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t88
Administrator
- 注册
- 2004-05-08
- 消息
- 18,274
- 荣誉分数
- 284
- 声望点数
- 263
今年10月15日,就是我父亲习仲勋的百年诞辰。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到西安,为他老人家召开这样一个朴实而庄重的纪念座谈会,这充分体现了家乡人民对我父亲的特殊感情。作为他的亲属和子女,我们感到特别荣幸和感动。我首先代表母亲齐心同志和全家,对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这次活动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向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诚挚敬意,也借此机会向三秦大地的父老乡亲们表示诚挚问候!
1913年10月15日,我的父亲习仲勋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关中农民善良、勤劳、俭朴、耿直的个性,他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生涯,也始终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
青少年时代,父亲先后在家乡的都村小学、立诚中学、县立一高和三原师范读书,在大革命的浪潮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年仅13岁就在富平立诚中学加入共青团,15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中经受了革命斗争的考验,转为中共正式党员。随后又受党组织派遣到西北军开展兵运工作,19岁即领导发动了震惊陕甘的“两当兵变”,20岁就参与领导创建照金根据地,21岁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今天在提到陕甘边根据地时,很多人都用“硕果仅存”这几个字。不要小看这几个字,正如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所说的,“如果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毛主席所说的陕北正是指刘志丹、谢子长和我父亲等人领导创建的这块陕甘革命根据地,在全国抗战时期,又形成了陕甘宁边区,当时也被称作陕甘宁特区。1979年,父亲向小平同志谈起广东在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时,邓小平脱口而出:还是叫特区,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父亲的一生都在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奋斗。土地革命时期,父亲是陕甘边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又受党中央委派先后把守延安南大门关中和北大门绥德;解放战争一开始,毛泽东在撤出延安前发布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陕甘宁一切部队从即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父亲与彭德怀伯伯等并肩战斗,仅以两万六千多人的部队转战陕北,最终打败了胡宗南的25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父亲常常说,这个胜利首先就要归功于陕甘人民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又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主要负责人,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为西北地区巩固新生政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恢复战争创伤,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962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和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长达16年之久。1978年复出之后,他仍然保持了无私无畏、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在邓小平、叶剑英同志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建立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亲从出生到1952年进京到中央工作,除了在创建南梁根据地和随红军西征在陇东工作一段时间外,在陕西度过了近40多年的岁月。对于这块土地他怀着深深的热爱与眷恋。
父亲热爱家乡,但他在中央工作期间却对家乡的干部要求很严,从来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乡谋取好处,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对家乡的干部群众给予支持和鼓励。也许唯一的例外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父亲曾经经过周恩来总理批准,为陕西调来了一批粮食,解救了一批父老乡亲的饥荒。父亲说,这是报恩、还愿——当年他与彭德怀、贺龙统帅大军解放大西北时,关中的父老乡亲忍饥挨饿把口粮都给了部队。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大跃进”时期到陕西视察工作时,反复告诫陕西的干部不要搞浮夸风,不能做对不起百姓的事情。
这里我想提到的是父亲三次保护西安古城墙的事。第一次是解放初期,针对西安古城墙遭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他命令军管会严格进行保护。第二次是1958年,当时有人给父亲发电报,说陕西要拆除古城墙时,父亲立即出面制止,后来又经过努力,将西安古城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是1981年,父亲在新华社的国内动态清样上看见一份关于西安古城墙破坏严重的报道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在父亲和陕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安古城终于幸免于难,如今她已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冷兵器时代的城防工事,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每年吸引着全世界众多的游客。
革命生涯几十年,父亲的乡音始终没有改变,关中汉子的本色始终没有改变,对家乡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经常念叨的是陕北的小米,是关中的面食,是陕西的秦腔和陕北的民歌,是长眠在黄土地上的先烈们。陕西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让他感到高兴,因为这里不仅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这里也是他革命征程的起点。但他却不是一个狭隘的人。他在主政广东时,甫一上任,就说:“北方的水土养育了我大半辈子,现在到了广东,要靠南方的水土养我下半辈子。”所以,他也把广东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晚年岁月。可以说,父亲把他的毕生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2002年,父亲在北京去世时,他的灵前供奉的是来自于照金、南梁和延安的小米。2005年,父亲的骨灰迁回富平,长眠于他热爱的三秦大地,了却了他老人家魂归故里的最后心愿。在父亲墓地的坐像背面镌刻着母亲齐心亲笔题写的16个大字“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父亲一生最常说的话语,也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真实写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陕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三秦大地呈现出政通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父亲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他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这块热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
