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达吉堪布

作者序
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倘若将人生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称心之时会占几份呢?古人说,占八九份。如曾国藩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佛陀也常常提醒我们:人生皆苦。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明明人生还有很多乐趣可言,又何必夸大痛苦,紧盯着痛苦不放?”

  其实,佛教中之所以说“苦”,并不是不承认生活中的一些快乐。但这些快乐往往稍纵即逝,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在我们的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会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美好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谛。

  懂得人生皆苦,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为它应该充满快乐,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为“乐”,那永远也离不开痛苦。而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是迈向快乐的第一步。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开始思考怎么样根除痛苦,并为此尝尽各种方法,最终找到了通往解脱的光明之路。所以,不要逃避痛苦,不要惧怕痛苦,没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就不会有万物的春华秋实。

  有些人只喜欢追求一帆风顺,却不愿面对任何苦难,这样的期望不太现实。人生在世,风风雨雨总是难免,磕磕绊绊也是寻常。所以,人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不论世事多么复杂、生活多么难忍,都要学会为自己开个“药方”。

  如今,世人多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多数人认为,利他让自己无利可图,却不知利他恰恰 是最大的利己;他们以为,了知无常会让自己丧失追求的动力,却不知它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显灿烂;他们整日惦记着,要为自己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却偏偏忽 略了为来世的快乐买一份保险。

  这本《苦才是人生》,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我虽不敢奢望它能为包治百病的妙药,但希望在这个纷繁的时代中,能为你炙热难耐的心送去一丝清凉!
索达吉
藏历水龙年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吉祥日
2012年5月29日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1.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

  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很多人总是贪执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去羡慕他人,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像”,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成为别人。

  就像庄子的《秋水篇》中所说:一只脚的夔,非常羡慕多脚的讅能够行走;讅,又羡慕没有脚的蛇跑得很快;蛇,羡慕没有形体的风行得更快;风,羡慕人的目光特别快;目光,又极为羡慕心的快速,心一转念就到了。佛经中也说:“一切当中,心是最快的。”

  还有一则寓言,也阐述了这个道理:

  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

  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因为乌云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老鼠觉得乌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乌云:“你能遮天蔽日,应该是最伟大的。”

  乌云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风。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风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墙。地上有堵墙的话,我根本绕不过去,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伟大的?”

  墙说了一句令它非常惊诧的话:“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下面钻洞,总有一天,我会因若干个鼠洞而轰然倒塌。”

  这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来找去,整个世界都找遍了,原来,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

  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2.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

  天地之间,一切都在变化,身体、财富、名声、亲眷等皆为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自己的心才与自己生死相随。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宠爱,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三夫人是经过一番辛苦追求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带在身边,甜言蜜语;二夫人与丈夫天天见面,犹如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个女仆,毫无怨言地任由使唤,但在丈夫心目中没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远行,问四个妻子谁愿意跟他去。

  四夫人说:“不论你怎么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

  三夫人回答:“连你最爱的四夫人都不愿去,我为什么陪你去?”

  二夫人说:“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么远的地方。”

  只有大夫人说:“不管你去哪里、走多远,我都会陪着你!”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最宠爱的四夫人,代表我们的“身体”。人活着的时候,对这个身体最为重视,可是死了以后,它却没有办法跟随自己。

  三夫人代表我们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积累起来,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厘。

  二夫人代表世间的“亲友”,他们最多在我们死时哭泣,把我们的尸体掩埋。

  大夫人则代表我们的“心”,它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反而将精力全部投注于身外之物上。

  所以,有智者说:“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

  一个人若能懂得万法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显得尤为灿烂;对世间的名利,不会疯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会感到一片绝望。

  熟悉无常,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身心开阔,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斤斤计较、怨天尤人。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3.乐观、悲观一念之间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


  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


  前不久,一位居士打电话跟我说:“堪布,我最近一直感觉情绪低落,十分悲观,所以想换个好点的环境,可能对调整我的情绪会有帮助。”


  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叫乐观、悲观。


  这两个孩子从小在同一环境中长大,却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乐观不论遭遇何种艰难,都活得十分快乐;悲观就算一帆风顺,也时刻心绪沉重。


  父亲因给儿子起名不公,深深感到自责。为了补偿悲观,他将乐观放在一堆牛粪中,而将悲观放在一堆珍宝玩具中。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去观察他们两个。出乎意料的是,乐观在牛粪中玩得十分开心,他告诉父亲:“既然您让我在这里,牛粪中就一定有什么宝贝,我正在想办法把它找出来。”


