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 注册
- 2013-07-04
- 消息
- 1,039
- 荣誉分数
- 205
- 声望点数
- 73
内容推荐
当今时代,如此振聋发聩的教言,对许多人来讲,应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书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锐,个别人看后或许有如坐针毡之感。但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法王对某些人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作者简介
法王晋美彭措(1933—2004)
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降魔金刚化身,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再弘时代,被十世班禅大师尊称为“圣者法王”。
1980年,法王创建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佛弟子如潮水般涌入,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堪布、活佛,都是他座下的上首弟子。
上世纪90年代起,法王开始环球弘法之旅,足迹遍及欧亚大陆,无数有缘人受到佛法的饶益。因其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祈祷他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益处,故又被尊称为“如意宝”。
法王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在想着如何利益有情,他宛如一盏酥油灯,燃尽自己,只为照亮众生解脱的脚步。
译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
为利益众生,不辞辛苦,常年游走于世界各国弘扬佛法,并引导实修。他尤其注重与高校师生的互动,清华、北大、港大、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学府的讲台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弘法之余,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有:《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等。
目录
开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第一章 为何我们活得不快乐
真正令你受尽折磨的,实际上是心魔
有多少傲慢、贪心、吝啬、嗔心、愚痴,你就有多少苦
贪也是白贪
越吝啬,活得越穷
尽量像对待母亲一样原谅怨敌
别人有福报,一定要随喜
“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第二章 识破烦恼的真面目
都是分别念惹的祸
男女之爱也是贪
贪心在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增上
有嗔心之人,连一个快乐的机会都没有
越愚痴,前途越黑暗
贪嗔痴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第三章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我们经常“自讨苦吃”
想过自己死后要去哪儿吗
“临终弥留际,唯福能救护”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过去
别认为青春永远无敌
如果我们脸上没有污渍,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对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
耍小聪明的人衰败起来很快
别妄想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忘恩之人享用不到任何功德
越有钱有势,对周围的人越要看得起
占便宜就是颠倒因果
爱说妄语,小心报应
喜欢热闹有极大的过失
无论贫富,都要有利他之心
任何时候都别抱怨他人
第五章 一切都还来得及
别再心猿意马了
让心不躁动的秘诀
对佛菩萨要有“贪心”
“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
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恶的损害
骂了人,请马上念“嗡班匝萨”
菩提心可遣除一切负能量
不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
第六章 众生皆苦,能断为大
怎样断除贪恋一个人的痛苦
人生真是一场梦吗
第七章 正见的力量
人生最可靠的是信心和正见
再小的善业,也可换来无量安乐
“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世间的琐事,若去希求,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
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
对恶劣的人必须要清理
第八章 问道要问过来人
师恩重于佛恩
恭敬上师不能只看表面行为
寻找上师不要以貌取人
依止上师不要喜新厌旧
有传承,才有力量
对菩萨不能随便诽谤
是不是所有论典都值得恭敬
彩虹再美,也不值得追寻
第九章谁是真正的福田
不要再打着佛教旗号破坏佛教了
当今时代,人人心里都住有一个恶魔
有佛法,就有办法
警惕假出家人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会被骗
最信誓旦旦的话往往是谎言
“悲与智”是衡量善知识的唯一标准
不要有一点境界就得意忘形
活佛也分好几种
我不是“活佛”
“如果自己的心没有变成魔,那外境上没有任何一个魔”
学经和修行哪个更重要
不要妄言“我什么都不怕”
别把修行变成毒药
独自在寂静处修行很危险
永远不要相信“永远”
后记一滴水,也与有缘者分享
媒体评论
“他是超胜的大成就者,他使每个人都感到快乐、温馨,无论是讲深奥的佛法,还是一般世间道理,甚至只是开玩笑,也会令人受益匪浅。”
“许多人今生无缘亲见法王,通过这本书,愿你成为法王的有缘人,远离一切痛苦,获得一切幸福。”
“无论你是否为佛弟子,这本书都会让你开卷有益。”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仲敦巴尊者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阿底峡尊者也说:“自己若有学问,就会特别谦虚地对待别人。”这些具有殊胜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大成就者,对所有众生尚且一视同仁、十分谦逊,我们凡夫的过患如尘垢一样多,又凭什么理直气壮地傲气冲天呢?
