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 注册
- 2013-07-04
- 消息
- 1,039
- 荣誉分数
- 205
- 声望点数
- 73
索达吉堪布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
现如今在世界各国,佛教虽有不同的传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而这八万四千法门归摄起来,则是第一转[法_轮]、第二转[法_轮]、第三转[法_轮]。
1、第一转[法_轮]
第一转[法_轮]讲述了四谛法门,内容主要是人无我、因果存在、轮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转[法_轮]
第二转[法_轮]讲述了般若法门,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空性实际上有两种:在具执著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一切万法不存在,这叫做单空,或者相似的胜义谛;而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一切万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叫大空性、大离戏,是第二转[法_轮]所抉择的究竟意义。
当然,这些内容,需要经过长期闻思修行才能通达。现在个别人稍微学了几部经论,就自以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断章取义地宣讲佛法,这种行为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须要有次第、有系统地进行闻思。
刚才所讲的第二转[法_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法_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第二转[法_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法_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中观派等。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许多不同观点,藏地各大佛学院、寺院,历来就有十分激烈的辩论,其实这些最早是来自清辨论师和月称菩萨。不过,无论你持哪一种中观理论,实际上都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现在不少学者承认,2000多年前有两所最早的佛教大学,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玛西拉,这个现已不复存在,但里面曾涌现过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另一个是那烂陀寺大学,昔日汉地的唐玄奘法师去那里参学过,藏地的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也是出自那里。这些佛教大学流传下来的中观思想,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断绝,而且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非常兴盛。
我有时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辩论场,常会生起一种感觉:“要是汉地的高等学府,像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大学,也能开因明的辩论课该多好啊!”通过互相辩论佛理,就可以彻底遣除我们心中的疑团,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否则,光是口头上会说一两句佛法,却从来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对此产生定解,那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续中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现在清华、北大等各所大学,都设有一些佛教社团,但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系统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远也不会落在历史后面,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如今国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设有禅学社及辩论研究中心,并经常邀请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师,进行因明和中观的研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简简单单的行为上。
当然,对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来说,将佛教的教理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些慈善、积些功德也无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对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们作为凡夫人,虽然很难生起登地菩萨那样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但对佛法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和智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学——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学习一边授课,至今已有25年了。刚才我跟你们的王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1985年进入复旦大学,一边带宗教系的学生,一边潜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这25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此期间,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甚深与微妙,并坚信要学习佛法的话,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遇到一两个挫折就退失信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佛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时雄心万丈、豪气干云,说一定要有信心、有悲心,务必要看破一切,将家庭、单位统统都舍弃了。结果没过几个月,自己又重新一一捡了起来,学佛的热情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其实,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对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并没要求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样,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经常问我:“佛教不是出世间法吗,我是不是应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我告诉他:“米拉日巴那样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层次。对普通人而言,佛教没有要求这么高。你们现在处于城市中,可以一边研究佛教、学习佛法,一边承担起作为在家人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话,生活与修行就不会矛盾。”
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大德显现上是在家人。听说复旦正在学《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这都是佛陀给在家人开示的真理,让他们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修持佛法,最终也能获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这一点,就会觉得佛教与生活格格不入、时时抵触,进而自己的修行无法增上,最终只能一无所得、一败涂地。
3、第三转[法_轮]
第三转[法_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法_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法_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法_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法_轮]破实有的执著;第二转[法_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法_轮]告诉我们,当“有”、“无”的念头都真正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这一点,各位若修过密法或禅宗,当内观自心时,就会完全明白。因为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或欢喜心,没有去观察这些分别念时,它会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观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样,当下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变成虚空般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种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用语言或思维无法表达,就像哑巴吃汤圆一样,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转[法_轮]所揭示的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那么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
不过在众生位时,无论迷乱显现如何起伏,它的本体也永远如如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一层面,佛陀着重宣讲了第二转[法_轮],依《大般若经》等抉择万法皆为空性;到了第三转[法_轮]时,《法界赞》、《如来藏经》中又揭示这种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无离无合的光明。
当然,这种光明(又名大乐),并非像灯光一样,是种光亮的东西;大乐,也不是快乐无限,天天开心得不得了。有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词,就像一个不懂企业的人,对企业的专用术语依文解义一样,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实佛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否则,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想象力去揣测,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讲的甚深道理。诚如《华严经》所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因此,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