  令父亲大失所望的是,可怜的悲观仍伤心地坐在一堆珍宝中,很多玩具因为他的愤懑而被摔坏。


  父亲终于明白了:想扭转人的情绪,依靠外境是于事无补的。要从悲观转为乐观,只有调整自己的内心。


  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心态不同的话,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看法也会有天壤之别: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


  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


  可见,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哲学家爱默生也说:“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


  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4.苦乐皆由心造


  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尔尝得一种豆腐,感觉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宫,令御厨仿制,却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美味了。


  前不久,与一位十分投缘的朋友一起聊天,从佛法到人生,从分前别后到大江南北,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谈。


  不知不觉,午饭的时间到了,有人送来了面条。一看汤色,便令人垂涎欲滴,一品味道,更令人叫绝。世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没想到,遇到好朋友,连面条也变得可口起来。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


  记得在我几岁时,一次,父亲带我去炉霍,途经真都小镇,在镇上一间破烂不堪的小面馆,吃了一碗面。实在是太好吃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那以后,我品尝了许多公认的世间美味,却再也找不到那碗面的滋味了。


  其实我也清楚,一碗小镇上的面,不可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味道,一切皆由心情所致。当时也许是因为难得出门,兴致很高,或者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实在没有什么美味可尝。


  记得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尔尝得一种豆腐,感觉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宫,令御厨仿制,却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美味。仅仅因为对豆腐美味的强烈贪执,便导致众多厨师平白蒙冤、身首异处,如果那位皇帝知道“境由心造”之理,也不至于屠杀无辜了。


  然而,世间又有几人能明白呢?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5.别人的肩膀靠不住

  古人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只要有真才实学,去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否则,处处依赖他人的话,“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到了最后,什么都是靠不住的。

  一个人,如果常常依靠他人的扶持才能衣食无忧、飞黄腾达,这种美景必然不会长久。

  比如,世间的有些人,靠父母的地位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父母不可能跟自己一辈子,终有一天会撒手西去,更何况,父母的地位也不是恒常的,怎么可能成为永久的依靠呢?

  从前,有两只天鹅和一只乌龟,共同生活在一个惬意的水池里。一年夏季,久旱不雨,眼看水池即将干涸,三个伙伴愁眉不展,急得团团转。

  两只天鹅商量:“我们不能在此等死,应该飞往远方的湖泊。”乌龟听后,怒容满面,责骂天鹅无情无义。

  天鹅说:“我们有翅膀能飞,你不能飞,又有什么办法呢?”

  乌龟灵机一动,说:“你俩口衔木棒各居一端,我口含木棒中间,这样就能跟你们一起飞了。”两只天鹅觉得有道理,点头同意。于是,它们用木棒带着乌龟,飞往远方的湖泊。

  当它们飞到一个村庄上空时,被几个顽童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便拍手大喊:“天鹅天鹅真聪明,带着乌龟天上飞……”

  此时,乌龟感到万分委屈,心想:“这个飞行的主意,是我乌龟想出来的,怎么归功于天鹅呢?”虽然乌龟心怀不满,却不敢张口分辩,只好忍气吞声,随着天鹅继续飞。

  到了另一个村庄上空,它们又被一群小孩看见,欢蹦乱跳地追着边跳边喊,称赞天鹅聪明。

  乌龟听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不顾一切地张口大喊:“这个聪明的主意,是我乌龟想出来的!”

  随着喊声,它飞落直下,“啪”地一声摔死在地上。

  依靠他人生存的人,就如同这只乌龟一样,终究是要遭殃的。所以,任何人都应自立自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古人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 没有货。”只要有真才实学,去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否则,处处依赖他人的话,“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到了最后,什么都是靠不住的。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

  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而他人与我有仇怨,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

  有些心量宽广的人,对别人的伤害,不但不记恨,反而还会心生感恩。就像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有一次他家中失窃,被偷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很好,非常感恩: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件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实在令人叹服。

  这一点,在大乘佛教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就有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有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与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

  和尚恳求道:“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人家,还是请你行个方便。”

  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要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说老爷不肯答应。

  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可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老爷的名字,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寺庙上香祈福,老爷便陪她一起出门。到了庙里,老爷忽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就向一个小沙弥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沙弥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冒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这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并让他早日离苦得乐。至于详情,我也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试问,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这样做呢?当别人不帮你、甚至伤害你,你还愿不愿意关心他,用三年时间为他念经加持呢?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对怨敌不但不能报怨,还要想办法施恩于他。

