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真正的右派是什么样的

小 篆

后会无期
VIP
注册
2012-01-25
消息
16,004
荣誉分数
5,525
声望点数
273
http://www.weibo.com/2281966973/zgwC73RPA#_rnd1389382123949
《名人面对面》许戈辉访野夫:记忆对抗遗忘
(2014-01-10 21:33:51)

有句话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而这些“自己的历史”,看似微不足道,一旦被写下来,就会在字里行间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历史。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就是这样一位用文字记叙私人记忆,构筑民间历史的作者——野夫。

野夫的代表作之一,散文集《乡关何处》中,讲述了他至爱亲朋的故事,每个人寥寥数千字的描述,勾勒出了上一代人命运的公共记忆。野夫一再强调,自己的写作是用记忆去对抗遗忘。他说,我传承的是中国民间修史的传统。任何政治史都只是虚张的宏大叙事,只有在一个个具体姓名背后的遭际,才可能更多地窥见我们曾经走过的岁月本相。


十六岁少年的仇恨

土家野夫,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

许戈辉:我看到你的资料中写到,你的本名其实叫“郑世平”,而且是你外婆给你取的。这样一个名字仿佛是祖辈对于安定生活美好向往的一种寄望。你自己是怎么解读这个名字的?

野夫:对,外婆希望我能够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但在十六岁之前,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恨。我四岁“文革”爆发,父亲被绑着游街,家里经常来人抄家。这样一幅画面,伴随了我整个成长过程。直到“文革”结束,母亲得到了平反,父亲也官复原职被提拔,我也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成了大学生,这种少年时代的仇恨才得到缓解。

许戈辉:那在你十六岁之前的童年画面里,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夫:我在文章中提到过一段,大约是我四、五岁时发生的事情。那会儿“文革”刚爆发,我父亲是矿山的矿长,矿山的一个造反派把一把歪把子机枪,架在我们家门口,枪口对着我们全家,然后指着我父亲辱骂。我父亲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我吓得在我外祖母怀里发抖,但也深深的记住了那个男人的脸。后来“文革”中期,打击造反派的时候,这个人被开除了,也就不知下落了。直到我十九岁,大学刚毕业,有天路过一个小巷,我突然就发现这个人了。我记得当时我还喝了点酒,我冲上去就把他暴打了一顿。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打,因为他根本认不出我了。第二天酒醒后,我还有点内疚,我想去查下他现在的生活状况,于是又回去那个巷子打听,才知道,原来他非常落魄,靠运石为生,变成了瘸子。我最后想,这个时代对他们这些造反派的报复,也非常残忍。


江上的母亲成就时代的狂者

野夫原是一名警察,能诗擅赋,重情重义,加上他又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本来前途未可限量,而人生的拐点发生在1990年前后,二十八岁时,野夫脱下警服,穿上了囚服。

许戈辉:你跟我说你做某些人生重要决定前,并非没有思考过这样做的效果和意义。好像这些决定背后,伴随着你的已经不全然是一种对利益的考量了,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左右着你的人生抉择?

野夫:自古有狂人和狷者,狂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狷者是洁身自好,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我的性格可能就决定了我会选择做狂者,但你必将付出代价。我并不认为这件事情我个人的态度,以及后来的行为,可以改变什么或挽救什么。但我认为,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要有这样一类人。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所在,你的身躯也许可以逼停一辆汽车,却无法让历史停住。

许戈辉:现在回过头看,你觉得这五年牢狱生活,是否是对你理想的一种嘲笑?

野夫:在里面确实有过很深的绝望。身体之苦可以承受,甚至尊严的丧失也可以承受。但更重要的是,你发现你伤害到了你的家人。当时我父亲癌症晚期,母亲一个人要照顾他。每次他们来探监,你就会看到那样两个老革命,颤颤巍巍的走进来,并且不得不以一种委屈乞怜的姿态,才能坐到我面前。我父亲那么坚强的冷面汉子,双枪剿匪英雄,在“文革”中挨打、批斗,我都没见过他流泪,来看我的时候,却泪如雨下,浑身颤抖。那个画面很让人揪心。

最终野夫的父亲没有挨过病痛的折磨,在野夫服刑期间,因癌症去世。野夫出狱后不久,六十八岁的母亲留下遗书和关于家族自述的几十万字,投江自尽。十年后,野夫动笔写下了《江上的母亲》。

许戈辉:现在回过头看,你能理解母亲的选择吗?

野夫:说的残酷一点就是我母亲的这种选择确实成就了我。假设她没有做这个选择,我可能就会按我最早设想的,呆在她身边尽孝。安分守己的谋生、养老。因为我父亲已经走了,那我母亲的自沉,就使我真正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任何牵挂。我想我应该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必须去求生存了,这样子才来到北京,然后一点一点的走到今天。


“我要不把我经历的一切写出来,我死不瞑目”

许戈辉:你说父亲从来没跟你讲过家史,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讲吗?

