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出内奸啊!
院士涉嫌抄袭 推荐人要求除名
2014-01-07 13:12 来源:中国江苏网
视频:复旦院士研发人工耳蜗之谜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复旦院士人工耳蜗研发之谜》
从论文之争到耳蜗之谜中科院正调查
【导语】去年下半年,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正敏被举报论文抄袭。近期在我台记者的调查走访中,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高比例仿制而成,国外技术成分高达65%。中科院表示,对于涉及王正敏院士的相关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
【正文】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成员之一范宝华,最早参与王正敏人工耳蜗研究团队的技术人员之一,当时主要负责材料采购、人员协调和技术资料管理。他告诉了记者人工耳蜗的研发过程。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范宝华
澳大利亚产品是我想办法问人家要了一个样机
【正文】沈义虎是王正敏研发团队的另一名主要研发人员,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同期】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义虎
沈工
当时买了澳大利亚的产品回来我亲手给它全部打开模仿它嘛负责解剖和分析(沈工4 23:30)芯片破解出来线圈镀出来还要反过去做芯片了
【正文】沈义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同期】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义虎06:05
他(王正敏)说完全知识产权谁考核他有人考核他吗国内没有人考核他的自己说了算的你说那些专家委员会他们知道什么他们不知道的
【正文】范宝华证实,所谓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使用了大量国外技术成分。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范宝华
65%用他(国外)的技术35%用自己的
【正文】据悉,复旦大学表示将启动复查。中科院方面表示,对于涉及王正敏院士的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
承认曾仿制称耳蜗系民营公司研发
本台记者刘力张焕东郭臻邵杨
【导语】
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我们的节目播出后,1月3日,王正敏院士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人工耳蜗体内机芯片是由其团队核心成员沈义虎对国外样机破解仿制,而是其研发团队消化、吸收、再研发的过程。5号,我台记者对王正敏院士进行了采访。采访中,王正敏院士对人工耳蜗体内机的芯片研发过程又有了新的说法,人工耳蜗的研发主角被指向另一家民营公司。
【正文】
在我台新闻频道此前的报道中,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沈义虎表示,是他亲自参与破解国内同类产品的芯片,从而使得研究团队仿制出人工耳蜗。王正敏院士在3日新闻发布会否认仿制人工耳蜗。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字幕:1月3日新闻发布会)
我们把它解开来看一看,结果里面不完全是,它是教学用的,人工耳蜗(芯片)它除了硬件以外,还有软件,一打开以后,软件全部消失,不会有软件的。打开以后我们只看到,一个几何图形,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所以不存在什么,把它什么解密出来,完全克隆出来,克隆不到的。
【正文】这个就是王院士团队研发出的人工耳蜗产品,这个是人工耳蜗的体内机,体内机里面就是芯片。在召开发布会两天后本台记者再次采访时,王正敏院士的说法又有了一些变化。
【同期】
记者:但是如果是芯片的话,它是有线路图(板),它是有烧板的,那个(线路)板是不会消失得吧?
王正敏院士:这个板的话,可以看它基弧图形。
记者:基弧图形是什么?
被访者:就是轮廓,只能看到一个轮廓。
记者:为什么细的那些线路的分布,和线路的这个元器件的这个看不到呢?
王正敏院士:我们拿到的这个人工耳蜗,并不是标准的人工耳蜗,它是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这个东西拿出来作为一个教材,就是让学生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然后里面放一个芯片,但是这个芯片是不是这个芯片,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这个芯片也是经过分解进行分析,我们医院做不了,我们请外单位去查。
【正文】
在此前的发布会上,王院士说芯片里面只能看到一个图形,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但在两天后,经过记者的一再追问,王院士不再坚持只能看到轮廓的说法,而承认确实仿制过国外产品的芯片线路图。
【同期】
记者: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说他们当时做的就是把澳大利亚的产品仿了一个。
王正敏院士:没有仿,就是我们拿出来以后它并不是马上做芯片,我们就把它做成一个线路图。
记者:就是您说把澳大利亚的这个,样机里的线路图(板),芯片线路图做出来。
王正敏院士:做出来没用,做出来的东西没用处。
记者:就是已经仿制出来了?
