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李嘉诚约半数资产已转移海外

hometown2013

新手上路
注册
2013-09-23
消息
12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6
惊:李嘉诚约半数资产已转移海外(图文)
http://www.creaders.net 2013-10-07 21:36:27 正北方网 [0条评论,查看/发表评论]
这位亚洲新首富的投资图景,似乎正在远离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内地。李泽钜加速扩张抄底欧洲。收购英国电网、供水网络两大业务和天然气供应商WWU,几乎控制了整个英国的民生领域。到目前为止,李嘉诚家族约半数的公司资产已转移至欧洲,3年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



  明年就五十知天命的李泽钜正式走向幕前——这位典型“富二代”的新首富,作为亚洲李嘉诚的长子,执掌李氏家族万亿财富。而属龙的“李超人”已经85岁了。

  这位亚洲新首富的投资图景,似乎正在远离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内地。由于天然气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天堂,李泽钜以此为契机,开始加速扩张抄底欧洲。收购英国电网、供水网络两大业务和天然气供应商WWU,几乎控制了整个英国的民生领域。到目前为止,李嘉诚家族约半数的公司资产已转移至欧洲,3年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

  李氏家族的继承问题,早就尘埃落定。2012年5月25日,长和系股东大会后的记者会上,李嘉诚公开宣布了自己的财产分配计划。根据李嘉诚的安排,实业部分即未来长和系旗下所有资产,将会交予长子李泽钜管理。他将得到超过40%的长江实业[0.49%]及和记黄埔[1.85%]的股权,以及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权——这三块业务也是李嘉诚旗下最值钱、权重最大的资产。

  次子李泽楷将得到父亲的现金资产,用于并购他喜欢的公司,其金额则以“倍数计”。李嘉诚说,李泽楷所并购的公司不会涉及目前长和系旗下的“六个系”业务,也不是传媒、娱乐项目,而是传统和长远的项目。即使并购不成功,他也会预备用这笔资金让小儿子发展新事业。

  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一统天下”,他掌管着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为代表的、总市值超过8500亿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个人名下总资产达到2900亿港元,身家超过其父,一跃成为华人新首富。

李嘉诚  
这位华人世界最知名的“富二代”,面前依然闪耀着父辈的身影。85岁的李嘉诚、92岁的何鸿燊、88岁的郑裕彤、84岁的邝肖卿、90岁的郭鹤年——耄耋老人们依旧带领着家族企业杀伐决断,尽管他们还鲜谈退休,但这些崛起于“二战”后期的家族集团,终将交棒到下一代手中。
  “超人”并非不能超越。低调、沉稳的李泽钜,或许就是李嘉诚最好的选择。他除了继承父辈的商业才能和关系网络,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全新的投资逻辑——坚持走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天地。在这个意义上,继承本身也是一个重新出发的创新和创业。

  布局接班人

  之前一直习惯躲在幕后的李泽钜,相比高曝光率的弟弟李泽楷,可谓低调,但身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最新掌舵者——长子、长和系副主席,在西进抄底英国的投资布局中,他无疑是这盘大棋后面的主帅。

  8月1日,香港长和系、和记黄埔公布高于预期的中期业绩,但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却罕见地20年来首次未举行中期业绩记者会,且并未出席之后举行的分析师会议,而是由李泽钜主持。《华尔街日报》异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过去10年,该新闻发布会一直是香港最受期待的记者会之一,李嘉诚没有召开记者会,显示出公司的大权正从父亲转移到长子李泽钜手中。”

  在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李启明看来,李嘉诚真的想让李泽钜顺利接班,刻意低调避见传媒确是可行方法,“即使正式接班,如果李嘉诚同李泽钜一齐出席记者会,记者一定又只会问李嘉诚”,对李泽钜正式接班不无影响。李嘉诚可算是经验老到,但在接班这方面也算是第一次,回避媒体情有可原。

  不论如何,曾言不会退休的李嘉诚,终于选择逐渐离开公共视线,并把权力移交给长子。早在17岁时,李泽钜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遵照父亲安排选了土木工程专业,之后又攻读了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90年,26岁的李泽钜主持和记黄埔集团,并大举收购英国“兔子”电讯公司,随后数年间,他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就此单项业务,让家族资产翻了一倍。“香港市场逐渐饱和,且不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竞争者,零售、电讯业务盈利增长缓慢。”经济学家关焯照说。

  在李泽钜的人生中,1996年可谓是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该年,长江基建上市,25倍认购额的功绩让厚积薄发的李泽钜登上了李家的权势榜单。李嘉诚曾由衷地表示:李泽钜的表现可以打90多分,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会给他100分。