今天,我们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保持艰苦奋斗,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习远平
来源:陕西日报
1913年10月15日,我的父亲习仲勋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关中农民善良、勤劳、俭朴、耿直的个性,他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生涯,也始终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
青少年时代,父亲先后在家乡的都村小学、立诚中学、县立一高和三原师范读书,在大革命的浪潮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年仅13岁就在富平立诚中学加入共青团,15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中经受了革命斗争的考验,转为中共正式党员。随后又受党组织派遣到西北军开展兵运工作,19岁即领导发动了震惊陕甘的“两当兵变”,20岁就参与领导创建照金根据地,21岁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今天在提到陕甘边根据地时,很多人都用“硕果仅存”这几个字。不要小看这几个字,正如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所说的,“如果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毛主席所说的陕北正是指刘志丹、谢子长和我父亲等人领导创建的这块陕甘革命根据地,在全国抗战时期,又形成了陕甘宁边区,当时也被称作陕甘宁特区。1979年,父亲向小平同志谈起广东在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时,邓小平脱口而出:还是叫特区,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父亲的一生都在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奋斗。土地革命时期,父亲是陕甘边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又受党中央委派先后把守延安南大门关中和北大门绥德;解放战争一开始,毛泽东在撤出延安前发布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陕甘宁一切部队从即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父亲与彭德怀伯伯等并肩战斗,仅以两万六千多人的部队转战陕北,最终打败了胡宗南的25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父亲常常说,这个胜利首先就要归功于陕甘人民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又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主要负责人,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为西北地区巩固新生政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恢复战争创伤,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962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和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长达16年之久。1978年复出之后,他仍然保持了无私无畏、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在邓小平、叶剑英同志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建立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亲从出生到1952年进京到中央工作,除了在创建南梁根据地和随红军西征在陇东工作一段时间外,在陕西度过了近40多年的岁月。对于这块土地他怀着深深的热爱与眷恋。
父亲热爱家乡,但他在中央工作期间却对家乡的干部要求很严,从来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乡谋取好处,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对家乡的干部群众给予支持和鼓励。也许唯一的例外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父亲曾经经过周恩来总理批准,为陕西调来了一批粮食,解救了一批父老乡亲的饥荒。父亲说,这是报恩、还愿——当年他与彭德怀、贺龙统帅大军解放大西北时,关中的父老乡亲忍饥挨饿把口粮都给了部队。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大跃进”时期到陕西视察工作时,反复告诫陕西的干部不要搞浮夸风,不能做对不起百姓的事情。
这里我想提到的是父亲三次保护西安古城墙的事。第一次是解放初期,针对西安古城墙遭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他命令军管会严格进行保护。第二次是1958年,当时有人给父亲发电报,说陕西要拆除古城墙时,父亲立即出面制止,后来又经过努力,将西安古城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是1981年,父亲在新华社的国内动态清样上看见一份关于西安古城墙破坏严重的报道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在父亲和陕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安古城终于幸免于难,如今她已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冷兵器时代的城防工事,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每年吸引着全世界众多的游客。
革命生涯几十年,父亲的乡音始终没有改变,关中汉子的本色始终没有改变,对家乡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经常念叨的是陕北的小米,是关中的面食,是陕西的秦腔和陕北的民歌,是长眠在黄土地上的先烈们。陕西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让他感到高兴,因为这里不仅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这里也是他革命征程的起点。但他却不是一个狭隘的人。他在主政广东时,甫一上任,就说:“北方的水土养育了我大半辈子,现在到了广东,要靠南方的水土养我下半辈子。”所以,他也把广东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晚年岁月。可以说,父亲把他的毕生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2002年,父亲在北京去世时,他的灵前供奉的是来自于照金、南梁和延安的小米。2005年,父亲的骨灰迁回富平,长眠于他热爱的三秦大地,了却了他老人家魂归故里的最后心愿。在父亲墓地的坐像背面镌刻着母亲齐心亲笔题写的16个大字“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父亲一生最常说的话语,也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真实写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陕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三秦大地呈现出政通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父亲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他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这块热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
今天,我们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保持艰苦奋斗,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习远平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