王正敏院士: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线路的提供的东西,我们按照这个压制把它做起来。
【正文】
王正敏院士说,仿制的芯片线路板经过验证,发现不符合临床实际,无法使用。他的研究团队随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找了一家民营公司自主研发了该芯片。
【同期】
记者:那他们有没有参考别的(同类)产品。
王正敏院士:参考的话,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的意思是由他们来回答,究竟他参考了多少,想象了多少,这个由他们来回答,我不能代替他们来回答。
【正文】记者随后询问为何其团队成员沈义虎称人工耳蜗是自己用了两年时间成功破解仿制,王正敏做了解释。
【同期】
记者:那为什么沈义虎告诉我们的他是线路板的,他来把这个芯片他来破解的,说的很专业的,很像研究说什么…
被访者:他来夸大自己的作用吧,我听了以后,根本…他说做了两年工作,我们医学上有什么条件做检阅工作,我们没这个仪器,没这个设备。做检阅就是把芯片拿出来看看就检阅了,所谓检阅就是把芯片把它分成看看,我们没这个设备,也没这个仪器,他怎么做这个工作呢。
【正文】王正敏解释,当时医院根本没有仪器设备条件对耳蜗芯片做破解仿制。记者随后提出要与王正敏所说的这家自主研发耳蜗芯片的民营公司进行核实。但在经过一天多时间、记者两次催促以后,截止到发稿时,王院士及其团队一直未能提供这家公司的具体信息。
多名王正敏院士推荐人联名要求对其除名
【导语】王正敏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一共有7名院士推荐人。最近,其中4名推荐人向中国科学院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正文】这四位写联名信的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刘新垣、戚正武、洪国藩、姚开泰。4名院士在联名信中列举了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的内容,一是他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是假论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
我们选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不是说作假了,瑕疵都不行。
科学院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的,不允许这样带着作假的人存在。
【正文】刘新垣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工作。另一名推荐人姚开泰是著名病理生理学家,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
我的态度就是中国科学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是不是?但是中国科学院的章程,应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他有那么多都是抄袭的,是不是?他不符合我们科学院士的标准。
【正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实际上是我们也是审查不严,我们承认有责任的,我们应该承担责任,我们负起责任,当时推荐他,是我们的错误,
【正文】刘新垣说,他们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当时就听人家说,就是有一个老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单位(复旦大学)也向我们推荐,我们相信了,我们相信了单位(复旦大学)。
观点:专家吁启第三方调查或为院士改革契机
【导语】去年,王正敏院士被举报论文抄袭专著造假。而近期记者调查中经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仿制克隆。从论文之争到耳蜗之谜,专家建议,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充分借鉴国外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促进院士制度改革向深入务实推进。
【正文】熊丙奇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中国大学教学、科研问题与弊端长期进行研究。熊丙奇认为,对于王正敏涉嫌论文专著抄袭造假,以及人工耳蜗仿制等问题,不应由涉事学校自查,而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这样的调查并不具有社会公信力,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学长期是行政治校。往往还受制于行政因素,导致了学术委员会这样的调查,往往会导致社会舆论的质疑。如果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无法摆脱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纠缠的话,应该对这类学术不端进行第三方的这种调查,具体的办法就是由复旦大学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还有中科院,共同组织第三方的独立调查机构,对这个事情进行调查。
【正文】熊丙奇说,国外对学术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国外一旦有这种不规范的行为,就是学术不端,包括你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你用了他人的成果,你不注明你这个出处的话,其实就是学术不端,就会取消你申请课题的资格。
如果某一位教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涉嫌学术不端,那么他所在机构的学术委员会,马上就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给予学术处理,行政和其他的任何因素都不得干预,赋予了这个学术的权威,他把这个学术机构真正建立成为学术共同体。如果这个学者的行为涉嫌到了学术欺诈,用造假的成果去骗取国家的经费,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涉嫌犯罪,国外它一般有司法机构会立案介入调查,如果是涉嫌到这种学术欺诈的话,追究这个刑事责任。
