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t88
Administrator
- 注册
- 2004-05-08
- 消息
- 18,274
- 荣誉分数
- 284
- 声望点数
- 263
原文配图:解放军二炮官兵对导弹发射车辆进行检查维护。
在第二炮兵某部,有12名士官,他们的战位与导弹紧密相连,他们与“巨龙”朝夕相伴,经过日复一日的磨炼,锻造出一身“驭龙”绝技。他们就是——强军路上,一群能打胜仗的“特种兵”。
“导弹控制号手”谢华 :亲手摁下“点火”按钮
在导弹部队里,最“牛”的兵非导弹控制号手莫属,他们拇指一摁,“巨龙”腾空,是公认的“王牌”号手。导弹各专业中,学习难度最大、操作技术最复杂的也非控制专业莫属,需要背记的操作规程,地砖一样厚;需要跑通的电路图上,有成千的元件、上万的节点,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不脱几层皮,练不成“王牌”。
谢华,一米九的块头,虎背熊腰,轮廓方正。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干的却是比绣花还细、还难的活儿——导弹控制。刚当上控制号手时,为了“王牌”的美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理论,千百次地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最后创造了该部最复杂专业学成时间最短的记录。经过第二炮兵专家组的严格考核,他被评为控制技师,战士获得这一职称的,凤毛麟角。
一年夏天,谢华作为主控制号手第一次参加实弹发射,发射在即,他发现弹上电源接通后电池加温指示灯未亮,按照常规做法,应当更换电池,可这样一来发射肯定延迟。
谢华熟悉弹载电源的工作原理,平时自训过同类科目,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他向专家组大胆建议:直接测量电池电量,如电量足,飞行用电就有保证。
亲临现场的首长不放心,两次询问谢华:“小伙子,有把握吗?”他给予的肯定回答,为首长定下决心提供了依据。
一番测量,显示电量足够,发射继续进行。“5,4,3,2,1,点火!”谢华准时准确按下按钮,导弹腾飞,发射成功。
刻苦训练加上实践磨砺打开了他的另一双“眼”,透过这双“眼睛”,导弹不再是一堆钢铁,穿越壳体,他能感知它的脉动和变化。在一次实弹发射中,当发射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时,他发现所有的测试参数超常的好,他既没有高兴,反而不安起来。
谢华已经苦学了12年控制专业,“嗅觉”变得异常灵敏,能提前“闻”出不对劲儿的味道。这一次,他就感觉到了某种不正常,下意识地额外增加了一个测试项目,没想到还真揪出了个大问题——控制导弹飞行俯仰和滚动的仪器出了状况。如果按照常规操作,这个现象是观察不出来的。
重大安全隐患消除后,导弹点火发射,打出了部队发射史上的最佳精度。谢华个人荣立三等功。
入伍16年来,谢华4次参加实弹发射,两次亲手摁下“点火”按钮,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号手。2011年,他当选第十二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2012年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装填号手”张照和:心比发细的“拆弹专家”
装填号手从事的专业叫“分解再装”,就是把弹上仪器拆下来交给检测分队,测试之后,再把仪器装回去。可别小看了这一拆一装,弹上元器件密密麻麻数百台件,螺钉、螺母、保险丝多达数千个,有的插针细如发丝,要想毫不摩擦刮蹭地准确拆装、一步到位,号手的心比头发丝还得细。
木匠出身的张照和是个细致人,操作导弹颇能拿捏住“分寸”。有一回演练,在安装点火器时,张照和习惯地瞄了瞄周围元器件的安装情况,只一瞄,他就觉出什么地方不对,随即把目光锁定在一颗漆封过的螺钉上。按说,弹上器件一经漆封,就代表厂家打了保票,可是张照和却一眼看出这个螺钉没有拧到位,至少少拧了4道螺纹,1.5毫米长度。
情况一上报,军代表、厂方专家火速赶到,经过分析确认,螺钉的确有问题,属重大隐患。故障排除后,老专家握着张照和的手赞叹:“小伙子,是你的慧眼避免了一场导弹偏航自毁的悲剧!”为了这事儿,部队给他荣记三等功。
张照和的细心更大程度上源于责任心。有一年冬天,实装操作训练中,他指挥号手顺利完成各道工序,进入尾声时,一名号手由于手冻得不听使唤,手里的小扳手突然掉进了弹体底部。导弹“娇贵”,别说扳手,就是一根保险丝掉进弹体也得找出来。张照和果断下令拆装,一番卸卸装装忙到了深夜。这件事让他得了个教训,事后,他给每件工具拴了根绳,操作时系在号手手腕上;他又根据号手的手形特制了十来把扳手;他还在自己的绒衣里面缝了4个口袋,操作前把工具揣身上,捂热了再发给号手。
