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韩流中成长:中国流行文化的位置与发展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谁在韩流中成长:中国流行文化的位置与发展



近日,韩国总统卢武铉携夫人访问清华大学并做演讲。当卢武铉侃侃而谈在中国流行的“韩流”和在韩国掀起热浪的“汉风”时,会场上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纷纷感叹:“韩国总统还挺了解当前中韩年轻人的时尚口味嘛!”
不知从何时开始,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流行音乐,吃韩国料理,穿仿旧牛仔裤,染金色或红色的头发……一股“韩流”席卷了中国的大小城市,充斥着电视荧屏和时尚杂志,成为了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生活姿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叙虹说:“我很喜欢韩国电视剧那种细腻的情感,还有它们精美的画面和感人的音乐。”王叙虹曾自编自导了一部颇具韩剧风格的DV短片,还将《蓝色生死恋》的插曲作为自己短片的主题曲,“韩剧里的人物都很讲究服装和化妆,令人赏心悦目,比咱们某些所谓的偶像剧要强多了。而且都是亚洲人,相貌贴近,心理上也易于接受这种经过中西方融合的时尚。”

继1997年北京第一家“韩国城”在西单华威大厦内落成,各类名目的韩国商铺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京城街市。清华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两校之间的街面上就开了很多家韩国店铺,王叙虹经常去逛一逛。“韩版是个很好的招牌,店主经常会用韩国服装饰品招揽顾客。前年和去年风靡中国的离子烫也是由韩国传过来的,当时我周围很多女孩子都把头发拉直了。”即将攻读硕士学位的王叙虹说。“不过,我看韩剧纯粹是种随意的消遣,欣赏她们的造型服饰,却不会刻意模仿,自己早就过了‘哈韩’的年纪了。”

“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指“非常想要得到,已经近乎疯狂程度”。“哈韩”是指狂热追求韩国流行文化,并在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效仿。

即将毕业的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张建铮曾经被同学誉为“韩国劲舞之王”。现在还有很多人能清晰地回忆起他在舞台上穿着肥大裤子、戴着金属耳环、潇洒地甩着长发做出各种翻身动作的劲舞形象。不过,张建铮已经很久不跳这种舞蹈了。

“大一时,我跳这种舞主要是有观众喜欢,大家看到这种劲舞的反应特别热烈。当时‘韩流’对校园的影响挺大的。喜欢那种可以释放激情的动感节奏,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宣泄。”张笑了笑,“处在不太成熟的年纪,既叛逆,又渴望被关注,‘韩流’迎合了那种标新立异的心理。现在会更冷静地看待这些韩国流行文化。”

与“韩流”相对应,随着中韩经济交往不断扩大,越来越多韩国青年意识到,中国市场将是一种机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韩国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驻韩大使馆的资料显示,韩国4700万人口中,有30万人在学习汉语,全国200多所大学120多所中学,已开设汉语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进行汉语教学的营利性教育服务机构逾100所。

据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介绍,清华大学共有韩国留学生600余人,位居各国留学生数量之首。23岁的李承沅就是其中一员,他在韩国的延世大学攻读商业科,以后想做中韩贸易。“确实像卢武铉总统介绍的那样,韩国有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在学习汉语。在汉城地铁里,可以听到汉语报站广播。韩国还有很多中国餐馆,生意很好。我本人就非常喜欢中国的电影,特别是张艺谋和侯孝贤导演的片子。《英雄》在釜山公映时,我还特意跑去看。”

李承沅的好友李垠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在汉城大学攻读经济学,今年4月来到中国进修汉语,准备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在韩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主要是年轻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这些人,主要是觉得中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很想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是如何思维的。今后,精通汉语的韩国人就等于掌握了求职升迁的砝码。”李垠说,“也有人是很单纯地喜欢中国文化,想做中国文化研究。毕竟中韩两国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彼此之间容易接近和融合。”

李垠说,前几年韩国中学的第二外语一般是德语或法语,但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立了中文。“很多韩国人很喜欢中国电影。几乎每个韩国人都看过一部中国的影片。我还有个朋友,看过《环珠格格》之后,觉得特别有意思,非要来中国把汉语学好。”李垠对他已经去过的中国城市如数家珍,“中国好大,上海、杭州、北京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韩国不同,在中国,即便不是很富裕的人也能享受人生,过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

李垠很惊讶中国有这么多年轻人追逐韩国时尚,“韩国的流行主要是从日本、美国学来的,不过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和创新,有了韩国独树一帜的特色,更容易被亚洲人接受。这也是经历了多年的磨炼。相信随着文化交流与开放的深入,以后中国也会有自己的流行时尚。”

对于“韩流”与“汉风”对两国年轻人的冲击与影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认为,“韩流”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调和,将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流行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宣泄的渠道,韩国流行文化填补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都市消费者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空虚和迷茫。中国目前的流行文化尚不成熟,不足以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而韩国流行文化弥补了这个空缺。”

史安斌认为,卢武铉演讲中的“汉风”主要还是指中国的精英文化,是传统的儒家高雅文化。中国与韩国一直有文化渊源,曾经停滞了一段时间,近些年,随着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间有了更多深入了解的机会。“张艺谋、侯孝贤等导演以及他们的影片在韩国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作为一种传统的符号,表达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排除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分析,很多韩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民族身份,或是文化寻根的过程。”“韩国文化在东亚造成的影响说明,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无论是想在市场,还是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赢得强势地位,一定要走和谐的调和之路。”史安斌说,“在中国流行文化与他国的互动中,‘韩流’的影响是积极的,促使一直对流行文化缺少足够重视的知识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放下架子,把流行文化的研究当成严肃课题,为中国流行文化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道路。”(陆娅楠/青年时讯)

《扬子晚报》2003年7月17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