【正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要改革院士的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的退休和退出制度。熊丙奇认为,王正敏事件正是推进院士制度的改革的契机。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现在院士出现这么多问题,完全在于就是院士这个学术头衔,已经异化为学术利益,一个人一旦当选为院士之后,不但是本人的学术荣誉,然后还有获得相关的学术特权,有学术利益,而且不但本人学术的利益,还涉及到单位,还有行业学术的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现在院士的评审、院士的管理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要推进这个院士的管理和遴选和改革,关键在于推进院士的去利益化,就是把院士作为纯粹学术的头衔或学术的荣誉,而不在于跟学术利益挂钩,真正让院士回归到学术中。
原标题: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袭续:多名推荐人要求对其除名
院士涉嫌抄袭 推荐人要求除名
2014-01-07 13:12 来源:中国江苏网
视频:复旦院士研发人工耳蜗之谜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复旦院士人工耳蜗研发之谜》
从论文之争到耳蜗之谜中科院正调查
【导语】去年下半年,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正敏被举报论文抄袭。近期在我台记者的调查走访中,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高比例仿制而成,国外技术成分高达65%。中科院表示,对于涉及王正敏院士的相关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
【正文】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成员之一范宝华,最早参与王正敏人工耳蜗研究团队的技术人员之一,当时主要负责材料采购、人员协调和技术资料管理。他告诉了记者人工耳蜗的研发过程。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范宝华
澳大利亚产品是我想办法问人家要了一个样机
【正文】沈义虎是王正敏研发团队的另一名主要研发人员,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同期】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义虎
沈工
当时买了澳大利亚的产品回来我亲手给它全部打开模仿它嘛负责解剖和分析(沈工4 23:30)芯片破解出来线圈镀出来还要反过去做芯片了
【正文】沈义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同期】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义虎06:05
他(王正敏)说完全知识产权谁考核他有人考核他吗国内没有人考核他的自己说了算的你说那些专家委员会他们知道什么他们不知道的
【正文】范宝华证实,所谓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使用了大量国外技术成分。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范宝华
65%用他(国外)的技术35%用自己的
【正文】据悉,复旦大学表示将启动复查。中科院方面表示,对于涉及王正敏院士的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
承认曾仿制称耳蜗系民营公司研发
本台记者刘力张焕东郭臻邵杨
【导语】
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我们的节目播出后,1月3日,王正敏院士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人工耳蜗体内机芯片是由其团队核心成员沈义虎对国外样机破解仿制,而是其研发团队消化、吸收、再研发的过程。5号,我台记者对王正敏院士进行了采访。采访中,王正敏院士对人工耳蜗体内机的芯片研发过程又有了新的说法,人工耳蜗的研发主角被指向另一家民营公司。
【正文】
在我台新闻频道此前的报道中,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沈义虎表示,是他亲自参与破解国内同类产品的芯片,从而使得研究团队仿制出人工耳蜗。王正敏院士在3日新闻发布会否认仿制人工耳蜗。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字幕:1月3日新闻发布会)
我们把它解开来看一看,结果里面不完全是,它是教学用的,人工耳蜗(芯片)它除了硬件以外,还有软件,一打开以后,软件全部消失,不会有软件的。打开以后我们只看到,一个几何图形,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所以不存在什么,把它什么解密出来,完全克隆出来,克隆不到的。
【正文】这个就是王院士团队研发出的人工耳蜗产品,这个是人工耳蜗的体内机,体内机里面就是芯片。在召开发布会两天后本台记者再次采访时,王正敏院士的说法又有了一些变化。
【同期】
记者:但是如果是芯片的话,它是有线路图(板),它是有烧板的,那个(线路)板是不会消失得吧?
王正敏院士:这个板的话,可以看它基弧图形。
记者:基弧图形是什么?
被访者:就是轮廓,只能看到一个轮廓。
记者:为什么细的那些线路的分布,和线路的这个元器件的这个看不到呢?
王正敏院士:我们拿到的这个人工耳蜗,并不是标准的人工耳蜗,它是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这个东西拿出来作为一个教材,就是让学生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然后里面放一个芯片,但是这个芯片是不是这个芯片,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这个芯片也是经过分解进行分析,我们医院做不了,我们请外单位去查。
【正文】
在此前的发布会上,王院士说芯片里面只能看到一个图形,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但在两天后,经过记者的一再追问,王院士不再坚持只能看到轮廓的说法,而承认确实仿制过国外产品的芯片线路图。
【同期】
记者: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说他们当时做的就是把澳大利亚的产品仿了一个。
王正敏院士:没有仿,就是我们拿出来以后它并不是马上做芯片,我们就把它做成一个线路图。
记者:就是您说把澳大利亚的这个,样机里的线路图(板),芯片线路图做出来。
王正敏院士:做出来没用,做出来的东西没用处。
记者:就是已经仿制出来了?