  正如安德鲁·马修斯所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7.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有些人觉得,苦难是安乐的障碍,因而不愿意接受它。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实际上,对将苦难转为动力的人来讲,苦难会显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

  读过《本生传》的人都知道,佛陀当初萌生出家之念,正是因为四门出游见到老、病、死的痛苦,而顿然生起求解脱之心。莲花色比丘尼也因频频受苦,出家后一心修道,终证阿罗汉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高僧大德无一不是经历了难忍的磨难,方才获得大成就。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次在成功实业家的聚会上,听到有位富翁诉说童年的苦难经历,并讲道:“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这句话虽然很简短,却深深打动了丘吉尔。依靠这种精神的鼓舞,他最终成为英国政界的首脑。

  人生需要一些苦难,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对坚强的人来讲,苦难可以转为前进的动力,可以成为成功的助缘。否则,没有丝毫苦难、整天放逸无度的话,这种人生就像大海上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轻易把它打翻。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8.“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

  许多人都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点滴痛苦。但假如真想饶益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

  上师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古时候有个楚庄王,一次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为了庆功,楚庄王大宴群臣,还专门让王妃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到了晚上仍未尽兴,于是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熄了。趁漆黑一片,有个将军仗着酒兴想轻薄王妃。王妃拼命挣脱,顺势扯下了他的帽缨,然后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国王查看谁没有帽缨,以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那位将军见此情景,酒一下子全醒了,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王妃的诉说,却大声宣布:“寡人今日设宴让大家欢聚,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请大家全部去掉帽缨,尽兴饮酒。”并传命重新熄灭蜡烛,等众臣都把帽缨取下来后,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后来,楚国与别国发生争战,楚庄王带兵迎战时被敌军围困,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名大将奋不顾身地冲入敌营过关斩将,勇猛地将楚庄王救了出来。

  楚庄王对他特别感激,一问之下,得知此人就是当日那位没有帽缨的将军。

  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可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格言联璧》中也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意即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有错误的必定是别人,应善待的必定是自己。这有点颠倒啊!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1、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的他人的信任。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存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密。


  有些人心性不稳定,受人盛情款待时,常会把心里话倾吐殆尽,特别是酒醉饭饱之后,最易吐真言:“咱们朋友一场,以你我多年的交情,今天我什么都没保留,全跟你说了,你千万不要跟别人说!”


俗话说:“秘密若从口里出来,就已出了大门了,以后会遍于全世界。”所以,过了两三天后,这个朋友又在别人面前,上演了同一出戏……如此不能保守秘密,只会令信任自己的人彻底失望。因此,我们对于别人的秘密,务必要守口如瓶。


  曾有一个人去某跨国企业应聘,来求职的人很多。面试一轮之后,进入笔试环节。


这些题对他来说都不难,他快速写着,却被最后一题难住了。题目是这样的:“请写下你之前所任职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他看看周围,发现其他的人都在奋笔疾书。他想了想,拿着试卷走到考官面前说:“对不起,这道题我不能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义务保守秘密。”


  说完,他就离开了考场。


  第二天,他收到这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书,老板在通知书的末尾写道:“有良好职业操守,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正是我们需要的。”


  可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另外,有些事情即使不是秘密,但为了自己和他人,也还是应当尽量保密:


  一、“隐秘自己之功德”。自己纵然具有很多功德,也不能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倘若自己宣说自己的功德,多半是我慢的一种显现,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二、“隐秘他人之过失”。我们有时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身修行不够。其实,别人说我们的过失,我们可能闷闷不乐,当面说了不高兴,背后说了也不高兴,两三天都不想吃饭。那么推己及人,自己又为何爱说别人的过失呢?


  三、“隐秘未来之计划”。计划还没有实现之前,就四处宣扬的话,很容易遇到违缘,半途夭折。世间一切本是无常,所以,做事若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最好先不要到处说。

这些教言都是古大德的殊胜窍诀,文字看似简单,意义却相当甚深,望大家能牢记于心!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7.学会敷衍不讲理的人


  其实,有些人的争论,根本没有什么实义,完全是为了争一时之气。这在智者的眼里,就跟看小孩抢玩具一样,只会一笑置之。


  性格粗暴、蛮不讲理的人,若与之交往甚密,很容易烦恼缠身,深受其扰。


  若争论起来,你讲一句,他会回敬你十句,无理也要辩三分,邪理歪道胡搅蛮缠,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往往会反目成仇。所以,作为有智慧的人,跟他们既不要过于亲近,也不必争吵。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不讲理的人,有时躲也躲不开,你不理他,他反要自己找上门,那又该怎么办?”此时,你可以用安忍来对治,或不答话,或随彼所说,暂时随顺。


  曾有两个脾气暴躁的人,因一小事而争论不休,眼看着夕阳西下,仍未得出结论,二人不欢而散。


  当晚,甲到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家里,叙述缘由,请长者评判。长者言:“你说得很对。”他心满意足,欢喜地回去了。


  不一会儿,乙也来到长者家,说自己如何有理。长者听完,仍笑容可掬地说:“你说得很对。”乙也称心如意地离去了。


  长者的侍从见此情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地问:“你为何说他二人都对?既然都对,又为何要争辩呢?”