野夫:实际上我父亲那辈人,都不愿意提家里的往事。因为他无法跟自己的孩子说清楚那些事。他要跟我讲他的家史,我会质问他,你的父亲和哥哥们被灭门的时候,你手上有枪,但你却在另一个地方灭另一个地主的门。你今天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你为什么不回去救你的家人?我想他无法面对我的这种质问。我父亲走的时候,留下遗言,让我从监狱出来后,一定要把我祖父被抛尸的那个天坑给盖上,他说他活着的时候没能为他父亲尽这个孝,希望我完成这个事情。这证明他对他父亲是有亏欠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在事业上有了点成绩后,我一定要回老家,帮他完成这个遗愿的原因。

许戈辉:你回到老家重新了解父亲整个家族的故事之后,将父系家族在土改中遭遇的那场灭门惨剧收录在了文章《地主之殇》中。后来又根据母亲遗书中的数十万家族自述,写下了母亲,以及外婆的故事。这种写作,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野夫:还债。我要不把我经历的一切写出来,我死不瞑目。当我把我父母的故事,祖父的故事,外婆的故事等等都写完了,我回到武汉,我把这些书都带回去了。我到他们坟前,我说,在你们生前我做不到尽孝,但我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你们的名字被后世记住。

许戈辉:我很想知道,有你这样经历的人,对这个国家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野夫:有时候网上经常有人骂我们是愤青、汉奸,骂我们是带路党、卖国贼。其实我们最清楚,我们是真正爱国的人。我们有足够的条件移民。无论是我自己经济移民,还是别的国家向我发出邀请,我都拒绝了。我愿意坚持在这块土地上。我想弄清,这个国家我们看到了无数问题,但它稳定的秘密何在?古人说,郡县制则天下治,那么中国的郡县是怎么治理的?所以我去基层做调查,前后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中共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思考》。这些年来没有一本书像我这样,真正用几年的时间去一个县里详细的观察、了解一个县级政权是怎么运作的。因为基层政权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维稳,第二主题是发展。维稳是政治,发展是经济。那我们解释中国,把一个县解剖清楚了,实际上这个国家就解剖清楚了。

许戈辉:那经过这几年的田野调查,你所得到的答案,或者发现了更多问题后,你觉得我们有希望去改变它吗?

野夫:我是个公认的乐观主义者,正是因为我觉得希望存在,所以我今天才会坐在这儿。我在无数个演讲中说,一要求真,要让现在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真相,没有真就没有善,没有善,是没有美的。真、善、美不是并列关系,我认为是条件关系。“真”是先决条件。


凤凰卫视中文台《名人面对面》民间写史特别系列 野夫专访 :

1月12日(周日)20:30首播 1月13日(周一)13:25重播
 
作家野夫介绍
http://zh.wikipedia.org/wiki/野夫
野夫(1962年-),本名鄭世平,出生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國自由作家,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論文、劇本等約一百多萬字。2006年獲“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傑出貢獻獎”,2009年獲“2009當代漢語貢獻獎”,2010年1月,《江上的母親》获“2010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是中国大陆首位作家獲得此獎項。[2
生平
1962年,野夫出生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縣邊遠村莊,祖父是土司后裔,外祖父刘纪律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中国国民党少将,曾是蒋中正的侍卫官。[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野夫的父母留在中国大陆,1957年他们被打成右派,并且遭到长期政治迫害,祖父因为是地主被批斗殴打后自缢,其大伯和二伯的妻子则悬梁自尽。[1]1978年,野夫考入湖北民族學院中文系,并且開始詩歌創作。1982年,野夫組織詩歌社團“剝棗詩社”,開始使用“野夫”作為筆名,近年偶爾也在網上自稱“土家野夫”。1985年,野夫擔任湖北省青年詩歌學會常務理事。根據作家章詒和描述:野夫在“十六歲寫下血書:不考上武大此生誓不為人。他在鄂西土生土長,視武漢大學為教育聖地”。1986年插班考進武漢大學中文系,組建湖北省“後現代詩人沙龍”,出版詩集《狼之夜哭》。在武漢大學學習期間,曾受業於易中天受到賞識,成為亦師亦友入室弟子。[1]1988年,野夫分配到公安單位工作,1989年因為六四事件同情學生退出警界,之後因為參與掩護民運人員,被作家好友熊召政檢舉後被捕,[1][3]以「洩露國家機密」罪名判刑六年。[4]野夫服刑期间,易中天、刘道玉曾去探监。[1]1995年,野夫減刑出獄,到北京謀生成立民營書商。易中天曾將其早期的作品《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交由野夫所經營出版社出版,幫忙他出獄之後生活立足。隨後野夫逐漸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專心從事著作。

社會工作[编辑]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前,野夫在四川德陽市羅江縣做農村調查,準備寫一本《大地生民——中國基層政權運作現狀的觀察與憂思》關於鄉土社會的問題的書。部份文章《治小縣若統大國》、《廢墟上的民主夢》、《餘震綿延的大地》已經在海南《天涯》雜誌上發表,前兩篇並列2008年中國散文學會評選的優秀散文獎第四名。地震發生後,就在當地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為羅江縣募集到約200萬現金,成立羅江縣精神重建基金會。野夫還培訓當地農民自編、自演、自導拍攝電視短劇介紹災區的真實境況,並將影片拿到縣電視台播出,在2008年杭州國際傳媒大會上得到抗震救災紀實片一等獎。

作品[编辑]
部份野夫作品無法在中国大陆公開發表,流傳於網絡,或由海外出版商出版。
評價[编辑]
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2009年5月9日公告[5]:“野夫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作家。在古體/當代詩歌、散文、小說等領域均有建樹。”“野夫的文章,承接古風,呼應民國,延續20世紀80年代,經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紀的今天愈發珍貴。”“在漢語、文體、歷史與情感之間,找到了最穩固的平衡點。”

作家章詒和在為野夫散文集《江上的母親》書所作序言自稱為野夫的粉絲[6]“当我们文人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1]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