教诫最初趋入正道者应具之六法:

一 应了知诸道之基础是护持戒、定、慧三学。我们若能秉持戒法逐一修行,则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经 云:“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犹如莲花,不著于水,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如是观察,一切诸法,心意柔软,语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

二是修行者不应耽著门派、心怀门户之见,因 各宗各派非但互不相悖,且有殊途同归之妙。如云:“诸宗观点,貌似有别,意趣同归。”所以我们应当远离偏执,广闻博学诸佛菩萨的教典,思维抉择各种深广法 义,断除疑惑、树立正见以备修行之用。

三应身口意三门寂静,依教调伏自心相续。如果身心浮躁不安,则无论何种行门都不能如理趣入,若法不能入心,则历劫修 行也得不到毫许利益。因此要依教调伏自心相续,令身口意三门寂静。

四是我们要时时提持正念,警惕罪业生起,即使微如毫端的恶业亦要励力断除,莫以恶小而为 之。并尽力增上一切善法,莫以善小而不为。

五要了知修行人必须具有知惭有愧的品性才会时时不忘正知正念,谨慎守护根门,循教轨正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应 对上师与法生起极大的信心,远离一切散乱,专意受持上师的所传授的一切教言窍诀。

六应了知亲近善友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修行的旅途是坎坷而曲折的,我们要 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度过恐怖的罗刹洲,穿过稠密的邪见林,趟过无底的欲泥塘,若无善知识演示教理、指点迷津,又无善友勉励助道,则很难到达解脱的彼岸。此 六法对于初学者十分重要。
 
若欲独自居于寂静处,事先需要具备之六法:
辞别上师自己能独立;遣除疑障无有可问事;
身体无有病魔及违缘;销声匿迹远离诸人群;
具足成办二利之教授;内心断定正见之密意。


  假如您想独自往诣罕无人迹的森林、岩洞等寂静处闭关,那么事先必须要观察自己是否圆满具备闭关之六法。

一是辞别上师后自己要有独立生活 的能力,即与上师之间达到“身虽远隔重洋,心实未间毫许”的境界。

二是已经无碍精通一切教理及修法,通过闻思、研讨、辩论等彻底遣除了心中的一切疑问,并 谙熟领会于心,无有任何怀疑与可问之事。

三是闭关实修期间身体要十分健康,无有内在的病魔与外界任何违缘等阻挠,能顺利地用功办道。

四是销声匿迹远离人 群,断绝一切人际交往,只身一人安住寂静处,专事修持法义。

五应泯灭一切妄想分别,圆满具足能成办自他二利的殊胜教授,不仅自己修有所证,且能延续法身慧 命,利益他众。

六是内心对万法的本性通彻无碍,能断定无上正见之甚深密意,生起无伪的定解,如是方能如探囊取物般证达本地风光——究竟法界的本性。
 
如果自己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六种条件,就可以到寂静处掩关静修。

  独自所居静处之六法:具足寂静方位诸特点;
  前辈成就者曾作加持;无有失戒晦气护法聚;
  无有散乱愦闹诸逆缘;易得修法顺缘诸资具;
  无有人与非人之损恼。


  对独自修行要居住的寂静处亦有六种观察方法。
一是对寂静处的风水、地脉、山势等逐一观察,看彼处是否有利自己修行,若是过去诸仙人、大 修行者、大瑜伽师们禅坐过的地方,则可安然无忧地安住下来。在莲花生大士的《密咒宝鬘论》中就有选择寂静处的观察方法,乔麦仁波切的《山法》中也有说明。

二是前辈大成就者们曾经作过加持的地方,如桑耶青普、刚日托嘎神山、汉地的四大名山、喇荣山谷等。喇荣静处是第一世敦珠法王曾住锡加持、并成就了十三大光 身的净土,如今也是集聚了成千上万僧众之宝地,这样的寂静处对行者与修行都有极大的加持和利益。

三是欲独自安住的静处必须是未被毁誓者的晦气染污并且护法 云聚的净地。有些地方过去虽很清净,但后来被破誓者的晦气所染污,或于该处肆行杀生等诸多恶行,这种地方就很不利于修行。

四是该地无有散乱与愦闹等不利于 修行的逆缘,行者独自安住于林间,幕天席地,以鸟兽为伴,渴饮甘泉,饥食野果,无牵无挂,真是优哉游哉似神仙。

五是该处必须易得修法必备的资具,如炊具、 餐具、饮食等资具。

六是该地无有人与非人的损恼,一般来说,只要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及对上师三宝的诚敬信心,则任何人与非人都不会加害于他,反而会悉心竭力 予地以护佑。
 
修行相应顺缘之六法:饮食生活不堕于二边;
具足所需供品修法物;具全甚深窍诀经续论;
具足遣除障碍缘起物;所需一切圆满无所缺;
无有多余财物之牵连。


  能令我们的修行相应一切顺缘之法有六种。
一是饮食生活条件适中就好,如果生活条件过于优越,整日沉浸在五欲之中,则难以静心息虑思维法 义。此身虽为四大假合之躯,但它是我们获得解脱的基础,若生活条件太差,甚至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也会成为修行的违缘,故饮食等生活条件适中,不堕于优劣 二边才有利于修行。

二是应当具备花、香、灯、水等供品以及修法的胜物,如铃杵、手鼓等法器。

三是应具足所修持的甚深窍诀以及经续论典,就是说要精通此等法 义,如果心相续一片空白,只是闭着眼睛如一潭死水般枯坐则毫无意义。

四应积聚遣除障碍的缘起物,如加持丸、解脱丸、金刚带、系解脱、护身咒等都是遣除障碍 的胜物。

五应圆满具备修行中的一切所需,如食物、药品等必须无有缺乏。

六是除修行所需以外的一切财产皆当舍弃,令身心自在,不被多余的财物所牵累,因为财 产会增加行者的烦恼与执著,是故必须放弃恶业之因的财产。如云:“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