  长者举目一笑,说道:“他二人所辩的内容,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毫无意义。继续吵闹争辩,势必引生祸患。对于这类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我随顺他们的想法,他们也就满意了。


  果然,甲乙二人平息了纷争。


  其实,有些人的争论,根本没有什么实义,完全是为了争一时之气。这在智者的眼里,就跟看小孩抢玩具一样,只会一笑置之。



楞严咒咒轮


  楞严咒为咒中之王,功德利益广大不可思议。将此咒轮贴在家中清净处所的墙上,或供在佛堂上,或带在身上,即得护法龙天善神拥护,一切灾厄皆悉消灭,一切罪业皆得消除,一切诸毒所不能害,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8.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


  如果亲近没有道德的小人,听多了他们的花言巧语,见多了他们的见利忘义,自己的邪见定会日益增上,智慧也将全部灭尽,无形中带来极大的危害。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修行中,恶友的危害都非常大。


  一个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即使是有功德的智者,一旦交友不慎,也会被恶友拖下水。((水木格言》中讲过,纵然是圆满的大树,久泡水中,根也会腐坏;纵然是具足功德之人,长期与恶友交往,也会被他所毁。


  《佛子行》亦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意思是说,交往恶友,会增上贪嗔痴烦恼,失坏自己的闻思修行,以前具有的慈悲心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与人交往。


  假如有人傲气十足、烦恼深重,对善知识的教言不重视、不恭敬,那最好不要与之寸步不离,否则,自己渐渐就会被其同化,进而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古人特别重视择友,《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窗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


  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


  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


  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富外经过,一大队人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华歆却被这辞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致。从今以后,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我们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所以,如果亲近没有道德的小人,听多了他们的花言巧语,见多了他们的见利忘义,自己的邪见定会日益增上,智慧也将全部灭尽,无形中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9.说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我们不要总说人过失。因为我们是凡夫,内心所呈现的,大多是不清净的显现。正如有些大德所言:“佛见众生全是佛,魔见众生全是魔,凡夫见众生全是凡夫。”



  有些人常看别人不顺眼,说起别人的过失真的是“天才”,再难听的语言也说得出来,让人听都不敢听。对他们而言,别人脸上有虱子都看得见,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自己的过失像须弥山那么大都看不见,别人的过失像微尘那么小也了了分明。这是相当不好的!


  《格言宝藏论》中说过:“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


  贤善高 尚的人,喜欢时时刻刻反观自己,以求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而品格低劣的人,眼睛始终向外看,探寻别人的缺点成癖,观察他人时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 迹,甚至戴上放大镜,企图在鸡蛋里挑出几根骨头。对于别人的功德,他们往往视而不见,一看到过失却如获至宝,断章取义、大肆宣扬。


  要知道,一个人的境界,是无法以外在来衡量的。昔日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表面行为如法的很少。他们或是当屠夫,或是当妓女,或是当下贱者……但其内在的智慧和功德,远远超过了任何凡夫人。


  这些外表看来很普通,似乎没有过人之处,但他内在是大菩萨,如果去说他的过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就如同被灰覆盖的火星,外表看起来只是一堆灰,好像没什么火,但你坐上去的话,肯定会被烧到的。


  古人云:“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喜欢听闻别人的过失,不如喜欢听到自己的过失,这样可以了知自己的不足,便于改过迁善。否则,一天到晚找别人的毛病,不要说是普通人,甚至是佛菩萨来到面前,也会觉得他一无是处。


  对任何一个人,我们都应观清净心。心不清净,便会将别人的缺点无限放大;心若清净,周围无一不是菩萨。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16.自负的人一定会自取其辱


  这个世间上,许多人虽说“术业有专攻”,却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对一切领域都精通。倘若恃才而骄、妄自尊大,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强是更有强中手的世界里,最终定会自取其辱。