极为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是中了魔王的花箭,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应学会谦虚、低调,就像被驯服的骏马,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让他骑在自己身上,恭敬地为别人做事情。
别人有福报,一定要随喜
当别人在财富、声誉、权势等方面比较圆满时,我们不应该生嫉妒心,否则就是着魔了。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猛烈,看到别人名声大了、钱财多了,内心就特别难受,好像自己的福报被夺走了一样。但实际上,别人拥有的一切,跟你半点关系也没有。就算他有财有势、功成名就,那也都是他的福报,你再怎么嫉妒,自己也得不到一点一滴。
现在某些人,认为别人的声誉如日中天,会对自己的名声造成妨碍;别人若是名誉扫地,自己便会声名鹊起,这无疑是在痴心妄想。
其实,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拥有圆满功德,对你个人的名声也不会造成丝毫损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穷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什么声誉。因此,当别人具有福报时,我们没必要嫉妒不已,而应当生起欢喜心,由衷地随喜!
贪心在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增上
众生的贪欲始终无法满足,越享受,会越增上。
就像从未经历过男女之事的人,虽然也有贪欲,但还不会严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可如果享受过一次,就会越来越希求,以至于欲望不断增长,始终没有满足之时。
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只享受一次欲乐,就足够了。但若想以此令贪欲变淡,这无疑是异想天开。如同饮用盐水,只会越喝越渴,贪欲越享受就会越炽盛,永远也不可能让你心甘情愿地舍离。
试想,假如贪欲在满足之后真会减少,那很多人一生中已得过无数次的满足了,可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的贪欲还在不断增长,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减轻呢?
其实,男欢女爱乃至世上最诱人的妙欲,人们即使一生沉溺其中,也不会感到满足。贪心带给我们的快乐,少而短暂,而最后的苦果,却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
就像拉车的牲口,为了吃路边的一撮草,就要遭受不断的鞭挞。它得到的,只有一口草那么少,身心却蒙受了巨大苦痛。得利少,痛苦多,世间贪欲莫不如此。
既然贪欲如此害人,若想真正消除它,就不能靠满足它来淡化,而要依佛法的窍诀加以对治。
我们经常“自讨苦吃”
佛法的殊胜教言,就如天人的甘露能治愈一切病苦一样,有缘者听受并付诸实践后,可以清净自己的贪嗔痴烦恼。
我们每个人业感不同,故从中幻化的苦乐有天壤之别。哪怕是一家三口,整天在一起同吃同住,感受也不尽相同——一个人晚上做梦吉祥,身体也安康,而另一个人却可能噩梦连连,身体不适,心情糟糕得一塌糊涂。所以,不管是谁,哪怕关系再亲密,都不可能是同一个感受。
那么,这些千奇百怪的痛苦和快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并不是外境招致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心。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慈悲和信心,今生一定会安乐;而若以无漏的智慧摄持,还将达到圆满究竟的解脱。但假如经常生起恶念而造业,那么等待自己的,无疑就只有狰狞的恶趣、难忍的苦痛。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指出:“心为一切诸法之源,故名为普作王。”为什么称为“普作”呢?因为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也能作不清净的轮回。就是说,轮回中的一切,是不清净心的显现;涅槃和智慧,是清净心的显现。
若详加观察,我们会发现,外境中根本找不到真正实有的事物,所以,清净和不清净的根本,唯一就是自己的心。
既然心能显现轮回、涅槃等一切法,那么,若将自己的心转到善法方面,安乐将会指日可待;假如不能调伏自心,经常在烦恼的推动下为非作歹,未来也必定是自讨“苦”吃。
我不是“活佛”
如今许多世间人经常喜欢拜活佛,此举虽然有功德,但希望大家在依止之前,最好先多方面详细观察, 不要轻信一些过分的宣传。
众人说我是活佛列绕朗巴的化身,但我不要说白天,就连晚上做梦也从没想过自己是这位大成就者。像我一般低劣的人还有很多,甚至有人比我更可怜。其实,得了“活佛”的虚名之后,对自身有什么样的意义?希望有些人仔细想一想。
以前有很多大德,虽被人们尊称为“活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只是默默守护着自己的功德。还有些大德不愿得到“活佛”称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 弘法利生事业的如日中天。可现在有些人,自以为是“活佛”,成天活在别人的赞誉声中洋洋自得,甚至还整天喝酒吸烟,经常对女人生贪心,所得的钱财也用来享 欲……目睹浊世的这种恶劣形象,真是让人心生悲悯。
有些品行低劣的人,为了获取别人的恭敬供养,大言不惭自诩为“活佛”,对别人也讲:“活佛是最尊贵的!活佛的地位在藏传佛教中最高!”结果不少人竟也信以为真,认为只要是“活佛”,哪怕他没有任何功德都可以去依止。
而对于没有“活佛”称号的人, 不管他有多么殊胜的功德、广博的学识,甚至善知识的法相全部具足,他们也不会有点滴恭敬心。
这种现象在汉地比较普遍,而且,如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些假活佛给藏传佛教的确带来了深远的危害。
寻找上师不要以貌取人
愚人交朋结友,往往会观察对方的财产、地位、相貌,而如今寻找上师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喜欢当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 个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藏文音译,意为这个孩子谁都可见),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 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
当今时代,如此振聋发聩的教言,对许多人来讲,应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书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锐,个别人看后或许有如坐针毡之感。但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法王对某些人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作者简介
法王晋美彭措(1933—2004)
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降魔金刚化身,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再弘时代,被十世班禅大师尊称为“圣者法王”。
