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Leaf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28
- 消息
- 199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第二节:中国反导弹技术发展概貌
由于反导计划的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今天要想找到相关资料已经很困难。此外“文革”期间中国的大型国防研究发展相当混乱,各种型号发展计划摇摆不定,技术、资金、管理、政治等方面随意性很高,一直到现在,当年参与计划的当事人提起这件往事也是欲说还休。 导弹防御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研究领域涉及航天、太空战、导弹、核武器、雷达、情报网、防空系统、地面设施等等诸多方面。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同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核武器、运载火箭、卫星等工程联系在一起。 中国在七十年代的航天计划包括了侦察卫星、载人航天、反卫星武器等几大领域。中国首先在东风四号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之后又在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长征二号和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同大名鼎鼎的长征二号相比,风暴一号几乎不为一般人所知。事实上,风暴一号与长征一号可谓是孪生兄弟,前者为民用型号,后者正是用于反导弹等计划的军用型号。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于1971年首次飞行,74年11月5日发射“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失败,以后发射几乎全部成功(不包括后来的捆绑式长征二号E),到1978年,长征二号和返回式卫星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与之相比,风暴一号的发展就显得多灾多难,先是改装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发射失败,不得不改用长征二号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到了八十年代就干脆把长征二号的二级火箭整个搬过来用, 风暴一号的低轨道载重约1.5吨,于1969年开始研制,其发射记录可谓是“劣迹斑斑”: 72年8月10日,发射“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3年9月18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4年7月12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再次失败;75年7月26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卫星近地点186公里,远地点464公里;75年12月16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76年8月30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76年11月10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7、78年各一次新技术试验,飞行成功。79年7月28日,一箭三星发射失败,原因为二级火箭发动机故障;81年9月29日,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纵观风暴一号的发射记录,74年以后进入密集发射的阶段,一个估计是政治需要,另一个估计是74年的计划调整的缘故。上海航天局发射风暴一号创下了11次发射5次失败的记录,而这以后发射的其它型号却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原因是令人费解,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估计当时对风暴一号的技术要求过高不无关系。此外,长征二号迄今为止发射的卫星资料全部有案可查,而风暴一号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除了知道重量在一吨多一点之外,却没有任何资料,更加显示出其背景的神秘性。但无论如何,由于二级火箭机动性始终无法满足要求,风暴一号火箭最终于1982年停止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反卫一号”反卫星系统肯定没有进行过实际发射,但估计其技术验证已经在风暴一号火箭搭载的“技术试验卫星”上进行。 还有一个令人琢磨不透的是实践二号乙卫星的用途。1981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一箭三星”一般外界认为这是多弹头导弹的技术验证。但似乎并不完全。“一箭三星”发射的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根据公开发表资料,三颗卫星的轨道相近似,其中“实践二号”于1974年9月完成设计方案,用途是空间红外特征测量,以试验对地侦察卫星技术,此外估计同红外导弹预警卫星技术也有关系,近地点237公里,远地点1622公里,重量250公斤,设计使用寿命半年,但发射之后因旋转速度过快,12天以后失去控制。“实践二号甲”计划于74年后与乙型同时启动,卫星重500公斤,主要用途是地球大气电离层测量。 唯有“实践二号乙”卫星,公开资料仅说是“靠光学跟踪观测”,令人莫名其妙,难道是靠预储存指令飞行?进行过变轨机动?甚至是自杀卫星技术试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实践二号乙”是一颗重量很轻的小卫星。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准备核战争,因此核武器被放在了重中之重。在核武器之后,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中国核武器计划的进展并非十分顺利,直到80年才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试验,因而也推迟了“640工程”的进度。依笔者估计,如果判断正确的话,当时中国的试验卫星等航天计划应该同“640工程”存在密切的关系。 反导用的核弹头在技术上估计参考了美、苏的设计。反导、反卫星系统的核心是拦截弹,系统的其余部分则与航天有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拼接出“640工程”的大致概貌。 1964年1月,国防科工委和中央专委提出“核武器发展报告”,其具体计划如下: 二机部争取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核导弹的武器化。 七机部的东风系列导弹力争在72年完成,液体燃料导弹优先,并在东风五号的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 六机部负责核潜艇“091工程”。 中科院负责卫星计划。 中共中央于65年前后批准了这个计划。在随后“三五”国防计划中基本完成。 1971年到75年的“四五”国防计划提出:“前三年赶上,后两年超过”世界水平。计划在5年内让14种航天器上天,平均每年要上天9颗卫星。 1971年“9・13”事件之后对核武器计划进行了调整。 1974年“批林批孔”后又开始大上战略武器计划,包括新型的核武器、导弹、返卫式试验卫星等等。当时张爱萍任国防科委主任曾亲自到七机部现场办公。 74年6月30日,毛泽东批发“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报告”,开始整顿各部。7月成立导弹工业总局。 1975年1月,国防战略计划调整,开始上马导弹核武器与“331工程”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并加速“巨浪一号”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