  从前,北天竺有一位巧木匠,技艺超群。他用木头做了个女人,并为其穿上华美的盛装,看上去,俨然是个举世无双的美女,一笑一颦皆能以假乱真,只是不会讲话。


  当时,南天竺有位画家,声名远播。木匠闻得画家的名气,便请画家到家中,欲比个高低。


  两个人一见面,相互切磋技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木匠摆上酒宴招待画家,斟酒、倒茶等杂活,都让木头美女做。喝了一天的酒,画家竟然没看出“美女”的真伪。


  晚上,木匠指着“美女”对画家说:“就让她侍候你休息吧。”


  木匠走后,画家醉醺醺地看着灯下的“美女”越看越爱,禁不住连声唤“美女”到自己身边来,可“美女”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画家以为姑娘怕羞,就趔趄着前去拉她。没想到用手一拉,“美女”随即翻到,各种木零件撒了一地。画家大惊失色,酒也醒了一半,方才明白木匠是借此与自己比技艺。


  他心中惭愧,又不想服输,便掏出画笔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个人,服饰、容貌都和自己一模一样,脖子上还画了根绳子,一副悬梁自尽的惨景跃然眼前。他又在嘴巴、鼻子部位,画上几只苍蝇。审视良久,画家满意地关好房门,钻到床底下睡觉。


  第二天,木匠起床后想起昨天的恶作剧,心中暗暗好笑,疾步前往画家寝室想看个究竟。


  只见房门紧闭,木匠使劲敲门却无回音。他用力把门撞开,见到画家的“杰作”,以为画家羞愧难忍而自杀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暗自后悔不该和他开这个玩笑。


  于是,木匠前往王宫,向国王禀告画家自杀的经过,并请求国王去验尸。


  国王率众人来到木匠家中,见画家正悬挂在那里,就吩咐木匠:“你去把绳子砍断,将尸体搬出来。“


  木匠拿起斧子,使出吃奶的力气猛砍,只听见“咚“的一声,尸体却未落地,他砍的不是绳子,而是墙壁。众人呆视良久。


  这时,画家从床底下笑嘻嘻地钻出来,说明了其中缘由。。。。。。


  由此可知,有些人精通一件事,并不等于精通一切事。会弹拉的不一定会唱,会使刀的不一定会用枪。纵然自己在某一领域卓有建树,但对于其余的事物,也可能“目不识丁“,甚至容易上当受骗。


  就像天鹅,水和牛奶混在一起时,它有能力辨别出来,饮用时总是将牛奶全部吸出,只留下清水。尽管有如此高明的“技术”,它却竟然会犯低级错误——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误当美食来享用。


  每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诸多事物,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对自己懂的东西再精通,也万万不要目中无人、得少为足,而应像大海不厌江河多一样,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永远不要有满足之时。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19.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

  “与人相处时,随时随地若能多讲禅话、多听禅音、多做禅事、多用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有智慧的女人,不应该舍近求远,成天追逐外在的装扮,而应当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这样的美,才是最令人视而不厌的。


  我认识一位居士,她学佛比较虔诚,唯一有个毛病就是极爱打扮。我曾劝她:“你是不是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佛上?不要太执著外相了。“她摇摇头说:”不行啊,堪布!没有化妆的话,我就像个魔女,而化妆了以后,我会变成天女。“


  为了化妆打扮,有些人甚至不惜一掷千金。像英国查尔斯王子的 王妃卡米拉,每个月的化妆费是4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光是染头发一项,每个月就要300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0元左右。而现在有些人, 就算没有这么多钱,但把全部工资用来买化妆品,可能也会再所不惜。


  实际上,就算你打扮得再动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缺乏内涵的话,也不会真正吸引别人。


  以前就有一个女人,家境非常富裕,美貌无人能及,但她整日里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都没有。


  于是,她去请教无德禅师:“我要怎么做,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与人相处时,随时随地若能多讲禅话、多听禅音、多做禅事、多用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她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回答:“多说让人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


  她又问:“禅音怎么呢?“


  “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当你面对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不介意了,那就是禅音了。“


  “那禅事怎么做呢?“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又是什么呢?“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对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人听后若有所思,以此试着改变自己,终于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喜欢。


  其实,女人的魅力,是由内散发出来的智慧、慈悲,并不是化妆品、手术刀雕琢出来的精致面孔。假如一个女人拥有天使般的脸庞,却是一副魔鬼般的心肠,那再美也会让人退避三舍。


  有智慧的女人,不应该舍近求远,成天追逐外在的装扮,而应当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这样的美,才是最令人视而不厌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