看起来有点土,可是管用,张照和琢磨了不少实用的土办法。比如,后喷管上有12个花形螺母,难卸更难上,他设计了一把十字突起的螺丝刀,跟螺母花形正好凹凸吻合,将拆装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再比如,安装某仪器时,前后左右的活动空间仅有半毫米,插孔却多达8个,张照和研制了一对支耳,操作时只要固定了支耳,插孔就能一下子对正。
“发动机号手”冯兵伟:为导弹“心脏”听诊把脉
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是“巨龙”腾飞的动力源泉,它结构复杂,维护难度大,需要号手耐心、细致、专业好。工作中,他们要与火工品、高压气体等危险品打交道,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冯兵伟入伍17年,为导弹“心脏”听诊把脉17年,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从一名初学者,“磨”成了技术骨干、班长、教练员。
“魔鬼藏在细节里!”对发动机专业来说,这话一点儿不假,如果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导弹可上不了天。一次部队驻训,发动机班与水平班配合检查火工品,前者直接检测火工品,后者则安装到弹上再检测。这次配合发生了一件怪事,火工品的阻值卸下来测合格,装上弹测就不合格,他们反复拆装,反复测量,始终是这个结果。
导弹算得上是个设谜高手,常常让号手在谜局里迷失方向。这一回,两个班一起行动,把相关线路查个底儿朝天,却始终找不到“魔鬼”的藏身之处。冯兵伟也犯了嘀咕,苦苦思索,在脑子里展开分系统原理图,一个被忽视的可能性跳了出来,那就是火工品内部有“鬼”。他马上打开电爆管插头,一番扫描后,在众多极针中瞄准了一个,正是这个极针与导线间的焊锡不牢,导致装上弹时因拉伸而松脱,测的值就不合格。
冯兵伟不仅心细,心理素质也不错。一次训练,他指挥号手检查发动机系统气密性,当危险的高压气体通过减压器充入燃料贮箱时,气瓶车突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吓毛了正在操作的新号手。冯兵伟反应快,一个健步冲上车梯,迅速关闭了总阀门。
出啥事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高压管爆了,一检查,好好的;又顺着气路逐段排查,未见问题。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冯兵伟的目光瞄向了气瓶车本身,他判断里面的安全阀坏了。由于无比熟悉自己的装备,他给出的这个判断一般人可想不到。经过请示上报,装备部门派人拆下了安全阀,果不其然,由于老化,阀内弹簧弹力变小,导致了误动作。年复一年,冯兵伟用他高超的“医术”保护导弹“心脏”的健康。
“三用车驾驶员”陈伟达:拉着导弹上战场
特种装备车里,最“特”的是一种集运输、起竖、发射导弹于一体的“三用车”,它体积庞大,技术性强,一般人可玩儿不转。要想驾驭它,不仅需要过硬的驾驶技术,能在各种道路上安全行驶,能在发射场上精准定位,还需要冷静的内心、机智的头脑,遭遇任何“麻烦”,都能临机处置。
为了保持和提高战备水平,某部每月进行一次百公里装备拉动训练。拉动车队由前导车、指挥车、特种装备车等组成,能够独立完成导弹发射任务。这天深夜,公路之上,大车“长剑”,隆隆向前,驾驶特装车的是该部“红旗车驾驶员”、上士陈伟达。
凌晨3点左右,危机在一瞬间爆发。陈伟达突然听到特种车底部传来“砰”的一声巨响,随即车胎轮毂与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几乎同时,他感到手里的方向盘猛地一抖,变得越来越沉,越来越把持不住,大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开始向左偏移,马上就要越过隔离带,冲进反向车道。
爆胎了!陈伟达迅速做出判断。“必须保住车!”只见他蹭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边用腹部和手臂死死固定住方向盘,边从两侧后视镜观察路面情况。他的车后,是装备车辆梯队;左侧,是反向车道上不断驶过的地方车辆。该如何处置?如果紧急刹车,可能发生追尾,导致装备车辆连环相撞;如果猛打方向盘,可能造成车辆失控,冲过隔离带。无论哪种可能性发生,都将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到了考验陈伟达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的关键时刻。他沉着而果断地先用右胳膊肘关闭“双闪”,示意后方车辆“有情况”,放慢速度;再用左胳膊肘打开“右转向”,准备停车。
这是陈伟达最艰难的时刻,他一边拼命控制并修正行车方向,一边缓踩刹车制动。时间一秒秒过去,特装车终于被“驯服”,减速向右,稳稳驶停。陈伟达长长松了口气,这个时候,他才感觉到胸骨隐隐作痛,手臂没了一点儿力气。
爆胎原因很快查明,是公路上的尖石扎破了轮胎。陈伟达避险成功,前后满打满算50秒。这50秒,浓缩着他入伍11年来安全行车70万公里的经验,也诠释着一名士兵对忠诚的庄严承诺。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