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的念力是修行人的鎧甲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注册
2013-08-30
消息
4,516
荣誉分数
1,090
声望点数
223
堅強的念力是修行人的鎧甲!入到五欲裡好比戰士在敵人的包圍裡,處處可能遭到箭射刀砍,就是一入到世間五欲裡,時時都可能被貪箭所傷、嗔箭所傷、放逸的箭所傷等等。在這時,什麼能保護自己不被五欲賊所傷?就是不忘念!因為心不忘失正念,一直緣在道上,就一切無法侵入。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敬錄自《入菩薩行論廣解》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己二(護心之方便法──護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誡護正知正念;二、未護之過患;三、護持之方法。

庚一、教誡護持正知正念:

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

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

這裡,作者寂天菩薩誠心誠意地向凡是學習《入菩薩行論》的,不論是當年的、現在的還是未來的眾生合掌,勸請我們:只要想護持自己的心(前面講了要護持戒律,一定要護自己的心),就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守護正知與正念。

當然,寂天菩薩向我們合掌,並不是對我們這些凡夫人生起極大的信心,有些論師解釋道:“寂天菩薩之所以合掌,不是我們現在的行為讓他特別感動,而是為了讓我們學人高度注意正知正念對守持戒律、護持自心的重要性。”有些上師遇到特別的關鍵問題時,就一直合十祈求大家“你們一定要如何如何”,同樣的道理,當年寂天菩薩也是通過他的修行體悟,認識到作為一個修行人,尤其是作為一個凡夫人,如果沒有護持自己的心,以後的修行是不會圓滿的。知道了這個關鍵問題後,他老人家誠懇地勸請我們一定要護持自己的心,而護心最關鍵的,就是守護正知正念。寂天菩薩曾說:“我們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來守護根門,於白天晚上三時當中,務必要護持自己的相續。”阿底峽尊者亦是如是強調的。

前面也講過,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但在《大乘阿毗達磨》中,對它的對境、形相、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宣說。所謂的正念,就是於過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亂。它的對境是過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正念應該具足這樣的條件。比如說,我是個修行人,不能忘記自己以前發過菩提心,有了這種念頭的攝持,心就不會往外散亂。聽說有些居士學習了《入菩薩行論》以後,不去社會上的各種娛樂場合,杜絕一切無意義的交際往來,從現在開始他的行為有所調整,這就是正念。因此,正念是憶念善法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一定要認識。

所謂的正知,《般若經》中是這樣定義的,在行住坐臥等一切威儀中,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三門,知道自己在坐著、在說話、在做事、在睡覺……,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所以,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三門,這叫做正知;始終不忘行持善法,就叫做正念。正知正念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現在有些人,不管是講經說法也好,參加講考也好,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對佛法一點都不負責任。問他“什麼叫正知?”“正知就是一種善法。”“什麼叫正念?”“正念就是正見。”將學到的佛教名詞亂用一氣,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物理、化學等世間學問中,每個字也有它嚴格的用法,假如你沒有用對,很多事情就亂套了。再比如器械說明書中的術語,你若隨便加上其他的意思,用法就完全不對了,到時候你要負責任的。所以,我們宣講佛法或者著書立說時,一字一句應該謹慎,不能隨隨便便亂說,甚至解釋一個正知正念,也有它固定的專用詞語,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此,寂天菩薩在印度那爛陀寺合掌祈請大家:要想真正守持菩薩戒,永遠變成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要護持正知正念。當然,假如連正知正念都沒搞懂,以其來護持戒律是根本不可能的。法王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倘若沒有戒律,就像是空中建花園一樣,什麼功德都得不到。但要護持戒律的話,務必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三者來進行護持。”這是護戒的一種方法,沒有這種方法,就不能護持自己的戒律和道心。

世間上有些人,今天是個非常好的佛教徒,再過幾年以後,就根本不去寺院了,也跟佛教團體沒有關係了,天天都忙他的世間法。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失去了正知正念,以致修行半途而廢。因此,我非常希望凡是皈依佛門的人,臨死之前不要退失對三寶的信心,而不退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正知正念。如果沒有正知正念,那就沒有自覺了,沒有自覺的話,凡夫人不可能做什麼好事。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千萬不能失去正知正念!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不管是什麼身分的人,若想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最好通過上師或光盤,學習一下印度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即便是不學佛的人,從中也可以收穫對人生有利的知識。http://t.cn/hejVBL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