  同样是1996年,李泽钜曾遭悍匪张子强绑架,李嘉诚救子心切,没有报警,付给绑匪10.38亿港币。当年,张子强单人匹马到李家中,开口就要20亿,李嘉诚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让银行不停地给你提取”。最后李家,用几十个编织袋装了10.38亿现金。

  17年过去,坊间流传的李嘉诚当时的话依然掷地有声,“子强啊!我们潮州人什么风浪没见过?你最好拿了钱放了泽钜,否则你下场不会好看。”

  不过,这次身心摧残并没有影响李泽钜进取。1998年,李嘉诚逐渐淡出长实集团,将集团管理权逐步交至李泽钜手中。2012年5月25日,85岁高龄的李嘉诚表达了退休意愿,并公开宣布家产分配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支持李泽楷发展事业。7月16日,李嘉诚将家族信托中原分配给李泽楷的1/3权益全部转给李泽钜。

  在分家之前,家族资产基本是“三分天下”,家族信托的权益分别由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各持有1/3,李泽钜名下并无太多私人资产,因此并未入围2012年香港福布斯富豪榜。

  李氏兄弟在香港被誉为“龙兄虎弟”,但和李泽楷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相比,李泽钜仿佛只是隐形人,只是弟弟的陪衬。沉稳、低调、务实,且不乏才干,与桀骜不驯、常登八卦版的李泽楷相比,哥哥李泽钜更多地继承了父亲李嘉诚的秉性,似乎更符合“好儿子”的标准。

  在李嘉诚传记中,李家有句祖训:将相宁有种,男儿当自强。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当过码头搬运工,职员。在儿子李泽钜、李泽楷还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楷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熟知李嘉诚家族的一位香港金融高管称,“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很值得学习,李嘉诚给两个儿子的精神支持远远大于财富上的。”

  近年来,李泽钜在商业上日臻成熟。自他2000年进入集团核心管理层后,长江集团从香港华资企业逐步转型为国际企业,资产和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多达30万人,海外业务占八成,香港地区业务只占16%。

  香港的金融界人士谈及李泽钜在商界上的成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长江基建。10多年前,长江实业将旗下的基建业务分拆上市,组成了长江基建,并交由李泽钜打理。1996年长江基建上市时,只有两个领域的业务:一是基建材料,占总利润的3/4;二是基建投资,占总利润的1/4。

  在李泽钜的努力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长江基建在地域上已跨越全球四大洲,投资遍及香港和内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及菲律宾,业务范围也更为广泛,包括能源、公路、水处理、基建材料及环保业务。

  为此,香港的投行人士感慨说:“在长江基建上市的10多年里,经历过亚洲金融[0.00%]风暴、互联网泡沫破裂,但长江基建却始终能保持利润增长,李泽钜功不可没。”

  22岁李泽钜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长实集团工作,25岁即担任长实执行董事,29岁升任长实副总经理,42岁出任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

  经过近30年的磨砺,李泽钜成为长江实业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正式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深得李嘉诚的信赖。2009年,李泽钜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演讲中与人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商之道:“我喜欢《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的妻子王俪桥原名王富信,父亲是早早结束生意闲居在家的香港纺织商。1990年,王富信正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这时的李泽钜也身在加拿大处理地产业务,一次烧烤聚会上,两人邂逅,此后李泽钜狂追不舍。

  论财富与门第,王家无法与李家相比。但王富信毫不介意:“我对李泽钜的第一印象是他平易近人,人品不错,但我完全不知道他是李嘉诚的儿子。后来知道了,我说,哦,原来他是一个出名的人,但我一直没有担心过什么。”

  1993年,李泽钜与王富信结为连理。婚后,王富信十分低调,一心相夫教子。从1996年到2004年,她连生三女,为求子于2005年改名“王俪桥”,于2006年顺利生子。

  富儿要穷养

  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已步入而立之年,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期,这一过程将会充满艰难和曲折。而在香港,作为华人首富的李氏家族,“富二代”的交接棒,又是如何顺利传递?