王正敏院士: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线路的提供的东西,我们按照这个压制把它做起来。
【正文】
王正敏院士说,仿制的芯片线路板经过验证,发现不符合临床实际,无法使用。他的研究团队随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找了一家民营公司自主研发了该芯片。
【同期】
记者:那他们有没有参考别的(同类)产品。
王正敏院士:参考的话,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的意思是由他们来回答,究竟他参考了多少,想象了多少,这个由他们来回答,我不能代替他们来回答。
【正文】记者随后询问为何其团队成员沈义虎称人工耳蜗是自己用了两年时间成功破解仿制,王正敏做了解释。
【同期】
记者:那为什么沈义虎告诉我们的他是线路板的,他来把这个芯片他来破解的,说的很专业的,很像研究说什么…
被访者:他来夸大自己的作用吧,我听了以后,根本…他说做了两年工作,我们医学上有什么条件做检阅工作,我们没这个仪器,没这个设备。做检阅就是把芯片拿出来看看就检阅了,所谓检阅就是把芯片把它分成看看,我们没这个设备,也没这个仪器,他怎么做这个工作呢。
【正文】王正敏解释,当时医院根本没有仪器设备条件对耳蜗芯片做破解仿制。记者随后提出要与王正敏所说的这家自主研发耳蜗芯片的民营公司进行核实。但在经过一天多时间、记者两次催促以后,截止到发稿时,王院士及其团队一直未能提供这家公司的具体信息。
多名王正敏院士推荐人联名要求对其除名
【导语】王正敏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一共有7名院士推荐人。最近,其中4名推荐人向中国科学院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正文】这四位写联名信的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刘新垣、戚正武、洪国藩、姚开泰。4名院士在联名信中列举了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的内容,一是他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是假论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
我们选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不是说作假了,瑕疵都不行。
科学院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的,不允许这样带着作假的人存在。
【正文】刘新垣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工作。另一名推荐人姚开泰是著名病理生理学家,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
我的态度就是中国科学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是不是?但是中国科学院的章程,应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他有那么多都是抄袭的,是不是?他不符合我们科学院士的标准。
【正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实际上是我们也是审查不严,我们承认有责任的,我们应该承担责任,我们负起责任,当时推荐他,是我们的错误,
【正文】刘新垣说,他们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当时就听人家说,就是有一个老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单位(复旦大学)也向我们推荐,我们相信了,我们相信了单位(复旦大学)。
观点:专家吁启第三方调查或为院士改革契机
【导语】去年,王正敏院士被举报论文抄袭专著造假。而近期记者调查中经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仿制克隆。从论文之争到耳蜗之谜,专家建议,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充分借鉴国外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促进院士制度改革向深入务实推进。
【正文】熊丙奇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中国大学教学、科研问题与弊端长期进行研究。熊丙奇认为,对于王正敏涉嫌论文专著抄袭造假,以及人工耳蜗仿制等问题,不应由涉事学校自查,而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这样的调查并不具有社会公信力,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学长期是行政治校。往往还受制于行政因素,导致了学术委员会这样的调查,往往会导致社会舆论的质疑。如果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无法摆脱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纠缠的话,应该对这类学术不端进行第三方的这种调查,具体的办法就是由复旦大学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还有中科院,共同组织第三方的独立调查机构,对这个事情进行调查。
【正文】熊丙奇说,国外对学术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国外一旦有这种不规范的行为,就是学术不端,包括你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你用了他人的成果,你不注明你这个出处的话,其实就是学术不端,就会取消你申请课题的资格。
如果某一位教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涉嫌学术不端,那么他所在机构的学术委员会,马上就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给予学术处理,行政和其他的任何因素都不得干预,赋予了这个学术的权威,他把这个学术机构真正建立成为学术共同体。如果这个学者的行为涉嫌到了学术欺诈,用造假的成果去骗取国家的经费,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涉嫌犯罪,国外它一般有司法机构会立案介入调查,如果是涉嫌到这种学术欺诈的话,追究这个刑事责任。
【正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要改革院士的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的退休和退出制度。熊丙奇认为,王正敏事件正是推进院士制度的改革的契机。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现在院士出现这么多问题,完全在于就是院士这个学术头衔,已经异化为学术利益,一个人一旦当选为院士之后,不但是本人的学术荣誉,然后还有获得相关的学术特权,有学术利益,而且不但本人学术的利益,还涉及到单位,还有行业学术的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现在院士的评审、院士的管理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要推进这个院士的管理和遴选和改革,关键在于推进院士的去利益化,就是把院士作为纯粹学术的头衔或学术的荣誉,而不在于跟学术利益挂钩,真正让院士回归到学术中。
原标题: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袭续:多名推荐人要求对其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