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沟通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力

Saint88

Administrator
注册
2004-05-08
消息
18,274
荣誉分数
284
声望点数
263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是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期许,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年龄越大,越发现生活中的成年人,有些融进骨子里的原生态思维模式很难改变。比如我见到不少家长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吝啬于正面鼓励和欣赏,喜欢用激将法,正话反说,觉得给孩子挑刺,打击他们,就是在鼓励他们。仔细问问看看,当年他们的父母,多半就是这样的方式去“刺激”他们的成长,这些不良的沟通模式已经成了他们骨子里的原生态密码。

养育下一代,无论你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是一个家族的传承。至于传承给下一代的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选择。我们的长辈那一代,有太多时间挣扎在贫困和温饱线上,活下来的压力比如何教育孩子的压力大得多,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可能存在某些不足。对这些已经造成的遗憾,我们只能接纳,重新调整,在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修行。

现在我们已经有自己的儿女了,就要从新的起点出发,下意识地提高我们自己的修养,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和思维模式,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从现在的原生态家庭里,吸收更有营养的三观,更积极阳光和自信。

我举一个例子说亲子沟通中,不同思维模式带给孩子的不同影响力。比如,某天早晨,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问了爸爸一个问题:“听说玉的硬度很大,那么玉是不是就不怕摔?”

这时候,不同家长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我说两种比较典型的。一种爸爸一听孩子问这么“弱智”的问题,会马上训斥儿子:“你真是读死书,没有一点生活常识。玉器怎么能随便摔呢?这样的问题,几岁的小孩子都不会不知道。不动脑筋,我看你读书把脑袋都读锈了。”这种爸爸喜欢给孩子定性,下负面的判词,并且把孩子和比他小很多的小朋友进行比较,以图“刺激”孩子不要问这么幼稚没脑的问题。他的本意是为孩子感到“痛心”,希望孩子长进,但是他的语言带给孩子的感受,却是无情的讥讽和鄙视。长期在这种沟通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评判分值就会比较低,容易患得患失,没有自信,而且对爸爸还可能会本能地抗拒和反感。

这一类家长和青春期的孩子关系容易紧张对立。深层次看,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态度,一定是和他的价值观倾向一致的。这种爸爸的恼怒下面,其实还隐藏了他们对财富的欲望和敬畏之心。玉是贵重的财物,孩子居然问摔玉行不行,这就让他下意识地顿生反感,觉得娃没常识。

另一类爸爸听到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觉得一个男孩,如果并没有真正琢磨把玩过玉器,也没有见过玉碎的场面,看到书上讲玉的硬度,问出这样问题并无不妥。他们可能就会欣赏孩子的勤学好问,为孩子的考虑不周淡淡一笑,然后反问孩子:“玉的物理属性,除了硬度还有什么别的?”一句话就让对物理有浓厚兴趣,却没有正式系统学习过物理学知识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了,打开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思路。更有耐心的爸爸,还会借机和孩子一起把玉和玻璃、金、银、铜、铁等其他常见物质一起比较它们的硬度、密度和韧性等其他属性,让孩子的思路越来越理性和开阔。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哪一种爸爸?哪一种爸爸更让你对学习和求知充满了自信和兴趣?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引导和沟通方式下,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嘲讽和打击,后者是启发和引导;前者在乎的是玉的金贵不容亵渎,后者欣赏的是孩子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前者让孩子自惭形愧,自卑中放弃思考,后者让孩子对探索求知乐此不疲,自信里渐入佳境;前者泼了孩子一瓢冷水,后者点燃了一朵火花。前一种家长如果不自省不反思,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一个个原来会问出同样问题的孩子,因为在不同的家庭里和不同的家长互动,慢慢就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