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常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我们即使能认识到具缘人身的珍贵价值,但是有四种错误的认知,会妨碍我们去发掘人身的这种价值。其中主要的一种错误 认知,是执诸法无常为恒常。这是导致我们贪着现世、懈怠修行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要想消除对现世的贪着,精进修行,就必须破除这种错误观念。因此需要对无常 进行观察。无常分为广义的诸法无常和狭义的死无常两种。这里修持的重点是观察死无常,即生命的无常规律。这是我们舍弃现世的教法心要,是斩断我们贪着现世 的一把利剑,是促进我们精进修行的最佳动力。
什么是死无常呢?就是我们得到了这么难得的人身,可是它并不能长久,终究会有死亡的一天,并且死亡随时都会来 临,我们时刻都有死亡的可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没有任何现实的东西能起作用,哪怕是最疼爱的妻儿,拚搏一生积聚的财产,甚至与生俱来的身体,这时候我们都 要弃之而去,唯有独自一人孤零零地离开。面对死亡,现世所拥有的一切都解决不了问题,都对死亡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只有修持解脱之道。
我们必须要对这方面有所认识,
认识到生命的微脆,不修法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然而,我们似乎认为自己是不死的,是与世长存的,总是这样自己欺骗自己。因为恐惧死亡和自我欺骗,大多数人都有 一种深深的忌讳,总会尽力避开这个话题,小心翼翼地把它隐藏起来,连听到“死亡”两个字都认为不吉祥。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我们即使能避免谈论死亡, 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既然避免不了,何不鼓起勇气正视呢?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死亡?因为它极有力量,能激励我们追求解脱,推动我们精进修持直至成佛。为什么密法里常用人骨 制成的法器?这不是用来恐吓他人的,而是为了忆念无常。为什么有的人会专门选择尸陀林修行?也是为了能时刻想到无常,以鞭策自己精进修持。如《人行论》中 说:“何时住此无畏处,亲身无常往尸林,昔人白骨纵横处,我身可怖亦如是。”密法里有一些修法需要在尸陀林这样的地方修。当我们在尸陀林修法时,看到眼前 腐朽的尸骨,就会想起它也曾经和我现在的身体一样,同样为死者生前所珍爱,别人轻轻地碰触,他都会叫疼,这个身体哪儿稍微长得不如意,他都会感到苦恼。这 一生几乎就是在为这个身体活着,整天珍爱它,保养它……可是,生前如此爱惜的这样一个身体,现在不也变成了这个样子吗?我现在这个身体和它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身体终究有一天也会死亡,心识也会无奈地弃它而去,也会变成同样的一堆白骨。从这层意义来讲,我现在不也是一具会暂时活动的“尸骨”吗?既然如此,贪 恋现世又有什么用呢?
西藏在过去大多是实行天葬,尸陀林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果遇到天葬的话,无常的感觉会更加强烈,看着天葬师把尸体 削开剁碎,然后召唤兀鹰来啄食,一会儿的工夫,整个人最多剩下点残渣。所以在那里修法,你能时刻体悟到生命的脆弱,你不会有别的念头产生,只有一心一意地 修行,是真正地为了解脱而修行。因为你不敢肯定自己什么时候也会变成那样!看看眼前的白骨,再回过头想想自己的死期,你不会再对世间有任何执著。所以,有 人专门选择在这种地方修一种施身法,以断除对身体的执著。反正身体迟早会毁坏,与其死后让天葬师剁成肉泥喂鹰,何不自己先把它布施出去,利用这个身体来积 攒资粮呢?当然,这不是像释迦佛割肉喂鹰那样,真的把肉体舍出去,而是一种思维上的观修。这种施身法能迅速积攒资粮,并且能迅速体悟无我的空慧。
所以说,
观察死亡能斩断我们对现世的贪着,是推动我们进入佛法大门、寻求解脱之道的重要契机。佛陀之所以舍弃王 位而离世修行,就是缘于对死亡的思索。在他作为太子悉达多的时候,由于目睹了世间的老、病、死等无常现象,而问父亲净饭王:“如果您能让我永远不死,我才 可以放心地继承王位,如您所要求的那样享受现世欲乐。”答案是否定的。出于对生命无常的体悟,为解除死亡对自己和众生的威胁,太子才得以出家修行,并终成 佛果。
我们应当时刻忆念生命的无常。每当想起或看到他人的尸体,就要同时联想到自己将来的结局,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 亡。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思索和恐惧,我们才要修行净化自我,才要努力去断恶行善,从而超越死亡!我们
不要认为死亡无所谓,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家可以问问自 己,假如死亡现在就来临,你能否做到坦然面对,死而无憾呢?