  以李氏家族为首的这些家族集团,大多崛起于“二战”后期。一般来说,在父辈创始人们掌权40-50年后,家族的继承迫在眉睫。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家族企业的家族问题已经初露端倪。但对许多公司而言,这个问题在2000年以后才真正变得棘手——这些一手创业的父辈,热情高涨地参与经营,甚至依旧亲历亲为。

  家族继承的问题终将提上日程。在两个独具个性的儿子中间,谁能做继承人?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并非只是一个选择题。早在他们儿时,他已经在提前布局——出身贫寒的他,学会吃苦,也是两个儿子的必修课。

  早在孩子不到十岁时,李嘉诚的商业培育已经启蒙。当时刚涉足地产业的长江实业董事会上有两个专席,就是李嘉诚为儿子所设。小儿子李泽楷比较调皮,年少好动,李嘉诚不管议题有多激烈,总会出言喝止。而长子李泽钜更像父亲,一贯温文尔雅正襟危坐。

  李嘉诚不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他一直认为氛围比过程重要,他深信培养音乐家,需要在襁褓时听曲子;培养运动员,需要在学步时开始蹦跳。这种商业培养到了儿子成年后则更有针对性。虽然多年前李嘉诚就强调,庞大的商业帝国未必传承给儿子,“儿子没能力,家业给了他也是害了他”。这其实是“超人”老爷子暗自窃喜——李嘉诚两个儿子的商业才能,曾让香港诸世家艳羡不已。

  据媒体报道,2011年年初,在一场港府公开活动中,李家三父子难得同时现身,各大媒体长枪短炮齐扫射。父亲李嘉诚准点到达,面对媒体追问一言不发,微笑、快步、直行;小儿子李泽楷姗姗迟来,却瞬间成为媒体宠儿,或抱拳作揖,或嬉笑怒骂;但媒体人恭候多时却未见长子,原来李泽钜早在布置会场时,隐身于工作人员中入场,不发一言、不露一影,在狗仔队文化盛行的香港,这实在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父亲是儿子最好的老师。李嘉诚坚信,教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处世,比给他金山银山要强百倍,两个儿子从小就被要求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

  李家兄弟在香港圣保罗男女小学上学,在这所顶级名校里,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以至两个孩子经常闷闷不乐地向父亲发问:“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

  每次听到兄弟俩的质疑,李嘉诚都会笑着解释:“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

  有一次,李嘉诚看到在路边摆报摊的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捧着课本学习,就特意带两个儿子经过这个报摊,让他们学习小女孩认真学习的态度。时至今日,李嘉诚依旧表示:“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也只有约三分之一是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李嘉诚自己亦是身体力行。他戴的只是廉价的只值二十六美元的日本手表,穿的仍旧是十年前的西装,居住的是三十年前的房子。李嘉诚说:“如今我赚钱不是为了我自己,我已不再需要更多钱。”这些话与行为,对于李氏兄弟来说,应该是泽被一生的。

  江濡山已经跟踪研究李嘉诚家族及产业多年,他认为李嘉诚家族的神话并非偶然,一般的管理专家们认为,靠捕捉一次机遇而成功的商人是幸运的,屡靠捕捉机遇而获成功的商人则是幸运之神。在许多普通人的眼里,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捕捉机遇而成功的商人、神人。李嘉诚及其所创造的事业之所以成为神话,正是因为他的成功违背了许多“常理”,让那么多人读不懂。

  而在这位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GEDA)首席经济学家眼中,李嘉诚家族的成功因素,其实一脉相承。李嘉诚本人既具有大多数华人勤劳吃苦的优秀品质,又具有非凡的、能及时捕捉并消化历史机遇的商业智慧,李氏家族的财富构成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李氏家族的霸业基础之所以一直比较稳固,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没有轻视、淡化实业基础。

  因此,在李氏家族的继承问题上,李嘉诚早就打好了基础——个性活泼的小儿子李泽楷,独立门户做了电讯盈科[-0.29%];而沉稳理性的李泽钜,更适合掌管庞大的万亿李氏帝国。同样,在美国受过教育的李泽钜,更加具备国际视野。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表示:在为子女选择国际教育目的地时,美国是中国富豪的绝对首选。美国求学的基因,只是李泽钜国际化的一个标签。

  江濡山为此强调说,要“读懂”李嘉诚这个人。其实,李先生的思想和行为,早已经超越了“超级商人、产业精英”这样的境界,已经升华到“商业思想家”的业界领袖人物的超高境地。一个商界精英已经名利双收、大红大紫后,他的言论和事业走向,才是检验成功到何种程度的开始;而他的思想价值观和个人社会化的利益立场,才是为其盖棺定论的音符。

  “一个商道人士成功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他个人及家族企业赢得了多少利润,不是看他与多少权势人物关系紧密,更不是看他的产业竞争打败了多少竞争对手,而是看他的现实社会贡献及其经济、政治、社会交融的商业价值思想是否给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江濡山感慨。

