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养老院要求按月上门缴费 逼子女现身探视父母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焦点新闻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焦点新闻

Guest
原标题:养老院要求按月上门缴费逼子女“现身”

今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条文。在新法实施后的第一个7天小长假,老人们是否能如愿与儿女团聚过节?

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市内多家养老机构,发现国庆长假并没有让养老院里出现回家高潮,仍有近八成的老人独自过节无法回家。

疑问:多少人接父母回家

国庆前,网友们纷纷在网上晒出了出行计划,却鲜有将父母列入其中的。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网友,有25人明确表示国庆没有陪伴父母的计划。其中,有17人表示国庆准备外出旅游;5人称要加班;还有3人因为要参加婚礼、聚会而没有时间。网友“花花”的父母都住在老人院,因为中秋节已经接过父母回家,所以国庆节没有将父母列在行程中。她坦言,已经准备好了出国旅游的计划,所以这个国庆没有去养老院的打算。

“条件不允许,不想老人太折腾。”网友王先生表示,“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自己又没有车,接老人回趟家很不容易。”据了解,王先生和妻子在南京打工,父亲与母亲住在老家的养老院。工作繁忙加上经济条件有限,想回去看一次父母非常困难。这个国庆,王先生仅仅准备带孩子在市内的景点逛逛,并不打算回乡。

探访:八成老人留守养老院

国庆当天,记者走访了市内各区的多家养老机构,大部分老人像平常一样看电报、打牌,过着一如平常的生活。市内多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表示,能够被子女接回家过节的老人非常少,多数人都会“留守”在院中。

据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院透露,节假日期间该院能够回家的老人少之又少。大多数子女都会选择以电话的方式关心老人。虽然院方没有专门统计,但相信国庆能够回家的老人不会达到一成。据了解,大多子女表示不能接老人回家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太忙,没时间。

林大爷是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的院友。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几个月前刚刚入院的。由于不是本地人,又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所以还有些不适应。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林大爷的儿子因为工作忙没能接他回家团圆,这个国庆依然不能回家的他感到异常伤感。“唉,说不难过都是假的,天天盼着孩子来。光寄些东西有什么用,我自己有钱买。”林大爷还告诉我们,刚来的一个星期特别想家,天天都打电话给儿子。“夜里时最想,睡不着觉简直想撞墙。”

无奈:每逢佳节倍思亲

“住久了就习惯了!”在鼓楼区某私立养老院,记者见到了头发花白的徐婆婆。据了解,她已经在这生活五年了,每天与院友们下棋、锻炼,生活规律且休闲。“人老了,感觉时间用不完,一闲下来就会想儿女。”徐婆婆如是说。

“这个是我孙子的照片,儿子刚寄来的。”提到孙子,徐婆婆变得有些兴奋,“每次过节,我都会把儿子寄的照片细细看一遍。你看看,转眼都长这么大了,个子都要赶上他爸爸了!”

护理人员表示,节假日前后会有很多子女打电话慰问老人,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近况。因此,儿女成了老人们这段时间最大的谈资。每到午后,院友们便会围坐在一起絮絮叨叨,话题总是离不开子孙。

奇招:上门缴费逼子女现身

据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节假日期间能够回家的老人非常少,平时就更不用说了。和子女不同,离家的老人会时常挂念孩子,为了能见子女一面,经常有院友装病的状况。

为了保证老人能经常见到子女,南京多家养老机构已经实行了按月上门缴费的政策。他们要求子女必须每月亲自去养老院缴费,不接受转账、邮寄等方式。据了解,过去经常有子女们送老人入院时一次性付满几年的费用,自此便不见人影。自从实施该政策后,多数老人每月都能如愿见到孩子,心情也变得更好了。鼓楼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上门缴钱实属无奈之举,它的作用只是让儿女心里对老人有个牵挂。此外,市内多家养老院都在国庆为老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并帮老人邀请了子女一起团圆过节。

“常回家看看”

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自《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重新修订以来,“常回家看看”屡屡经受着节假日的考验。怎样才能使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不让新老年法沦为一纸空文呢?

专家表示,关爱老人不能仅仅要求儿女,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共同努力。从社会层面来说,城市发展不平衡、交通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匀都是导致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以孝为先的文明古国,不能常回家的主观因素很少,主要还是应该从客观层面来考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重修的目的并不在于用法律约束市民。它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法律条文规范道德。让子女认识到“精神慰藉”对老人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有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来源: 凤凰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