现如今在世界各国,佛教虽有不同的传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而这八万四千法门归摄起来,则是第一转[法_轮]、第二转[法_轮]、第三转[法_轮]。
1、第一转[法_轮]
第一转[法_轮]讲述了四谛法门,内容主要是人无我、因果存在、轮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转[法_轮]
第二转[法_轮]讲述了般若法门,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空性实际上有两种:在具执著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一切万法不存在,这叫做单空,或者相似的胜义谛;而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一切万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叫大空性、大离戏,是第二转[法_轮]所抉择的究竟意义。
当然,这些内容,需要经过长期闻思修行才能通达。现在个别人稍微学了几部经论,就自以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断章取义地宣讲佛法,这种行为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须要有次第、有系统地进行闻思。
刚才所讲的第二转[法_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法_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第二转[法_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法_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中观派等。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许多不同观点,藏地各大佛学院、寺院,历来就有十分激烈的辩论,其实这些最早是来自清辨论师和月称菩萨。不过,无论你持哪一种中观理论,实际上都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现在不少学者承认,2000多年前有两所最早的佛教大学,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玛西拉,这个现已不复存在,但里面曾涌现过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另一个是那烂陀寺大学,昔日汉地的唐玄奘法师去那里参学过,藏地的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也是出自那里。这些佛教大学流传下来的中观思想,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断绝,而且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非常兴盛。
我有时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辩论场,常会生起一种感觉:“要是汉地的高等学府,像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大学,也能开因明的辩论课该多好啊!”通过互相辩论佛理,就可以彻底遣除我们心中的疑团,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否则,光是口头上会说一两句佛法,却从来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对此产生定解,那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续中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现在清华、北大等各所大学,都设有一些佛教社团,但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系统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远也不会落在历史后面,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如今国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设有禅学社及辩论研究中心,并经常邀请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师,进行因明和中观的研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简简单单的行为上。
当然,对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来说,将佛教的教理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些慈善、积些功德也无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对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们作为凡夫人,虽然很难生起登地菩萨那样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但对佛法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和智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学——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学习一边授课,至今已有25年了。刚才我跟你们的王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1985年进入复旦大学,一边带宗教系的学生,一边潜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这25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此期间,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甚深与微妙,并坚信要学习佛法的话,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遇到一两个挫折就退失信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佛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时雄心万丈、豪气干云,说一定要有信心、有悲心,务必要看破一切,将家庭、单位统统都舍弃了。结果没过几个月,自己又重新一一捡了起来,学佛的热情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其实,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对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并没要求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样,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经常问我:“佛教不是出世间法吗,我是不是应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我告诉他:“米拉日巴那样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层次。对普通人而言,佛教没有要求这么高。你们现在处于城市中,可以一边研究佛教、学习佛法,一边承担起作为在家人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话,生活与修行就不会矛盾。”
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大德显现上是在家人。听说复旦正在学《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这都是佛陀给在家人开示的真理,让他们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修持佛法,最终也能获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这一点,就会觉得佛教与生活格格不入、时时抵触,进而自己的修行无法增上,最终只能一无所得、一败涂地。
3、第三转[法_轮]
第三转[法_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法_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法_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法_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法_轮]破实有的执著;第二转[法_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法_轮]告诉我们,当“有”、“无”的念头都真正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这一点,各位若修过密法或禅宗,当内观自心时,就会完全明白。因为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或欢喜心,没有去观察这些分别念时,它会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观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样,当下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变成虚空般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种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用语言或思维无法表达,就像哑巴吃汤圆一样,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转[法_轮]所揭示的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那么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
不过在众生位时,无论迷乱显现如何起伏,它的本体也永远如如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一层面,佛陀着重宣讲了第二转[法_轮],依《大般若经》等抉择万法皆为空性;到了第三转[法_轮]时,《法界赞》、《如来藏经》中又揭示这种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无离无合的光明。
当然,这种光明(又名大乐),并非像灯光一样,是种光亮的东西;大乐,也不是快乐无限,天天开心得不得了。有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词,就像一个不懂企业的人,对企业的专用术语依文解义一样,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实佛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否则,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想象力去揣测,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讲的甚深道理。诚如《华严经》所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因此,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