  家族企业的得失

  相比香港其他家族集团继承的血雨腥风,李氏家族的接棒之路,似乎特别顺利,然而这一切并非偶然,李嘉诚早就有了360度的思索和考量。

  李嘉诚的财富分配逻辑中,隐藏着家族企业的传承和风险,他如何用东方智慧加以化解?家产分或不分,该如何经营?对于下一代,是培养他们做资本家,还是做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这些都是实业家和理论家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李氏家族“长和系”是个典型的国际化巨型公司——拥有世界各地投资人、业务遍及53个国家,雇员达27万人,市值超过8000亿港元。但这位已征战60余年的香港第一富豪、《福布斯》全球排名第九位的商界大亨,还是以中国人最传统的“血缘关系”来实现他那庞大“帝国”财产与权力的分配和交接。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范博宏,常年研究华人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他比较担心的是,“在继承的长期过程中,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继承年度及此前5年,家族上市公司的市值平均蒸发了60%。”

  传承中最大的困难,是父辈们的特殊资产难以转让。这类资产的边界通常很难界定,但至少包括他们所积累的庞大的人脉资源、盘根错节的关系,以及个人气质、品牌与名誉。这些特殊资产决定了他们是亿万富翁,而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父辈们自身商业才能与关系网络,被认为是家族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交班后,竞争力的延续问题便成为企业存在的风险。或者说,是家族企业必然面临的阵痛。”范博宏说。

  冯邦彦教授则提及他最近整理再版的《百年利丰[-1.06%]》一书,书中专门研究了华人家族企业独特的内部治理方式。这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对于李氏家族研究颇深,在华商家族企业中,一般而言,围绕家族家长,是一个由日后继承企业的近亲组成的决策管理层,他们就企业的战略策略向家族家长提供意见,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远亲和朋友们则组成领导层,负责企业的日常运作;再往外推,就是企业的一般雇员。这形成了社会学家费孝通所形容的“差序格局”。

  当然,大型华商家族企业现在已在逐步吸纳职业经理和专业人士进入领导层——李嘉诚帝国也在身先士卒。冯邦彦提及英国《经济学人》曾给予的评论是:“他们成功地吸收结合了职业经理,但从不以削弱家族控制为代价。”

  华人家族企业的工商活动,并非像西方企业那样建立在法律和契约上,而是以儒家的信义思想为基础,以信义为经营信条,通过亲缘关系以感情纽带为基础结成社会关系网,来与外部发生联系,展开业务。实践有力地证明,这种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决策迅速,对市场反应灵敏,有利于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及时把握商机,赚取厚利。

  然而,这种天然的缺陷依然要给予足够的警惕。企业最高领导的交接班,可能成为企业成败盛衰的转折点,这决定于接班人的判断、经验、魄力、内部亲和力以及外部的人际关系。同时,企业的交接班,往往导致家族财产由儿子们均分,这种“细胞分裂”式的分家代代相传,很容易造成内部矛盾,动摇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而且会使企业无法积累资金,难以进一步发展。

  李氏家族的继承,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冯邦彦也感叹说,由此看来,李嘉诚对李泽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从权力到精神世界都要能继承父亲的衣钵;对李泽楷的期望也很大,要去开拓新业务、新领域。还有,对核心领导团队的向心力和专业精神同样有很强的寄望,以辅助企业完成代际传承。

  每个人不过是大时代中的一分子,李嘉诚也不能置身度外。为此江濡山关心的是,李嘉诚面对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都很果断有力地抓住了它。今天,整个人类的历史环境正在发生着令人难测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当香港与中国内地逐渐融合而中国又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李氏基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转型。

  对李嘉诚本人而言,历史“调戏”他的仍然是一个老问题:你这个商业“廉颇”是否老矣,还能否辨识机遇并准确地把握住它、消化它?只不过今天的机遇深藏在错综复杂的、难辨真伪的商业冲突和利益纷争的迷局之中。

  “当下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强。李氏家族近年来枉交了不少学费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对李嘉诚本人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个人及企业形象、管理及运筹策略、拓展投资业务空间及优化产业结构等各方面进行全新的整合,以适应未来的发展。”江濡山说。

  在不断加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李氏家族加快了向新经济领域的步伐进军。前两年打造网络经济平台的巨大投资,如今已是“无声无息”地勉强运营,近期投资3G的战略性举措因此遭到了各方质疑。李氏父子已经在3G黑洞上投资了160多亿美元,还没有任何赢利的曙光l。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李氏家族的霸业基础之所以一直比较稳固,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没有轻视、淡化实业基础。特别是在虚拟经济大行其道,经济泡沫无处不在的今天,李嘉诚“实”与“虚”的产业天平上,始终把持着平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