1980年,法王创建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佛弟子如潮水般涌入,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堪布、活佛,都是他座下的上首弟子。
上世纪90年代起,法王开始环球弘法之旅,足迹遍及欧亚大陆,无数有缘人受到佛法的饶益。因其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祈祷他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益处,故又被尊称为“如意宝”。
法王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在想着如何利益有情,他宛如一盏酥油灯,燃尽自己,只为照亮众生解脱的脚步。
译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
为利益众生,不辞辛苦,常年游走于世界各国弘扬佛法,并引导实修。他尤其注重与高校师生的互动,清华、北大、港大、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学府的讲台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弘法之余,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有:《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等。
目录
开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第一章 为何我们活得不快乐
真正令你受尽折磨的,实际上是心魔
有多少傲慢、贪心、吝啬、嗔心、愚痴,你就有多少苦
贪也是白贪
越吝啬,活得越穷
尽量像对待母亲一样原谅怨敌
别人有福报,一定要随喜
“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第二章 识破烦恼的真面目
都是分别念惹的祸
男女之爱也是贪
贪心在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增上
有嗔心之人,连一个快乐的机会都没有
越愚痴,前途越黑暗
贪嗔痴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第三章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我们经常“自讨苦吃”
想过自己死后要去哪儿吗
“临终弥留际,唯福能救护”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过去
别认为青春永远无敌
如果我们脸上没有污渍,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对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
耍小聪明的人衰败起来很快
别妄想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忘恩之人享用不到任何功德
越有钱有势,对周围的人越要看得起
占便宜就是颠倒因果
爱说妄语,小心报应
喜欢热闹有极大的过失
无论贫富,都要有利他之心
任何时候都别抱怨他人
第五章 一切都还来得及
别再心猿意马了
让心不躁动的秘诀
对佛菩萨要有“贪心”
“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
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恶的损害
骂了人,请马上念“嗡班匝萨”
菩提心可遣除一切负能量
不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
第六章 众生皆苦,能断为大
怎样断除贪恋一个人的痛苦
人生真是一场梦吗
第七章 正见的力量
人生最可靠的是信心和正见
再小的善业,也可换来无量安乐
“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世间的琐事,若去希求,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
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
对恶劣的人必须要清理
第八章 问道要问过来人
师恩重于佛恩
恭敬上师不能只看表面行为
寻找上师不要以貌取人
依止上师不要喜新厌旧
有传承,才有力量
对菩萨不能随便诽谤
是不是所有论典都值得恭敬
彩虹再美,也不值得追寻
第九章谁是真正的福田
不要再打着佛教旗号破坏佛教了
当今时代,人人心里都住有一个恶魔
有佛法,就有办法
警惕假出家人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会被骗
最信誓旦旦的话往往是谎言
“悲与智”是衡量善知识的唯一标准
不要有一点境界就得意忘形
活佛也分好几种
我不是“活佛”
“如果自己的心没有变成魔,那外境上没有任何一个魔”
学经和修行哪个更重要
不要妄言“我什么都不怕”
别把修行变成毒药
独自在寂静处修行很危险
永远不要相信“永远”
后记一滴水,也与有缘者分享
媒体评论
“他是超胜的大成就者,他使每个人都感到快乐、温馨,无论是讲深奥的佛法,还是一般世间道理,甚至只是开玩笑,也会令人受益匪浅。”
“许多人今生无缘亲见法王,通过这本书,愿你成为法王的有缘人,远离一切痛苦,获得一切幸福。”
“无论你是否为佛弟子,这本书都会让你开卷有益。”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仲敦巴尊者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阿底峡尊者也说:“自己若有学问,就会特别谦虚地对待别人。”这些具有殊胜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大成就者,对所有众生尚且一视同仁、十分谦逊,我们凡夫的过患如尘垢一样多,又凭什么理直气壮地傲气冲天呢?
极为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是中了魔王的花箭,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应学会谦虚、低调,就像被驯服的骏马,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让他骑在自己身上,恭敬地为别人做事情。
别人有福报,一定要随喜
当别人在财富、声誉、权势等方面比较圆满时,我们不应该生嫉妒心,否则就是着魔了。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猛烈,看到别人名声大了、钱财多了,内心就特别难受,好像自己的福报被夺走了一样。但实际上,别人拥有的一切,跟你半点关系也没有。就算他有财有势、功成名就,那也都是他的福报,你再怎么嫉妒,自己也得不到一点一滴。
现在某些人,认为别人的声誉如日中天,会对自己的名声造成妨碍;别人若是名誉扫地,自己便会声名鹊起,这无疑是在痴心妄想。
其实,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拥有圆满功德,对你个人的名声也不会造成丝毫损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穷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什么声誉。因此,当别人具有福报时,我们没必要嫉妒不已,而应当生起欢喜心,由衷地随喜!