世上只有两种人不会惧怕死亡。一种是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另一种是对死亡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你所谓的不怕死,正 是因为对死亡的不了解,认为人死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者像那些亡命之徒的自我安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真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我们知道 要
想获得人身,最起码要守持五戒,你生前造了那么大的恶业,还想在下一世得到人身?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幻想。
亡命之徒为什么敢胡作非为?因为他不明白善恶业果的道理。他不知道人死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心识还会继续流转轮 回,生前所造的恶业会随之而去,仍然需要他本人来承担,心识最终会感受到恶业成熟后带来的苦报。特别是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在临死之时都非常痛苦,挣扎得面 目都扭曲了,死后的尸体都让人感到恐惧,让人看一眼都心惊肉跳。尽管他的身体已像朽木般无法动弹,但散发出来的气息都让人们感到害怕,你想一想,他本人的 内心又是何等的痛苦!因为在死亡时的中阴阶段,他生前所造恶业的种子被触发,他的意识里就会产生冤家债主追逐砍杀等种种恐怖景象。甚至还在身体四大分离的 时候,心识就感受被水淹、火烧、狂风吹荡等剧烈痛苦,只是他已无法向人们表达,你不知道而已。
仔细想想那些可怕的场景,当自己也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你还能这样自信地说“我不怕死”吗?
真正能做到不怕死亡的,只有那些修持有素的行者,才能做到生死无惧。有一位一生虔修的喇嘛,他临终时非常欢悦, 说:“无常出现时我不会害怕,因为即将舍弃这老迈不堪的肉身,而成就圆满自在的本尊光明身。”所以,修行到最高层次的人,能以喜悦的心情面对死亡。中等者 不会感到害怕,最次者也不致于追悔而死。由于他已经修持清净正法的原因,临终时就可以问心无愧,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有的甚至还在活着的时候,他就在一遍 一遍地反覆体验死亡。通过修持金刚乘无上密法,死亡的历程每天都在心中预演,到了真正死亡的时候,他就会像游子返乡那样的熟悉,犹如回归到慈母怀中那样的 亲切。
佛法里之所以非常注重死无常,决不是用死亡来恐吓你,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正确地面对死亡,对死亡有所准备,从中获 得解脱。否则的话,
死亡来临时就会手忙脚乱,产生极度恐惧,那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认识死亡,对死亡有充分的准备。
噶玛巴曾说:“现 在必须怕死,临终时才会无所畏惧。”密勒日巴尊者也说:“我因畏死逃上山,通达本心空性理,今死纵临亦无忧。”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 准备,随时都可以和死亡见面,死神就如同相熟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我们
只有充分了解死亡,才会知道如何生活。如果对死亡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指导人生呢?就不可 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生与死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生命的两个不同层面,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我们只有通过对死亡的修持,才会让人生活得更洒脱,不会感到空虚和 迷惘。经常看到关于濒死的例子,那些已经进入死亡边缘,然后却又复苏的人们,都有一套清醒的价值观念,他们明确知道人活着的意义。
如果对无常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尽管我们看起来是在修法,这种修持也不会是清净的。曾经有大德说:“
如果没有生 起死无常,修密集金刚亦为浅;如果生起了死无常,仅仅修四皈依亦为深。”对此,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四皈依偈是人们普遍都修持的,基本上每个藏民都会念 诵。而密集金刚是无上密的父续之王,可以说最为深奥精妙。许多大师穷究一生也难窥其奥,直至宗喀巴大师才真正阐述明了它的真义。这两者如何能相提并论呢? 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修
学佛法 能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并不在于法门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尽管密集金刚是即身成佛的大法,如果没有生起死无常心,你的修持必然会流于现世利 益的目的,那就如同用大炮轰炸蚊子,徒然浪费资源,不可能发挥法的真正效用。如果我们生起了死无常的心态,必然会舍弃对现世的执著,并且有一种紧迫感推动 着你,使你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修法,不会产生沉掉的过患。这时哪怕仅仅念诵一句皈依偈,你也是在真为生死而修,念一句就有一句的收获,念一句就能积攒一句解 脱的资粮,念一句就靠近解脱一步。那么你终究能获得解脱。
佛法所要解决的正是生死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生死,我们大可不必走人佛门里来。你要满足世间的一些东西,满足财 色名利方面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获得。
释迦佛示范的就是一个托钵乞食的苦行者形象,他在财色名利方面一无所有。大家现在能走到这里来听法,相信 在心灵深处,多少都会有一点对解脱的渴求。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目标却未必那么明确,对现世的执著多少都会有一点。大家一定要观照心灵深处,把这一点点 的执著断除掉。这就需要进行智慧的观照,来如理抉择这些问题。
宗喀巴大师以他文殊菩萨的智慧,为我们抉择出了“三根本九因相”的“念死”法门,只要如理思维抉择,我们必然会 生起无常的观念,彻底破除对现世的贪着。三根本就是:一、必死无疑;二、死无定期;三、死后唯有佛法能起到利益。每个根本的结论都由三种因素推断而得,一 共有九种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