由于反导计划的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今天要想找到相关资料已经很困难。此外“文革”期间中国的大型国防研究发展相当混乱,各种型号发展计划摇摆不定,技术、资金、管理、政治等方面随意性很高,一直到现在,当年参与计划的当事人提起这件往事也是欲说还休。 导弹防御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研究领域涉及航天、太空战、导弹、核武器、雷达、情报网、防空系统、地面设施等等诸多方面。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同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核武器、运载火箭、卫星等工程联系在一起。 中国在七十年代的航天计划包括了侦察卫星、载人航天、反卫星武器等几大领域。中国首先在东风四号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之后又在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长征二号和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同大名鼎鼎的长征二号相比,风暴一号几乎不为一般人所知。事实上,风暴一号与长征一号可谓是孪生兄弟,前者为民用型号,后者正是用于反导弹等计划的军用型号。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于1971年首次飞行,74年11月5日发射“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失败,以后发射几乎全部成功(不包括后来的捆绑式长征二号E),到1978年,长征二号和返回式卫星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与之相比,风暴一号的发展就显得多灾多难,先是改装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发射失败,不得不改用长征二号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到了八十年代就干脆把长征二号的二级火箭整个搬过来用, 风暴一号的低轨道载重约1.5吨,于1969年开始研制,其发射记录可谓是“劣迹斑斑”: 72年8月10日,发射“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3年9月18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4年7月12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再次失败;75年7月26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卫星近地点186公里,远地点464公里;75年12月16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76年8月30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获得成功;76年11月10日,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失败;77、78年各一次新技术试验,飞行成功。79年7月28日,一箭三星发射失败,原因为二级火箭发动机故障;81年9月29日,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纵观风暴一号的发射记录,74年以后进入密集发射的阶段,一个估计是政治需要,另一个估计是74年的计划调整的缘故。上海航天局发射风暴一号创下了11次发射5次失败的记录,而这以后发射的其它型号却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原因是令人费解,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估计当时对风暴一号的技术要求过高不无关系。此外,长征二号迄今为止发射的卫星资料全部有案可查,而风暴一号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除了知道重量在一吨多一点之外,却没有任何资料,更加显示出其背景的神秘性。但无论如何,由于二级火箭机动性始终无法满足要求,风暴一号火箭最终于1982年停止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反卫一号”反卫星系统肯定没有进行过实际发射,但估计其技术验证已经在风暴一号火箭搭载的“技术试验卫星”上进行。 还有一个令人琢磨不透的是实践二号乙卫星的用途。1981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一箭三星”一般外界认为这是多弹头导弹的技术验证。但似乎并不完全。“一箭三星”发射的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根据公开发表资料,三颗卫星的轨道相近似,其中“实践二号”于1974年9月完成设计方案,用途是空间红外特征测量,以试验对地侦察卫星技术,此外估计同红外导弹预警卫星技术也有关系,近地点237公里,远地点1622公里,重量250公斤,设计使用寿命半年,但发射之后因旋转速度过快,12天以后失去控制。“实践二号甲”计划于74年后与乙型同时启动,卫星重500公斤,主要用途是地球大气电离层测量。 唯有“实践二号乙”卫星,公开资料仅说是“靠光学跟踪观测”,令人莫名其妙,难道是靠预储存指令飞行?进行过变轨机动?甚至是自杀卫星技术试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实践二号乙”是一颗重量很轻的小卫星。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准备核战争,因此核武器被放在了重中之重。在核武器之后,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中国核武器计划的进展并非十分顺利,直到80年才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试验,因而也推迟了“640工程”的进度。依笔者估计,如果判断正确的话,当时中国的试验卫星等航天计划应该同“640工程”存在密切的关系。 反导用的核弹头在技术上估计参考了美、苏的设计。反导、反卫星系统的核心是拦截弹,系统的其余部分则与航天有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拼接出“640工程”的大致概貌。 1964年1月,国防科工委和中央专委提出“核武器发展报告”,其具体计划如下: 二机部争取在七十年代中期完成核导弹的武器化。 七机部的东风系列导弹力争在72年完成,液体燃料导弹优先,并在东风五号的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 六机部负责核潜艇“091工程”。 中科院负责卫星计划。 中共中央于65年前后批准了这个计划。在随后“三五”国防计划中基本完成。 1971年到75年的“四五”国防计划提出:“前三年赶上,后两年超过”世界水平。计划在5年内让14种航天器上天,平均每年要上天9颗卫星。 1971年“9・13”事件之后对核武器计划进行了调整。 1974年“批林批孔”后又开始大上战略武器计划,包括新型的核武器、导弹、返卫式试验卫星等等。当时张爱萍任国防科委主任曾亲自到七机部现场办公。 74年6月30日,毛泽东批发“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报告”,开始整顿各部。7月成立导弹工业总局。 1975年1月,国防战略计划调整,开始上马导弹核武器与“331工程”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并加速“巨浪一号”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