贪心在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增上
众生的贪欲始终无法满足,越享受,会越增上。
就像从未经历过男女之事的人,虽然也有贪欲,但还不会严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可如果享受过一次,就会越来越希求,以至于欲望不断增长,始终没有满足之时。
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只享受一次欲乐,就足够了。但若想以此令贪欲变淡,这无疑是异想天开。如同饮用盐水,只会越喝越渴,贪欲越享受就会越炽盛,永远也不可能让你心甘情愿地舍离。
试想,假如贪欲在满足之后真会减少,那很多人一生中已得过无数次的满足了,可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的贪欲还在不断增长,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减轻呢?
其实,男欢女爱乃至世上最诱人的妙欲,人们即使一生沉溺其中,也不会感到满足。贪心带给我们的快乐,少而短暂,而最后的苦果,却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
就像拉车的牲口,为了吃路边的一撮草,就要遭受不断的鞭挞。它得到的,只有一口草那么少,身心却蒙受了巨大苦痛。得利少,痛苦多,世间贪欲莫不如此。
既然贪欲如此害人,若想真正消除它,就不能靠满足它来淡化,而要依佛法的窍诀加以对治。
我们经常“自讨苦吃”
佛法的殊胜教言,就如天人的甘露能治愈一切病苦一样,有缘者听受并付诸实践后,可以清净自己的贪嗔痴烦恼。
我们每个人业感不同,故从中幻化的苦乐有天壤之别。哪怕是一家三口,整天在一起同吃同住,感受也不尽相同——一个人晚上做梦吉祥,身体也安康,而另一个人却可能噩梦连连,身体不适,心情糟糕得一塌糊涂。所以,不管是谁,哪怕关系再亲密,都不可能是同一个感受。
那么,这些千奇百怪的痛苦和快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并不是外境招致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心。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慈悲和信心,今生一定会安乐;而若以无漏的智慧摄持,还将达到圆满究竟的解脱。但假如经常生起恶念而造业,那么等待自己的,无疑就只有狰狞的恶趣、难忍的苦痛。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指出:“心为一切诸法之源,故名为普作王。”为什么称为“普作”呢?因为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也能作不清净的轮回。就是说,轮回中的一切,是不清净心的显现;涅槃和智慧,是清净心的显现。
若详加观察,我们会发现,外境中根本找不到真正实有的事物,所以,清净和不清净的根本,唯一就是自己的心。
既然心能显现轮回、涅槃等一切法,那么,若将自己的心转到善法方面,安乐将会指日可待;假如不能调伏自心,经常在烦恼的推动下为非作歹,未来也必定是自讨“苦”吃。
我不是“活佛”
如今许多世间人经常喜欢拜活佛,此举虽然有功德,但希望大家在依止之前,最好先多方面详细观察, 不要轻信一些过分的宣传。
众人说我是活佛列绕朗巴的化身,但我不要说白天,就连晚上做梦也从没想过自己是这位大成就者。像我一般低劣的人还有很多,甚至有人比我更可怜。其实,得了“活佛”的虚名之后,对自身有什么样的意义?希望有些人仔细想一想。
以前有很多大德,虽被人们尊称为“活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只是默默守护着自己的功德。还有些大德不愿得到“活佛”称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 弘法利生事业的如日中天。可现在有些人,自以为是“活佛”,成天活在别人的赞誉声中洋洋自得,甚至还整天喝酒吸烟,经常对女人生贪心,所得的钱财也用来享 欲……目睹浊世的这种恶劣形象,真是让人心生悲悯。
有些品行低劣的人,为了获取别人的恭敬供养,大言不惭自诩为“活佛”,对别人也讲:“活佛是最尊贵的!活佛的地位在藏传佛教中最高!”结果不少人竟也信以为真,认为只要是“活佛”,哪怕他没有任何功德都可以去依止。
而对于没有“活佛”称号的人, 不管他有多么殊胜的功德、广博的学识,甚至善知识的法相全部具足,他们也不会有点滴恭敬心。
这种现象在汉地比较普遍,而且,如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些假活佛给藏传佛教的确带来了深远的危害。
寻找上师不要以貌取人
愚人交朋结友,往往会观察对方的财产、地位、相貌,而如今寻找上师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喜欢当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 个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藏文音译,意为这个孩子谁都可见),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 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